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法律文化史譚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41485
- 條形碼:9787100041485 ; 978-7-100-04148-5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法律文化史譚 本書特色
本書文集分別對清代法律淵源,儒學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清末民初華洋訴訟與中國近代社會,中國與西方厭訟與泛訟的文化背景,日本古代法文化的發展與儒學的影響,1898年日本民法典的編纂經過與問題,德國競爭立法的百年演變史,遠東法觀念的誤解以及日本法律文化的特點與啟示,法學近代化,中國古代法學的死亡與再生,傳教士與中國近代法學,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對民眾法律意識與國家法律教育所產生的影響等我國法學界所關注的專題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考證與闡釋。
法律文化史譚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作者近年來關于法律文化史研究的20余篇新作,它們分別對清代法律淵源,儒學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遠東法觀念的誤解,傳教士與中國近代法學等專題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考證與闡釋。
法律文化史譚 目錄
1.中國法與法律文化
清代法律淵源考
歷代刑法志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
中國法文化的特質與儒學的影響
唐律債法初探
《華洋訴訟判決錄》與中國近代社會
試析買賣婚姻
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制建設中的“補課”問題
統一司法考試后的法學教育
2.外國法與比較法律文化
德國競爭法之百年演變——兼談對中國競爭法之借鑒意義
泛訟與厭訟的歷史考察——關于中西方法律傳統的一點思考
試論儒學對日本古代法文化的影響
日本古代法文化的形成發展及其對近現代法的影響
傳統與近代性之間——《日本民法典》編纂過程與問題研究
略論儒學對日本政治與法制的影響
關于遠東法觀念的誤解
日本法律文化現代化的特點及其啟示
3.法學近代化研究
法學近代化論考
中國古代法學的死亡與再生
傳教士與中國近代法學
4.法學家與法學作品
程樹德與《九朝律考》
楊鴻烈其人其書
丘漢平其人其書
格老秀斯的作品及其影響
5.法治隨想錄
立法超前——法律運行的規律之一
“司法超前”與判例創制
法律史研究需要方法論的變革
小議中西法律文化比較
批判借鑒外國的廉政經驗
“健全循環型城市”的法制環境
后記
法律文化史譚 節選
法律淵源(德語為Rechtsquellen,英語為Sources of law),一般簡稱法源,大體包含兩種意義:一是指法的本質淵源,即法這一社會規范是從哪里來的?它涉及的是法的來源、形成問題。如法是源自神的昭示?還是君主的意志?抑或是人民的“公意”?二是指法的形式淵源,即法的(存在)表現方式:某一時期某一國家的法律是由哪些規范來表現的,是由國家立法機關通過正當的法定程序制定出來的成文法規?還是被國家認可的不成文的習慣?抑或是在法院中被遵循適用的判例?乃至法學家個人的著作、學說?一般而言,學術界在使用法律淵源一詞時,主要是在第二種意義上。 法律淵源,是法學的基本范疇之一,也是法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在西方,無論是古羅馬法學家蓋尤斯(Gaius,130—180)的名著《法學階梯》,還是近代法學大師薩維尼(Savigny,1779—1861)、祁克(Gierke,1841—1921)和惹尼(Gény,1861—1956)的作品,首先涉及的課題也是法律淵源。對一國法律淵源的研究,比對一國法律體系的研究更具有立體感和深度。因為法律體系比較側重于法的靜態組合;而法律淵源則更側重于法的動態運作——在一國的司法審判實踐中,它依據的是哪些規范? 清,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后一個王朝,其實力曾達到了中國古代之*,其司法機關適用的法律淵源也是中國歷史上*為豐富的。對其法律淵源進行專項研究,不僅可以獲取中國古代法律適用的典型圖像,也可以進一步幫助我們理解中國古代法律淵源在近現代中國的變異和影響,對分析所謂中國法的“本土資源”也具有現實意義。當然,中國古代并無“法律淵源”一詞,該詞是西方語境中的概念,但由于它對司法實踐中適用的法律規范具有正確的概括力和抽象表述的能力,也由于本文研究的雖是清代司法實踐中適用的法律規范,但讀者卻是受過現代法律訓練的專業人員。故這里還是使用了法律淵源這一基本概念。 就中國法律史和法學史研究的現狀而言,對清代法律淵源的研究尚未系統展開,在已發表的零星成果中,學者之間的認識也是不統一的。并且往往是從法律體系的角度即從成文立法角度闡述此問題。而筆者認為,弄清某一時期法律淵源的實際狀態,必須深入到這些法律淵源的具體運作過程中去。為此,筆者比較認真地閱讀了清代一批典型的判例文獻,如《刑案匯覽》、《刑案匯覽續編》、《駁案新編》、《汝東判語》、《樊山判牘》、《徐雨峰中丞勘語》、《吳中判牘》、《鹿洲公案》等,有了一些心得和體會。下面,試將其歸納總結,并向學界同仁作一匯報,以求正于諸賢。
法律文化史譚 作者簡介
何勤華 男,1955年3月生,上海市人。現為華東政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大學學士(1982年)、博士(1998年),華東政法學院碩士(1984年)。1993年起任華東政法學院教授。 自1984年以來,共出版《西方法學史》、《法律文化史論》、《中國法學史》(兩卷)、《20世紀日本法學》等多部專著及合著,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130余篇。 曾于1988年、1993年兩次赴日本東京大學法學部進修法制史。 1992年10月起,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1997年1月起任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2000年4月起任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會長。 1999年,被評為“中國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學家”。
- >
回憶愛瑪儂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莉莉和章魚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