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zhàn)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jīng)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隋代三省制及相關問題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101153309
- 條形碼:9787101153309 ; 978-7-101-1533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隋代三省制及相關問題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本書特色
☆三省制問題在隋唐中央政治制度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隋制的研究一直依附在唐制的研究上,就隋制單獨立論的并不多。 ☆本書獨特之處在于從隋代切人,較為完整地勾勒出隋唐百余年間所謂“標準”三省制的演化定型痕跡,并且明確指出:“三省制”問題是制度性的問題。制度的發(fā)展與演變由種種因素交織而成,不是一人一時的事情。當我們看到成文的制度規(guī)定時,往往這個制度已經(jīng)開始崩壞。在影響制度發(fā)生變化的諸多因素中,*不可捉摸和衡量的就是皇權(quán)。 ☆除了正文部分精彩的研究論證,作者附有三篇文章:《楊勇的兩個朋友圈》《隋代秘書省研究》《隋代縣令雜考》,從不同層面對主題做了補充。
隋代三省制及相關問題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內(nèi)容簡介
本書稿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研究的主要對象是隋代的尚書省、內(nèi)史省和門下省,也就是學界所習稱的三省,研究的主題是三省的職權(quán)、地位以及所謂的“三省制”在隋代是否成立。通過對隋代尚書省性質(zhì)的轉(zhuǎn)變問題、隋代尚書省與九寺的關系問題、隋代門下內(nèi)史兩省的職權(quán)與地位、唐代前期的三省問題以及“三省制”學說的由來等問題的探討,認為三省分工、制衡的機制在隋代并未建立,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隋初尚書省權(quán)力過大,內(nèi)史、門下二省并不能對其構(gòu)成有效的制約;二是君主權(quán)力的無限擴大。 書稿很后附錄三篇文章,包括對隋代廢太子案的考察、對隋代秘書省任職條件的研究、對官品制度的成立的探討等相關內(nèi)容,對本書的主旨具有補充價值。
隋代三省制及相關問題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目錄
緒 論
一、學術史綜述
二、問題的提出
**章 隋代三省主要官員補考
**節(jié) 三省長官補考
第二節(jié) 六部尚書補考
第三節(jié) 給事黃門侍郎(黃門侍郎)補考
第四節(jié) 內(nèi)史侍郎補考
小 結(jié)
第二章 隋代尚書省性質(zhì)的轉(zhuǎn)變 ———兼論錄尚書事之廢止于隋
**節(jié) 從決策到執(zhí)行:隋代尚書省性質(zhì)的轉(zhuǎn)變
第二節(jié) 論隋代尚書省與九寺的關系
第三節(jié) 從職到官的轉(zhuǎn)變及其被廢止:從使職角度論漢隋間的“錄尚書事”
第三章 隋代門下、內(nèi)史兩省的職權(quán)與地位
**節(jié) 隋代殿內(nèi)省的獨立對門下省的影響
第二節(jié) 門下省的職權(quán)與地位
第三節(jié) 隋代內(nèi)史省之職權(quán)與地位
第四章 唐代的三省制與“三省制”學說
**節(jié) 隋代三省制并未建立
第二節(jié) 唐代前期的“三省制”:《唐六典》的制度規(guī)定
第三節(jié) 唐代前期的“三省制”
小 結(jié)
結(jié)語:皇權(quán)與制度
附錄一 楊勇的兩個朋友圈 ———對隋代廢太子案的考察
附錄二 隋代秘書省研究 ———從身份到學問的轉(zhuǎn)變
附錄三 隋代縣令雜考
主要參考文獻
后 記
隋代三省制及相關問題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節(jié)選
一,《唐六典》對于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職能的制度性描述反映的是玄宗開元年間中樞政局的實況。宋神宗元豐年間,依《唐六典》改中樞官制,將三省的職能概括為“中書取旨、門下審覆、尚書受而行之”,這是以后“三省制”學說的淵源。 二,對照《唐六典》的制度性規(guī)定,隋代有三省而沒有三省制。隋代三省之中,以尚書省權(quán)力*大,處于絕對的核心。如果皇帝不再信任尚書省, 或者認為尚書省權(quán)力過大時,常通過空缺不補尚書省長官的方式以達到控制的目的。隋代二帝都是大權(quán)獨攬,中書、、門下兩省基本不能發(fā)揮其職能。 三,唐太宗有鑒于亡隋之禍,對皇權(quán)自我抑制,中書、門下二省通過政事堂制度進行國政協(xié)商,有效發(fā)揮其職能。尚書省長官空缺不補,漸漸退出決策層,實際上向“三省制”發(fā)展。 四,自唐高宗對尚書省長官加宰相銜,尚書省長官的當然宰相地位發(fā)生了動搖。睿宗景云年間,單拜仆射不算宰相成為故事,任尚書省長官即為宰相的時代過去,這是一個重大的轉(zhuǎn)變。開元年間,玄宗勵精圖治,事事以復貞觀舊規(guī)為目標,嘉納諫言,控制皇權(quán),使官僚機構(gòu)正常發(fā)揮作用。當時,張說改政事堂制為“中書門下”制,并設諸房對應尚書各部,尚書省在制度上不再是宰相機構(gòu),“三省制”成立。 “三省制”問題是制度性的問題。制度的發(fā)展與演變由種種因素交織而成,不是一人一時的事情。當我們看到成文的制度規(guī)定時,往往這個制度已經(jīng)開始崩壞了。在影響制度發(fā)生變化的諸多因素中,*不可捉摸和衡量的就是皇權(quán),這是*后想談一談的問題。 秦王嬴政掃清六合、席卷八荒,一掃戰(zhàn)國紛擾之局,天下握于一人之手。與這種千古未有的大變局相適應,高高在上的皇帝應運而生。自始皇帝出爐到宣統(tǒng)帝下崗,兩千年間,萬變不離其宗,“宗”就是皇帝。野心家們想當皇帝,百姓們仰視皇帝,皇帝呢? 想永遠當皇帝。不為別的,就為權(quán)力。權(quán)力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實實在在地存在著。權(quán)力有大有小, 作用千差萬別,唯獨皇權(quán)至高無上,獨一無二,是一切權(quán)力的根源。《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王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 亂,賴宗廟之靈,六王 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 傳后世。其議帝號。”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 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nèi)為郡縣,法令由一統(tǒng),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 ‘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制曰:“可。” 這是司馬遷筆下皇帝出現(xiàn)的過程,描述了志得意滿、功蓋千秋的*高統(tǒng)治者對可以配得上其功勞的極致名號的追求。太史公說“始皇自以為功過五 帝,地廣三王,而羞與之侔”,“皇帝”名號的出現(xiàn)就是始皇帝不屑與三皇五帝為伍的*好說明。秦王議帝號的起因是“稱成功”,丞相等的答復在描述豐功偉績之前還加上了“興義兵,誅殘賊”的字樣,以義討賊,這就不僅是功,而且是德。《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zhì)文》: 德侔天地者,稱皇帝,天佑而子之,號稱天子。 《太平御覽·皇王部一》引《帝王世紀》曰: 天子,至尊之定名也。應神受命,為天所子,故謂之天子。故孔子 曰:“天子之德,感天地、 洞八方,是以功合神者稱皇,德合天地稱帝。” 德配天地是為皇帝,為天所子是為天子。皇帝不僅是天下的主宰,也是道德的至尊。皇權(quán)來自于天,來自于神權(quán),除了那虛無縹緲的天,沒有什么能制約皇權(quán)。秦漢時期流行災異學說,似乎能夠通過天之意志限制皇權(quán),但前提是皇帝得接受。如果不接受,其實臣下一點辦法沒有。 戰(zhàn)國時代是多家公司競爭,奇謀秘計、勇武果敢之士,只要有一技之長,不在一家干,可以去另一家干。蘇秦佩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相秦,何等風光。就是干不下去了,翻翻《戰(zhàn)國策》,君主們禮送出境的事例也不在 數(shù)。秦王一統(tǒng)天下以后,多家公司沒了,就剩下一壟斷企業(yè),士人要么干、要么滾,沒有第三條道路可選。與此相對應的,戰(zhàn)國時代的士們甚至可以和君主談待遇,王翦攻楚前不是還跟嬴政談條件,“請美田宅園池甚眾” 嗎?先秦諸子們更是上升到精神層面,指導各國君王們?yōu)榫馈槭裁? 因為他們擁有選擇權(quán)。秦王政二十六年以后呢? 丞相李斯說得好: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 百家語者,悉詣守、尉 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 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不要以為秦政是法家思想指導下的極端產(chǎn)物,恰恰相反,這才是皇帝統(tǒng)治之下的常態(tài)。漢宣帝不就警告過時為太子的元帝: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nèi)蔚陆?用周政乎! 且俗 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秦漢以下,大概沒有純?nèi)蔚陆痰耐醭?如公孫弘般“緣飾以儒術”才是常態(tài)。士人只能在皇帝允許的范圍內(nèi)活動,或者說士人如想功成名就,就必須投皇帝之所好。杜周就是深諳此道的高手,《史記·酷吏·杜周傳》: 客有讓周曰:“君為天子決平,不循三尺法,專以人主意指為獄。獄者固如是乎?”周曰:“三尺安出哉? 前主所是著為律,后主所是疏為 令,當時為是,何古之法乎!” 唯有以“人主意”為指南,“當時為是”,方能加官進爵、榮華富貴。秦漢以下,有廢立、有篡逆,卻很少有人對“皇帝”之制是否合理提出質(zhì)疑。即使到了大分裂、大動亂的魏晉南北朝,皇權(quán)衰弱,門閥突起的時代,士人們在反思先秦以來的各種思想以圖拯救時局之時,也沒有無君之論。田余慶先生說: 從宏觀考察東晉南朝近三百年總的政治體制,主流是皇權(quán)政治而非門閥政治。門閥政治只是皇權(quán)政治在東晉百年間的變態(tài),是政治體制演變的回流。門閥政治的存在是暫時性的,過渡性的,它是從皇權(quán)政治而來,又依一定的條件向皇權(quán)政治轉(zhuǎn)化,向皇權(quán)政治回歸。皇權(quán)政治的各種制度經(jīng)過南朝百余年的發(fā)展,終于與北朝合流而形成隋唐制度的重要淵源。皇權(quán)政治在這一曲折反復的變化過程中,本身也起著變化。隋唐的皇權(quán)政治并不全同于秦漢的皇權(quán)政治。它們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別,但畢竟都是皇權(quán)政治。 皇權(quán)政治是常態(tài),即使門閥政治*盛的東晉,各士族門閥之間也只是圍繞誰來當皇帝這個問題有過爭論。不論秦漢與隋唐有多少不同,在皇權(quán)政治這一點上,沒有任何變化。百姓們從來希望的只是有一個好官(官在其管轄的范圍內(nèi)基本就是皇帝),只是有一個好皇帝,從來沒想過沒有皇帝會怎樣,因為那是“無君無父”之論,是大逆不道。百姓們只能祝福皇帝,希望皇帝康健平安,這在北朝的造像記里有很多的例子。百姓們只能贊嘆、稱頌皇帝的豐功偉績,《敦煌變文·降魔變文》: 伏維我大唐漢圣主開元天寶圣文神武應道皇帝陛下:化越千古, 聲超百王,文該五典之精微,武折九夷之肝膽。八表總無為之化,四方 歌堯舜之風。同書《長興四年中興殿應圣節(jié)講經(jīng)文》: 皇帝萬歲,以此開贊,大乘所生功德。謹奉上嚴尊號皇帝陛下。伏愿圣枝萬葉,圣壽千春。 皇帝不僅是人間的主宰,更是護教的法王。人世間的一切,都在皇帝的保護與庇佑之下。 皇權(quán)凌駕于一切權(quán)力之上,制度的變革也不能例外。本書所討論的 “三省制”就不斷受到來自皇權(quán)的影響。自漢代以來常設的“錄尚書事”職位,經(jīng)魏晉南北朝,至隋代就消失了。隋文帝不僅不置“錄尚書事”,連“尚書令”也不置,這就打破了常規(guī),成為慣例,以后也被唐代繼承。唐長孺先生說,“隋代不置尚書令,當然不是避諱,只是由于尚書省位高權(quán)重,文帝、 煬帝都不愿有這樣一個上逼皇權(quán)的宰相”,這種立足于君權(quán)相權(quán)之爭的看法,雖然被時下學者目為常識,視為簡單,卻是非常準確的。一般來說, 對皇權(quán)*大的威脅當然來自于相權(quán),皇權(quán)的擴張就是通過不斷削弱相權(quán)獲得的。在不置錄尚書事與尚書令的過程中,我們看到的只是皇權(quán)在起作用,相權(quán)并沒有任何反抗,甚至沒有任何反應。文帝時期,尚書省的*高長官是尚書仆射,其中尚書左仆射高颎在位十九年之久,位高權(quán)重。但是當他卷入廢立太子之爭,文帝就毫不費力地罷免了他。文帝與高颎之間關系的根基在于信任,在于寵信。一旦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在皇權(quán)面前,官僚權(quán)力或者官僚制度并不能發(fā)揮什么作用。煬帝大業(yè)三年(607)以后,連尚書仆射都不置,這種空缺不補實際上導致了尚書省退出了決策層面,為唐代尚書省退出決策層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方法。煬帝是一個大權(quán)獨攬的人,從唐初蕭瑀的奏對就可以看出,當時朝令夕改,臣下無所適從,這只能說明皇權(quán)予取予求,與王言形成*有關系的中書、門下兩省形同虛設,只是代天宣命,傳聲筒而已。隋代皇帝的個人專制主義色彩異常濃厚,政不任下,這也是隋代不會有三省制的根本原因。 楊隋兩代而亡,隋末巨大的動亂造成了群雄逐鹿的局面,李唐皇室也 是其中的一員。李淵本來就是隋代高級官僚群中的成員,和隋皇室還有親緣關系,對于隋代中央政治的得失大概不會陌生。李世民南征北戰(zhàn),在李唐一統(tǒng)天下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長期的戰(zhàn)爭生涯,使得李世民比唐初統(tǒng)治階層中的任何人都要更加了解戰(zhàn)爭的殘酷與人民的疾苦。巨大的社會波動與王朝更迭的迅速必然使他對皇權(quán)有更深刻地了解。因此,李世民對皇權(quán)的自我抑制造就了貞觀之治。正是由于皇權(quán)的讓步,官僚機構(gòu)能夠正常運轉(zhuǎn)。雖然唐太宗對于相權(quán)的顧忌,使他采取了與隋煬帝一樣的策略,即長期對尚書仆射缺而不補,但由于中書、門下二省能夠有效運轉(zhuǎn),客觀上使三省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高宗繼位之初,給尚書 仆射加上“同中書門下三品”的宰相職 銜,王素先生形容為“君主的試探”,這是一個非常貼切地判斷。從此以后,尚書仆射當然宰相的地位被 限制,那么尚書省作為當然宰相機構(gòu)的地位也就被限制了。雖然此后五十 余年間,拜尚書仆射例帶“同三品”,但這就為尚書仆射不帶“同三品”的宰 相銜創(chuàng)造了條件。以后從豆盧欽望不及時加“知軍國重事”銜到韋安石單任仆射,尚書仆射終于不再是當然的宰相,官位的價值大打折扣,尚書省也就*終退出了決策層。武則天革唐為周,皇權(quán)意識高漲,詔敕不經(jīng)鳳閣鸞臺,任官則有“車載斗量”之譏;“中宗時官爵渝濫,因依妃、主墨敕而授官 者,謂之斜封”,政出多門;睿宗朝太平公主用事,“其時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門”,史謂“軍國大政,事必參決,如不朝謁,則宰臣就第議其可否”,皇權(quán)旁落。在這樣的政治環(huán)境下,三省能否正常運作都有疑問,自然不可能 形成三省制。皇權(quán)的回歸與把握是李隆基即位以后面臨的*重要問題,沒有皇權(quán)的撥亂反正,官僚機構(gòu)的正常運作就是不可能的事。 當玄宗*終清除了太平公主的勢力,他選擇了太宗朝政治作為學習的榜樣。就三省來說,當時尚書省已經(jīng)退出了決策層,這是三省制形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種退出背后的因素是皇權(quán)對相權(quán)的又一次勝利。由于皇權(quán)的排擠,使得西漢中期以來尚書省的權(quán)位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如果沒有皇權(quán)的自我抑制,中書、門下兩省也不能發(fā)揮其職能。所以當歷史進入開元時代,一方面,尚書省在制度上不再是宰相機構(gòu),變成了執(zhí)行機構(gòu);另一方面, 玄宗刻意效法太宗貞觀政治,抑制皇權(quán),使中書、門下兩省有效運作,至此, 我們認為三省制*終形成,《唐六典》的條文正是這一變化的忠實記錄。
隋代三省制及相關問題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
劉嘯,男,1981年生,江蘇常州人。現(xiàn)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史。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朝聞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