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上海話的腔與調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523101
- 條形碼:9787553523101 ; 978-7-5535-231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上海話的腔與調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有關上海方言的語言類隨筆集,用作者自序里的話說,“對上海話乃至世界各地方言的未來,一點也不樂觀起來”,“這么好玩的東西,就這樣沒了,有點可惜,不如我來留她一留”。作者寫方言隨筆,“抱定宗旨,不去爬所謂的學術寶塔”,而是把上海話的故事都解散了來寫,“就像學生子早操結束,不再立正排齊,突然可以三三兩兩,勾肩搭背,一路有言笑”。他從語言這一眾人都感興趣的角度入手,進而表現上海這座城市以及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人的特性,為“海納百川”的上海城市精神張本。 本書作者十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有關海派文化的寫作,能夠記錄下往往會被普通人忽略,但一經討論,又能引起眾人共鳴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和細節。這么好玩的上海話,一經這么好玩的文筆寫出,使閱讀者有如在看老一輩滑稽名家表演的上海獨角戲,常常令人忍俊不禁。
上海話的腔與調 內容簡介
作者畸筆叟,真名鄭健,資深媒體人,策劃過《東視廣角》《今日印象》《閑話上海灘》等多檔知名電視欄目。有關上海方言的語言類隨筆集。篇名大都即為上海話慣用語,但并非只是語詞解釋,而有更為豐富的表述,大都是具體的故事背景中,將詞源追溯、詞義變遷、使用場景等一一道來,于語言的變化中折射出時代的發展。全書按篇名首字字母排序,并附有上海話慣用語檢索表。能讓老上海人產生共鳴,亦有助于新上海人在學習上海話的過程中了解上海文化,進一步融入上海。
上海話的腔與調 目錄
上海話的腔與調 節選
借一借 上海話的“借一借”也很好玩,全國人民都講“打方向盤”,只有上海人講“借”。 除了*普通的“朝左面借”“朝右面借”以外,還有“稍許借一眼眼”或“再借過去點”呢,凸顯上海人的精到與細膩。 從“借方向”又延伸到“借地方”: 比如會車的時候,可以“上街沿(人行道)借一借”; 又比如掉頭的時候,可以“廠門口借一借”。 當然,也免不了有“儂借錯地方唻”的尷尬時刻。 查“借”字,**義便是:暫時使用別人的財或物。 地盤,當然也可以視為財物的一種。 因此上海人的這個“借一借”是很有內涵的。 首先是有“公共意識”,我的車壓著的每一寸土地都不是我們自己的。 無論“朝左面借”還是“朝右面借”,都是借的別人的地,于是就有了敬畏,甚至會誠惶誠恐。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有些車子和行人經常罔顧其他車子和行人,大模大樣,慢慢吞吞,手機打打,野眼望望,就完全不是在“借”的地盤上行走的意思,好像馬路就是他們家的打谷場一樣。 其次,既然是“借一借”,那就要按時還,這叫“契約意識”。 所以很多差頭司機,盡管為了生意會亂停車,但也總還是關照乘客快一點,因為那地盤畢竟是借來的。 事實上很多車主的素質比差頭司機差了不止一個頭。 我就經常看見有些穿著入時的女車主將自己的豪華車胡亂地停在馬路邊,斜斜的,既不完全靠邊,車尾又占著機動車道,任憑后來者怎么摁喇叭,就是油鹽不進。 那架勢,那眼神,也根本沒有“借”別人地盤的意思。 上海人對“不是你家你又不挪窩”的人有個貼切的說法,就叫做“賴腳皮”。 再次,既然是“借一借”,便是有求于人,總要和顏悅色些,不好“狠三狠四”,吃相難看來兮。 于是就會主動禮讓,至少也要做到招呼在先,這便是“文明意識”。 不知道從哪一年哪一天起,人們開始先講“道理”了,講“行車優先權”了,只要占著一點道理的邊,就不再“借”,而是“搶”了。 必須指出,“借一借”絲毫也不是不遵守交通規則,而是一種“得理也饒人”的境界。 更重要的是,“借一借”還是一種自我保護,因為是“借”,之前總要先格格山水,看看人家臉色。 這里,我要借用一下土方車的例子。 前些年,上海的土方車小轉彎壓死人的慘案一度屢見報端。 當然,我不得不先譴責一下開土方車的肇事司機們,并對無辜被奪去的生命(很多是孩子)表示遺憾。 而我想說的是,我注意到,絕大多數受害者是外來務工者。當然,肇事司機也幾乎清一色的都是外來務工者。 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城市文明還不太熟悉。 開土方車的司機會認為,我小轉彎是天經地義,不需要看信號燈之紅綠。 騎自行車或開助動車的人也會認為,我綠燈直行是天經地義,其他車和人都該讓我。 結果呢,天經地義加上天經地義等于天崩地陷,死的死,關的關。 如果大家頭腦里都有一個“借一借”呢? 我小轉彎是借,我綠燈直行也還是借,借別人之前,都先看一看別人的臉色如何? 這一看,就已經逃出生天。 “借”字在這里,直是千金難買! 不要不服氣,大城市的人就是會少犯這種算不上高級的錯誤。 并非他們智商更高,而是更早聽說各種狀況,更多類似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活經驗,更早懂得“借一借”的好處。 素質就是習慣,文明也是一種習慣,而習慣的養成需要時日,會有代價。 所以,城市文明建設畢竟不等同于城市硬件建設,大馬路摩天樓你可以后來居上超越之,但城市文明的積淀就好比樹的年輪,后來者很難追上的,羨慕死了嫉妒死了恨死了也沒用。 可惜的是,現在,上海的“借一借”文明也已經墮落到只停留在口頭上了。 即便新的交通規則規定,機動車在斑馬線前要讓行人,但我們更加常見的,還是“搶一搶”“逼一逼”“沖一沖”“歪一歪”。 誠然,城市文明的發展也不是永遠直線上升的。 就像滬股指數,我們曾經到達過6000多點的高度,現在不照樣在3000點上下徘徊么?!
上海話的腔與調 作者簡介
畸筆叟,真名鄭健。老三屆,插過十年隊,務過五年工。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英語系。1984年起,服務廣播電視媒體凡28年。曾經打造過滬上知名電視欄目《東視廣角》《今日印象》和《閑話上海灘》。著有散文集《上海穿堂風》《上海野狐禪》《上海小日腳》《上海壁角落》和《上海名堂經》《上海有聲色》《上海有嚼頭》,以及短篇小說集《紅土紀麗》。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