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德語“音樂詩歌”的藝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018752
- 條形碼:9787576018752 ; 978-7-5760-1875-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德語“音樂詩歌”的藝術 本書特色
十九世紀下半葉,德國浪漫主義詩作走向了谷底,但德奧浪漫主義音樂卻依舊統領著音樂世界。從崇高的貝多芬到恣意的舒曼,從華麗的瓦格納到悲切的馬勒,浪漫主義以更豐富多變的表現方式,在音樂的流淌中跨越了一百多年,一直綿延到二十世紀。古典與浪漫主義時期生機盎然的德語文壇恰好給浪漫主義音樂家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文學素材,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人的“藝術歌曲”(Kunstlied)使這一音樂形式在十九世紀成為詩樂結合的巔峰,放射出*耀眼的光輝。音樂與詩歌互相交織、彼此成就——不但是藝術歌曲從舒伯特、舒曼到沃爾夫、馬勒的流變,也是詩歌從歌德、荷爾德林到里爾克、策蘭的延轉。本書稿即填補了國內此方面研究的空白。詩,乘著歌聲的翅膀,請隨我前往,那*美的地方。
德語“音樂詩歌”的藝術 內容簡介
德國詩歌自有其獨特的魅力,德國歷來也不乏很好的詩人,如席勒、荷爾德林、海涅等。本書提出,想要多方面了解德奧詩歌與音樂之間的交互關系,不但要了解這兩種藝術的內容和形式,而且也應該對具有代表性的詩人、音樂家以及這兩種藝術的本質進行多方面的把握。因此作者將精讀十九首詩分成了四個部分進行詳解:部分“歌詠之詩”,翻譯詮釋了10首被音樂家譜成歌曲的詩歌。第二部分“形式的融合”,翻譯詮釋了4首借鑒了音樂形式創作的詩歌。第三部分“詩人與音樂家”,翻譯詮釋了2首關于音樂家的詩歌。第四部分“本質的交織”,翻譯詮釋了3首詩人談論音樂及其本質的詩歌。以幫助讀者從各個角度深入理解其創作特色和價值。
德語“音樂詩歌”的藝術 目錄
1導論
詩歌精讀(19首)
**部分歌詠之詩
17馬丁??路德: 用你的話語保守我們
27弗里德里希??戈特利普??克洛卜施托克: 早逝者之墓
37約翰??沃爾夫岡??封??歌德: 迷娘曲
51弗里德里希??席勒: 哭唱
59海因里希??海涅: 在嬌美的五月
69海因里希??海涅: 洛累萊
84威廉??繆勒: 搖風琴的人
95愛德華??默里克: 致愛人
105約瑟夫??封??艾興多夫: 月夜
114弗里德里希??呂克特: 我于此世已經失喪
第二部分形式的融合
126胡戈??封??霍夫曼史塔: 外部生活敘事曲
138康拉德??魏斯: 我驚異于畏懼中
150保羅??策蘭: 死亡賦格
163奈莉??薩克斯: 獲救者合唱曲
第三部分詩人與音樂家
177戈特弗里德??貝恩: 肖邦
190阿爾布萊希特??格斯: BACH
第四部分本質的交織
199賴內??馬利亞??里爾克: 愛之歌
207賴內??馬利亞??里爾克: 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詩(**部分??第五首)
217埃爾沙??拉斯克許勒: 我的藍色鋼琴
詩歌選讀(26首)
227瓦爾特??封??福格威德: 菩提樹下
230馬丁??路德: 音樂女士
236馬丁??路德: 上帝是我們的堅固堡壘
240弗里德里希??戈特利普??克洛卜施托克: 夏夜
242弗里德里希??戈特利普??克洛卜施托克: 音樂
244馬蒂阿斯??克勞迪烏斯: 死神與少女
247約翰??沃爾夫岡??封??歌德: 無題
249如果我是一只小鳥
251布谷與夜鶯的比賽
255駝背小人
258乳母的時鐘
261晚安,我的孩子
263海因里希??海涅: 你如一朵鮮花
265海因里希??海涅: 一顆星星落下來
267卡爾??瓦倫丁: 洛累萊
271威廉??繆勒: 漫游
274威廉??繆勒: 磨工之花
277克里斯蒂安??舒巴特: 鱒魚
280弗里德里希??羅赫利茲: 魯特琴頌歌
282愛德華??默里克: 禱詞
284約瑟夫??封??艾興多夫: 魔杖
286羅澤??奧斯蘭德: 巴赫賦格
288賴內??馬利亞??里爾克: 致音樂
290賴內??馬利亞??里爾克: 鑼
293賴內??馬利亞??里爾克: 觀者
297格奧爾格??特拉克爾: 卡斯帕??豪澤爾之歌
研究文論
305“被光照的數學題”——歌德評價中的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迪特??博希邁爾
316克洛卜施托克——音樂詩人迪特??博希邁爾
德語“音樂詩歌”的藝術 節選
致音樂① 賴內·馬利亞·里爾克 音樂: 雕像的呼吸。或許: 圖像的靜默。你是語言中止時的 語言。你是時間, 垂直地站在逝去之心的方向。 對誰的情感?哦,你是情感的變化 化為什么?——: 化為可聽見的風景。 你這異鄉人: 音樂。你是我們長出的 心靈空間。是我們*深切之物, 那超越我們,推擠我們之物,—— 神圣的告別: 因為內在之物圍住我們 作為*純熟的遠方,作為 空氣的另一邊: 純潔, 龐大, 不再可以被居住。 注釋 ① 這是里爾克作于1918年的一首關于音樂的詩歌,*早出現在慕尼黑漢娜??沃爾夫(Hanna Wolff)女士家庭音樂會的來賓題詞紀念冊上,與作于1899年的早期詩歌《音樂》(Musik)、作于1926年的晚期詩歌《鑼》(Gong),當然還有晚年的兩部杰作——《杜伊諾哀歌》和《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詩》一起,成為理解里爾克音樂觀的重要資料。
德語“音樂詩歌”的藝術 作者簡介
姜林靜,德國海德堡大學德語文學博士,復旦大學德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德語文學中的政治學與神學思想,德奧古典音樂與文學之間的交互關系,19—20世紀德語詩歌。出版德文學術專著Carl Schmitt als Literaturkritiker. Eine metakritische Untersuchung,中文評論集《沙侖的玫瑰——英法德三語文學和繪畫中的經典意象》(合著),譯有《盼望,為了尚未完滿的世界》、《什么是德意志音樂》,并在中外權威及核心期刊上發表德、英、中文學術論文十余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推拿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
- >
姑媽的寶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