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易中天中華史23:大航海時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965907
- 條形碼:9787533965907 ; 978-7-5339-6590-7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易中天中華史23:大航海時代 本書特色
葡萄牙人達·伽馬到達印度古里時, 不知有沒有向來得更早的鄭和致敬。 媽祖護佑的遠航, 卻早已戛然而止, 開啟海洋世紀的機會, 竟滿不在乎地拱手讓人。 中國,難道當真與海洋時代無緣?
易中天中華史23:大航海時代 內容簡介
明太祖的海令可是十分嚴厲:片板不許入海。于是,鄭和下西洋六十多年后,西方開啟了地理大發現的歷史進程,開啟海洋世紀的機會,就此拱手讓人。 鰲拜之后,無權臣跋扈;撤藩之后,無地方割據;雍正之后,無儲位之爭;攤丁入畝之后,無饑民造反。建設跨文化多民族的統一大帝國,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康熙和他的繼承者卻回答得比歷朝歷代都要出色。那么,問題當真解決了嗎? 英國外交官馬戛爾尼在覲見過乾隆后,說了這么一番話:大清帝國就像一艘年久失修的豪華戰艦,僅僅依靠水手們的支撐才沒有沉沒。頭等艙里的人卻并不知道這些,只有一部文學作品感到了它的百孔千瘡。她,就是偉大的《紅樓夢》。
易中天中華史23:大航海時代 目錄
一 鄭和遠航
女神與航海家
不明原因
從西域到西洋
血染的航線
地理大發現
二 西學東漸
洋鬼子來了
到北京去
幾何原本
甘薯與歷法
湯若望下獄
三 康熙答題
定鼎
改制
一統
建儲
反腐
鎖國
四 黛玉葬花
葬花詞與石頭記
寶黛之爭
一夜北風緊
老祖宗
女媧的視角
易中天中華史23:大航海時代 節選
從西域到西洋 中國人很早就西行了,比如周穆王。 周穆王確有其人,從文王算起是周的第六任君主。在位時間也*長,五十五年。他的西行應該也確有其事,只不過是否當真見到豹尾虎齒猿嘯、半人半神的西王母,恐怕只能將信將疑,盡管那西王母也可能是當地人崇拜的女神。 八百年后,張騫通西域。 通往外部世界的門打開了。司馬遷寫《史記》時,就已經知道在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的大宛,在今哈薩克斯坦巴爾喀什湖和咸海之間的康居,在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東南的烏孫,在今阿富汗的大夏,當時叫安息的伊朗,當時叫身毒的印度,首都在土耳其、領土包括敘利亞的條支。 后來又知道了羅馬,漢代叫大秦。 連接羅馬與大漢的,是絲綢之路。陸上的絲綢之路后來斷了,海航卻早已開始。漢代便已有使者到達斯里蘭卡(當時叫已程不國)的記錄,唐的海船更是航行于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通過馬六甲海峽到達“南天竺*南境”的沒來國(今印度奎隆)更是不成問題。 宋代走得更遠,比如: 勿斯離國——今伊拉克摩蘇爾。 甕蠻國——今阿拉伯半島阿曼。 勿斯里國——今埃及。 弼琶啰國——今索馬里北部。 層拔國——今桑給巴爾。 昆侖層期國——今馬達加斯加。 蘆眉國——在今小亞細亞。 斯加里野國——在今地中海西西里島。 木蘭皮國——在今西班牙南部及非洲西北。 默伽獵國——在今摩洛哥。 這些,都是比鄭和艦隊行蹤更遠的地方。 航海業*為發達的時代是元。作為馬背上的民族,元的統治者更愿意征服世界。馬跑不到,那就換成船。忽必烈便曾遠征日本、占城和爪哇,動輒投入戰艦數千艘。盡管戰爭的結果并不如意,但他們確實差點就到了澳大利亞。 好在對于物資和貨幣的流動,游牧民族比農業民族更有興趣。允許海外各國商人自由來華貿易,始終是大元帝國的基本國策。何況他們也有條件——波斯灣地區基本上歸屬了同為蒙古人的伊利汗國,作為二等臣民的色目人又大多精通生意經。帝國的財務和外交,其實多半交給了他們。既然如此,那又為什么不將觸角伸向海外? 可惜對于明帝國而言,元帝國留下的巨大遺產弄不好就是沉重的包袱。朱元璋父子也無法確定,那些跟蒙古人進行海外貿易的是不是敵對勢力。可以肯定的是,明太祖登基才三年,一個突厥化的蒙古貴族帖木兒,就在撒馬爾罕建立了自己的汗國。此后三十多年里,又發展為從印度德里到大馬士革,從咸海到波斯灣的“名義上”的大帝國。 這些都是遠慮,雖然遠了點。 然而當年逐鹿中原失敗者的余黨,可是確確實實逃到了海上。一衣帶水的日本,也并不安分。被驅逐回漠北草原的元帝國殘余勢力,更是人還在,心不死。也就是說,明帝國面臨著塞外和海上的雙重威脅。這可是歷朝歷代沒有的特殊困境,禁海也就不能完全理解為朱元璋的小農經濟觀念。只不過,他兒子的策略不同。也許,在朱棣看來,與其被動防御,不如在嚴禁民間與海外私相往來的同時,派出皇家艦隊遠航。目的,當然是要安撫籠絡那些外邦和僑民。實際上,宣德化而柔遠人,已經說得再明白不過。所以,鄭和率領的必定是海軍,卻又必定不會侵略擴張、海外殖民,當然也不會在乎經濟效益。這也同樣能夠解釋,為什么鄭和七下西洋都是老馬識途般地走著熟知的航線,沒有新的開拓。盡管他的船在當時的世界上,性能*優,噸位*大,完全有此可能。 道理也很簡單,他的使命不是探險。鄭和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海外各邦紛紛來朝,經濟交往和文化交流則不過順理成章。至于那位帖木兒蘇丹,也果然在鄭和**次下西洋那年征伐中國,只不過卒于途中。可見朱棣并非多慮,盡管他得到帖木兒的死訊在兩年后。帖木兒,就算是小插曲吧! 大明帝國卻在毋庸置疑地顯示了海上力量之后,悄然地退出了南海和印度洋,而且不帶走一片云彩。想當年,鯨舟吼浪泛滄溟,遠涉洪濤渺無極,此刻卻成了漁樵閑話。開啟海洋世紀的機會,拱手讓人。 這是讓后世許多人扼腕嘆息的。盡管說起大航海,人們都不會忘記鄭和,甚至承認他是**人。但,由此實現地理大發現,將文明的互動中心從歐亞大陸遷移到海上,使人類匯合在一個整體世界中,卻與他沒有直接的聯系。 那么,明帝國有可能延續鄭和的事業嗎?沒有。因為缺少動力。 動力有經濟的,有政治的,前者根本免談。朱元璋父子都認為,中國地大物博,天朝無所不有,用不著與外邦進行什么貿易。需要的是只是蠻夷慕義來歸,俯首稱臣,再加上貢奉些奇珍異寶以便粉飾太平。既然如此,自然是端坐宮中等著他們主動上門,哪有漂洋過海到處尋找的道理!地理大發現?發現了用來干什么?還得勞神費力去教化他們。 朱棣也無心成為海上的漢族成吉思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王臣也好,王土也罷,其實都在四海之內,海洋卻基本上在視線范圍之外,至少也是可有可無的。那些島夷愿意來朝,固然顯得皇恩浩蕩。興師動眾去建立“非我族類”的洋際聯盟,卻大可不必。 何況技術上也無法支持。毫無疑問,以前確實有人建立過海陸大帝國,比如亞歷山大、羅馬人、阿拉伯人和奧斯曼土耳其人。但,他們能夠把地中海變成內湖,是因為地中海原本就被陸地包圍。印度洋卻一望無際,怎么能拿下? 再說,朱元璋父子也未必知道有此先例。當然,中國人很早就聽說了地中海和阿拉伯海,并且分別稱之為西大食海和東大食海。可惜,那不是朱元璋關心的地方,也不是他想效法的榜樣。他要建立的是統一而穩定的農業大帝國。這就只需要農民守本分,官員盡職責,不需要外出探險。 地理大發現的唯一可能,只在民間。事實上,無論漢唐的陸路,還是宋元的海路,絲綢之路都首先是民間開拓之商道。有巨大的商業利益為動力,天塹自然變通途,官方只需要保護、支持和鼓勵就行了。這就是蔥嶺駝鈴遠揚,南海云帆高掛,中外往來不絕的原因。朱棣卻繼承其父政策,嚴禁民眾私自出海下番,還下令將所有的民間海船都改成只適合內河航運的平頭船,當然也絕不鼓勵海外移民。他的動機,雖然主要是防止反對派里通外國,未必要與民爭利,但在實際上,卻斷絕了貿易發展的可能。領先世界的大航海壯舉,注定只能曇花一現。 鄭和下西洋與張騫通西域有著不同結果,也不奇怪。海洋卻是屬于全人類的。大明帝國自動棄權,便會有人后來居上。偉大航海家鄭和逝世于古里六十五年后,另一支船隊到了那里。雖然只有四艘帆船,卻是從歐亞大陸*西面中國人聞所未聞的國家出發,還繞過了非洲,航程之長超過鄭和。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遠行既非首次,也非孤軍。 一個巨浪滔天的時代當真到來了。
易中天中華史23:大航海時代 作者簡介
易中天 1947 年出生于長沙,曾在新疆工作, 先后任教于武漢大學、廈門大學, 現居江南某鎮,潛心寫作“易中天中華史”。 已出版作品: 《易中天中華史》(1-23卷)《易中天中華經典故事》(6冊) 《易中天談美》《美學講稿》《品三國》《先秦諸子》《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閑話中國人》 《品人錄》《大話方言》《讀城記》《中國的男人和女人》《中國人的智慧》 《帝國的惆悵》《帝國的終結》《費城風云》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