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人口與經濟發展方式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82833
- 條形碼:9787030682833 ; 978-7-03-06828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口與經濟發展方式 內容簡介
本書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2ARK001)很終成果。對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關系、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關系、人口轉變與經濟增長關系、人口轉變與經濟發展關系等進行了新的理論闡釋和拓展。對于OECD部分國家和中國的人口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關系開展了深入的實證檢驗和規律總結。對中國未來人口發展趨勢、人口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政策支持體系進行了系統預測和模擬,給出了基于新發展理念的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政策支持體系建議。本書在理論和實證研究上均有較強的創新性,豐富了人口與經濟發展關系理論,提出了可供決策的政策建議。
人口與經濟發展方式 目錄
**章 引言 1
**節 人口和經濟發展的現實背景 1
第二節 人口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面臨的主要問題 10
第三節 本書的邏輯思路和主要內容 17
第二章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 34
**節 經濟增長與經濟增長理論 34
第二節 經濟發展與經濟發展理論 39
第三節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聯系與區別 43
第四節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目的和動力 49
第五節 經濟增長方式的內涵與類型 52
第六節 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和目標 55
第七節 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的關系 58
第八節 中國對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的探究 59
小結 63
第三章 人口與經濟之關系的理論 65
**節 人口與經濟關系的爭論 65
第二節 人口數量與經濟增長 67
第三節 人口質量與經濟增長 83
第四節 人口年齡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 90
第五節 人口流動、集聚與經濟發展 100
第六節 人口活躍度與經濟發展 110
第七節 人口發展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112
第八節 人口負增長下經濟發展理論 117
小結 122
第四章 世界人口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踐 124
**節 OECD國家人口發展狀況 124
第二節 OECD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 139
第三節 OECD國家人口變動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影響的定量分析 154
小結 171
第五章 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的軌跡和方式轉變實踐 174
**節 中國人口發展歷史軌跡 174
第二節 中國的經濟增長、經濟發展及其方式轉變 183
第三節 中國人口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實證結果 195
小結 216
第六章 中國人口未來發展:規模、結構、素質 218
**節 中國人口壽命水平和死亡模式未來變動 218
第二節 生育水平、生育模式變動 238
第三節 人口城鎮化及其轉移模式和教育水平及架構 247
第四節 預測模型、估算方法和參數確定 256
第五節 中國未來人口發展:規模變動和結構轉換 265
第六節 人口教育結構和人力資本變動 276
小結 284
第七章 人口約束下未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和動力 287
**節 未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 288
第二節 未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動力轉換 295
小結 312
第八章 人口約束下未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系統模擬 314
**節 人口與經濟發展的系統動力學模型 314
第二節 人口與經濟系統模型檢驗 325
第三節 保持2000~2019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態勢的效果仿真 332
第四節 人口約束下未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途徑效果仿真 341
第五節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未來選擇 369
小結 376
第九章 人口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政策支撐體系 377
**節 人口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政策支撐體系的邏輯框架 377
第二節 建立政策支持體系的目的 380
第三節 保障經濟發展實現途徑轉換的政策支持體系 386
第四節 發揮人口回旋優勢的政策支持體系 395
小結 401
參考文獻 403
人名索引 422
后記 428
Cont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
1.1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1
1.2 Major Problems in the Popul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10
1.3 The Logical Thinking and Main Contents in the Book 17
Chapter 2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34
2.1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 Theory 34
2.2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 39
2.3 The Relationship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43
2.4 The Aims and Dynamic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49
2.5 The Connotation and Types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52
2.6 The Connotation and Goa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55
2.7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Mo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58
2.8 The Explor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 China 59
Summary 63
Chapter 3 Theori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65
3.1 Disput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65
3.2 Population Quantity and Economic Growth 67
3.3 Population 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83
3.4 Changes in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90
3.5 Population Mobility,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100
3.6 Population’s Active Factor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110
3.7 Popul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112
3.8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 Under the Negative Population Growth 117
Summary 122
Chapter 4 The Practice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 the World 124
4.1 The Fact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OECD Countries 124
4.2 The Fa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ECD Countries 139
4.4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Chang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 OECD Countries 154
Summary 171
Chapter 5 The Practice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 China 174
5.1 The Historical Fact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174
5.2 The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Transformation Mode in China 183
5.3 The Empirical Results of the Role of Popul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195
Summary 216
Chapter 6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opulation: Scale, Structure and Quality 218
6.1 Future Changes in Life Expectancies and Mortality Patterns of China’s Population 218
6.2 Changes in Fertility Level and Fertility Pattern 238
6.3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Its Transformation Mode, Education Level and Framework 247
6.4 The Prediction Model, Estimation Methods and Parameter Determinations 256
6.5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opulation: Scale Changes and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265
6.6 Population Education Structure and Human Capital Changes 276
Summary 284
Chapter 7 The Target and Dynamic of the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Population Constraints 287
7.1 The Target of the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288
7.2 The Dynamic of the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295
Summary 312
Chapter 8 The Systematic Simulation of the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Population Constraints 314
8.1 The System Dynamics Model of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314
8.2 Tests of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System Models 325
8.3 The Effect Simulation of Maintaining the Transform
人口與經濟發展方式 節選
**章 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由1978年的3678.7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99.09萬億元 ,人均GDP由385元增加到2019年的7.09萬元,2012年之后,中國經濟正在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的高質量增長轉變,與此同時,人口實現了由快速增長向低速增長的轉變,在不久的將來還將迎來負增長。中國人口和經濟這一交叉變動無不帶給研究者無限的深思!中國未來的經濟是否還能持續增長下去?在人口增長下取得的經濟增長會不會在人口負增長的情況下停止下來或者也出現負增長呢?在人口負增長下經濟能不能實現持續發展呢?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的方式是什么呢?總之,有太多的問題需要回答,在人口負增長條件下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途徑或方式需要理論闡釋和實證探索,本書力圖在一定范圍有所突破和獲得有價值的結論。而本章主要是對本書所要解決的問題予以闡釋,對通過研究所獲得的主要結論進行總結,進而對主要研究內容進行概要性導引,以便讀者對全部研究有初步了解。 **節 人口和經濟發展的現實背景 人口與經濟是社會科學界特別是人口學、經濟學長期關注而且有著深刻研究的領域和話題,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理論和豐富的實證研究成果。在已有的研究中,對于人口發展及其相關問題,特別是人口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關系的認識受到人們所處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生產力水平的深刻影響,甚至很多時候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數量長期居世界**,19世紀中葉前后的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1/3,如今仍占1/5。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至其后的二十來年里,落后的生產力水平、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羸弱而幾近空白的工業基礎,在迎來人口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使人們直觀地認識到人口多會帶來吃飯、穿衣、住房、就業、教育、醫療的壓力和一些幾乎不能夠解決的矛盾問題。以馬寅初等為代表的一些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對舊中國貧窮落后的人口原因、對新中國人口快速增長所帶來的問題的認識就是如此。即使像毛澤東這樣偉大的戰略家、思想家,在認識中國人口問題時也還是從辯證思考、樂觀應對、積極調動發揮人口優勢的思想和行動,轉變到認為人口要控制、人口生產也要有計劃的思想并指導了實踐。這種認識和思想是在生產力水平、技術水平限制下面對現實的人口規模大、增長速度快帶來某些難以調和的矛盾所形成的巨大壓力,而做出的判斷和改變。這一認識強化了那一時期及其后很長時期人們對人口規模大、增長速度快是一個制約經濟增長、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關鍵因素的認識,強調了人口與經濟辯證關系中人口的負面影響,減弱了對人口多力量大的積極認識。 然而,由于對社會學、人口學研究的限制,1978年之前的20多年里人們對人口問題的認識更多限于政府部門或者少數學者,公開的研究和討論幾乎空白。改革開放后,對面臨的諸多經濟發展問題(*為主要的是經濟規模的增加和與就業相關的發展問題),面對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要,人們在尋找制約中國經濟增長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產力提升的因素中,除了破除制度的障礙外,人口因素也成為被充分考量的因素。人們認為中國人口多了、人口增長太快了,消費大而導致積累不足,因而人口多增長快制約了經濟發展(彭珮云,1997)。當時絕大多數人,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米都斯,1983)專家、學者和官員,都認為這是事實,是規律,是必然。而在中國這一觀點和思想認識更是主導長達30多年。本書也認為這一觀點在當時并沒有什么不正確!這種對人口與經濟的認識受到當時生產力水平、科學研究水平、技術水平、知識積累等多種因素限制。直到現在,也還有很多人認為世界上人口多了,地球上所承載的人口是有限的,人口增加對資源環境產生了巨大壓力和負面影響。即使是*樂觀的人也不會認為人口可以無限制增長下去。 如何看待前人對人口與經濟之關系的認識、對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論,如何認識現實的人口與經濟發展,如何判斷未來人口與經濟發展走勢,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和未來人口發展趨勢,運用嚴謹的邏輯、科學的方法以及與時俱進的創新思維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期獲得對處理好人口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關系的有意義的研究成果。 一、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的現實 (一)人口規模和增長 如前所述,中國曾經是占世界人口1/3的國家,到1949年,中國人口規模達到5.42億,占世界人口的1/4。新中國成立后,除1960年前后的三年困難時期,人口發展經歷了快速增長、穩定發展,進而轉變到目前的低速增長狀態,到2018年中國人口已經達到14億的體量,占世界人口近1/5。新中國人口發展的前30年歷史現實就是人口多、增長快、增量大;后40年盡管在短時期內轉變到低速增長,但是規模大、慣性大使得人口增量在一段時間內依然巨大,如圖1-1和圖1-2所示。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之前這一時期中,20世紀50年代、1963~1975年,中國每年人口增量達到1500萬人,甚至在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超過2000萬人。20世紀70年代由于開始實施計劃生育,并且人口處于長波波動低谷,人口增量略有降低。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計劃生育實施的深入,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得到控制,但是由于人口波動的影響,人口增量在20世紀80年代又一次出現高峰,保持在1500萬人左右,1990年之后人口增量呈下降趨勢,由1990年的1600萬人左右持續降低到2000年的1000萬人,再降低到2010年的640萬人左右,其后略有上升,維持在700萬~800萬人。 中國人口自然變動趨勢和1949~2019年歷年的人口增量如圖1-1、圖1-2所示。 圖1-1 1949~2019年中國人口自然變動趨勢 圖1-2 中國1949~2019年歷年的人口增量 (二)人口年齡類型和就業需求 自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醫療衛生條件有所提升、社會穩定,死亡率大幅度降低,生育水平維持在高位運行,中國人口出現了一個20多年的高速增長時期(除三年困難時期)。由1949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20多年時間里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處于年輕化的狀態,0~14歲少年兒童人口占比由35%增長至40%左右(王金營等,2009)。自20世紀70年代初全國開始實施以控制人口增長為目標的計劃生育政策以后,生育水平快速降低,出生人口有所減少,少年兒童人口比重開始降低,年齡結構開始發生轉變,勞動年齡人口開始上升,人口由年輕型向成年型轉變,經過20多年的發展,到1999年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其后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在這一進程中,勞動年齡人口不斷增長,由改革開放之初的不足6億人,增長到2010年的近10億人,年平均有2000多萬甚至2500萬新進入勞動市場的勞動年齡人口,并且勞動負擔由1978年的80%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34%,而退出勞動市場的人口不足1000萬人,因此需要解決1500萬左右的新增就業崗位。因此,在新進勞動年齡人口增加、勞動負擔減輕的情況下,就業需求大大增加,就業壓力持續增大,在巨量人口作用下,中國的就業壓力還會持續存在。 (三)自1949年以來的經濟增長、經濟發展 1949年的中國,GDP只有413億元,按當時的匯率計算大約為179.56億美元,人均GDP只有不足76元,是美國人均水平的1/80。在整個經濟中,50%的GDP為農業增加值,只有25%左右為工業增加值,工業基礎極其薄弱,真正是人口多、底子薄,新中國就是在這樣一窮二白的條件下開始建設的。 1949~1978年的30年里,除“二五”期間遇到三年困難時期,“一五”時期GDP實現平均增長9.2%,調整時期(1963~1965年)GDP平均增長達到15%,“三五”至“五五”三個時期GDP平均增長保持在6%~7%。應該說改革開放之前的30年,中國經濟也實現了較為快速的增長。到1978年,GDP達到3624.1億元,但人均GDP仍不足390元,是美國人均水平的1/70。到此時,第二產業占比達48.2%,工業產值相比20世紀50年代有了較大的飛躍。 自1978年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經濟實現近40年的持續高速增長,到2018年底,GDP達到91.93萬億元,人均達到6.6萬元左右(折合8000美元/人,相當于美國人均水平的1/6),可見中國已經大大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其中,1978~2012年,人均GDP年平均增長達到10%,2012~2019年,增速略有減緩,平均為7%,如圖1-3所示。 圖1-3 中國1953~2019年的經濟增長 與此同時,我國實現了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和優化,2018年第二產業占比降低為40.7%,而第三產業達到52.2%,如圖1-4所示。居民的消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到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228元,城鎮為39251元,鄉村為14167元,如圖1-5所示。我國消費結構大大改善,恩格爾系數由1978年的60%降低到2018年的28.36%,家庭擁有家用電器、汽車、智能手機等現代化工業產品的數量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我國已實現經濟增長帶動經濟發展,并且公共服務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人口與經濟發展方式 作者簡介
王金營,博士,1963年4月出生,河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現為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河北省人口學會會長。長期從事人口學、人口與經濟發展、人力資本等領域的研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和一般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50余項;出版專著3部,發表論文130余篇,其中CSSCI來源期刊90余篇。獲得省部級很好成果獎8項,其中獲得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很好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4項,入選2019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1部。提出了人口活躍度和人口回旋空間概念及其理論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中國人口負增長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所在。代表性論著:《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證》(專著)、《區域人力資本積聚和開發機制研究》(專著)、《經濟發展中的人口回旋空間:存在性和理論架構——基于人口負增長背景下對經濟增長理論的反思和借鑒》(論文)、《人口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再檢驗——基于人口活躍度-經濟模型的分析》(論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