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新書--為什么要有道德·二程道德哲學的當代啟示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318041
- 條形碼:9787547318041 ; 978-7-5473-180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為什么要有道德·二程道德哲學的當代啟示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一般讀者為什么要有道德?一個常人根本就不會去考慮或者不需要去考慮的問題,但在哲學家們那里,卻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在本書里,你會發現先哲們的答案和思考的樂趣。
新書--為什么要有道德·二程道德哲學的當代啟示 內容簡介
本書系比較哲學翻譯與研究叢書(吳根友 萬百安 主編)之一。 規范倫理學的目的,說到底,就是要人有道德。所以從古代開始,就出現了“我為什么應該有道德”這個利己主義者提出的問題,意為“我有道德對我有什么好處”或者“我有什么理由應該有道德”。這個問題的*早形式是柏拉圖的“我為什么應該有正義”,而正義是一種美德,因此,這個問題在柏拉圖那里問的是“我為什么應該成為具有正義這種美德的人”。只是在近代以來,隨著義務論和后果論倫理學開始占主導地位,這個問題逐漸變成了“我為什么應該從事道德的行動”。緣于這個問題的難以回答,一些哲學家干脆把這個倫理學的根本問題看作一個荒唐的問題而不予理睬。因此,要對這個問題作出恰當的回答,還是要回到美德倫理學的進路,將這個問題理解為“我為什么應該成為有美德的人即有德者”。但真正能對這個問題作出恰當的美德倫理學回答的卻不是像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那樣的西方哲學家,而是像二程這樣的儒家美德倫理學家,因為他們認為美德是人之為人者,如果沒有了美德,一個人就成了有缺陷者和與禽獸相差無幾者。
新書--為什么要有道德·二程道德哲學的當代啟示 目錄
總序
中文版序
致謝
導論..·
**節引言
第二節比較哲學之可能性
第三節︰如何做比較哲學.
第四節理學家二程·
第五節全書概要
第六節結語.
**章樂:為什么要有道德?
**節引言
第二節“為什么要有道德?”
第三節西方哲學史上的代表性回答及其不足
第四節二程的新儒家回答:有德之樂
第五節樂與知
. .…-… 69
第六節﹑成德與成人
第七節結語
第二章德:有德之人以自我為中心?
**節引言
第二節美德倫理學與儒家倫理
第三節﹑自我中心駁難:**層次
第四節美德與人性
第五節自我中心駁難:第二層次
第六節自我中心駁難:根本層面
第七節結語
第三章知:意志軟弱何以不可能
**節引言·
第二節西方哲學中的意志軟弱問題
第三節知行:意志軟弱何以不可能……
第四節︰德性之知與聞見之知:意志軟弱如何不可能
第五節二程與蘇格拉底及亞里士多德之比較
第六節并無意志軟弱,唯有道德責任
第七節結語.
第四章﹐愛:在理論與反理論之間的倫理學.
**節引言
第二節共性倫理學及其困境
第三節愛有差等
第四節愛之推擴
第五節︰情感訓練
第六節結語
第五章﹐禮:政治之域亦有私人性
**節引言
第二節自由主義傳統對政治之域/私人之域的區分及其
問題.
第三節儒家政治哲學的可能性
第四節禮之為外在規范
第五節︰禮之為內在情感
第六節︰禮之為人性
第七節瞭新儒家禮學之為政治哲學
第八節﹐結語
第六章理:道德底形上學抑或道德的形上學
**節引言·
第二節道德底形上學,道德神學與道德的形上學
第三節﹐理:對儒家道德的本體論說明.…....
第四節生:對終極實在的非物化
第五節神:走向一種儒家神學
第六節結語
第七章經:詮釋學作為實踐之學
**節引言
第二節經以載道
第三節由經窮理
第四節窮理多端
第五節經學,實學也
第六節“交相養也”之為詮釋學循環
第七節結語
附錄
附錄一以理學詮釋學解經舉隅:程頤對《論語》8.9及
17.3的哲學解釋
附錄二“為什么要有道德?”及其他:對劉紀璐、田史丹
和余錦波的回應
引用文獻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中文版后記
新書--為什么要有道德·二程道德哲學的當代啟示 作者簡介
黃勇,復旦大學哲學博士,哈佛大學神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系主任。早期曾在復旦大學短暫任教,后長期任教于美國賓州庫茲城大學哲學系,兼任美國宗教學會儒學傳統組共同主任、哥倫比亞大學宋明儒學討論班共同主任、北美中國哲學家協會主席等職務。創辦并主編英文學術刊物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AHCI)和英文學術叢書Dao Companions to Chinese Philosophy(Springer)。近期創辦并主編英文學術叢書 Fudan Studies of Encountering Chinese Philosophy(Bloomsbury) 以及中文學術叢書《香江哲學》(與王慶節合編,東方出版中心)。同時擔任二十余家中外刊物、叢書的編委和二十余個中外學術組織的理事會、學術委員會、組委會等的委員。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中西比較哲學、倫理學、政治哲學和宗教哲學。在有關學術刊物和文集中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各近百篇;出版英文專著Religious Goodness and Political Rightness: Beyond the Liberal-Communitarian Debate(Harvard Theological Studies 49), Confucius: 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Bloomsbury)和Why Be Moral?: Learning from the Neo-Confucian Cheng Brothers(SUNY) ;出版中文專著《全球化時代的倫理》《全球化時代的宗教》《全球化時代的政治》(臺大出版中心)、《當代美德倫理:古代儒家的貢獻》(東方出版中心),即將出版《美德倫理學:從宋明儒的觀點看》(商務印書館)。即將完成英文書稿Ethics of Difference: Learning from the Daoist Zhuangzi和Knowing-to: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Wang Yangming’s Moral Philosophy。
- >
自卑與超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推拿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