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新書--阿蘭·德波頓作品集:新聞的騷動(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787784
- 條形碼:9787532787784 ; 978-7-5327-8778-4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阿蘭·德波頓作品集:新聞的騷動(精裝) 本書特色
※英倫才子╳生活方式引領者╳演說家阿蘭·德波頓作品,新增德波頓特別為中國讀者撰寫的序言。※版權售至澳大利亞、美國等近10國。※《紐約時報》、亞馬遜網站專文推薦。※近50幅攝影作品精美呈現。※探索我們與新聞的關系、塑造我們的心靈狀態。
新書--阿蘭·德波頓作品集:新聞的騷動(精裝) 內容簡介
幾乎沒有一個角落能夠躲避新聞的不斷轟炸,新聞的喧囂紛雜已經滲入自我當中,但我們很少意識到新聞強大的影響力:新聞不僅能左右我們對現實的觀感,還能塑造我們的心靈狀態!一場饑荒、一座遭到洪水淹沒的城鎮、一則明星八卦、一個政府的垮臺、一位經濟學家對于明年發展趨勢的預測......這類外在的騷動,很有可能就是我們獲得內心平靜所需要的東西。 當新聞支配了我們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人幫助我們去回應和思索新聞造成的影響,包括心中因此出現的羨慕與恐慌、激動與受挫,以及裹挾在不斷向我們涌來的新聞大潮中,偶爾會懷疑自己如果不知道是否會比較好的種種情境。 全球著名的才子型作家德波頓由此出發,解析六大類型的新聞報導——政治新聞、國際新聞、經濟新聞、名人新聞、災難新聞、消費新聞,用他的生花妙筆與透徹觀察,引導我們產生適當的觀點,使我們體會到──與新聞報導的暗示恰恰相反──其實沒有什么事情真正算得上是新奇、值得訝異,或者恐怖至極。
新書--阿蘭·德波頓作品集:新聞的騷動(精裝) 目錄
Ⅰ
前言
Ⅱ
政治新聞
Ⅲ
國際新聞
Ⅳ
經濟新聞
Ⅴ
名人新聞
Ⅵ
災難新聞
Ⅶ
消費新聞
Ⅷ
結語
圖片提供
新書--阿蘭·德波頓作品集:新聞的騷動(精裝) 節選
天剛蒙蒙亮。人尚未起身,手就伸向了電子屏,朝著新聞摸索而去。馬上就得晨浴,然后手忙腳亂地開始新的一天,但還是可以見縫插針地瞄上一眼。遺憾的是,今天的新聞乏善可陳。入眼的**條標題有點令人不解—“試行福利方案遭遇租戶欠租激增”—管它呢,點開看看,說不定奧妙在其中。數據顯示,直接向租戶發放住房福利的某政府試行項目,遭遇大量租戶拖欠租金。某地區預計,如果新政覆蓋轄區內所有租戶,損失總計將高達1 400萬英鎊。在這個醞釀中的“統一福利”計劃里,其中一項關鍵制度就是將住房補助金直接發放給租戶,而不是房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聲稱,該試驗有助于其確保該方案在全國的有效實施。看完了仍然一頭霧水。政府決定改變對*貧困人群的住房補貼方式,這顯然是件重要的事情;這家正派的新聞機構也花費了時間和財力來向公眾介紹該方案的細節,但是要想對此產生真切的關注卻并不容易。這絲毫不足為奇。我們經常看到似乎頗為重要的新聞標題,私下里卻覺得那則新聞事不關己。閱讀現代民主國家的新聞機構出品的所謂“嚴肅”政治報道時,*常見的兩種反應就是乏味和困惑,這也是*令人羞恥,因而被竭力隱藏的兩種感受。沿著新聞提要看下去,有一則澳大利亞亂倫食人案,卻一下子吸引了我們的注意。也許在內心深處,我們就是這樣膚淺和不負責任的公民。但是,先別太過苛責自己,假設在同樣的情形下,我們看到的新聞標題是:“俄羅斯男子咨詢律師”,后面跟著這樣的報道:房間里等著六個人,其中三個婦女分別是老婦、少婦、商販太太;另外三個男子分別是戴戒指的德國銀行家、蓄胡子的商人,還有個身著制服、佩戴領章的官員,看起來情緒不佳。兩名文員坐在桌前書寫,筆尖沙沙作響。寫字桌上的文具十分精美,惹得(對于文具卡列寧可是行家)他不停打量。其中一名文員坐在椅子上,朝卡列寧一瞪眼,不悅地問:“什么事?”“我有事想請教律師。”假設故事到這里戛然而止,并期待讀者就此產生濃厚興趣、迫切想知道后續發展,雖然不確定到底還會不會有“下文”。也許要再過好幾周,這個令人疲倦的故事才能又續上十數行。在這樣的情形下,很難想象我們會對《安娜 ?? 卡列尼娜》產生真切的興趣,然而,從一則冗長敘事中隨意摘抄幾個片段塞給讀者,再將他們迅速拉開,且不提供任何事件發生發展的背景闡述,正是當今社會許多*重要的新聞報道的講述方式,不論主題是競選、預算談判、外事政策提議,或是國家福利制度的變革。也難怪我們會覺得乏味。我們湊得實在太近了。以美術為比喻,這種新聞報道就好比讓我們隔著一兩厘米的距離欣賞一幅油畫,入眼只見模糊不清的藍紫色,上面零亂分布著幾處邊緣染白的黑色線條。以這種近距離觀察,我們真說不清畫中究竟是木星的表面,還是皮膚的淤青,或是某種史前生物的足跡化石—而且聽起來都不怎么迷人。而實際上,我們凝視的也許正是西方藝術中*具心靈震懾力的肖像畫:提香的《吉羅拉莫肖像》之局部,只不過距離出了問題—因為你必須至少離畫一米,才能領略到這件大師作品的種種趣味。
新書--阿蘭·德波頓作品集:新聞的騷動(精裝) 作者簡介
才子型作家,出生于瑞士蘇黎世,畢業于英國劍橋大學,現居倫敦。他的文字作品被定義為“生活哲學”,覆蓋愛情、旅行、建筑、新聞和文學等多個方面,暢銷全球30多個國家。2008年夏天,他在倫敦創辦“人生學校”。學校開設課程,出版書籍,主持研討,發布視頻,致力于向人們提供“更了解自己”的教育。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