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海德格爾文集:康德與形而上學疑難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58800
- 條形碼:9787100158800 ; 978-7-100-15880-0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德格爾文集:康德與形而上學疑難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哲學研究者和愛好者關于海德格爾的前期作品,讀者往往只了解《存在與時間》,但往往將其誤解為“哲學人類學”。《康德與形而上學疑難》的出版正是為了矯正對《存在與時間》的表面化理解,借康德之口直指存在論的核心問題,可以視為通往理解《存在與時間》,乃至海德格爾的存在論的*重要的通道。
海德格爾文集:康德與形而上學疑難 內容簡介
《康德與形而上學疑難》是20世紀德國哲學家馬丁?德格爾的主要著作之一。本書主要是將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闡釋成形而上學的一次奠基活動,其目的在于將形而上學疑難作為一種基礎存在論的疑難問題展現出來。基礎存在論就是對有限人的本質作存在論上的分析工作,是人的親在的形而上學,它與所有的人類學,甚至與哲學的人類學都保持著根本性的區別。因此,出于何種意圖和以怎樣的方式對基礎存在論的觀念做闡釋工作,在什么范圍之內以及在什么樣的前提條件之下提出“什么是人?”這一根本性問題,以及這一問題如何導向存在問題的重新發問,此乃本書探究和思考的主題。
海德格爾文集:康德與形而上學疑難 目錄
簡目:
第四版序言
**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三版前言
導言:本書探究的主題及其章節
將《純粹理性批判》闡釋為形而上學的一次奠基活動,由此來展開一種基礎存在論的理念
**章 形而上學奠基的開端
第二章 形而上學奠基的進程
第三章 形而上學奠基活動的淵源
第四章 形而上學奠基的一次復返
附錄
附錄I 《康德書》札記
附錄II 恩斯特·卡西爾:《符號形式的哲學》第2部:神話思維(柏林,1925年)
附錄III 達沃斯講座: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與一次形而上學奠基的任務
附錄IV 達沃斯辯論:在恩斯特·卡西爾與馬丁·海德格爾之間
附錄V 關于奧德布雷西茨和卡西爾對《康德書》的批判
附錄VI 自1866年以來的(馬堡)哲學講座教席的歷史
說明
德文全集版編者后記
德-漢、拉-漢主要譯名對照表
譯后記
海德格爾文集:康德與形而上學疑難 節選
《海德格爾文集:康德與形而上學疑難》: 前面,我們從超越的*內在的發生進程這一獨特的角度出發,闡釋了康德的關于純粹知性概念的圖式化的學說。但是,通過形而上學奠基,康德不僅僅在每一步上都追尋著不斷更新的問題,而且,正是在**次引導進入學說中關鍵性的部分時,他首先抓住*可能被了解的敘述部分,而這樣,就可以先行地導向問題之所在。于是,超越論的演繹就從傳統形而上學中的法權行為人手來展開。法權行為由下面的證明來決定:如果觀念要能夠先天地規定經驗上可以通達的存在物,那它們就必須是范疇,也就是說,依照其本質,它們是超越自身之中就有的東西。但是同時,“使用”這些概念的條件也就因此被固定住了。 概念的使用一般叫作:將它們運用到對象上面去,以及——若從對象的角度來看——將后者放到概念“下面”去。①用傳統邏輯的話說,這種概念的使用就叫統攝。②將純粹概念先天地作為時間的超越論規定來使用,即純粹知識的運作,而這就意味著:圖式化的發生。這樣看來,圖式化的問題實際上首先非常適合于作為講解統攝時的入門向導。需要強調的只是:在存在論知識中所處理的從一開始就是存在論的概念,也就是某種特定的概念,即存在論的“統攝”。 前面,我們從超越的*內在的發生進程這一獨特的角度出發,闡釋了康德的關于純粹知性概念的圖式化的學說。但是,通過形而上學奠基,康德不僅僅在每一步上都追尋著不斷更新的問題,而且,正是在**次引導進入學說中關鍵性的部分時,他首先抓住*可能被了解的敘述部分,而這樣,就可以先行地導向問題之所在。于是,超越論的演繹就從傳統形而上學中的法權行為人手來展開。法權行為由下面的證明來決定:如果觀念要能夠先天地規定經驗上可以通達的存在物,那它們就必須是范疇,也就是說,依照其本質,它們是超越自身之中就有的東西。但是同時,“使用”這些概念的條件也就因此被固定住了。 概念的使用一般叫作:將它們運用到對象上面去,以及——若從對象的角度來看——將后者放到概念“下面”去。①用傳統邏輯的話說,這種概念的使用就叫統攝。②將純粹概念先天地作為時間的超越論規定來使用,即純粹知識的運作,而這就意味著:圖式化的發生。這樣看來,圖式化的問題實際上首先非常適合于作為講解統攝時的入門向導。需要強調的只是:在存在論知識中所處理的從一開始就是存在論的概念,也就是某種特定的概念,即存在論的“統攝”。 在已經首次標明了存在論知識的本質統一性的同時,康德的確也還沒有忘記指出在“置于概念之下”(這涉及對象)與“付諸概念之上”(這里遇到的是超越論想象力的綜合)之間的根本性區別。①在超越論圖式化中發生的是純粹綜合的“付諸概念之上”。它將在觀念中得到的表像的統一性“成象”為純粹可觀看的對象性的本質要素。②在超越論的圖式化中,范疇首先作為范疇而自身成象。但如果這些是真正的“原概念”,那么,超越論的圖式化就是源初的和本真的概念成象之一般。 因此,如果康德在圖式化這一章的開頭就指向統攝,那他是想借此引到作為中心問題的超越論統攝上面去,他的目的在于顯明,正是在純粹知識的本質結構中,詢問源初的概念性之一般的內在可能性的問題才會得到突破。 經驗概念從經驗活動中產生,因此,它們與由它們所規定的存在物的實事內容是“同一類型的”。概念運用到對象上面,也就是說,概念的使用是毫無問題的。“但現在純粹知性概念與經驗性的(甚至完全感性的)直觀相比則是完全異類的,他們絕不可能在任何直觀中遇到。那么,將后者統攝到前者之下、從而把范疇運用于現像之上是如何可能的呢?因為畢竟沒有人會說:這些范疇,例如因果性,也可以通過感官被直觀,并且被包括在現像中”。③在對范疇使用的可能性的發問中,范疇特具的本質自身首先成為疑難。 ……
海德格爾文集:康德與形而上學疑難 作者簡介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國著名哲學家,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王慶節,男,南京大學學士,北京大學碩士,1994年獲美國杜蘭大學哲學博士。曾在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歷史哲學系任助理教授(93-95),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哲學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95-99),2000年起任職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有當代歐陸哲學,海德格爾哲學,解釋學,知識論,東西方比較哲學,倫理學,德國哲學等等。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