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亞洲概念史研究(第7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97205
- 條形碼:9787100197205 ; 978-7-100-19720-5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亞洲概念史研究(第7卷)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全球史、東亞史、中國1.中國概念史領域權威集刊之一。 2.和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合作項目。
亞洲概念史研究(第7卷) 內容簡介
《亞洲概念史研究》是由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主辦、有名學者孫江主編的歷史類書籍(集刊)。概念史關注文本的語言和結構,通過對歷目前概念的研究來揭示該時代的特征。《亞洲概念史研究》刊載海內外學者與語言、翻譯、概念、文本、學科、制度和現代性等主題有關的論文和評論,旨在從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概念的互動關系來揭示東亞圈內現代性的異同,推動亞洲概念史研究的發展。《亞洲概念史研究》第7卷收錄沈國威、李恭忠、王海洲、李冬木、陳力衛、Pascal Ory、陳繼東、閔心蕙、祁梁等學者關于赫胥黎的evolution與嚴復的“天演”、“國民性”話語的建構、近代中國“社會”概念的早期生成、“半邊天”的政治現象學反思、“國民性”話語的建構、語詞概念研究中的古典追溯、皮埃爾?拉魯斯的“大詞典”、晚清中國對日本明治佛教的認識、多明我會士黎玉范《圣教孝親解》新考、晚清時期“封建”與“自治”的思想勾連等的文章,并收錄了孫江關于《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的書評和閔心蕙撰寫的“中國概念史大辭典編纂暨概念研究學術研討會”紀要。
亞洲概念史研究(第7卷) 目錄
代序:概念史與歷史教科書 孫江
概念
赫胥黎的evolution與嚴復的“天演” 沈國威
一、小引
二、倫理學史脈絡中的赫胥黎
三、赫胥黎的evolution與process:定義及使用
四、嚴復邂逅進化論(evolution)
五、從“運會”到“天演”:嚴復如何移譯evolution?
六、為何是“天演”?關于嚴復的翻譯資源
七、《天演論》中的“天行”與“治化”
八、《天演論》之后的“天演”
九、 結語
近代中國“社會”概念的早期生成 李恭忠
一、舊式“社會”及其觀感
二、用“會”“社”翻譯society
三、新式“社會”概念之確立
四、結語
“半邊天”的政治現象學反思:兼論新中國女性地位與角色的再構 王海洲
一、為何是“半邊天”:“新中國女性”的政治現象學直觀
二、引號:象征的政治力量
三、“半邊”:男女平等的政治比例
四、“天”:婦女解放的政治空間
五、結語
特約稿
“國民性”話語的建構
——以魯迅與《支那人氣質》之關系為中心 李冬木
一、前言
二、“國民性”話語建構當中的“許壽裳問題”
三、明治時代的博文館
四、關于澀江保
五、澀江保譯《支那人氣質》
六、關于文本關系的探討
七、“國民性”問題的本質是“人”的靈魂問題
比較
語詞概念研究中的古典追溯有何意義?
——以《四庫全書》電子版為例 陳力衛
一、《四庫全書》及其電子版
二、如何用《四庫全書》來從事日本漢語詞的研究?
三、用《四庫全書》來診斷是否為和制漢語
四、從“十年一詞”到“一年一詞”
皮埃爾??拉魯斯的“大詞典”
——共和國的字母表 Pascal Ory 著 趙倩 譯
一、引言
二、句法(Syntaxe)
三、方言(Idiome)
四、詞匯(Vocabulaire)
晚清中國對日本明治佛教的認識
——近代中國佛教形成的又一途徑 陳繼東
一、對異質性的明治佛教的批判
二、對明治佛教學的吸收與評價
三、對日本佛教的社會性質的批判:以黃遵憲為例
四、章炳麟的明治佛教批判
五、結論
禮儀之爭的伏線
——多明我會士黎玉范《圣教孝親解》新考 閔心蕙
一、被遺忘的聲音
二、黎玉范的一封書信
三、成書年代與版本考證
四、“孝親”觀念的格義
五、結語
論衡
晚清時期“封建”與“自治”的思想勾連 祁梁
一、前言
二、《皇朝經世文編》與“封建”論的復出
三、清末“封建”與“自治”的思想勾連
四、“封建”與“自治”思想勾連的歷史誤區
五、余論:20世紀20年代“封建”與“自治”的污名化
中華民族的現代時刻
——評黃興濤《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 孫江
一、問題所在
二、標準化
三、大眾化
四、政治化
五、結語
“中國概念史大辭典編纂暨概念研究學術研討會”紀要 閔心蕙
孫江:概念史如剝洋蔥
方維規:概念史在南京
解剖東亞現代性的秘密
征稿啟事
亞洲概念史研究(第7卷) 作者簡介
孫江,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系和歷史學院特聘教授。1993年在東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先后在早稻田大學法學部、駒澤大學文學部等教授東亞史;2000年赴日本靜岡文化藝術大學國際文化系工作。致力于從社會史和思想史角度研究16—20世紀中國和東亞世界,研究方法涉及人文社會科學諸多領域,代表性的研究如下:中國近現代社會史、政治史和思想史。記憶研究。關注歷史敘述、歷史記憶、民族主義等問題。概念史(思想史)。從全球史角度考察西方知識移入中國/東亞的過程及其變異。日本政治思想史。主要為與“京都學派”“近代超克”有關之問題。
- >
唐代進士錄
- >
煙與鏡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