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論語通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41933
- 條形碼:9787559841933 ; 978-7-5598-419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論語通譯 本書特色
古人為學極重“次第”,程朱于讀“四書”,倡導“學問須以《大學》為先,次《論語》,次《孟子》,次《中庸》”。具體到今日的我們,讀《論語》先讀哪個版本也是“次第”。《論語通譯》編輯過程中,我越來越覺得此書非常適合《論語》初學者。所以,我愿鄭重地把這本書推薦給準備讀《論語》或與我一樣已經在讀但始終徘徊于《論語》“萬仞宮墻”之外的讀者。
論語通譯 內容簡介
本書對《論語》做了多方面深入淺出的譯解,書中廣泛吸收古今學人的研究成果,又融入作者多年研習《論語》的心得與體會,是一部理想的《論語》入門讀本。全書《論語》原文據清代阮元所刻《十三經注疏》本排印,經多次校核,力求準確無誤。譯文多采取直譯并盡量不改變原文詞序,每章之后有“點評”,直接點明章旨。每篇之后出賞析,就本篇涉及的主要問題展開充分研討。書前導讀性質的前言簡要介紹孔子生平、《論語》其書及孔子思想,有助于讀者了解孔子和《論語》的思想精髓。書后附有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論分類摘編,便于讀者進一步學習和研究。譯解用語通順好懂,可讀性強。
論語通譯 目錄
學而篇**/1
為政篇第二/12
八佾篇第三/26
里仁篇第四/41
公冶長篇第五/54
雍也篇第六/70
述而篇第七/88
泰伯篇第八/107
子罕篇第九/119
鄉黨篇第十/135
先進篇第十一/147
顏淵篇第十二/164
子路篇第十三/179
憲問篇第十四/196
衛靈公篇第十五/220
季氏篇第十六/239
陽貨篇第十七/250
微子篇第十八/267
子張篇第十九/277
堯曰篇第二十/291
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論分類摘編/296
后記/311
論語通譯 節選
學而篇**(選) 共十六章 1.1 子曰〔1〕:“學而時習之〔2〕,不亦說乎〔3〕?有朋自遠方來〔4〕,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5〕,不亦君子乎〔6〕?” 【注釋】〔1〕子:古時通常用作對男子的尊稱。本書“子曰”的“子”,專指孔子。〔2〕時:按時。習:復習,實習,練習。孔子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教,需要依時演習操作。〔3〕不亦:不也,豈不是。說(yuè):同“悅”,喜悅。〔4〕朋:朋友。漢代包咸說:“同門曰朋。”這里指來求學的弟子。〔5〕慍(yùn):怨恨,惱怒。〔6〕君子:道德修養好的人,也指社會地位高的人。 【譯文】孔子說:“學過之后又按時去復習或練習,不也是很高興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求學問道、互相切磋,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不也是一個有涵養的君子嗎?” 【點評】學習活動是人類將自身的知識經驗代代相傳的唯一途徑,也是人類*終脫離動物界成為真正的人的唯一手段。古人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記·學記》)《論語》開篇就談學習,意義深遠。古人學習,重視互相切磋,認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重視修身,嚴于律己,孔子曾說,“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15.19),“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4.14)。 1.2 有子曰〔1〕:“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矣〔4〕;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5〕,未之有也〔6〕。君子務本〔7〕,本立而道生〔8〕。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9〕!” 【注釋】〔1〕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字子有。〔2〕孝:指孝順父母。《爾雅》:“善父母為孝。”弟(tì):同“悌”,指敬愛兄長。〔3〕犯上:冒犯尊長。〔4〕鮮(xiǎn):少。〔5〕作亂:指制造叛亂,造反。〔6〕未之有:同“未有之”。“之”是“有”的賓語,在古代漢語的否定句中,如果否定詞是“不”“毋(無)”“未”“莫”等,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謂語的前面。〔7〕務:努力從事。〔8〕道:正道,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基本原則,這里指“仁”。〔9〕仁: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其含義有二。一、“修己”為仁。對自己來說,“仁”的意思是“修己”。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12.1),“克己”就是“修己”。《禮記·中庸》說:“仁者,人也。”意思是說,講“仁”,首先要學會做“人”。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人(自然人),應當通過修己(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使自己遠離動物界,成為一個社會人,一個真正的完全的純粹的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個“君子”。二、“愛人”為仁。對他人來說,“仁”的意思是“愛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12.22)就是說,人要有仁愛之心,愛他人,愛大眾,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與:同“歟”,語氣詞。 【譯文】有子說:“某個人的為人,在家里孝順父母,敬愛師長,但在社會上卻喜歡冒犯尊長,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歡冒犯尊長,卻喜歡制造叛亂,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因此,君子總是努力培植自己的根本。根本牢固樹立了,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就會產生。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德的根本吧!” 【點評】孝悌是人類特有的親情,是從小培養起來的愛心和感恩之心,長大以后,擴展開來,便會愛他人,愛國家。《孝經》上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漢唐以來,往往“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這是有道理的。 1.3 子曰:“巧言令色〔1〕,鮮矣仁〔2〕!” 【注釋】〔1〕巧言:花言巧語,用虛浮不實的話語來討好別人。令色:偽裝和善的樣子來逢迎巴結別人。令,美好。〔2〕鮮矣仁:主謂倒裝,即“仁鮮矣”。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偽裝和善,以討好別人,這種人仁德是很少的。” 【點評】孔子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5.25)朱熹說:“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以悅人,則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四書集注》)仁德應出自內心的真誠,當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果存心不良,而外喜矯飾,則欺詐必生,而仁德盡失。 1.4 曾子曰〔1〕:“吾日三省吾身〔2〕:為人謀而不忠乎〔3〕?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4〕?” 【注釋】〔1〕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參(shēn)。〔2〕省(xǐng):反省,自我檢查。三:三次,也可以表示多次。〔3〕忠:對人對事盡心盡力。〔4〕傳(chuán):指老師所傳授的學業。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別人謀劃辦事卻不盡心盡力嗎?同朋友交往卻不講誠信嗎?對老師所傳授的學業卻沒有好好溫習嗎?” 【點評】《周易·蹇卦·象辭》說:“君子以反身修德。”“內省”是古人修養道德的重要方法和途徑,體現了嚴于律己的精神。自古以來,以“省三”“省吾”“省身”命名的人很多,足見曾子之言影響深遠。孔子說:“主忠信。”(1.8)(12.10)在孔子道德教育中,“忠”和“信”是主要的內容。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1〕,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2〕。” 【注釋】〔1〕道:治理。千乘(shènɡ)之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在當時算是一個中等的諸侯國。乘,指用四匹馬拉的兵車。〔2〕時:季節,農時。 【譯文】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肅認真地處理國事并且講求誠信,節省用度并且愛護國人,役使老百姓要按農時(只在農閑之時才讓他們服役)。” 【點評】孔子認為,君臣治國,應當敬業和愛民。《偽古文尚書·五子之歌》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是古代頭腦清醒的政治家的共識。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1〕,出則悌〔2〕,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3〕,則以學文〔4〕。” 【注釋】〔1〕弟子:通常指學生,這里指年輕人。〔2〕入則孝,出則悌:這兩句互文見義,指出入起居都要講孝悌。〔3〕行:實踐仁德。〔4〕文:道藝,這里指詩書等文獻典籍。 【譯文】孔子說:“年輕人,出入起居都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要慎言而守信,博愛大眾,并親近仁德之人。在恭謹地實踐仁德之后,有剩余的精力,就再去學習文獻典籍。” 【點評】重視道德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這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優良傳統。“孝悌”是對親人的愛,“泛愛眾”是對廣大民眾的愛。孔子的道德教育,以“仁愛”為中心。清人根據此章編撰而成的《弟子規》,在引導少年兒童知書識禮、孝敬長輩、培養愛心、文明做人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成為數百年來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的*佳讀物。 《學而》賞析 朱熹說:“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四書集注》) “君子務本”,這個“本”就是“孝悌”。“本立而道生”,這個“道”就是“仁”。 “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是孔子的人生觀、倫理觀。“仁”字不是孔子所發明,但孔子卻極為重視“仁”,并賦予它許多新的含義。據知名學者楊伯峻統計,《論語》一書,“仁”字出現了109次。孔子在許多場合談到了“仁”。概括起來,“仁”字的含義有二: 一、“修己”為仁。這是從個人修身的角度來說的。按照古人理解,“仁”就是“人”。所以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孟子·盡心下》)《禮記·中庸》也說:“仁者,人也。”但這個“人”,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人,而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以后的社會人。這樣的人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靠修養才造就出來的。所以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克己”就是“修己”。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只有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完全的“人”,一個“君子”。而“人”或“君子”的道德修養,內容非常豐富,諸如孝、悌、忠、恕、禮、義、恭、敬、德、惠、和、善、讓、遜、恥、直、知、信、剛、勇、寬、敏,都涵蓋在“仁”德之中。 二、“愛人”為仁。這是從對待他人的角度來說的。《說文》說:“仁,親也,從人二。”“從人二”,意思是兩個人。只要有兩個人在一起,就會產生一定的關系。無論是什么人什么關系,孔子認為人與人之間都應當相親相愛。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自己便直接地用“愛人”來解釋“仁”。孟子也說:“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下》)所以講“仁”,就要有仁愛之心,愛他人,愛大眾,無論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貧富、貴賤,都應相親相愛。 在孔子看來,培養“仁德”,培養“愛心”,完全可以從小做起,因為“孝悌”就是“為仁之本”。每個人都有父母,從小就生活在家庭之中,如果從孩童時代開始就培養起對父母兄弟的愛心,就能為將來成就“仁德”奠定堅實的基礎。 但“仁”并不只停留在“孝悌”上。在家(事父母)固然要“竭其力”,成人之后走向社會(事君)更要“致其身”,尤其要愛民眾,“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泛愛眾,而親仁”,這才是“仁”的*高境界。 要成為一個有仁愛之心、有道德修養的人,*重要的途徑是學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其次是群居交友,與朋友互相切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此外,還要注重修身,嚴于律己(“人不知而不慍”“吾日三省吾身”“過,則勿憚改”)。 重“禮”也是孔子的重要思想。“禮”反映的是等級制度和社會秩序。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強調禮制的本質和功用在“和”。他希望社會上所有的人都能和諧相處,以保持社會的穩定。他希望社會上對立的雙方都講禮,都能謙讓,所謂“貧而無諂,貴而無驕”,“貧而樂,富而好禮”。在孔子的時代,這種理想顯然近乎空想,不可能實現,但卻反映了飽經動亂之苦后人們所產生的一種良好愿望,是可以理解的。
論語通譯 作者簡介
張葆全,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廣西師范大學前校長,2002年退休。后受聘為廣西師范大學國學堂專家委員會主任,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今已轉設為桂林學院)終身教授,廣西儒學學會名譽會長,桂林國學研究會名譽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和國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著(或主編)有《詩話和詞話》、《宋代詩話選釋》(與周滿江共同主編)、《中國古代詩話詞話辭典》、《新編今注今譯昭明文選》、《玉臺新詠譯注》、《老子道德經譯解》、《大學中庸譯解》、《周易選譯》、《先秦諸子菁華》、《歷代詩話選注》、《文選譯注》等著作多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自卑與超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