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室韋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0142
- 條形碼:9787030690142 ; 978-7-03-069014-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室韋卷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從事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等方面研究的專家、學者以及對北方民族史感興趣者《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是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蒙古族源與元朝帝陵綜合研究”子課題而開展研究、編寫的十卷本叢書。書中選取的十個民族為中國歷史上活躍在蒙古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古代民族,這些民族雖然早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但他們的歷史貢獻和影響已然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血脈之中并深刻影響著當下。該叢書是一項集體成果,包含了12位作者、12位編輯、20余位工作組成員等近50位科研團隊成員的辛勤勞動和汗水。整個編撰出版過程歷經四年,期間召開過7次大型編撰會議和多次的小型審稿會,來推動圖書的出版工作和內容質量的把關工作,作者團隊與編輯團隊精誠合作,終于為學術界和社會各界奉獻出這套*新的研究成果。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室韋卷 內容簡介
室韋是南北朝至遼金時期見于文獻記載的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屬東胡系鮮卑后裔,與古代蒙古族有一脈相傳的歷史關系,在北方民族史中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本書利用文獻史料和新的考古資料,借鑒中外學者研究成果,對室韋的族名、族源、部落變遷、地域分布、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及其考古學文化做了系統論述,是一部全面研究室韋歷史的學術著作。 本書適合于從事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等方面研究的專家、學者以及對北方民族史感興趣者參考閱讀。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室韋卷 目錄
北方 民族史是中國歷史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代序) i
前言 xxi
**章 室韋的資料和研究狀況 1
**節 文獻史料和考古資料 1
一、文獻基本史料 2
二、考古資料 5
第二節 研究狀況 7
一、有關室韋史學問題的研究 7
二、有關室韋考古學問題的探索 15
第二章 室韋的名稱與來源 18
**節 室韋與烏洛侯的名稱 18
一、“室韋”名稱及其來歷、含義 18
二、“烏洛侯”名稱及其含義 20
第二節 室韋來源諸說述評與考察 22
一、室韋來源諸說述評 22
二、室韋來源考察 28
第三章 室韋部落的歷史變遷 37
**節 南北朝時期的烏洛侯與室韋 37
第二節 隋代的五個室韋部落群 40
第三節 唐代早期的室韋諸部 46
第四節 唐中晚期至遼金時期的室韋—達怛部落 53
第四章 室韋的地域分布 57
**節 南北朝時期室韋的地望 57
第二節 隋代室韋的地域分布 62
第三節 唐代室韋諸部的地理位置 66
第五章 室韋的社會與生業 80
**節 室韋的社會狀況 80
第二節 室韋人的生產方式 83
一、漁獵業 83
二、家畜飼養業及其向游牧業的轉化 86
三、農業 88
四、手工業及其發展變化 89
第三節 室韋人的生活方式 93
一、居住 94
二、飲食 97
三、服飾 99
四、交通 102
第六章 室韋的文化習俗 106
**節 語言 106
一、有關室韋語言的兩種不同文獻記載 106
二、對室韋語言的看法 108
三、室韋語與鮮卑語、古代蒙古語的關系 112
四、室韋語漢文譯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14
第二節 婚姻習俗 118
第三節 喪葬風俗 120
第四節 原始信仰、習慣法、發式及游藝習俗 123
第七章 呼倫貝爾地區室韋遺存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127
**節 西烏珠爾墓地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128
第二節 謝爾塔拉墓地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131
一、謝爾塔拉墓地考古發現與謝爾塔拉文化命名 132
二、 謝爾塔拉文化墓葬與呼倫貝爾地區相關墓葬遺存的比較 140
第三節 崗嘎墓地的考古發現與初步研究 154
一、發現經過 154
二、主要考古收獲 155
三、學術意義 157
參考書目 164
一、古籍 164
二、專著 165
三、論文 166
索引 172
Abstract 177
后記 179
總后記 181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室韋卷 節選
**章 室韋的資料和研究狀況 室韋是南北朝至遼金時期見諸漢文獻記載的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室韋的歷史,在我國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中有連續性、傳承性的記載,經歷了文獻史料形成和不斷豐富的過程。依靠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文獻史料,能夠恢復室韋歷史*基本的輪廓。室韋考古學文化的發現、識別,為相關研究提供了生動、客觀、豐富的新資料,可以起到證史、補史、糾史的作用。不同時期的中外學者,依據文獻記載,從不同研究角度,采取各自方法,對室韋歷史諸問題進行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仍然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對室韋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和辨析,對室韋研究成果進行歸納總結,是進行全面系統研究的基礎和前提。 **節 文獻史料和考古資料 中外史學界對室韋史的研究延續百有余年,取得了不少學術成果。但在許多問題上至今還難以取得一致意見,甚至一些觀點明顯是錯誤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對室韋基本史料研究的不夠,沒有做必要的、全面的史料辨析工作,沒有清晰地了解室韋文獻編纂的歷史狀況,沒有確定各篇室韋史料的史源和價值。我國歷代史書對不同時代的室韋各有詳略不等的記載,形成了室韋文獻編纂史。在歷代文獻編纂過程中,后代史書有對前代史書的沿襲繼承,也有新材料的增入。各代史家對室韋資料掌握的多寡不同、取舍角度有別、記述方式互有差異、所記內容與實際情況或有出入,所以在研究室韋史之前,對室韋基本史料做全面性的比較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經過鑒別分析,辨明史源,明確價值,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以使室韋研究能夠盡可能接近較為真實的歷史原貌。有關室韋文獻史料的不足是匱乏、零散,要想取得室韋歷史諸問題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考古資料具有文獻史料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一、文獻基本史料 我們說的室韋基本史料是指以室韋(包括烏洛侯)專傳或專條為主的史料,即《魏書》《隋書》《北史》《通典》《舊唐書》《唐會要》《太平寰宇記》《冊府元龜》《新唐書》等不同時代歷史文獻對室韋和烏洛侯的集中記載。 《魏書》是記載北魏、東魏歷史的著作,北齊魏收于天保五年(554)撰成。該書卷100列傳第88有《失韋傳》和《烏洛侯傳》。傳中概括記述了室韋和烏洛侯的地理方位、自然環境、經濟生活、社會狀況、語言、風俗習慣及與北朝政權間的關系等內容,較全面地記載了室韋和烏洛侯的早期歷史狀況,是研究室韋史的基本史料。雖然個別之處難免不夠準確,但從傳中所記基本情況和20世紀80年代北魏祖先“舊墟石室”——嘎仙洞的發現來看,可以認為《魏書》所記室韋和烏洛侯的情況是基本可信的,不失為研究室韋早期歷史諸問題的*有價值史料。北朝人記錄的室韋和烏洛侯情況,在整個室韋文獻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后出史書編撰者在描述室韋、烏洛侯歷史時,或基本抄錄《魏書 失韋傳》和《魏書 烏洛侯傳》,或據之改寫,或摘錄刪削。在一定程度上,《魏書 失韋傳》和《魏書 烏洛侯傳》成了后出史書中室韋和烏洛侯相關內容的主要依據。 《隋書》紀傳部分于唐貞觀十年(636)修成。卷84列傳第49有《室韋傳》,其較為全面地記載了隋代室韋歷史的基本面貌。將《隋書》和《魏書》傳文做一些對比可以發現,《隋書》所記南室韋的地理環境、經濟生活、各種風俗等與《魏書》所記室韋基本一致,僅比《魏書》多出一些具體內容,《隋書》所記南室韋內容應是參考了《魏書 失韋傳》,并補充了新的史料編纂修成,北室韋以下內容則有新的史料來源。可以說,《隋書 室韋傳》在《魏書》等史書基礎上,又為室韋史研究增添了許多有價值的新材料。例如,將室韋看作是契丹同類,族屬相同,各部互不統屬而附屬于突厥,部落酋長的世襲、推選制度,衣食住行和婚姻習俗以及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怛室韋和大室韋的概況等記載,成為研究隋代室韋族屬、社會組織、經濟生活、風俗習慣、各部之間及與鄰族關系等的基本史料。《隋書 室韋傳》的史料價值還在于它是流傳至今的*早較全面記載隋代及此前室韋歷史狀況的史傳,后成諸書的相關室韋資料大多沿襲《隋書》,至多略做刪改,所以《隋書 室韋傳》是室韋歷史基本史料之一。 《北史》是唐代李延壽私修史書,成于貞觀十七年(643)。卷94有《室韋傳》和《烏洛侯傳》。在李氏修撰《北史》時,《魏書》《北齊書》《周書》和《隋書》諸史均已流傳于世。一般認為,《北史》大體上是改編魏、齊、周、隋諸史而成。將《北史 室韋傳》和《北史 烏洛侯傳》與《魏書》《隋書》相關傳記加以比較,也可印證這一結論,即《北史》的《室韋傳》和《烏洛侯傳》是抄錄《魏書》《隋書》而成的,除了對個別字、詞根據需要做了增刪改寫以外,并沒有補充新的史料。在室韋和烏洛侯歷史研究中,《北史》有關室韋和烏洛侯的記載只能作為第二手材料。 《通典》200卷,唐杜佑撰,系記述唐天寶(742—756)以前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專書。第200卷邊防16,有室韋、烏洛侯條目。總的看,《通典》關于室韋*有價值的材料是新增錄的唐代初期的有關記載,反映的可能是天寶以前室韋的情況。就現存文獻看,《通典》是*早記載唐代室韋歷史的史書,也是后出史書據之改寫的藍本。而《通典》有關唐以前室韋內容絕大部分抄自《隋書 室韋傳》,個別地方參考了《北史 室韋傳》。有些詞句是作者新加,有的給研究者提供了錯誤依據。《通典》中有關烏洛侯的內容大部分也是抄自前代史書,同時有新增史料。《通典》新增加的唐代室韋史料,是**手資料,*有價值。《通典》與《隋書》同時載有的相同內容,應以《隋書》為本。《通典》改寫得較好,或更具體而經考證無誤的,可以以《通典》為據。通過梳理對比,證明是《通典》作者改錯的條目,則不足為憑。后出史書室韋資料有的根據《通典》成文,當以《通典》為據。 《舊唐書》200卷,后晉劉昫、張昭遠等編撰,卷199下有《室韋傳》。從《舊唐書 室韋傳》字面分析,傳文材料來源不同,反映的年代也不一樣,當取自與突厥和回紇政權存在時間相當的兩個時期的材料。一方面,《舊唐書 室韋傳》記載的室韋內容較前代更為詳細;保留了《唐實錄》和國史的大量原文,史料價值較高;是現存成文較早較全面記載唐代室韋情況的資料,后出史書的相關內容往往據此改寫。因此,《舊唐書 室韋傳》成為研究唐代室韋的基本史料。另一方面,由于《舊唐書 室韋傳》是采用了不同時期的不同記載匯編而成,編撰者沒有對史料來源、年代等進行爬梳,難于理清不同來源史料間的關系,所以《舊唐書 室韋傳》看起來雜亂而無條理,在使用時要注意區分具體史料所反映的年代。總體而言,《舊唐書 室韋傳》的許多記載為前代史書所無,又為后來史籍所據,是從北朝到遼金時期室韋史料鏈條上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是研究唐代室韋歷史的*基本史料。 《唐會要》,宋王溥撰,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成書。將《唐會要》有關室韋記載與相關史料相比,可以看出它部分內容與《舊唐書 室韋傳》相同,部分內容與《通典》相同。可以認為《唐會要》有關室韋史文一部分可能摘自《舊唐書》所依據的史源資料;另一些內容則為選抄《通典》,只是對個別字、詞做了刪改。《唐會要》有關室韋部落較有價值的史料,一則是在烏羅護部落后新增加的為以前編成的《通典》《舊唐書》等史書中都不見記載的一段史文,另一則是摘引失傳的《隋書》內容。《唐會要》對室韋記載*有價值的是它摘引的為其他史書未載、今已失傳的史料。 《太平寰宇記》為宋人樂史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開始編纂,卷199有室韋和烏洛侯內容。從整部書看,樂史所引200余種史書,現已大多散佚,因此,有賴《太平寰宇記》而保存下來的一些材料顯得尤為珍貴。但單就室韋和烏洛侯的內容而言,《太平寰宇記》沒有征引新的史籍,沒有補入新的史料,不外援引和遵循《通典》和《唐會要》的內容而已,并且在抄改過程中,有許多刪削、脫漏和衍誤。《太平寰宇記》約成書于北宋建國后20年,由于室韋部落的歷史演變,北宋與室韋之間的地理隔閡,雙方缺乏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聯系,沒有獲取新的歷史信息的條件,中原政權對室韋和烏洛侯已經十分陌生,所以,宋代史臣在編撰室韋和烏洛侯資料時,除了抄引宋代以前史書已很難有新的史料來源。在《通典》《唐會要》俱存情況下,《太平寰宇記》有關室韋和烏洛侯的記載史料價值不大。 《冊府元龜》由北宋王欽若、楊億等奉敕編纂而成,卷956《外臣部 種族》、卷958《外臣部 國邑二》、卷961《外臣部 土風三》有室韋專條。《冊府元龜》編選的室韋集中史料,主要將前代正史所載室韋史料按內容分類分別載入外臣部的種族、國邑、土風等條,并沒有補充新的材料,史料價值不大。對于《冊府元龜》所記室韋內容,值得重視的是《外臣部》的朝貢和褒異部分中有關室韋入貢受賜情況的記載,因為其中一些條目不見于其他史書,有賴《冊府元龜》的選錄才得以保存下來。 《新唐書》由北宋歐陽修、宋祁編纂,嘉祐五年(1060)成書,卷219列有《室韋傳》。將《新唐書 室韋傳》與以前諸史對室韋的記載比勘對讀,可以發現《新唐書 室韋傳》是編修者抄錄改寫《舊唐書》《唐會要》和《冊府元龜》等諸書的相關材料,根據對前代史料的理解,加以連綴編排而成,并且對前代相關記載做了推測和議論,提出了宋代史臣自己的看法。正是這樣的大膽發揮,離開實際遽下斷語,導致《新唐書 室韋傳》存在著一些錯誤的判斷。從整體看,《新唐書 室韋傳》的史料價值難以與《舊唐書》等相提并論,但可互相參證,結合使用。值得重視的是散見于《新唐書 地理志七》和《新唐書 流鬼傳》中的室韋史料,它明確記述了一些室韋部落的地理方位,對考訂室韋地望較有價值。 綜觀室韋基本文獻史料,大抵來說,《魏書》《隋書》《通典》和《舊唐書》等是不同歷史時期記載室韋基本內容*多、史料*豐富的史書。依照上述基本史料,可以大體勾勒出北朝至唐代室韋歷史的粗略框架。由于各種史書的成書年代有先有后,后出史書往往與先前史書存在抄錄關系。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情況的變化,后出史書又常常收載了為先成史書所不載的史料。因此,只有將各種史籍匯集的室韋史料按年代順序排列下來,鑒別史料的來源、真偽,才能理清室韋各個時期的歷史狀況和發展脈絡,才能使問題的論證更有說服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上諸種史書和一些未提到的各種體裁的史籍當中,還存有為數不少的有關室韋的散見史料。有些散見史料述及的史實,基本史料或沒有記載,或不夠翔實。就較個別的問題而言,一些散見史料的價值是上述基本史料不可比的,有些散見史料則可與基本史料互相印證。 二、考古資料 除了文獻史料,考古資料也是研究室韋史的重要依據。百余年來,室韋歷史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形成許多共識。但是,限于文獻史料的匱乏和零散,要想取得更大進展,僅依據文獻史料具有一定難度,應寄希望于室韋考古學文化的發現、識別和研究。20世紀50—80年代,中外考古和歷史研究者對室韋考古學文化的識別做了一些嘗試,提出了許多看法。但對今黑龍江流域上游東后貝加爾地區的布爾霍圖伊文化、嫩江流域的昂昂溪文化、海蘭泡地區的刀形薄石片文化等是否為室韋文化,還存在不同認識,難以達成共識。20世紀90年代,有研究者將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西烏珠爾古墓群認定是室韋遺跡,額爾古納市奇乾鄉半地穴式居住遺址的主人是室韋人。21世紀初,考古學者進一步提出西烏珠爾墓葬是7—8世紀的室韋遺存,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謝爾塔拉墓葬是9—10世紀的室韋遺存,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崗嘎墓地為8—10世紀(唐、五代時期)室韋文化遺存。近年,有學者提出今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卡倫山墓葬很可能是室韋部落的文化遺存,愛輝區西崗鎮西溝達斡爾民族村老羌城遺址很可能與室韋有關。目前,我們認為可以確定的是西烏珠爾、謝爾塔拉和崗嘎三處墓葬群屬于7—10世紀室韋人遺存,奇乾遺址是室韋人的半地穴式居住遺址。考古學者通過調查、發掘和研究,發布了可以利用的相關資料,主要有:白勁松《陳巴爾虎旗西烏珠爾古墓清理簡報》,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呼倫貝爾盟文物管理站、額爾古納右旗文物管理所《額爾古納右旗奇乾鄉文物普查簡報》,趙越《論呼倫貝爾發現的室韋遺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室韋卷 作者簡介
劉國祥,1968年10月生,內蒙古赤峰人,蒙古族。199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同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期間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在職讀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務副主任、邊疆民族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內蒙古工作隊隊長、敖漢史前考古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員。兼任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蒙古族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巖畫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內蒙古紅山文化博物院副院長。東北師范大學、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兼職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2006~2007年)、中央黨校第32期哲學社會科學教學與科研理論骨干研修班學員。參加或主持了興隆洼、興隆溝、城子山、謝爾塔拉、崗嘎等遺址的調查和發掘工作。現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蒙古族源與元朝帝陵綜合研究”,擔任北京項目辦公室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東北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北方草原青銅器研究、中國古代玉器研究、蒙古族源研究。主要代表作有:《東北文物考古論集》《玉器起源探索》(合著)《海拉爾謝爾塔拉墓地》《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合編)等。主編《紅山文化研究》《名家論玉》(一、二、三)《玉根國脈》等論文集8部。發表考古簡報、論文80余篇,累計100余萬字。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煙與鏡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