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圖說武當秘技系列:武當密傳短棍
-
>
國際象棋入門 修訂本
-
>
西北八門拳技蹤述
-
>
健身氣功圖解:八段錦 五禽戲 易筋經 六字訣
-
>
實用武術擒拿訓練教程:擒拿解脫和反擒拿
-
>
武當流通門技擊闡秘
-
>
武當流通門武功闡秘
少兒武術教育教學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3103178
- 條形碼:9787573103178 ; 978-7-5731-031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少兒武術教育教學實踐 本書特色
本書是作者從教二十余年的積淀。其本人喜愛武術,先后學習長拳、散打、 截拳道、心意拳、形意拳、意拳,具有扎實的武術基礎,在體育工作中重視武術教育教學,在課堂教學、課外訓練中注重創新教法、總結經驗。
少兒武術教育教學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將作者近年來在武術教學方面的思考、實踐經驗進行了梳理。圖書從少兒武術教育、少兒武術教學概述、少兒武術教材教法、少兒武術校本課程的開發四個方面進行闡述,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圖文并茂,為廣大的體育工作者、武術校外輔導機構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少兒武術教育教學實踐 目錄
**章 小學武術教育1
**節 學校教育需要武術教育1
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需要傳承1
二、學校教育需要尚武精神2
三、武術走進中小學課堂3
第二節 武術教學與德育5
一、小學武術教學的德育目標5
二、小學階段武德教育的內容6
三、武德教育的形式8
第三節 武術教學與智育10
一、武術運動促進大腦和整個神經系統的生長發育10
二、健康的身體和充沛的精力是智力發展的基礎11
三、學習武術對智力的影響11
第四節 武術教學與體育13
一、武術與柔韌素質14
二、武術與速度素質14
三、武術與力量素質16
四、武術與耐力素質16
五、武術與協調性17
六、武術與平衡能力18
第五節 武術教學與美育18
一、武術中的美19
二、在武術教學中滲透美育21
第二章 小學武術教學特點與策略25
**節 小學武術教學的特點及現狀分析25
一、學校武術的特點25
二、《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 版)》對小學武術教學的要求26
三、小學武術教學的特點27
四、小學武術教學的目標28
五、武術教學現狀分析30
第二節 如何上好武術**課32
一、武術**課應達到的目標及要求33
二、合理選擇教學內容,教學形式靈活多樣34
第三節 提高學生武術學習興趣的策略35
一、合理開發與選擇教材,豐富武術教學的內容35
二、改進武術教學方法36
三、教師要加強武術基本技能的練習37
第四節 講解、示范在武術教學中的應用38
一、講解、示范在武術教學中的作用38
二、示范在武術教學中的應用39
三、講解在武術教學中的應用42
四、講解與示范相結合44
第五節 小學階段武術游戲的創編方法與技巧 45
一、小學武術游戲創編的依據46
二、小學武術游戲的創編過程47
三、武術游戲創編的方法48
四、武術趣味游戲49
第六節 紙靶在武術教學中的應用54
一、用紙靶練習沖拳55
二、用紙靶練習蹬腿與彈腿56
三、擊破練習57
四、紙靶的作用57
第三章 小學武術教材教法59
**節 武術基本步型教學(水平一)59
一、教學內容分析59
二、教學絕招59
三、課時教學計劃示例64
四、教學特點68
第二節 武術健身操“旭日東升”教學(水平一)69
一、教學內容分析69
二、教學絕招70
三、課時教學計劃示例78
四、教學特點84
第三節 武術基本動作彈踢教學(水平二)85
一、教學內容分析85
二、教學絕招85
三、課時教學計劃示例89
四、教學特點93
第四節 少年拳(**套)教學(水平三)93
一、教學內容分析93
二、教學絕招94
三、課時教學計劃示例97
四、教學特點103
第四章 小學武術校本教材的開發105
**節 小學武術校本課程開發的背景與依據105
一、小學武術校本課程開發的背景105
二、小學武術校本課程開發的依據106
第二節 傳統武術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107
一、傳統武術進課堂的必要性107
二、傳統武術教學內容資源的開發109
三、傳統武術教學人力資源的開發112
第三節 二節棍校本教材的開發112
一、二節棍教育意義的開發113
二、二節棍練習價值的開發113
三、器材的開發114
四、教學內容的開發115
五、學練方法的開發127
六、教學示例129
第四節 少年搏擊操134
一、教學意義與教學目標134
二、教材內容的特點及教與學法的建議135
三、教學內容135
第五節 武術校本課程:國學武術操146
少兒武術教育教學實踐 節選
**章 小學武術教育 **節 學校教育需要武術教育 武術,有國術之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具代表性的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武術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發展起來的寶貴民族文化遺產之一,集健身強身、防病養生、防身自衛、鍛煉意志品質于一體,以技擊為主要特點,具有套路、散手、功法練習等多種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具有很高的鍛煉價值和教育價值。因此,學校教育需要武術教育。 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需要傳承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是民族存在的依據和符號,是民族的精神家園,寄托著各個民族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和心理追尋,對于民族的延續,對于國家的存亡,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在西方文化沖擊下,一些中國青少年的思想正漸漸西化,他們喜歡吃西餐、喜歡過圣誕節,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卻已遺忘。 中國武術是中國一種特有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國的文化品牌。外國人在談到中國文化時,都不忘提及中國武術,對西方世界而言,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典型代表之一。加強武術教育能更好地提高國民素質,對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都具有重要價值。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要得到繼承和發展,在中小學校中開展武術教學就至關重要。 二、學校教育需要尚武精神 中國武術不僅是一個體育運動項目,還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閃耀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國尚武精神古來有之,尚武精神是中華民族崛起的標志。縱觀歷史,凡是尚武的朝代都是中國的興盛時期,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無不推崇尚武精神。孔子提倡六藝、佩劍而行;《史記》中為游俠列傳;李白是詩仙亦是劍客游俠。到了宋代,為防武將奪權,重文輕武;明清時代,為皇權穩定削弱尚武之風,盡管經濟強盛但卻無法抵御外敵入侵。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提出通過武術“強國強種”的口號,大力提倡“尚武精神”,擔負著“強國強種”、重振尚武精神責任的武術走進學校體育,為培養新生代國民發揮了應有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首先是精神上的崛起,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國精神。武德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體現“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武術不僅是肉體競技,更是一種尚武精神的展現,象征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武術強壯的不光是身體,更能改變精神氣質,通過習武重塑民族性格,增強民族凝聚力。 “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近二三十年,中國青少年的身體素質連續下降,中小學生的體質狀況讓人憂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重文輕武”,很多家長、學生認為學好文化知識才是正事,體育課可有可無。 在學校里,很多男生性格女性化,變得膽小、懦弱;很多高校學生缺少耐挫能力,一遇挫折便消沉以待。這些都與“尚武精神”的缺失有關,培養學生“尚武精神”不失為提高學生體質、培養良好意志品質的一記良方。武術兼具文化、體育、藝術屬性,集德、智、體、美教育為一體,正是學校教育所需要的。 三、武術走進中小學課堂 自古以來,武術就是學校教育的內容之一。在西周時期,“六藝”中的“射”“御”就屬武術范疇。在唐朝,創立了武舉制度,用考試的辦法選拔武官。武舉教育成為一種教育形式,考取武舉的人從小就要鍛煉身體,學習武術。宋朝創立了武學,與武舉制度相結合,專門培養軍事人才,使習武成為一種學制。元、明、清三代,也沿襲了科舉制度,但武術的教授以社會團體為主。武術進入學校、納入正規教育是在民國時期。1915 年,在天津召開的“全國教育聯合會”**次會議上,通過了北京體育研究社許禹生等提出的《擬請提倡中國舊有武術列為學校必修課》議案,教育部通令“各學校應添授中國舊有武技”。從此,武術成為學校體育課程中的一項內容,在全國教育會議中,不斷有人提案強調“重視國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6 年教育部制定頒布的**部《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就有關于武術方面的內容。經過多次修訂,體育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了武術在體育課中的課時和教學內容,武術成為體育課的必學內容。在課程改革后,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普通高級中學體育(1~6 年級)、體育與健康(7~12 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和 2011 年頒布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提出“無論是在小學階段還是初中階段,都要重視選擇武術等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進行學習”。多年來,武術始終是各級學校體育課的必修內容之一,在開展校園體育活動、豐富學生文化生活和增強學生體質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它不僅是強健體魄的運動,還是學習中國文化、養成道德規范、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第二節 武術教學與德育 武術不僅具有健身與自衛功能,還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重禮儀、講道德的優良傳統,武術教學本身就包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因素。通過武術教學與德育的有機結合,可以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達到武術與德育的和諧發展。中華武術提倡“未曾學武先學德”,習武之人*講武德,武術教學一定要注意武德教育,用武術教學培養出學生美麗的心靈。 武德就是武術道德,即習武者道德品質的修養,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在社會活動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所應具有的道德品質。傳統武德受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影響,不可避免地有歷史的局限性。現在我們提倡的武德,要摒棄那些陳舊落后的思想,繼承、發揚傳統武德中的精粹。武德的內涵極其豐富,受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影響,小學武術教學中的武德教育不能承載太多的內容。因此,小學階段武德教育的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有著自己的特點。 一、小學武術教學的德育目標 武術教學是對少年兒童進行愛國主義和武德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武術教學過程中要加強武德教育,小學階段的武術教學應達到以下目標:培養崇尚武德的精神,使學生能尊重他人、團結互助、不欺負弱小;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祖國傳統體育文化和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刻苦鍛煉、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和勇敢頑強、堅韌不拔的精神。
少兒武術教育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
朱保榮,小學體育教師,中國武術六段。2013年評為北京市小學市級骨干教師,著有《截拳道自衛防身技法》,先后擔任“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冬奧知識及冰雪運動系列實驗教材《京奧冰雪》編委、一年級部分執行主編以及《校園足球教與學》《中小學體育室內教材》編委,在《中國學校體育》《體育教學》等刊物發表文章幾十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