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傳統文化的當代實踐-(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統節日儀式研討班成果集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6731
- 條形碼:9787520366731 ; 978-7-5203-667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傳統文化的當代實踐-(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統節日儀式研討班成果集萃)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傳統文化的當代實踐——文化部中青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統節日儀式研討班”成果集結與展示。該項目是在文化部非遺司指導下,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承辦、松陽縣廣電新局協辦。本書完整反映了該項目的模式、理念、方法和內容。1)培訓項目搭建了專家學者、傳承人與非遺工作者三者融合的研究平臺模式。2)將中心議題融于教學環節,對具體社區進行調查、研究,體現了理論與實踐聯通的研究理念與方法。3)通過學員參加4個傳統節日儀式的田野調查,探討了傳統節日儀式文化在當代的實踐,研究了傳統節日儀式在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形成了四個調查報告,提升了學員保護傳承傳統節日的自覺性和自信心,提高傳統節日在當代社會的傳承活力。
傳統文化的當代實踐-(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統節日儀式研討班成果集萃) 目錄
授課展示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幾個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社區參與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起源、體系及其現代價值
節日產品的開發與提升設計
傳統節日資源的創造、實踐與轉化——以二十四節令鼓為例
文化創意產業與非遺的生產性保護與發展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與地方經濟社會生活
節慶旅游品牌的策劃與培育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與民間信仰及核心價值觀
節日遺產資源的活用
“中青年非遺傳承人傳統節日儀式研討班”的創新模式與田野調查
討論集萃
2017年9月14日“中青年非遺傳承人研討班”討論課實錄
非遺保護與節日傳承人的主體性確立
節日儀式的實踐與創新
田野調查
卯山葉氏祭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傳統節日資源的保護利用與鄉村旅游——浙江省松陽縣大、小竹溪排祭儀式的調查與回訪
廟會生態與社區性的非遺實踐——松陽縣玉巖鎮香乳山廟會調研報告
民俗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探討——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平卿村做福儀式調查報告
媒體報道
開幕式
閉幕式
附錄
關于“中青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統節日儀式研討班”創新模式的評估報告
課程表
專家介紹
后記
傳統文化的當代實踐-(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統節日儀式研討班成果集萃) 節選
《傳統文化的當代實踐(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統節日儀式研討班成果集萃)》: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當某一個項目要申報非遺名錄的時候,必須要有相關社區成員對申報書的準備和提交所給予的自由自愿的同意,而且,他們應該有充分的時間來做出判斷,來決定愿不愿意把自己的這些文化內容加以申報。所以,社區事先知情同意在非遺保護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 我再舉個例子。2016年我在波蘭參加首屆中國和中東歐十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論壇時,有一位捷克學者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案例,當時聽了非常感動。她說在她們當地的一個村子,有一項非常古老的傳統習俗。作為非遺方面的研究者和官員,她和同事都覺得把這項習俗作為捷克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事象,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于是她就不斷去找這個村落的老人,跟他們協商說,希望他們提供相應的資料來幫助村子來申報這個項目。結果她前后一共跑了三趟,*后,那些老人經過商量以后,非常認真地跟她說,謝謝好意,這確實能夠提升影響,提升社區的地位,但是,寧靜的生活不想受到由于成為非遺項目而帶來干擾。于是,這位官員和她的同事們只好放棄了自己的計劃,理由是:我們要尊重社區自己的意愿。 這樣的做法,是完全符合《公約》精神的,也正是捷克學者之所以會在國際交流過程中自豪地展示這一案例的原因。就是說,假如社區的傳承人,他們認為我根本不愿意去申報任何一個層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目,外來的人,包括研究者和文化官員,無論覺得這個項目多么精彩、多么優秀,都沒有資格強迫當地人去進行名錄申報。 但事實上,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會出現種種跟這個精神不相符合的現象。所以,在座的各位,要么是文化機構的領導,在非遺保護工作當中參與著重要的實踐工作,要么是在親身進行非遺的傳承工作。對于這樣一個原則,我們一定要注意貫穿在自己平時的行動當中,把它作為重要的依據來加以理解、加以踐行。 強調社區的重要性,還有一點,體現在要讓社區受益方面。這些年,大家可能都注意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商業化、旅游化等問題,引起了各界不同的討論。這方面,學術界的許多意見,都集中在強烈批判這類做法,認為這是完全違背文化傳承精神或規律的。經過大家不斷的協商爭論,目前形成的一個比較一致的意見,就是不能夠單純地把遺產項目的商業化或旅游化視為負面現象來徹底摒棄或排斥,因為一種文化現象,如果要得到持續地傳承,必須得有足夠的動力,而有的時候,商業化往往是使這種文化得以傳承的一個重要因素。 對這一點,我經常會在我們北京師范大學對面的稻香村里有強烈的感受。每逢節慶,在稻香村,都能看到相應的節日食品,中秋節的月餅,端午節的粽子,等等。節日沒到,就讓人感受到濃郁的氣氛。有時候,你本來覺得是一個很平常的日子,到了那里,卻會發現相關的宣傳,說馬上到乞巧節了,歡迎選購巧餅,或者是屬于驚蟄,請買驚蟄盤龍糕。他們開發制作了各種各樣的產品,包括二十四節氣系列食品,無形中讓我們對二十四節氣有了更深刻、更切身的體會。可見,商業機構,往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者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商業開發實際上會對文化的傳承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那么,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呢?就是我們對過度的商業或旅游開發帶來的危害,要有所警惕、有所預防,這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就社區受益而言,所有的商業活動或者是各種各樣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貿易的開發,都應該以使社區、傳承人受益為宗旨,而不是為了讓外來的力量、外來的商業團體得到經濟收益。旅游開發是可以的,但不是為了讓作為外來力量的投資方或政府,而是應該讓當地的居民成為主要受益者。比如有一個山區,它可能會開發當地傳統的乞巧節,把它打造成愛情節之類的文化形式。那么,在這個區域居住的村民,他們長年以來所形成的各種儀式、各種傳統實踐,都被納入旅游開發者的旅游產品當中。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當地村民應該從這個旅游開發當中獲得*主要的收益,而不是讓旅游公司說,拿到的這一片地方是我們的,你們只不過是配角,我們適當給你們發一些勞務費就夠了。當然,這只是一個理想化的要求,從實際來看,很多地方,包括國內外許許多多的地方,都很難做到這一點。不過,讓人欣慰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保護《公約》的十分偉大之處,就是它能夠為整個世界、為國際社會提供一個至關重要的核心理念,涉及文化間的平等以及文化擁有者的平等,它能夠讓我們所有人在一段時間內,即使知其不可,也要盡量地去追求、去向著那樣*美好的一個目標前進。 ……
傳統文化的當代實踐-(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統節日儀式研討班成果集萃) 作者簡介
蕭放,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人類學與民俗學系主任,社會學學位分會主席。主要研究方向為歲時禮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朱霞,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人類學與民俗學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技術民俗學和民間工藝。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虎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