-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豁達:寬心的智慧 (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504410
- 條形碼:9787519504410 ; 978-7-5195-0441-0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豁達:寬心的智慧 (精裝) 本書特色
人生之福,在乎一心。 一個人心量有多大,事業發展就有多好; 一個人有多少寬容,就有多少成就。 人難得的就是擁有寬心的快樂和豁達的智慧。
豁達:寬心的智慧 (精裝) 內容簡介
豁達的人像向日葵,永遠追著陽光,不管身處何方,不管身處何境,都能以平靜之心待之,懂得樂觀看人生,豁達看世界,在有限美好的人生里,活好每一天。 本書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和深意,通俗曉暢的語言,深入淺出的闡述了豁達的內涵與意義,是一本體現中國人生活與處事智慧的人生哲學書。
豁達:寬心的智慧 (精裝) 目錄
**篇 豁達者,心寬
第1章 心寬者有境界,能看遠
003 … 心寬似海,就永遠不會封凍
008 … 心寬不計較,人生便無所不能達
013 … 有遠見的人不為一時所困
第2章 心寬者有度量,能包容
019 … 寬恕自己,原諒他人
026 … 心寬孕育偉大,吃得了虧就能裝下天下
029 … 一顆博愛的心,讓人生閃閃發光
第3章 心寬者有涵養,能自持
034 … 心寬者遇不公,不慍不惱
038 … 君子慎其獨也,自持者必自修
044 … 去浮戒躁,一張一弛涵養高
第4章 心寬者有鋒芒,能內斂
050 … 不張揚,方能藏住鋒芒
055 … 低調源自于你的冷靜
060 … 虛榮會讓你喪失理智
第二篇 豁達者,心平
第5章 心平者不生氣,生氣則亂
069 … 讓迷失的心靈回家
074 … 因為怒了,所以一切都亂了
080 … 不在沖動的時候做任何決定
第6章 心平者不抱怨,抱怨則廢
086 … 你抱怨,因為舍不掉私欲偏情
092 … 笑對煩惱,才能笑對人生
097 … 不抱怨不放棄,奇跡就會出現
第7章 心平者不糾結,糾結則郁
103 … 煩惱皆由心生
110 … 放下小糾結,追求大境界
116 … 如月從容,心平則氣靜
第8章 心平者不悲觀,悲觀則棄
122 … 你不是一無所有,你還擁有希望
126 … 換個角度,漫天星光
第三篇 豁達者,心淡
第9章 心淡者,淡泊名利而不爭
137 … 心不淡,只會為名利所累
143 … 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
149 … 名聲愈大,你的世界就愈小
第 10章 心淡者,淡對邪財而不取
152 … 別出賣你潔凈的心靈
159 … 睜開被欲望蒙蔽的雙眼
163 … 保留本性的淳樸
第11章 心淡者,淡對波折而不惱
169 … 安逸是人生的陷阱
174 … 超越逆境的力量
178 … 安時處順的奧妙
第12章 心淡者,淡對委屈而不憤
182 … 人的胸懷是委屈撐大的
188 … 能夠承受委屈是成熟的標志
192 … 成為從不幸中走出來的英雄
第四篇 豁達者,心智
第13章 心智者當識人:識人不探盡
201 … 不試探人性,是對感情*大的尊重
205 …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208 … 有些人要敬而遠之
第14章 心智者當責人:責人不苛盡
211 … 不用自己的標準要求他人
217 … 寬容與善意會化敵為友
221 … 常懷寬恕之心
第15章 心智者當敬人:敬人不卑微
224 … 屈己尊人,人皆舉之
228 … 對人恭敬就是莊嚴你自己
231 … 尊重別人,更要尊重自己
第16章 心智者當讓人:讓人不退盡
234 … 讓,是一種非凡智慧
238 … 不爭,人生至境
242 … 該爭的,要毫不猶豫去爭
豁達:寬心的智慧 (精裝) 節選
**篇 豁達者,心寬 雨果曾說過,世上*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 胸懷的寬廣沒有界限,所以能裝下波瀾壯闊的人生,能看透風云變幻的風景。心胸寬者擁有大境界,拿得起更放得下,所以他們深謀遠慮,決勝于千里 —— 第1章 —— 心寬者有境界,能看遠 心寬似海,就永遠不會封凍 面向大海時,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有一番感慨,同時會放下心中的煩擾來感受大海的廣闊,享受難得的寧靜。杯子的容量甚小,海卻可容納百川,宇宙的浩瀚廣博更是讓我們無法觀測其邊界……由此可見,萬物都有著自己的容量,人心亦是如此。界限不在于客觀條件的限制,而在于我們心中的自我限制。 知識只有通過不斷更新,才可以掌握更多更為先進、準確的信息,沒有一位學者能夠一勞永逸而不去做知識更新。即使是大海,所收納的百川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因為每年都會有新的河流注入,同時也會有河流枯竭。宇宙浩瀚無邊,但它也逃不開不斷變化的事實。不想讓自己的心封凍,就要試著將心放寬,也唯有如此,才能接受更多,得到更多。 在麗江古城之中,有一座不亞于其他古代王公貴胄的繁華宅邸,那就是木府。在納西人的心中,封建領主木府土司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木府土司為納西族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木府有著一個不同于其他地方官宅的特點——沒有將府邸圍起來的城墻。這對于統治者的宅邸來說,未免過于特別。無論是從領地還是安全方面考慮,這樣的做法都是明顯的失策。 但是事實卻并非如此,這樣的選擇讓木府土司得到了民心。在歷代的土司當中,十九世可以說是一位公認非常杰出的土司,他曾提到過,不設城墻是為了能和百姓融入一體。這種做法經過了事實的驗證與歷史的考驗。雖然宣示領地主權的城墻消失了,但是他所得到的卻不僅僅是城墻能夠圈起來的面積。木府的面積相較以前更加寬廣,而土司的心比他的領土還要寬廣。 對于一位統治者來說,高高的城墻象征著地位和權力。肯舍棄城墻的君主,必定心胸無比寬廣。取消了象征著權勢和地位的城墻之后,土司可以直接了解民心、民意以及民生,對自己的政策以及統治也都有了更客觀而直面地了解,這也使得木府的統治得以延續。 城墻雖只是一物而已,但是它所代表的意義卻不同一般。很多人患得患失,擔心自己因為一時的不注意而失去所有的一切,于是為自己的心設了界限、劃了范圍。從歷史中不難看出,一位心胸寬廣的君主,他的統治也一定很穩固,處于其統治下的朝代也必定是繁盛的。 眾所周知,唐朝是我國古代歷史的一個重要朝代,那是一個開放的時代,各個民族之間也沒有非常明顯的界限。所以,呈現出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繁榮的治世局面。唐太宗等唐朝君主作為明君而名垂千古。但是晚清的君主擔心自己的統治會受到通商貿易威脅,于是選擇了閉關鎖國,然而結果卻是將當時的中國遺棄在了世界前進途中的末尾。 高瞻才能遠矚,看得更遠也就不會封凍起自己的內心。當內心之門打開之后,能夠裝下的,即世界。 把心胸拓寬,才能了悟世間百態,參透人生真諦。很多人也是因為打開了自己的胸懷,才見到了真理,看到了從未看過的人生景致。 21歲,本該是生命盛放的時期,但是史鐵生卻因病癱瘓了。對于當時的他來說,這種打擊是對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即使是這樣,他還是在重新認識自己、接受自己的過程當中,打開了心的設限,試著去接受肢體殘缺的自己。在失去了部分行動能力之后,他轉而開始思考自己,思考人生,思考一切。 失去了用雙腿丈量大地的能力,他選擇用筆來探尋自己的前路。因為他不再糾結于自己的身體殘缺,而是用放寬了的心去思考人生和整個世界,所以他的無數優秀作品也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當中。 人們殘缺的往往是心靈的某個角落。人們為自己設定了活動范圍,龜縮在其中,只能在這個范圍中打轉,永遠也走不出自己設下的困局。事實上,只要試著擁有和打開這個角落,那么冰封的心也就自然能夠解凍了。 井底之蛙的故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對于它來說,天只有井口一般大而已,其實限制它范圍的無關于視野,而是它的心。它認定天只有那般大,自然不會去試想天空的遼闊無垠。如果它打開了自己的心門,那么無邊的天際自然就被納入心中。 如果只著眼于自我設限的世界,就只能在自己的困局當中掙扎。若想看得更遠,懂得更多,唯有解除心中的設限。這樣,才能保持心如大海。 心寬不計較,人生便無所不能達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很多時候,事情往往沒有那么復雜,但是很多時候,因為自己的各種猜疑或計較,使得事情越來越繁復,有時還會出現誤會。于是,因為人們放不開這樣那樣的小事,如此一來,反倒忘記了*開始的自己,忘記了自己是為了什么而工作。這種時候通常也就失去了目標,不知道為了什么而前進,很容易止步不前。 對于現代人來說,溫飽已經不再是幸福的標準。幸福對于很多人而言是一種內心的滿足感,但是在很多時候,人們的幸福指數往往偏低。這也是因為人們容易太過于計較,因為眼前很小的得失,而忘記了自己要去的地方,也就迷失了應該前進的方向。 清代有一位叫做張英的大學士,他在朝為官,家人遠在家鄉。 有一天,他的家人給他捎來一封書信,信中說家鄉的鄰居要向外擴張院墻三尺,這樣就侵占了老家的院子。因為這件事他家人感到非常氣憤,決定無論如何都要守住自己的院子,于是雙方發生對峙。他家人氣不過就給他捎來書信希望他能夠制止鄰居,出一口惡氣。對于已經身為大學士的他來說這件事易如反掌,但他沒有用自己的權力去打壓鄰居,而是給家人回了一封書信,信中寫道: 千里家書只為墻,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尚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看到張英的書信后,他的家人也覺得自己有些小題大做,太過于計較了。于是就放棄了原來和鄰居爭搶的打算,讓出了三尺之地。鄰居本來已經做好了爭奪到底的準備,但是看到張英的家人讓出了三尺地給自己,也知道了張英寫信勸慰家人的事,為此深感慚愧,也取消了擴充院子的打算,還將院墻退后了三尺。 就這樣,一條六尺寬的小巷出現在了兩家院子之間,被人稱為“六尺巷”。而這個故事也像這條巷子一樣流傳下來,為后人傳頌。 蠻橫無禮,或是和人爭論不休非常容易,然而有幾人能夠像張英一樣如此呢?區區三尺之地,一定要爭出一個結果,無論是哪一種結果,都會損害到其中一方的利益。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于是人們計較到底。但是,即使如愿爭搶到了三尺之地,也無法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這件事情或許就會如鯁在喉,難以安心,時刻想起來都會讓自己感到氣憤。張英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一點,于是選擇了不去計較。因為他和他的家人做到了心中釋然,放下了爭奪之心,所以留得美名為后人稱頌。 世事皆是如此,只要放寬心不去計較,那么煩惱也就失去了寄宿的憑仗。不計較眼前小節,才能心無旁騖地前進,早晚有一天會擁有想要的一切。 有一個大家都熟知的故事,就是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廉頗是將軍,身為武官,他很不齒于藺相如這樣憑借口才升職的文官。 藺相如知道廉頗對自己有意見,于是盡量避免和他相見,對于他的挑釁也是避讓三分。 對此一開始廉頗頗為得意,覺得藺相如膽小如鼠。藺相如身邊的人看不過去,于是問藺相如為什么不給廉頗一點顏色看看。可藺相如回答說:“我連秦王都無所畏懼,又怎么會怕廉頗呢?只是現在秦國之所以對我趙國有所忌憚,正是因為我們二人對趙王的輔佐,如果此時我們兩個人互相爭斗,那么就必定會給秦國可乘之機。”通過這番話,大家都明白了他不是畏懼廉頗,而是顧全了大局,所以選擇不去計較。 事情傳到了廉頗耳中,廉頗頓時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慚愧,于是背負荊棘到藺相如面前請罪,由此兩人盡釋前嫌。這也就是“負荊請罪”的典故。 豁達之人必定有著寬廣的胸懷,斤斤計較、針鋒相對必然會引起一番爭奪。正因為選擇了放寬心不去計較,所以在收獲大家尊重的同時,藺相如也獲得了廉頗的敬重。 樹立遠大的志向,就不能缺少寬廣的胸懷。也就是說,將心放寬將無所不達,不去計較一些小的利害得失,才能成就一番大的事業。 有遠見的人不為一時所困 人的一生當中難免會出現困境,面對困境,人們所表現出的反應也截然不同。對于高瞻遠矚的人來說,一時的困境一定不會成為他們前進的障礙,他們放眼所見,是自己光明的未來。而一些沒有遠見的人則會被困于當前,無法逃脫。 眼之所至,心之所向。一個人的行為取決于心中所想,有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才能夠前行。如果看的只是眼前,那么顧及的也就只能是眼前。只有看得更遠,才能更好地決定當下,才能幫助自己脫離困境。但是,為了能夠看得更深遠,我們還需要放寬自己的心,釋然自己的煩惱,才能到達自己*終的目的地。 在一定的環境中人難免有時會身不由己,這種時候如果放棄初心使命,那么就只能一直在困境當中掙扎。但是,如果能夠展望未來的話,那么就一定能克服眼前的困境,直達成功的彼岸。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無人不曉,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他臥薪嘗膽,時刻不忘所受之辱,也恰是他曾經經歷的困境。 勾踐曾被吳王夫差打敗,被迫屈膝投降,對于一位君王來說,這是奇恥大辱。更為過分的是,吳王沒有殺掉勾踐,而是將他帶回吳國作為臣子服侍自己。曾經身為君王,現在卻要屈膝侍奉于敵國君主,如此侮辱怎能承受?然而勾踐承受住了。這并不是說他已經被被俘之辱擊垮,而是他沒有在眼前的困境中頹廢,他放眼的是自己的未來。 勾踐不認為自己要以俘虜的身份一直終老。他覺得這樣的困境只是暫時的,現在反抗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因為此時他身在吳國,身邊沒有任何親信,是完全沒有能力推翻吳王的,若要想報被辱之仇,唯有忍耐。為此,他不惜為吳王嘗糞辨別病因以獲取信任。 他想著自己的明天,計劃著自己的將來,等待著時機。他的希望就是他唯一的動力。終于,吳王卸下防備,相信了他,并且在不久后赦免他回國。他沒有白白承受這些侮辱,在獲得這個機會之后,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后終于將吳王打敗。 因為勾踐沒有對自己所處之境絕望,他思考了對策,做了長遠的打算,也正是因為這樣,他*終脫離了困境。身在異國他鄉,想要成事就必定要站穩腳跟,做長遠的打算,才不會在困境中掙扎太久。有些時候,人們往往難以接受眼前的困境,總想快速擺脫,反而使得困境一直持續存在。其實,看得長遠一些,才會更快擺脫困境。 漢高祖之子漢惠帝去世于公元前188年。在他去世之后,為保朝廷安穩,其母呂雉掌權執政,并且被尊為皇太后。她是個非常有謀略的女子,曾經助漢高祖殺韓信,消除異姓王,鞏固西漢政權。在她執政之后,曾一度希望擴展母家呂氏權勢。為了擴張權勢,她準備立呂姓王,為此她征求了當時身為右丞相的王陵的意見。 但是,王陵對此表示不贊同,他認為漢高祖曾立下白馬之盟,說過“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如今呂后的打算無疑背棄了當時的約定,于是堅決反對。與王陵相反,身為左丞相的陳平以及絳侯、周勃二人沒有對呂后的打算表現不滿,二人還對呂后說這是合情合理的。對此,王陵更為氣憤,認為他們二人阿諛奉承,違背了當初的盟約。可他們二人覺得這只是為了緩解一時,也唯有如此才能保全江山社稷。呂后并非一位軟弱而無謀的女人,她*終廢掉了王陵,并任命陳平為右丞相。 到了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了。曾經獲得呂后信任并且大權在握的陳平、周勃兩個人聯手鏟除了朝堂之中呂氏家族的勢力,穩定了朝堂,集中了朝廷權力。同時還輔佐了漢高祖的第四個兒子劉恒登上了皇位,終于收回了劉氏江山。 忍得一時,才能得到一世。道理簡單,做起來難,其實只要學會放寬自己的心,多想想以后,就能順利忍過眼前的困境。只有懂得看向未來的人才能看到希望,尤其當眼前一片晦暗之時,更要看得遠一些。 放寬自己的心,看得遠一些,才能坦然接受眼前的困境,不會被一時的困境絆住手腳。
豁達:寬心的智慧 (精裝) 作者簡介
吳國明 學者,作家,現致力于楠木文化的研究與傳承。作者擁有豐富的人生與商界閱歷,為人敏銳多思,沉穩睿智,作品內涵豐富,極富啟迪。出版有《靜心:中國上乘智慧》《頓悟》《格局觀:受益終生的思維方式》等作品。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虎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