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復合互滲的世界華文文學 劉俊選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6073050
- 條形碼:9787536073050 ; 978-7-5360-7305-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復合互滲的世界華文文學 劉俊選集 本書特色
“世界華文文學”中的不同區域,按照各自的歷史沿革和文學特性,其“位置”和性質也有所不同。其中,祖國大陸文學(以及當代臺灣文學)在世界華文文學中,在某種程度上是個核心體,其他區域的華文文學,都是從它身上生發、延伸、變異、剝離出來的;臺灣文學是中國文學中的“外島”文學;香港(澳門)文學是中國文學中的“特區”文學;東南亞華文文學、北美華文文學、歐洲華文文學和大洋洲華文文學則都是中國文學特別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外國變體”。
復合互滲的世界華文文學 劉俊選集 內容簡介
在世界華文文學這一文學共同體中,按照目前文學生態的實際分布情況,大致可以分為祖國大陸文學、臺灣文學、香港(澳門)文學、東南亞華文文學、北美華文文學、歐洲華文文學、大洋洲華文文學等幾大文學區域,這些不同的文學區域,既各有自己的發展歷史和獨特風貌,同時彼此之間也雙邊或多邊地互有交集、重疊、滲透和影響。《復合互滲的世界華文文學(劉俊選集)》由劉俊編著。
復合互滲的世界華文文學 劉俊選集 目錄
論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上海書寫
“家”的顛覆與重建
——以“父子關系”為視角看20世紀中國文學的
歷史變遷
從“崩解”到“新建”: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性別關系研究
——以魯迅、張愛玲、白先勇和朱天文為論述中心
中國現代心理分析小說的兩種形態
——施蟄存、歐陽子比較論
論張愛玲及其小說中的“不安全感”
“我的聲音和我的存在”
——論紀弦的文學史意義
個人記憶與當代歷史
——論莫礪鋒的《浮生瑣憶》,
臺港兼容:從“外島”到“特區”
思想啟蒙與民族認同:臺灣新文學誕生之初文學現代性的三種形態
——以連橫、張我軍、賴和為代表
掙扎在認同與背離之間
——呂赫若論
論《現代文學》對臺灣文學的貢獻和影響
論陳映真的“臺灣文學觀”
時空變形后的人間生態及其意義
——論朱天文的《巫時》與《E界》
論中、日兩篇《古都》的精神形態及相互關系
從《有緣千里》到《離開同方》
——論蘇偉貞的眷村小說
香港小說:中國“特區”文學中的小說形態
——以《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小說卷》
為論述對象
香港小說中的“香港制造”和“心經”
——以“三城記小說系列·香港卷”和“香港
文學選集系列·小說選”為論述中心
區域跨越:從南洋到北美
“跨區域華文文學”論
——界定“臺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的新思路
“歷史”與“現實”:考察馬華文學的一種視角
——以《赤道形聲》為中心
尋找人類生存的凈土
——論王潤華的《把黑夜帶回家》
“告別”的姿態和意義
——論黎紫書《告別的年代》
北美華文文學中的兩大作家群比較研究
新移民“海歸文學”
——以施雨為論述中心
“等待”背后的“期待”差異
——以《魔女》和《等待》為論述中心
現代美文的杰出實踐
——論白先勇的散文創作
劉俊學術年表
復合互滲的世界華文文學 劉俊選集 節選
從總體上看,出現在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上海書寫,至少可以分成這樣三個系列,即以包天笑、朱瘦菊、穆時英、劉吶鷗、衛慧等人為代表的充滿“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的上海書寫;以蔣光慈、丁玲、夏衍、茅盾、周而復等人為代表的具有“左翼”意識形態的上海書寫;和以施蟄存、葉靈鳳、張愛玲、錢鐘書、白先勇、王安憶、程乃珊、須蘭、畢飛宇等人為代表的關注“傳奇”的上海書寫。這三個系列的特性在某些作家和作品中互有交叉,但在整體上自有形成其主要特征的質的規定性。 “現代性”和“后現代性”的上海書寫 在上海書寫的三個系列中,有關“現代性”的上海書寫出現得*早,并一直延續發展到世紀末的“后現代性”形態。按照美籍日裔學者酒井直樹的說法,“現代性”這個術語既“是與它的歷史先行者對立而言的”,同時也是“與非西方相對照的”,也就是說,“現代性”的提出,是在與“前現代”(時間)和“非西方”(空間)的比照中實現的①,因此,“現代的西方與前現代的非西方這兩個不同的范圍被區分開來”②。對于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上海書寫而言,其“現代性”特征的具備是指與“前現代”(西方標準下的傳統)狀態的日漸脫離和努力實現“去非西方化”(向西方學習、靠攏,西方化)的轉換。1902年出版的《海上繁華夢》(警夢癡仙)也許是20世紀*早描寫已具有現代都市雛形的上海的小說,1924年的《上海春秋》(包天笑)和1925年的《歇浦潮》(朱瘦菊)雖然走的是“鴛鴦蝴蝶派”的路數,但在這些作品中,已開始“用廣角鏡頭為上海攝像,而他們所攝下的相片有的是中國過去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新事物,有的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過,但因為在西風吹拂下,變樣走調了,成為中不中西不西的‘四不像”~,在這些20世紀早期的上海書寫中,其“現代性”特征集中體現在對“新”事物的濃厚興趣和不厭其煩的寫實介紹(如黑道綁票、婚姻欺詐、鴉片販賣、公堂旁聽、婦女離婚、汽車當道、舞廳興隆、電影發達、女模特進課堂、保險公司創建、文明戲衰落、律師業興旺、交易所熱門、租界存在等),一些新思想、新觀念的出現(如新一代年輕人有錢就要消費,出門以車代步;年輕人以做“買辦”為榮等),以及敘述形態和語言特征的新變(開始打破線形的敘事結構,用白話文書寫,大量新名詞、新概念、新語匯涌現)等方面。這種無論是描寫的外在事物、表達的內在觀念還是寫作的藝術手法都極具“新”質的寫作,實際意味著具有“現代性”特征的上海書寫已在20世紀的中國文學中卓然登場。 這種具有“現代性”特征的上海書寫到了20世紀的30年代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和深化。以穆時英、劉吶鷗為代表的“新感覺派”在他們的上海書寫中,在對上海“摩登”性的挖掘和表現上更加深刻,也更加成熟。在他們的筆下,已經發達了的現代都市上海是那樣地絢麗多姿,充滿誘惑和魅力,被他們的文字構筑起來的上海是由這樣一些“材料”組成的:百貨店、跳舞場、影戲院、高層建筑物、霓虹燈、甲蟲似的汽車、夜總會、報館、咖啡館、賽馬場、水門汀、電梯、夾雜的英文、法文、速度、勃路斯、華爾茲、爵士樂、狐步舞、工潮、印度巡捕、外國水手、新型的男女關系(女性對愛情的主動出擊、女性對男性的戰勝和掌控)、夜生活(“都會人的魔欲是跟街燈的燈光一塊兒開花的”)、亂倫、租界——這樣的一個上海,無論是外在形態還是內在靈魂,都是一個“非傳統”和“西方化”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而書寫者在用文字對這些“材料”進行組織時,其手法又是跳躍的。 ……
復合互滲的世界華文文學 劉俊選集 作者簡介
劉俊,1964年9月出生,江蘇省南京市人。1986年獲蘇州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991年獲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臺港暨海外華文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著有《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從臺港到海外——跨區域華文文學的多元審視》、《跨界整合——世界華文文學綜論》、《精神分析學與中國文學批評》等;參與編著《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導引》、《中國現當代文學》等;主編《跨區域華文女作家精品文庫》(十本)等。《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2001年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山海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