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細讀元朝一百六十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554601
- 條形碼:9787507554601 ; 978-7-5075-5460-1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細讀元朝一百六十年 本書特色
細讀歷史,窺探真相· 歷史上明確提出宗教信仰自由的中國封建皇朝。 “九儒十丐”“人分四等”的說法,很不靠譜! 征服世界太籠統,帝國希望確立以自由貿易為基礎的全球秩序。 蒙古帝國雄踞歐亞大陸、海陸商貿繁榮,對西方開辟新航路有何影響? 博考文獻,言必有據· 博考中外著作:《蒙古秘史》、《元史》、《蒙韃備錄》、《史集》(拉施特)、《世界征服者史》(志費尼)、《柏郎嘉賓蒙古行紀》(柏郎嘉賓)、《草原帝國》(勒內·格魯塞),等等。 用馬刀結束360余年各民族政權的對立紛爭;用寬和締造商旅不絕和宗教、文化自由的皇朝。 更開放、自由、遼闊,正視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帝國。
細讀元朝一百六十年 內容簡介
1206年,大蒙古國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元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疆域超過歷代,在政治制度上有所開創,對元代社會和后來的明清、近代影響至深;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較繁榮,北京、泉州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靠前化大都會;文化形式更近世俗化,宗教信仰自由使文化交流更加廣泛。 不少走馬觀花的讀史者喜用殘暴、腐敗、黑暗等詞形容這個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不可否認,蒙古帝國用鐵血征服了東西方,給眾多地區帶去了戰爭。但跳出農耕文化的邏輯,以更開闊的視角去看:那個征服了亞洲和歐洲,連接了東方和西方的帝國,使世界搶先發售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優選化時代,加速了世界一體化的進程。本書即從政治、軍事、文化、經濟角度全面梳理蒙古帝國的勃興和消亡,給讀者呈現一個全面的、立體的元朝。
細讀元朝一百六十年 目錄
細讀元朝一百六十年 節選
金蓮川幕府 ——忽必烈憑什么當皇帝 雖然忽必烈成為大汗時,大蒙古國已經分裂,而且終其一生分裂出去的汗國也有三個始終不承認他的大汗地位,但畢竟在名義上,他是大蒙古國的第五任大汗。 而且忽必烈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元朝的開國皇帝元世祖。這個身份不再是名義上的,而是貨真價實。正如勒內·格魯塞在《草原帝國》中所說:“從蒙古人的觀點來看,他在原則上(如果不是在現實中)始終如一地維護了成吉思汗帝國精神上的統一……當忽必烈在亞洲的其他地區成為成吉思汗的繼承人時,在中國,他企圖成為19個王朝的忠實延續者。其他的任何一位天子都沒有像他那樣嚴肅地扮演著自己的角色。” 身兼可汗與皇帝,既是草原之主,又是中原之君,這種身兼二職的情形在忽必烈之前不乏先例,比如唐朝,比如遼朝,但要身兼此二職是有時間差的。唐太宗李世民是先成為皇帝,之后成為天可汗。遼太宗耶律德光是先成為契丹可汗, 入主中原之后才登基稱皇帝。而忽必烈是在一開始,便既是可汗又是皇帝了。 可以說,他在準備爭奪大汗寶座的同時,也已經開始準備做皇帝了。這個準備,便是設立“金蓮川幕府”。 在受命管理漠南漢地前,忽必烈就已經在四處尋訪人才,加入自己的幕府。前文所說的姚樞、張德輝、劉秉忠便是他著意招徠的幕僚。而到蒙哥稱汗、忽必烈出鎮漠南漢地后,他既是大汗的弟弟,又是出鎮的宗王,權力巨大,有充分的資源招募更多人才為己所用。無論是忽必烈本人還是身邊的謀臣們,都開始加大積蓄力量的力度,尤其是對于人才的儲備,更是四方延攬,不遺余力。很快,在藩邸舊臣的基礎上,大批漢人文士聚集在了金蓮川。 被忽必烈招入金蓮川幕府的人士,可以考證的有六十余人。除了先前所說的劉秉忠、張德輝、姚樞外,又有趙璧、王鶚、張文謙、竇默、許國楨、郝經、許衡、商挺、劉肅、宋子貞、王恂、李昶、徐世隆、李德輝、張易、馬亨、趙良弼、趙炳、張惠、李冶、楊煥等。再加上一直充任忽必烈王府宿衛的廉希憲、董文用、董文忠、賀仁杰、阿里海牙、謝仲溫、姚天福、高天錫、謁只里、昔班、闊闊等,形成了文武兼備的人才庫。 其中,姚樞、劉秉忠、張德輝、張文謙不但學識廣博,而且足智多謀,是忽必烈的智囊;廉希憲、阿里海牙有勇有謀,是出征戰場的將才;趙璧、郝經、馬亨善于理財,幫助忽必烈掌管錢袋子;王鶚、徐世隆文采飛揚,作文倚馬可待, 是忽必烈倚重的筆桿子。有他們在身邊,忽必烈想不成就一番大事業也是很困難的。這些人日后在大元朝廷中“布列臺閣,分任岳牧”,成為大蒙古國向大元皇朝過渡時期的主要政治班底。 依靠這些人才,忽必烈開始著手治理久被戰禍荼毒的中原地區,他派楊惟中、高挺、史天澤、廉希憲分別管理邢州(今河北邢臺)、河南、陜西等地, “如邢州、河南、陜西皆不治甚者,為置安撫、經略、宣撫三司。其法:選人以居職,頒俸以養廉,去污濫以清政,勸農桑以富民。不及三年,號稱大治”。 1256年,忽必烈命劉秉忠在金蓮川相地形、建城郭,營造自己的固定大本營。劉秉忠選址于灤水之陽、龍崗之陽,認為兩者合為重陽,是為*吉祥之地。這座城市便是日后的開平——上都城。當然,在這里筑城,并非僅是為吉祥,更是因為此處北連朔漠,南控江淮,是經營天下的根本所在。 如果把“金蓮川幕府”看作忽必烈可以完全掌控的人才庫,那么上述的眾人確實可以囊括了。其實,“金蓮川幕府”還有著一批看似不為忽必烈所掌控,實際上已經成為他政治、軍事班底的人物,這些人便是漢地世侯。 所謂“世侯”,是指漢人地方實力派。在蒙古不停地打擊金朝之時,因為金軍的節節敗退,尤其是遷都汴梁之后,中央朝廷逐漸失去了對各地的控制。一些地方上的豪門大戶或者地方官員,便以“保衛桑梓”為名組織私軍,割據一方。成吉思汗時代,命智將木華黎為太師國王專門經略中原。木華黎是成吉思汗麾下“四杰”之一,不僅勇猛善戰,而且“沉毅多智略”。他深知純粹的軍事手段是無法征服中原的,必須任用漢地豪杰,才能真正建立統治。于是,他對各地私兵將領和豪族首領釋放友好的信息,對之采用招降手段,規定凡是納土歸降者,便任命為原地的地方長官,授予行省、領省、都元帥、副元帥之類的高官, 后又授予萬戶長、千戶長、百戶長之類的蒙古官職,并且可以世襲。
細讀元朝一百六十年 作者簡介
班布爾汗,本名班布日,蒙古族,1980年出生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祖籍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扎賚特旗,歷史學碩士。現為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2002年以來在各類雜志和網站發表大量歷史類文章,是天涯社區“煮酒論史”板塊創建人之一,并任多年版主。出版有《最后的可汗――蒙古帝國的余暉》《衛拉特三大汗國及其后人》《雄踞歐亞——蒙古四大汗國》。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
- >
山海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