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幼兒語言的成長:常用詞匯語義系統建構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4102
- 條形碼:9787030694102 ; 978-7-03-06941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幼兒語言的成長:常用詞匯語義系統建構 內容簡介
本研究基于迄今世界上規模優選的"漢語幼兒日常會話跟蹤語料庫",通過定量、定形、定性、對比和驗證等方法,分別提取兩歲段到六歲段漢語幼兒的常用詞匯,進一步建構語義系統(兩歲段627個,三歲段1379個,四歲段1938個,五歲段2270個,六歲段2966個),由此揭示了幼兒詞匯語義系統的成長過程,可用于衡量幼兒認知語言能力的水平。此為國內外部系統研究幼兒詞匯語義系統成長的著作,可供語言學、心理學、人工智能研究參考,對家庭和學校的幼兒語言教學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幼兒語言的成長:常用詞匯語義系統建構 目錄
自序
凡例
導論 (1)
一、幼兒常用詞匯的元性質 (1)
二、幼兒常用詞量的研究狀況 (2)
三、幼兒跟蹤語料庫的研制 (6)
四、幼兒詞匯語義分類框架 (9)
五、習義元語言研究的嘗試 (11)
**章 兩歲段幼兒的常用詞元語義系統 (14)
第1節 兩歲幼兒的語料采集 (14)
1.1 兩歲幼兒DD的語料采集 (14)
1.2 兩歲幼兒FF的語料采集 (15)
第2節 兩歲幼兒的常用詞元提煉 (15)
2.1 兩歲幼兒常用詞匯表的研制 (15)
2.2 兩歲幼兒常用詞元表的研制 (16)
第3節 兩歲幼兒的指稱類詞元 (17)
3.1 人類詞元的語義分類[46] (17)
3.2 事物詞元的語義分類[179] (19)
3.3 時空詞元的語義分類[16] (26)
第4節 兩歲幼兒的陳述類詞元 (27)
4.1 動作詞元的語義分類[83] (27)
4.2 活動詞元的語義分類[83] (29)
4.3 存有詞元的語義分類[4] (32)
4.4 動狀詞元的語義分類[21] (32)
第5節 兩歲幼兒的描繪限制類詞元 (33)
5.1 性質詞元的語義分類[56] (33)
5.2 情狀詞元的語義分類[21] (35)
5.3 指別詞元的語義分類[8] (36)
5.4 數量詞元的語義分類[27] (36)
第6節 兩歲幼兒的情態功能類詞元 (38)
6.1 標記詞元的語義分類[15] (38)
6.2 情態詞元的語義分類[35] (39)
6.3 語氣詞元的語義分類[22] (40)
6.4 呼應詞元的語義分類[12] (41)
第二章 三歲段幼兒的常用詞元語義系統 (43)
第1節 三歲幼兒的語料采集 (43)
1.1 三歲幼兒XX的語料采集 (43)
1.2 三歲幼兒MM的語料采集 (44)
第2節 三歲幼兒的常用詞元提煉 (44)
2.1 三歲幼兒常用詞匯表的研制 (44)
2.2 三歲幼兒常用詞元表的研制 (46)
第3節 三歲幼兒的指稱類詞元 (46)
3.1 人類詞元的語義分類[111] (46)
3.2 事物詞元的語義分類[394] (50)
3.3 事件詞元的語義分類[11] (63)
3.4 時空詞元的語義分類[50] (64)
第4節 三歲幼兒的陳述類詞元 (66)
4.1 動作詞元的語義分類[167] (66)
4.2 活動詞元的語義分類[134] (70)
4.3 存有詞元的語義分類[9] (74)
4.4 動狀詞元的語義分類[108] (74)
第5節 三歲幼兒的描繪限制類詞元 (77)
5.1 性質詞元的語義分類[101] (77)
5.2 情狀詞元的語義分類[58] (80)
5.3 指別詞元的語義分類[13] (82)
5.4 數量詞元的語義分類[67] (82)
第6節 三歲幼兒的情態功能類詞元 (85)
6.1 標記詞元的語義分類[45] (85)
6.2 情態詞元的語義分類[64] (87)
6.3 語氣詞元的語義分類[18] (89)
6.4 呼應詞元的語義分類[26] (90)
第三章 四歲段幼兒的常用詞元語義系統 (92)
第1節 四歲幼兒的語料采集 (92)
第2節 四歲幼兒的常用詞元提煉 (93)
2.1 四歲幼兒常用詞匯表的研制 (93)
2.2 四歲幼兒常用詞元表的研制 (93)
第3節 四歲幼兒的指稱類詞元 (94)
3.1 人類詞元的語義分類[137] (94)
3.2 事物詞元的語義分類[511] (98)
3.3 事件詞元的語義分類[18] (113)
3.4 時空詞元的語義分類[82] (114)
第4節 四歲幼兒的陳述類詞元 (117)
4.1 動作詞元的語義分類[197] (117)
4.2 活動詞元的語義分類[231] (122)
4.3 存有詞元的語義分類[12] (127)
4.4 動狀詞元的語義分類[124] (127)
第5節 四歲幼兒的描繪限制類詞元 (131)
5.1 性質詞元的語義分類[124] (131)
5.2 情狀詞元的語義分類[71] (134)
5.3 指別詞元的語義分類[23] (137)
5.4 數量詞元的語義分類[100] (138)
第6節 四歲幼兒的情態功能類詞元 (141)
6.1 標記詞元的語義分類[55] (141)
6.2 情態詞元的語義分類[104] (143)
6.3 語氣詞元的語義分類[27] (146)
6.4 呼應詞元的語義分類[31] (147)
第四章 五歲段幼兒的常用詞匯語義系統 (149)
第1節 五歲幼兒的語料采集和常用詞提煉 (149)
1.1 五歲幼兒XX的語料采集 (149)
1.2 五歲幼兒常用詞匯表的研制 (150)
第2節 五歲幼兒的指稱類常用詞 (151)
2.1 名稱詞的語義分類[801] (151)
2.2 代稱詞的語義分類[21] (170)
2.3 空間詞的語義分類[74] (171)
2.4 時間詞的語義分類[56] (173)
第3節 五歲幼兒的陳述類常用詞 (175)
3.1 施動詞的語義分類[403] (175)
3.2 祈使詞的語義分類[8] (183)
3.3 遭致詞的語義分類[5] (183)
3.4 存有詞的語義分類[11] (183)
3.5 動狀詞的語義分類[146] (184)
3.6 感知詞的語義分類[49] (187)
3.7 評判詞的語義分類[7] (189)
第4節 五歲幼兒的描繪類常用詞 (189)
4.1 性質詞的語義分類[162] (189)
4.2 區別詞的語義分類[13] (193)
4.3 聲狀詞的語義分類[37] (194)
4.4 情狀詞的語義分類[42] (194)
第5節 五歲幼兒的限定類常用詞 (196)
5.1 指別詞的語義分類[21] (196)
5.2 數量詞的語義分類[50] (197)
5.3 類別詞的語義分類[63] (198)
5.4 計位詞的語義分類[13] (200)
第6節 五歲幼兒的標記類常用詞 (200)
6.1 助構詞的語義分類[13] (200)
6.2 介引詞的語義分類[24] (201)
6.3 關聯詞的語義分類[28] (202)
第7節 五歲幼兒的情態類常用詞 (203)
7.1 時體詞的語義分類[51] (203)
7.2 評估詞的語義分類[70] (205)
7.3 語氣詞的語義分類[20] (207)
第8節 五歲幼兒的呼應類常用詞 (207)
8.1 招呼語的語義分類[7] (207)
8.2 回應語的語義分類[9] (208)
8.3 禮節語的語義分類[12] (208)
8.4 感嘆語的語義分類[11] (209)
第五章 六歲段幼兒的常用詞匯語義系統 (211)
第1節 六歲幼兒的語料采集和常用詞提煉 (211)
1.1 六歲幼兒XX的語料采集 (211)
1.2 六歲幼兒常用詞匯表的研制 (212)
第2節 六歲幼兒的指稱類常用詞 (212)
2.1 名稱詞的語義分類[994] (213)
2.2 代稱詞的語義分類[28] (238)
2.3 空間詞的語義分類[106] (239)
2.4 時間詞的語義分類[63] (241)
第3節 六歲幼兒的陳述類常用詞 (243)
3.1 施動詞的語義分類[520] (243)
3.2 祈使詞的語義分類[7] (255)
3.3 遭致詞的語義分類[11] (255)
3.4 存有詞的語義分類[25] (255)
3.5 動狀詞的語義分類[206] (256)
3.6 感知詞的語義分類[76] (261)
3.7 評判詞的語義分類[14] (263)
第4節 六歲幼兒的描繪類常用詞 (263)
4.1 性質詞的語義分類[213] (264)
4.2 區別詞的語義分類[28] (269)
4.3 聲狀詞的語義分類[44] (270)
4.4 情狀詞的語義分類[67] (271)
第5節 六歲幼兒的限定類常用詞 (272)
5.1 指別詞的語義分類[30] (273)
5.2 數量詞的語義分類[47] (273)
5.3 類別詞的語義分類[92] (274)
5.4 計位詞的語義分類[20] (277)
第6節 六歲幼兒的標記類常用詞 (277)
6.1 助構詞的語義分類[18] (277)
6.2 介引詞的語義分類[37] (278)
6.3 關聯詞的語義分類[44] (279)
第7節 六歲幼兒的情態類常用詞 (281)
7.1 時體詞的語義分類[54] (281)
7.2 評估詞的語義分類[113] (283)
7.3 語氣詞的語義分類[31] (285)
第8節 六歲幼兒的呼應類常用詞 (286)
8.1 招呼語的語義分類[6] (286)
8.2 回應語的語義分類[12] (286)
8.3 禮節語的語義分類[17] (287)
8.4 感嘆語的語義分類[15] (287)
第六章 漢語幼兒常用詞匯研究總論 (290)
第1節 幼兒語言研究的理論探索 (291)
1.1 語義語法學和層級性元語言理論 (292)
1.2 個體語言成長理論和語言內核 (292)
1.3 個體語言獲得的基本能力 (293)
1.4 意象的顆粒—結構化與表達的詞匯—句法化能力 (293)
1.5 個體語義網絡的建構能力 (295)
1.6 語言符號與語境符號置換的表達機制 (295)
1.7 基于認知經驗—概念框架的表達機制 (296)
1.8 基于行為過程的話語環節及作品分析 (297)
第2節 幼兒詞匯能力的逐步成長 (298)
2.1 兩歲段幼兒的常用詞匯能力 (298)
2.2 三歲段幼兒的常用詞匯能力 (299)
2.3 四歲段幼兒的常用詞匯能力 (299)
2.4 五歲段幼兒的常用詞匯能力 (300)
2.5 六歲段幼兒的常用詞匯能力 (300)
第3節 幼兒常用詞匯的總量分析 (301)
3.1 漢語幼兒常用詞匯大類統計 (301)
3.2 漢語幼兒常用詞匯量對比分析 (301)
3.3 漢語幼兒各年齡段常用詞匯的總詞量占比 (302)
第4節 幼兒常用詞匯的顯著特點 (303)
4.1 人類是制作和使用事物的智慧生物 (304)
4.2 人類與對象互動的主要途徑是動作 (304)
4.3 擬聲詞顯示幼兒造詞天賦 (305)
4.4 漢語幼兒很早掌握常用類別詞 (305)
第5節 幼兒話語能力的不斷提高 (305)
參考文獻 (307)
后記 (311)
表目錄
表0-1 幼兒年齡段的劃分及其起訖 (3)
表0-2 德語和英語幼兒分年齡段詞量對比及其均值
幼兒語言的成長:常用詞匯語義系統建構 節選
導論 人類語言能力(話語行為能力)及其系統是如何形成的,個體語言能力及其系統是如何成長的,這些都充滿奧秘。語言的發生學研究包括人類語言的發生學研究、種系語言的發生學研究,以及個體語言的發生學研究。人類語言、種系語言的發生學研究多靠推論和旁證,而個體語言的發生學研究則可以直接觀察和實驗,并通過實證方法加以論證。(李葆嘉 1994) 語義語法學理論認為,人類語言的本質共性是建立在象似性感受的認知經驗之上、以語音為載體的語義性,其他屬性都是語義性的派生。自然語言系統是建立在認知符號的節點范疇化(語義單位)和范疇關聯化(語義結構)基礎上的語義網絡。在認知經驗發展和符號表達成長的互動過程中,人類個體展示出人類物種獨有的語義網絡建構能力。(李葆嘉 2008,2010)語言學的元語言層級理論認為,作為個體語言能力的內核,幼兒時期(尤其是三歲段以前)的常用詞匯是理解日后接受的其他詞語的基礎,具有天然的“元”性質。(李葆嘉 2002) 基于個體語言成長論、語義語法學理論和元語言層級理論,幼兒語言的成長過程主要體現為認知語義網絡建構與話語行為效能掌握之間的互動。詞匯的逐步掌握是語言認知能力成長的明顯表征,從而可以把常用詞匯語義系統作為考察幼兒語言成長的基礎工作。 一、幼兒常用詞匯的元性質 “元”概念來自邏輯學。1922年,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 1862—1943)提出元數學這一概念,在其數學概念及形式化觀念的啟發下發展成元邏輯學。1933年,波蘭邏輯學家塔爾斯基(Alfred Tarski, 1902—1983)在《演繹科學語言中的真理概念》(Poj?cie prawdy w j?zykach nauk dedukcyjnych)中提出“對象語言”、“元語言”和“元元語言”的分級理論。1934年,德國邏輯學家卡爾納普(Rudolf Carnap, 1891—1970)在《語言的邏輯句法》(Logische Syntax der Sprache)中指出,人們討論問題時必然關涉兩種語言:首先是作為研究對象的語言—對象語言,其次是用以討論對象語言的語言—形式語言(即工具語言或元語言)。 雖然“元語言”這一概念來自邏輯學,但是將其界定為“對象語言的解釋性符號”則確定無疑。依據這一界定,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就某一對象語言進行說解,比如在語言教學、文獻闡釋或詞典釋義中,早就使用針對自然語言的“自發元語言”。既然邏輯學與語言學屬于不同學科,從語言學立場出發探索元語言,也就勢必形成邏輯學的元語言和語言學的元語言的分野。前者把元語言作為解決邏輯問題的工具,強調的是形式系統或形式句法,只考慮符號的種類、排列以及符號序列之間的變換,而不考慮其意義。后者把元語言作為語義掌握和語義解釋的工具,包括語言的元符號(元概念、元詞語)與元結構(元句法),因此強調其語義性和系統性。元句法相對封閉,研究起來相對簡單,而元符號的研究工程浩大,從而“語言學的元語言”研究的關鍵與首要任務在于建立元符號系統。(李葆嘉 2002) 依據所處語言層面和應用功能,語言學的元語言具有層級性。就元符號而言,可以分為:①基于語言認知能力發展而形成的日常概念,即習義元語言的詞元系統(自然語符);②用于語言教學和辭書編纂的釋義用詞,即釋義元語言的基元系統(自然語符);③用于義場建構和義征分析的限量標記,即析義元語言的義元系統(人工語符);④用于獲取跨語言對比的人類普遍概念,即認知元語言的知元系統(人工語符)。(李葆嘉 2002) 習義元語言(李葆嘉 2002,起初稱“詞匯元語言”)的詞元系統,其主要功能用于日常認知和語言交際,可以作為幼兒認知語言能力發展的測試參考。習義元語言的詞元的解釋對象就是認知對象。人類認知來自日常體驗,其中的一些體驗形成概念,概念中的絕大多數形成相應的語言符號。有一些概念(早期的、基礎的)表現為詞匯化的單詞,有一些概念(后起的、復雜的)則表現為復雜詞(或稱為短語詞)或詞組。無論是從群體語言的發生發展,還是從個體語言的發生成長,詞匯數量總是從少到多。常用詞反映的是日常熟悉的基本事物、動作、性質以及關系的認知概念。作為詞匯系統的內核,這些常用詞是分化或組成為其他詞語的元詞。作為個體語言能力的內核,這些常用詞是理解其他詞語的基礎。因此,幼兒常用詞具有天然的元性質。 釋義元語言的基元系統,其主要功能用于語言教學和辭書編纂中的解釋。通行詞典編纂中的“自發釋義用詞”,其屬性是工具性、隨機性和失控性,而“釋義基元”的屬性是工具性、系統性和定量性。二者的區別就在于,是否采用統計、篩選和限量等手段進行過優化處理。在詞典釋義中,固然可以采取不加控制和優化的用詞進行隨機性釋義,但是如果采取釋義元語言,詞典釋義無疑將具有簡約性和示范性。與詞匯元語言相比,釋義元語言的基元系統明顯具有學術性。 析義元語言的義元系統,其主要功能用于義場建構和義征分析。在對詞元和基元的分析基礎上,其描寫對象可以逐步擴展到義位系統。與釋義元語言相比,析義元語言突出了人工規定性。可以認為,義元系統就是人工建構的一套形式化語義符號系統,其*終形式可用設計的人工符號進行轉寫。如果以語言信息處理為任務,可以將析義元語言系統通過形式化、算法化處理,研制成“機用元語言系統”。更進一步,為了通過跨語言對比而捕獲人類普遍概念,可以基于多種語言的元語言系統,進一步抽象用來解釋人類語言意象單位和意象關聯的“認知元語言系統”。(李葆嘉 2002) 二、幼兒常用詞量的研究狀況 語言學的元語言系統的底層是習義元語言。要獲得習義元語言的詞元系統,務必關注幼兒常用詞匯研究,或幼兒各年齡段的常用詞匯量研究。 在計算幼兒年齡時,我們不采取如今歐美流行的所謂“零歲”(0歲)說法。首先,自然數是來自人們對自然事物或現象進行計算的數字,而0是通過想象而產生的“人為數”。0的產生深受古印度佛教大乘空宗(流行于3~6世紀)的影響。大乘空宗的創始者龍樹(Nagarjuna, 約2~3世紀)及其弟子提婆(Deva, 約3世紀)強調世間“一切皆空”。在印度的早期數學中,十位數的空位用黑點表示。約在5世紀,大乘空宗學者開始使用“小圓圈”的0(Sunya,中文音譯“舜若”,意譯“空”),而0乘以任何一個數都使其變成0的特性,反映了“一切皆空”的觀念。據說在773年,印度數字(包括0)西傳阿拉伯世界,13世紀又從阿拉伯世界傳到歐洲。意大利數學家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約1170—1250)首先正式使用“阿拉伯數字”,但是當時的歐洲科學家認為0并非自然數。19世紀末,集合論為了解釋“空集”,把0納入自然數。此后的邏輯學家及當代計算機專家接受了該定義。但是數學家,主要是數論學家則把0拒于自然數之外。歸根結底,如果把人為想象的0納入基于自然經驗的數,也就改變了“自然數”的原意。另外,人類個體的生命狀態不存在“0歲”階段,剛出生的嬰兒怎么就成了0(空的,沒有生命的)?嚴格地說,胚胎形成之時,個體生命就已經開始,何0之有? 由此觀之,從個體生命來到人世間的時間出發,準確的或正確的說法說,剛出生**天的嬰兒,處于“一歲段”的**天,其后的每一天都處于“一歲段”的某一點上。直到出生后的第12個月的*后一天,該嬰兒滿“一周歲”。次日,即第13個月的**天,該嬰兒迎來“兩歲段”的**天(即所謂“生日”)。本研究采用“一歲段、兩歲段”這樣的術語。關于幼兒年齡段劃分的起點和終點詳見表0-1。 表0-1 幼兒年齡段的劃分及其起訖 如果進一步細化,還可將每一年齡段(12個月)劃分為四季(每一季3個月)。根據我們的理解,在采取“0歲”方案的論著中,所謂1~2歲屬兩歲段、2~3歲屬三歲段、3~4歲屬四歲段、4~5屬五歲段、5~6歲屬六歲段。 20世紀初,美國學者對英語幼兒詞表的研究,主要有多蘭(Doran 1907)編制的詞表(基于98名3個月至6歲的幼兒),裴爾斯馬(Pelsma 1910)編制的詞表(基于73名幼兒的語料),以及格蘭特(Grant 1915)編制的詞表(基于85名幼兒的語料)。這些文章都刊于《教學法研討》(Pedagogical Seminar),也就是,其旨趣在于探討幼兒語言教育方法。 長期以來,關注幼兒發展研究的主要是心理學家。20世紀末,心理學界通行的英語幼兒(三歲前)詞表主要有兩種。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心理學家芬森(Larry Fenson)1993年主持研制的《麥克阿瑟交談發展詞匯清單—用戶指南和技術手冊》(MacArthur Communicative Development Inventories: User’s Guide and Technical Manual,MCDI),將幼兒詞匯分為嬰兒級(8~16個月)和學步幼兒級(16~30個月)。作為廣泛使用的語言測評工具,該清單已被改編為幾十種語言。梁衛蘭等(2001)修改的“中文早期語言與溝通發展量表—普通話版”,其中的“嬰兒溝通發展問卷”共含411個詞(分為20類),“幼兒溝通發展問卷”共含799個詞(分為24類)。 1999年,美國堪薩斯大學心理學家哈特(Betty Hart)和里斯利(Todd R. Risley)在《幼兒的社會世界:學習說話》(The Social World of Children: Learning to Talk)中研制的“19~36個月英語幼兒詞表”,其語料來自42名(19~36個月)幼兒與其父母的一小時談話。首先就幼兒所說的100個句子進行詞匯統計(得到2 000個詞),接著刪除只有一名幼兒說出的詞(得到1 120個詞),然后按照三個年齡段列出:11~24個月掌握443個、25~30個月新增543個、31~36個月新增134個。 就分年齡段幼兒詞匯量發展而言,德國和美國心理學家(以及兒童語言學家)的考察,不但年齡段劃分不同,而且給出的詞匯量差別較大。德國心理學家斯特恩夫婦對其三個子女進行了長期觀察,在《幼兒的語言:心理學和語言學分析》中給出的德語幼兒詞匯量是:一歲半100個,兩歲300~400個,三歲1 000~1 100個,四歲1 600個,五歲2 200個,六歲達到2 500~3 000個。德國心理學家布勒(Charlotte Bühler, 1893—1974)在《三代青少年調查日志》(Drei Generationen im Jugendtagebuch,1934)中對德語幼兒詞匯量的考察是:一歲到兩歲235~707個,兩歲到三歲1 227~1 509個,三歲到四歲達到2 346個。 美國兒童語言學家史密斯在《幼兒的句子發展和詞匯增度調查》中,基于對88名2~5歲幼兒游戲時的交談(每人1小時)語料,給出的美國英語幼兒詞匯量是:十個月時1個,一歲時3個,一歲三個月時19個,一歲半時22個,一歲九個月時118個,兩歲時272個,兩歲半時446個,三歲時896個,三歲半時1 222個,四歲時1 540個,四歲半時1 870個,五歲時2 072個,五歲半時2 289個,六歲時達到2 562個。德裔美國語言學家、神經學家艾瑞克 海因茨 倫內伯格(Eric Heinz Lenneberg, 1921–1975)和伊麗莎白 斯密斯 倫內伯格(Elizabeth Smith Lenneberg, 1933–2007)在《語言發展的基礎:綜合學科研究法》(Foundation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1975)中提出:一歲半幼兒的詞匯多于3個而少于50個,兩歲時增加到500個以上,三歲時約為1 000個。(參見李宇明 1995:94-95;潘超 2012:6-7) 綜上研究成果,關于德語和英語幼兒(2~6歲)分年齡段詞量的對比及其均值可見表0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自卑與超越
- >
巴金-再思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