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煮雨文叢Ⅳ且居且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15941
- 條形碼:9787559815941 ; 978-7-5598-159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煮雨文叢Ⅳ且居且讀 本書特色
“且居且讀”本為作者艾俊川的博客名,用以表達他對生活與讀書的向往,現今本書以此為名,收錄多篇研究古籍、考證文史文章,輯成一本中國古代文化研究合集。 《且居且讀(精)》所收之文多為作者平日閑讀中嘗試解決所遇問題的產物,它們從真實的讀書生活經驗得來,以簡明清新的文字生動地記錄了作者漫漫求索的心路歷程。書中文章均從實證入手,史料翔實,考據扎實,邏輯嚴密,論證嚴謹,可為相關領域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作者還以自身經歷,簡明生動地介紹了E考據,分享了文史研究的心得體會,書中收錄的多篇文章亦為作者的E考據成果。 《且居且讀(精)》既是一本增加文史知識的趣味讀本,又是一本學習版本鑒定的實用手冊,它不僅為專業的研究者提供可資借鑒的參考,還向非專業的文史愛好者傳授了便捷可靠、可操作性強的文史研究方法,帶領讀者走進文史,走進考證。
煮雨文叢Ⅳ且居且讀 內容簡介
本書是艾俊川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文章合集,文章包括文史考證札記、研究心得體會、藏書經歷漫談,內容涉及版本目錄、藏書校勘、文字訓詁、辨偽考據,既是一本文史知識的趣味讀本,又是一則學習古籍版本鑒定的實用手冊。 如何鑒定古籍版本?程甲本《紅樓夢》為何各不相同?如何“海淘”獲取“異書”?《且居且讀(精)》從真實的讀書生活經驗出發,嘗試解決作者閑讀中所遇問題;同時,向讀者介紹別具一格的E考據方法,分享從實踐中得來的E考據經驗,為文史愛好者開拓便捷可行的研究路徑,可謂是一本文史考證的入門之書。
煮雨文叢Ⅳ且居且讀 目錄
古籍版本鑒定的“兩條路線” 1
一張紙片的版本鑒定 6
中國出版史上的銅版傳說和真實含義 11
鑒定金屬活字印本的幾個方法 27
程甲本《紅樓夢》為何各不相同 34
張冠李戴的“東觀閣原本” 37
世間本無“劉錫敕” 41
明高氏藏書之家與《百川書志》 45
房山十字寺元碑上的錦衣衛題名 52
剽竊者“李時珍”,老成人“湯顯祖” 59
傅山致魏一鰲手札編年 66
吳芝瑛書法的真筆和代筆 79
對小莽蒼蒼齋藏札的幾則E考證 93
被埋沒的白曾烜 100
誰是金德輿的老師? 103
霧里看花的曹雪芹“朋友圈” 115
淺談E考據 120
古代算書中的“投”和數學解題時的“設” 124
希堂未能認出的兩個字 133
釋“餃子” 140
戲說“中發白” 144
“商學”一詞并非鄭觀應首創 147
吳敬梓集外詩一首 153
錢大昕的四首集外詩 154
不至異國,當得異書 162
從歐洲回流的插增本《水滸傳》殘葉 173
彌俄禮收藏的太平天國路憑 186
北大五四“三人組” 192
油墨馀香猶在身 202
曹操能不能被稱作“魏武王”? 212
疑惑難消的“三場葬禮” 216
后記 220
煮雨文叢Ⅳ且居且讀 節選
曹操能不能被稱作“魏武王”? 社會各界對河南安陽“曹操高陵”真偽的辯論仍未止息。根據考古簡報,考古隊判斷此墓為曹操高陵的依據共有 10項,其中明確指向曹操本人的,就是幾枚刻著“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等字樣的圭形石牌。可以說,沒有這幾塊標明“魏武王”的石牌,即使墓中出土物品再多,文獻記載更詳,人們也無法確指此墓就是曹操陵墓。 正因為“魏武王”稱呼如此重要,駁倒這三個字,就成為質疑者的主攻方向,其觀點又分為三派,一種認為這些石牌都是現代人假造的,與曹操毫無關系;一種認為曹操不可能有“魏武王”的稱呼;還有一種認為,“魏武王”就是曹操,但由于種種原因,這個稱呼不可以帶進墓穴,墓主另有其人。 認為這些石牌是考古隊假造后埋進去的說法,超出常理,在沒有證據之前,無法采信。在石牌與刻字為真的前提下,按照考古學方法,出土物品的證明力要高于傳世文獻。因為墓中出土的是實物,古代文獻不可能記下世間所有事物,即使記下在長期流傳中也可能失真。所以出土文物可補史料之不足,增加人們對歷史真相的了解。就曹操的“魏武王”稱呼來說,也是這樣。 我們可以通過梳理文獻,看看它補充了哪些知識,原有史料是否能呼應新發現的史料,同時,也可以判斷質疑觀點是否成立。 對曹操死后稱呼“魏武王”問題,其實可以細化到四個層面來分析。 一、歷史上能否稱曹操為“魏武王” 眾所周知,曹操在漢建安間自立為魏公,建立封國“魏”,后又進位為魏王。他死時爵位是“王”,封國名稱是“魏”。死后不久,漢朝賜給他謚號“武王”,然后下葬。中國史書一向有按照“封號 +謚號 +爵號”的方式來稱呼前代帝王或他國諸侯的傳統,皇帝如漢武帝、隋煬帝,王侯如中山靖王、陳思王,都是這樣。在去魏不遠的古書中,如《晉書》的律歷志、五行志中,也有稱曹操為“魏武王”的例子。所以從制度上、文獻記載中看,歷史上稱 曹操為“魏武王”并無問題。但有個特殊情況,就是在曹操下葬 8個月以后,曹丕經過禪讓建立魏朝,隨即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曹操此后就被史書稱作“魏武帝”或“魏太祖”。“魏武王”稱號只存在了 8個月,故留下的史料較少。 二、魏人能否稱曹操為“魏武王” 有人根據檢索古文獻數據庫的結果,提出一個疑問:為什么“魏武王”總出現在魏亡之后的書中,而魏國和魏朝人在提及他時,卻只稱“武王”,不稱“魏武王”呢? 這牽涉到一個歷史慣例。古代臣民在稱呼天子、所在國諸侯時,是不能在帝王稱號前加上朝代號、國號的。《春秋》是周代魯國的史書,也是中國史書鼻祖,《春秋》里稱周王為“天王”,稱魯公為“公”,并不加“周”“魯”之號。而在稱呼其他諸侯國的國君時,則加上國號。劉邦被尊為漢朝“太祖高皇帝”,后世通稱漢高祖,但司馬遷作《史記》、班固作《漢書》,只稱他為“高祖”或“高皇帝”,從不稱呼他為“漢高祖”。魏的史書也不例外。究其原因,*初可能是一種語言現象,后來逐漸演變成政治禁忌:君主在一朝、一國中是唯一的,不加國號,人們也知道說的是誰。需要在稱號前加國號的君主,都是前朝或外國的君主。此事成為慣例后,稱本朝本國君主就不能加國號了,否則即為不敬。其實到現在也還是這樣。因此,代漢之前的魏國、代漢之后的魏朝,其國人都不會稱呼曹操為“魏武王”或“魏武帝”。在魏的文獻里找不到“魏武王”是正常的,找到了反而有問題,要考察其是否經過后人變亂。 三、魏國之外能否稱曹操為“魏武王” 從曹操獲得“武王”謚號到被尊為“武帝”的 8個月中,在魏國之內,他被尊稱為“武王”,在魏國之外,人們包括漢天子和史官們又該如何稱呼他?按照《春秋》傳統和實際社會生活,應該稱他為“魏武王”,否則至少在理論上無法將他與其他“武王”區分開來。漢帝在給曹丕的禪讓詔書中,在對曹丕稱呼“魏王”之后,對曹操稱“武王”,這不能算標準的“魏武王”稱呼。此外則無直接記載,需要尋找旁證。 黃初二年(221)八月,曹丕追謚曹沖時,稱他為“鄧哀侯”,使用“國號 +謚號 +爵位”的模式。此時去曹操下葬只有一年多,制度理應是延續的。 魏朝末年司馬氏父子兄弟仿效漢魏禪代故事,逼迫魏帝禪讓天下時,也上演了曹操當年演過的政治把戲,而且對劇本一字不改,全盤襲用。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死后分別被魏天子尊為“晉景王”“晉武王”和“晉文王”。《三國志》中稱呼司馬氏三王也明確用“國號 +謚號 +爵位”模式,可見諸侯國之外的人稱呼該國已故諸侯,使用“封國號 +謚號 +爵位”模式是當時通例。 司馬昭死時,已獲得與曹操完全相同的政治地位、實際權力和天子儀仗,可說是曹操復現。司馬昭稱“晉文王”,曹操就可稱“魏武王”。“魏武王”石牌的出土,增加了一個例證而不是反證。 四、曹操在墓中能否稱“魏武王” 曹操的墓雖然建在魏國的土地上,他去的卻是另一個世界,不是魏國,也不是漢朝。作為故去的漢朝魏王,假設曹操地下有靈,遇到死去的其他帝王,他該怎么介紹自己?換個說法,人們要在墓中留下表示他的身份的文字,該寫哪些內容? 《晉書》卷三十七記載的司馬孚對魏明悼皇后喪儀中應如何書寫銘旌的議論,讓我們了解到當時的禮儀制度。當時有人提出在稱號前面加“魏”,司馬孚以為,按照經典中的規定,旌銘上不應書寫“魏”,因為“魏”是“天下之號”。皇帝、皇后的稱號,是天下唯一的尊名,不需要“稱國號以自表”。旌銘如果寫上“魏”,就是把“天皇之尊”等同于諸侯列國之君,既背離經典大義和圣人明制,也為后世開下不好的先例。他的意見得到上下君臣的認同。 這件事發生在魏代漢以后。將“魏”換成“漢”,就適用于曹操的喪禮。從司馬孚闡述的禮儀制度中可以看出,皇帝死后,表達身份不需要寫“天下之號”,而諸侯列國之君則要“稱國號以自表”,寫上其所封之國的“國號”,否則就無法體現自己的身份,也無法區別于皇帝。曹操當時雖然掌控了漢朝的實際權力,也獲準使用某些皇帝專用的禮儀、儀仗,喪禮中也可能享用皇帝所賜的喪葬物品和禮儀,但他仍然是一個封國之君,未取得天子身份,按上述制度,“魏”這個國號是不能省略的。 此外,司馬孚還說“凡帝王,皆因本國之名以為天下之號,而與往代相別”。當時曹丕正急不可待地準備代漢自立,“魏”即將由“本國之名”成為“天下之號”,是曹氏取得政權的政治基礎。曹操作為魏國的開國之王,也是魏朝實際上的開國皇帝,又怎能不使用這個國號呢?所以,在尊號“武王”之前加上國號“魏”,稱墓中的曹操為“魏武王”,合情合理。 原刊于 2010年 10月 8日《金融時報》
煮雨文叢Ⅳ且居且讀 作者簡介
艾俊川,哈爾濱人,定居北京。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曾為北京大學圖書館館員,現為《金融時報》編輯,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古籍鑒定專業委員會委員,民間古籍收藏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印刷博物館藏品鑒定與研究委員會委員,古籍與文史愛好者,著有《文中象外》等。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煙與鏡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