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藥膳良方
-
>
先思而后語
-
>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科普版
-
>
痰濕一去百病消
-
>
當癌癥來敲門
-
>
男孩生長發育保健JD
-
>
貓和狗的生活哲學
當張仲景遇上斯坦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436026
- 條形碼:9787518436026 ; 978-7-5184-3602-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張仲景遇上斯坦福 本書特色
一本連終審老師都拍手叫好的圖書! 一本感動學西醫多年的作為編輯的我! 本書的作者以前是位硅谷科技人,因父親生病緣故改行學醫。書里,作者用科學思維解讀傳統中醫的診療模式,介紹了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自己及團隊是如何運用中醫知識幫患者脫離病苦的。更通過自己從醫多年積累的具有代表性的醫案解析,抽絲剝繭地闡明一些即使西醫治療也很棘手的急重癥,如何通過中醫的辨證施治,快速有效緩解、治愈。 這本書不是傳統意義的中醫養生書,我將它定義為:一本有態度、有溫度、客觀的、充滿人文關懷的時尚硬科普。你可以從中感受到科技與傳統的碰撞。 書里,作者還表明了自己作為醫者的態度和觀點。比如:治病的**步是想辦法讓患者信服你;患者是醫生的老師。書里,我們看不見高高在上,更多的是感同身受;看不見人云亦云,更多的是深入思考后的體悟。
當張仲景遇上斯坦福 內容簡介
都說“西醫快速治標,中醫慢慢治本”“西醫治療急癥,中醫治療慢病”。真的是這樣嗎?本書以現代科學思維模式闡述中醫,輔以實際臨床案例,系統介紹中醫的生理學模式及病理學解釋,破除人們對中醫的迷思和性看法,告訴你“西醫檢測,中醫治療”新思維, 帶你走進一個不一樣的中醫世界,感知中西方文化、科技與傳統的碰撞。
當張仲景遇上斯坦福 目錄
緣起 當中醫遇上科學思維
**部分 當中醫遇上新冠肺炎
**章 世紀瘟疫大爆發
第二章 古老的中醫為什么能對抗現代的新型冠狀病毒
第三章 西醫檢測,中醫治療
第四章 瘟疫下的中藥通方
第五章 從藥方反觀中醫師思路
第六章 中藥預防方
第二部分 當中醫遇上急重癥
**章 中醫臨床看診
第二章 急性膽囊炎及急性闌尾炎
第三章 子宮大出血
第四章 乳房腫塊
第五章 癲癇
第六章 抽動—穢語綜合征
第七章 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第八章 抑郁癥、焦慮癥及自殺傾向
第九章 失眠
第十章 兒童睡眠不佳
第十一章 視力減退
第十二章 青少年叛逆
第十三章 心律不齊及房顫
第十四章 急性心絞痛
第十五章 面癱
第十六章 中風
第十七章 高血壓
第十八章 哮喘
第十九章 急性肺炎
第二十章 異位性皮炎和牛皮癬
第二十一章 帶狀皰疹
第二十三章 慢性咽喉炎及咽喉異物感
第二十四章 關節炎
第二十五章 鼻竇炎
第二十六章 腎結石及鏡下血尿
第二十七章 頸椎受傷
第二十八章 膝蓋受傷
第二十九章 痔瘡
第三十章 卵巢囊腫
第三十一章 高齡懷孕
第三十二章 男性性功能障礙
第三十三章 中醫美容
第三十四章 臨終關懷
第三十五章 醫生與患者
第三部分 回歸臨床實際療效
**章 中醫亂象
第二章 回歸臨床醫學的基本面
結語:遇見中醫,聯結過去與未來
當張仲景遇上斯坦福 節選
中西醫面對疫情的不同角度 當然,這只是一個非常粗略的比喻,不足以說明中西醫發展的歷史。但是,可以給大家一個概念:同樣都是解釋人體健康問題,為什么中醫和西醫的角度和“語言”會差那么多,不僅僅是時代背景的差異,更是基本方法的區別。譬如,面對新冠肺炎病情時,西醫從“微觀”角度切入,重視的是哪種冠狀病毒造成的問題,有什么特效藥可以應付這樣的病毒;而中醫從“宏觀”角度切入,重視的是身體整體平衡是如何被破壞的,有什么辦法可以讓身體回到原本平衡的狀態。 因為現在各地的教育體系,健康教育及生物學皆以西醫知識為課程內容,很多人都有基本的概念。新型冠狀病毒為一小段的RNA,進入人體后會鉆入人體細胞核,搶走人體細胞的控制權,然后大量復制,造成各種病癥。目前西醫沒有藥物及方法可以直接殺死病毒。所謂的“特效藥”,是設法抑制病毒大量復制,盡量把病毒數量壓低,一方面減少它們對身體的破壞,另一方面讓人體的免疫系統有機會產生抗體,消滅病毒,因此,病毒“長什么樣子”非常重要。一種新病毒出現后,專家們得立即做病毒基因測序及分析,對新病毒有了基本認識后,才能推測如何抑制病毒復制,進而從舊藥中找尋適合的“特效藥”,或者趕緊研發可能的新藥,并著手研發適合的疫苗。 在得到這樣微觀下的解決方法之前,如前面所言,只能使用支持療法,用各種藥物和方式盡可能維持患者生命,被動等待患者的免疫系統“打贏”這場戰爭。 絕大部分的人對中醫治療瘟疫的方法很陌生,即使那些常常用中藥材作為日常養生的人,甚至中醫師對此也是一知半解,很多討論都似是而非。中醫從來就不認識病毒,也不以微觀的角度來思考或討論病毒、細胞、抑制病毒分裂的特效藥等,自然也就不可能區分瘟疫是哪一種病毒造成的,或者研究這樣的病毒以前有沒有遇到過等。 在中醫的宏觀思維下,有自己一套深入復雜的生理學及病理學。中醫看待瘟疫,是以人體變化為切入點,探討人體受到外界因素破壞、失去平衡后,身體會有哪些現象及反應,再根據那些現象及反應來調整身體狀況,期待身體能恢復到平衡狀態,將外?素帶來的破壞降到*小。 雖然幾千年來,病毒變異等外界因素改變很大,人體演化卻非常有限。人體的功能不管是怎么被破壞的,某項功能被破壞而導致的癥狀、反應、后續演變卻依然有明顯的脈絡可循。也因此在很多情況下,中醫專注于人體本身平衡狀態的治療方式,反而比西醫專注于外來敵人的治療方式來得有效。 打個不太嚴謹的比喻,警匪槍戰時,我們注意到壞人哪個方向來的火力強大,造成我們部署在哪個位置的警員傷亡,這時我們會趕緊重新部署人員,或者想辦法增派警力,而無暇去管壞人是用哪個牌子的槍、哪個工廠做的子彈! 很多讀者大概也都聽說過,中醫講求“辨證論治”,也就是利用“望聞問切”四診的方法,搜集患者各方面的癥狀信息,再對應到中醫的生理學模型及病理學解釋,來決定治療方法。因此對于單獨一位患者的病癥,我們往往從臨床搜集到的患者信息來討論。 然而,對于大型瘟疫,除了以“望聞問切”搜集信息及“辨證論治”探討治療方法,還必須從整個病情發展的進程來探討。 病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時間軸上的“線”,除了了解現在看到了什么,還得探討它和以前及未來的連接。如果我們只關注幾個擺在眼前的瘟疫患者,而忽略了中醫對病情發展的深入闡述,見樹不見林,那就失去了中醫*大的優勢。 “上醫治未病”不是單純的養生 目前,中醫教育在有的地方已經走偏了,導致對急癥、重癥的臨床療效不佳,不知道檢討改進,反而將中醫推向“養生”“慢慢調理體質”等方向,中醫的精髓都丟失了。許多人更把《黃帝內經》里“上醫治未病,中醫治已病,下醫治末病”的一段話拿出來,說什么厲害的中醫教導大家養生,只有不厲害的中醫才治療嚴重的疾病。這根本是對古文的誤解! “上醫治未病”不是單純指養生,而是當患者還沒有任何病癥表現,自己及其他人都察覺不出問題時,“上醫”就可以從患者生活方式或非常微小的現象知道這個人未來會出現什么病癥,在患者未病時就已經把問題解決了,而不是“上醫擅長預防疾病,而不擅長治病”。如果“下醫治末病”而“上醫不擅長治病”,那么“上醫”根本連“下醫”都不如,又怎么會是“上醫”呢?所以,若一位中醫師治不好急性膽囊炎、急性闌尾炎等急癥,不要拿“上醫治未病”來搪塞,而應該回去好好再學習中醫,等急癥、重癥臨床療效得到肯定后,再來討論如何學習中醫、中醫該如何發展等問題。 治病不能只治“形”,必須治“神” 根據我治療癲癇的經驗,設法消除腦部痰飲積水的過程中,癲癇發作不但不會馬上減少,還有可能大幅增加。然而,患者父母非常專注在癲癇發作的次數,之前的治療中,只要癲癇發作的次數增加,他們就會認定是治療無效,醫生功力不足。我花了很多時間解釋,輕微癲癇發作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患者智力及行為能力的進步。患者父母雖然嘴里說能理解,心里卻仍然非常介意癲癇發作的次數。 遠程治療三個月下來,雖然從蛛絲馬跡上我可以看出患者開始改善,患者父母卻緊盯著癲癇發作次數,一直追問為什么還是每天發作好幾次。我想如果他們不是看在外界對我的評價及許多真實病例的分上,可能已經覺得治療無效,急忙找尋下一位醫生了。 這個時候,如果為了自己的“名聲”,我大可專注于癲癇發作上,使用熄風、止痙、潛陽的中藥來壓制癲癇癥狀,讓患者父母覺得這個醫生很厲害。然而,這樣的治療對這位小患者并非*好的方法,就如同使用抗癲癇西藥能大幅減少癲癇發作次數,卻讓患者錯失了大腦發育的時機。可是我知道什么對患者是*好的治療方法,我無法昧著良心去討好患者的父母。我寧可他們懷疑我的醫術,也得堅持下去,治病不能只治一個“形”,更得治“神”。 患者和醫生的互信及合作 醫生是個良心事業,就像修車師傅一樣,除非顧客很懂汽車,否則若修車師傅存心騙人,你不但不會知道,還感謝他很快修好車又給你打折,可沒過多久車子又有其他問題。許多患者在意服藥后的反應,似乎癥狀馬上緩解就是*好的治療,甚至覺得藥方開對了就不應該有什么不好的感覺。非常簡單的小毛病或許如此,但復雜的健康問題往往像治國打仗,要有策略地一步一步來醫治。 也因為如此,患者和醫生的互信及合作很重要。醫學,不是百分之百的科學,有太多的變因,不能像設計網絡游戲軟件一樣,每個環節都可以掌握,更不能像修車一樣,大不了換個新零件。患者、家屬、醫生就像一個團隊,要一起合作來對抗病魔。 患者和家屬在尋求醫生幫助前,應該仔細打聽及研究,確認這位醫生是不是值得信任,而不是“邊走邊看”,甚至抱持考考醫生的心態去就診。 這就像一位運動員,為了參加大型比賽而想請有經驗的教練來教導,教練仔細觀察及分析后,指出運動員的問題所在,提出整體訓練計劃來改進運動員的成績。本來運動員應該趕緊開始按照計劃訓練,卻半信半疑,不好好訓練,反而到處問其他人這樣做對嗎、那樣做行嗎,甚至混雜自己的許多意見,任意改變訓練計劃。 運動員至少對自己參與的運動項目十分了解,他質疑教練的觀點還可能有些道理,但大多數患者及家屬的醫學知識極其有限,有些患者及家屬卻指手畫腳指導醫生如何治病?當然,患者及家屬也不能只相信醫生,什么事都不管,而應該和醫生多溝通、多討論,協助醫生完善治療策略。 反過來說,患者往往是醫生*好的老師。醫生不能被患者及家屬的意見牽著鼻子走,也不能不聽患者及家屬的反饋,硬著頭皮一路向前沖。醫生虛心傾聽患者的反饋,了解患者言語背后的意義,對自己的治療思維保持一種學習的心態,是醫術精進的一大助力。我非常感謝患者對我的信任,讓我嘗試各種不同的治療方法,給我很多的反饋,也與我分享他們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以及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他們幫助我在臨床醫學這條路上不斷成長,在這個面對生老病死的工作中,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
當張仲景遇上斯坦福 作者簡介
李宗恩 臺灣大學物理學學士、斯坦福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原本為硅谷高科技企業管理人及投資人,因父親罹患肝癌而進入醫學領域,師承臺灣中醫經方大師倪海廈,并成為其指定傳人。擁有加州針灸中醫執照、美國國家針灸及東方醫學認證委員會(NCCAOM)認證。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