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精神分析中的具身:從弗洛伊德和賴希到關系性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0464
- 條形碼:9787552030464 ; 978-7-5520-3046-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精神分析中的具身:從弗洛伊德和賴希到關系性 本書特色
本書對我們理解分析過程中的非語言和情感因素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杰里米·D. 薩夫蘭博士(Jeremy D. Safran, Ph.D),國際關系精神分析與心理治療協會前任主席,桑德·費倫齊中心聯合創始人 喬恩編織了一幅生動的、直接的、學術性的畫面,描述了我們如何通過我們的具身主體性(embodied subjectivity)生活在我們的歷史和心理之中。這本書將有助于每位分析師的實踐工作。 ——斯蒂芬·塞利格曼(Stephen Seligman),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臨床教授,《精神分析對話》聯合主編,舊金山精神分析中心訓練和督導分析師
精神分析中的具身:從弗洛伊德和賴希到關系性 內容簡介
在分析過程中,與患者互動的同時,治療師持續標記、感受和感覺自己身體內正在發生什么和有怎樣的變化,這個過程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意識覺察的范圍。治療行為從根本上取決于分析師以語言和非語言回應患者的情緒、行為和言語表達的能力和自由。這有賴于治療師有能力覺察到無意識的身體性關系體驗。作者介紹了一種人性化的具身體驗方法,作為一種擴展了的臨床關注,該方法為我們提供了關于具身體驗和具身表現的歷史、理論、培訓、和操作。從斯賓諾莎對具身化思想的看法起始,**部分:具身化精神分析歷史,表現了佛洛依德和賴希工作領域的歷史概覽。第二部分:概念化工作框架和臨床指導方針,說明咨詢師該如何基于主體性、主體間性和反身性的具身化概念,來引導臨床互動。第三部分:具身化培訓與督導,表明受表演藝術所啟發,于感受交流之中的創新培訓方法。本書的*后,作者考慮了21世紀的咨詢室內的具身化分析。
精神分析中的具身:從弗洛伊德和賴希到關系性 目錄
推薦序
推薦序
前言
致謝
**章 具身心靈
具身心靈的精神分析概念
斯賓諾莎對笛卡兒主義的取代
具身心靈的當代概念
第二章 具身分析的歷史:弗洛伊德和賴希
弗洛伊德早期作品中的具身
賴希與對情緒表達的解讀
賴希所發展的性格分析的基本要素
賴希與IPA的分歧
賴希之后世界范圍內的性格分析
第三章 性格分析與賴希式身體工作
第四章 挪威的性格分析傳統
Harald Schjelderup
Tage Philipson與具身認
Nic Waal
Ola Raknes
Trygve Braaty: 精神分析和物理治療
挪威精神分析學會
挪威性格分析研究所
第五章 臨床互動導覽:記憶和概述
記憶:過去、現在和未來
三個立場
第六章 具身主體性——弗洛伊德的“我”(Ich)與具身自體
我(Ich)、自我(ego),以及1923年以前的自身(self)
重新檢視《自我與本我》
弗洛伊德和Damasio對在自身(self)形成中的身體和客體的論述
弗洛伊德和在自我形成中的認同
第七章 具身主體間性: 內心的“你”
共情,模仿和認同
臨床展示——Astrid的案例
第八章 具身反思性:內在的“我們”
根植于身體的思想和語言
以我們為中心的反思性
第九章 關于雙體心理學的臨床觀點
二元動力學系統視角
動態系統理論與性格
三種基本性格和關系取向
三種性格和關系傾向的臨床說明
陪伴、動物和孤獨
第十章 與潛意識具身表達工作的訓練
我們擁有節奏
通過模仿了解
性格分析研究所的培訓項目
非語言案例展示
治療互動的排演
第十一章 具身督導——將潛意識關系體驗意識化
督導示例
對督導的探討和總結
關于具身訓練與督導的一些結論性思考
結束語及未來的方向
第十二章 21世紀的咨詢室中的具身分析師
治療行為和咨詢室
治療行為: 從干預到反應
參考文獻
精神分析中的具身:從弗洛伊德和賴希到關系性 節選
我的基本信念是,體驗本質上是具身體驗。我認為心靈,或者更確切地說,心智過程,是一個對于我們與環境(帶著對其他人特別的興趣)持續互動時我們的身體內正在發生和變化的事情,持續地進行標記、感受和感覺的過程(某種程度上,我將其描述為直覺性的和大體上非反思性的)。這種感受和感覺的內在過程被標記為對正在發生的事情的感覺或感受。我的觀念挑戰了笛卡兒(Cartesian)將身體和心靈分割成獨立的領域或實體的思想。在精神分析的作品中,將心靈/身體概念化成心靈和身體的說法仍然很普遍,即使很可能不是有意為之。因此,我將在本章中闡述我們認為的斯賓諾莎(Spinozan)對笛卡兒的概念的取代。 Stolorow(2011)和他的同事們從后笛卡兒精神分析的角度,對孤立心靈的觀點進行了重要的批判:“分析師——一個孤立的心靈,被要求對另一個孤立的心靈——病人進行客觀的觀察和詮釋 ”(p.20)。他們發展了現象學的語境主義,使心靈與其背景尤其是外部世界重新聯結。從我的斯賓諾莎式視角來看,我同樣強烈地強調有必要超越這種心靈與世界以及與身體的分離。本章的重點實際上更多地放在心靈中的身體而不是心靈中的世界。情境化心靈(contextualized mind)的概念已被廣泛接受,至少在關系性領域是如此。而具身心靈的概念可能尚未被廣泛接受。 具身心靈的精神分析概念Bruce Reis*近發表了以下評論: 一場革命正在進行。哲學、神經科學、語言學和發展心理學等諸多學科通過共享各自的知識基礎,協同創造了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全新概念,重新定義人的意義。(2009) Reis談到“廣泛的理論綜合……為精神分析帶來新的思維方式。”與Reis所描述的運動相一致,我將著眼于尋求將那些與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療相關的領域,如哲學、神經科學、發展心理學和實驗心理學的研究和理論框架運用于臨床實踐。我運用這些思想來展示一種新出現的概念意象或隱喻,以幫助我在精神分析中整合具身體驗。我從Marion Milner于1960年發表的一項臨床觀察開始: 存在(being)的內在基礎,作為一個人所有意識思想的真實的心理—身體背景,可以通過對內在的“廣角”式的關注而直接體驗到。這種注意有意地將自己沉入全然的內在身體意識中,而不是尋求任何正確的詮釋,事實上根本不去尋找任何想法,盡管詮釋可能會從這種狀態自發地產生。(引自Wallin,2007) Milner對具身體驗的(反移情)關注的倡導,發生在精神分析文化的理論框架不能欣賞其價值的年代,并且她也沒有準備好去深入了解她所提出的這個觀點的含義。我將提出一個21世紀精神分析的概念框架,使Milner報告的這種體驗成為可能。我們先從弗洛伊德在1898年所寫的文字開始: 我……認為心理學完全不應該脫離身體基礎而懸在半空。但除了這個信念,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臨床上,我都不知道如何繼續下去,因此只能表現得好像只考慮心理因素。(Masson,1985) 即使弗洛伊德不得不暫時放棄實現他為精神分析而建立身體基礎的野心,他也并沒有完全放棄它。請注意他后來在《自我和本我》一書中所寫的內容:“自我首先是身體自我”。然而,弗洛伊德這個表述的確切含義,至今仍不清楚,正因為如此,在20世紀的精神分析中,關于自我和自體的概念,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將具身體驗納入其中。有趣的是,自我心理學的自我(ego),自體心理學的自體(self),以及當代關系性思想的自體狀態(selfstates),這三個概念依然在很大程度上“脫離身體基礎而懸在半空”,而這恰恰與弗洛伊德在《自我和本我》中呈現的意圖和觀點是相反的。 在這一章中,我將著眼于一些理論發展,這些發展以弗洛伊德和他的后繼者們在闡述他們的思想時所不知道的方式,為“身體中的心靈”(mind in the body)奠定了基礎。例如,在過去幾十年來,神經科學家已經制定了新的模型解釋自體感覺和對他人的感覺(a sense of self and other)如何從具身體驗中產生。新的理解方式讓弗洛伊德這個神經科學家只能部分思考的東西,如今卻越來越站得住腳了。
精神分析中的具身:從弗洛伊德和賴希到關系性 作者簡介
喬恩·斯萊特沃德(Jon Sletvold):挪威心理學會心理治療專業委員會前主席,國際知名精神分析主體間取向、自體心理學取向學者;挪威性格分析研究院的創始董事、培訓師、督導分析師;多次在京、滬等地舉辦具身化、創傷療愈等講座和工作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