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雅道詩詞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635290
- 條形碼:9787549635290 ; 978-7-5496-352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雅道詩詞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一本以中國傳統“雅道”為主題的古典詩詞集。選取的詩詞以雅道分類,包括茶道、花道、香道、琴道、書法、繪畫、收藏、詩詞。讀者在賞析詩詞的同時,了解雅道的緣起及流傳。本書創意編排新穎,有較強的知識性和可讀性。
雅道詩詞 內容簡介
本書選取的古典詩詞以雅道八項分類, 即茶道、花道、香道、琴道、書法、繪畫、收藏、詩詞, 在賞析詩詞意境的同時, 按歷史脈絡, 探討雅道八項的緣起及流傳。書中的每一首詩詞都經過精心挑選, 務求能代表該詩詞作者醉心雅道的心得和感悟, 或者其生活態度。在注釋方面, 一反說文解字的形式, 力求還原詩詞寫作的歷史背景和作者的心境, 輔以白話文的解讀, 以便讀者更好地了解詩詞的內涵, 并提出如何讓古典詩詞更好融入當今的雅道活動。
雅道詩詞 目錄
目 錄
**章 雅道詩詞
002/勸農其六(陶淵明)
003/靜法師東齋(王昌齡)
004/郊園(鄭谷)
005/寄武陵微上人(齊己)
006/感興寄蓮岳一二詩禪友(寇準)
007/小隱自題(林逋)
008/望江南·超然臺作(蘇軾)
又答景揚(洪咨夔)/010
淡庵倪清父(白玉蟾)/011
贈樂間居士(方鳳)/013
行香子·水竹之居(中峰明本)/014
隱者(祝允明)/016
戊戌初度二首其一(袁宏道)/017
偶成三首其二(袁枚) /019
第二章 茶道詩詞
023/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皎然)
025/與趙莒茶宴(錢起)
026/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盧仝)
028/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
會想羨歡宴因寄此詩(白居易)
030/茶中雜詠·茶甌(皮日休)
032/奉和襲美茶具十詠·茶籝(陸龜蒙)
033/烹北苑茶有懷(林逋)
034/依韻答杜相公寵示之作(歐陽修)
035/茶詩十首采茶第四(蔡襄)
038/試院煎茶(蘇軾)
040/滿庭芳·茶(黃庭堅)
042/他鄉(張耒)
三日雪后飲煙雨館(葛紹體)/043
幽居即事(陸游)/044
與劉景明晚步(楊萬里)/045
和葛天民呈吳韜仲韻賦其庭館所有(葉紹翁)/046
解佩令·茶無絕品(王哲)/048
偈頌·一百零二首(之一)(釋紹曇)/049
即景四首(之一)(楊基)/050
題品茶圖(文征明)/051
呈夢居(玉芝和尚)/052
某伯子惠虎丘茗謝之(徐渭)/053
竹枝詞(鄭燮)/054
題竹林茶隱圖(阮元)/055
第三章 花道詩詞
059/奉和隨王殿下詩(之十四)(謝朓)
060/杏花詩(庾信)
061/芍藥(韓愈)
062/送酒與邵堯夫因戲之(司馬光)
063/新花(王安石)
064/惜花(蘇軾)
066/戲題菊花(蘇轍)
068/題膽瓶秋卉圖(吳皇后)
069/春來風雨,無一日好晴,因賦瓶花二絕句(之一)(范成大)
070/梅花數枝,篸兩小瓷瓶,雪寒一夜……(楊萬里)
071/瓶中花(周南)
072/漁家傲·檐玉敲寒聲不定(盧祖皋)
賦瓶中花七首(之七)(元好問)/073
一蓮(趙崇嶓)/074
春日瓶花(張埴)/075
鷓鴣天·春暮(黃升)/076
折梅(方蒙仲)/077
不買花(顧逢)/078
減字木蘭花·益壽美金花(侯善淵)/079
傷周生(袁宏道)/080
寄王百榖(徐勃)/081
夢江南·昏鴉盡(納蘭性德)/082
簪菊(蕉下客)(曹雪芹)/083
情詩(之五)(倉央嘉措)/084
第四章 香道詩詞
087/四坐且莫喧(無名氏)
088/香爐銘(蕭繹)
089/東林寺寄包侍御(靈澈)
090/和陸司業習靜寄所知(張籍)
091/香印(王建)
092/和樂天齋戒月滿夜對道場偶懷詠(劉禹錫)
香球(元稹)/093
隋宮守歲(李商隱)/094
香(羅隱)/096
清真香歌(丁謂)/097
香(蘇洵)/098
翻香令·金爐猶暖麝煤殘(蘇軾)/099
100/減字花木蘭·天涯舊恨(秦觀)
101/蘇幕遮·燎沉香(周邦彥)
102/和四兄清泉香餅子(晁沖之)
103/東軒小室即事五首(之五)(曾幾)
104/凝香逕(曾協)
105/行香子·謝公主惠香二首(之一)(王處一)
紀舊游(趙孟頫)/106
七言偈頌(了庵清欲)/107
題小鸞所居疏香閣(沈宜修)/108
雨夜聞簫(葉小鸞)/109
酬詩以香(梁氏)/110
四和香·小小春情先漏泄(朱彝尊)/111
第五章 琴道詩詞
114/鹿鳴(詩經)
114/琴賦(節選)(蔡邕)
116/贈兄秀才入軍詩其十六(嵇康)
117/答龐參軍其一(陶淵明)
118/清思詩(江淹)
119/相如琴臺(盧照鄰)
120/聽蜀僧濬彈琴(李白)
121/湘靈鼓瑟(錢起)
122/猗蘭操(韓愈)
124/廢琴(白居易)
125/司馬相如琴歌(張祜)
126/瑤瑟怨 (溫庭筠)
127/錦瑟(李商隱)
贈無為軍李道士二首(之一)(歐陽修)/128
浣溪沙·小院閑窗春色深(李清照)/129
同張守謁蔡子強觀硯論琴偶書(劉子翚)/130
小雨(陸游)/131
琴歌·古怨(姜夔)/132
琴(周芝田)/133
聽徐天民琴(連文鳳)/134
和淵明新蟬詩(楚石梵琦)/135
宮詞(朱權)/136
病中漫興八首(之七)(袁中道)/137
除夕感懷(譚嗣同)/139
第六章 書法詩詞
143/飛白書勢銘(鮑照)
145/書(李嶠)
146/李潮八分小篆歌(杜甫)
149/書訣(張懷瓘)
151/張伯英草書歌(皎然)
152/送外甥懷素上人歸鄉侍奉(錢起)
154/石鼓歌(韋應物)
155/題酸棗縣蔡中郎碑(王建)
156/筆(貫休)
157/敦煌廿詠其十三·墨池詠(佚名)
158/柳氏二外甥求筆跡二首(之一)(蘇軾)
160/李君貺借示其祖西臺學士草圣并書帖一編二軸以詩還之(黃庭堅)
減字木蘭花·平生真賞(米芾)/162
孫過庭摹洛神賦贊(岳珂)/164
偈頌七十六首(之一)(釋師范)/165
紀夢(釋道璨)/166
鷓鴣天·鳳尾鬟香再疊梳(利登)/168
贈筆生楊君顯(楊維楨)/169
病起觀書訣(詹英)/171
冬夜觀樹影(邵寶)/172
訪友(祝允明)/173
寄陳以可乞米(文征明)/174
題竹蘭詩(鄭燮)/176
潘星齋少宰屬題漸江和上畫卷因其近有……(何紹基)/177
第七章 繪畫詩詞
180/樂府(曹植)
181/抅象臺(江淹)
184/詠畫屏風詩之二三(庾信)
185/題梅妃畫真(李隆基)
186/丹青引贈曹將軍霸(杜甫)
189/金陵晚望(高蟾)
190/寫真寄夫(薛媛)
答大愚禪師(荊浩)/191
墨君堂(文同)/193
郭熙秋山平遠二首(之一)(蘇軾)/195
題鄭防畫夾五首(之一)(黃庭堅)/197
東窗梅影上有寒雀往來(楊萬里)/198
199/偈頌·金剛經注(釋道川)
200/次韻梅山弟(陳著)
201/題秀石疏林圖(趙孟頫)
203/題九珠峰翠圖(楊維楨)
204/題洞庭漁隱圖(吳鎮)
206/詠溪南八景之東疇綠繞(祝允明)
和令則題畫(陳繼儒)/207
更漏子·一重山(陳洪綬)/208
題西瓜圖(朱耷)/210
題送別詩意圖四首(之三)(王原祁)/211
惠山聽松庵觀王孟端竹爐詩畫卷次吳文定公韻(厲鶚)/213
羅蘇溪前輩贈石溪上人畫幅(何紹基)/214
第八章 收藏詩詞
219/寶鼎詩(班固)
220/硯贊(節選)(繁欽)
221/賣玉器者詩(鮑照)
223/和牛相公題姑蘇所寄太湖石兼寄李蘇州(劉禹錫)
225/題文集柜(白居易)
227/楊生青花紫石硯歌(李賀)
228/誚虛器(皮日休)
230/二遺詩(陸龜蒙)
231/藏墨訣(李廷珪)
232/珊瑚筆格(錢惟演)
233/古瓦硯(歐陽修)
234/李士衡硯(劉敞)
筍石銘(黃庭堅)/236
研山銘(米芾)/237
西江月·漢鑄九金神鼎(張孝祥)/238
題方竹杖松根枕二首(之二)(張镃)/240
廉公子家藏元石名武夷春雨(仇遠)/241
題姑蘇陸友仁所藏衛青印(揭傒斯)/242
拜長耳和尚肉身(袁宏道)/244
題仇十洲箜篌圖(梁清標)/245
齊天樂·汝哥官定閑題品(高士奇)/246
題壽山石(黃任)/248
銅雀瓦硯歌(紀昀)/249
題程木庵所藏彝器拓本(何紹基)/252
第九章 詩詞歌賦
256/晨風(詩經)
258/九章之懷沙(屈原)
262/擬古其一(陶淵明)
264/齋中讀書詩(謝靈運)
266/休沐寄懷(沈約)
267/游東田(謝朓)
269/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江總)
270/江亭夜月送別二首(之二)(王勃)
272/游長寧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之二十一)(上官婉兒)
273/詩偈·第二百七十五(寒山)
275/偶然五首(之三)(皎然)
276/一七令·詩(白居易)
二十四詩品之纖秾(司空圖)/278
寄鄭谷郎中(齊己)/280
送參寥師(蘇軾)/281
論詩(元好問)/283
水口行舟二首(之一)(朱熹)/285
丑奴兒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辛棄疾)/286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姜夔)/287
虞美人·聽雨(蔣捷)/289
秋盡(戴表元)/290
遣興(袁枚)/292
詠史(龔自珍)/293
夢洞庭(釋敬安)/294
297/后記
299/??參考文獻
雅道詩詞 節選
四言古詩·勸農其六[魏晉] 陶淵明孔耽道德,樊須是鄙。董樂琴書,田園弗履。若能超然,投跡高軌,敢不斂衽,敬贊德美。【品注】魏晉之時戰亂頻仍,民不聊生。更迭不斷的政體不但無暇顧及雅道文化的傳播,時常還成為了破壞者。與此同時,士族門閥出于家族傳承和自身精神需要,開辟出另一片雅道天地。在此社會風氣影響下,即便是寒門士子也注重家學家風,當時所謂風雅的具體表現形式主要有“玄談”和“琴書”。謝安原本輕視戴逵,見面后不與他談玄而先論琴書,但戴逵對琴書的理解和體悟也很高妙,謝安才知道他雅量非凡(見《世說新語??雅量》)。作為隱逸田園詩人之宗,陶淵明對于名門士族的雅道卻有一番反省,他拋棄了玄談之雅而不廢琴書之道,為之注入了一股活泉。 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屬江西九江)人。靖節先生“歸去來兮”的呼喚回蕩在文人雅士的耳畔,千年不絕。他在這首詩中說道,孔子耽于道德禮教,鄙視樊須。弟子樊須向其請教耕田種園之事,孔子回答說“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樊須離開后,孔子說“小人哉,樊須也。”他認為士大夫知書識禮,治理國家就好了,耕田種菜的事自然會有“小人”去做,沒有必要去了解學習。董仲舒依照孔子的教誨,唯以琴書雅道為志,“三年不窺園”。對此,陶公別發雅聲,躬耕田壟、灌園養花雖是俗人所為,若能超然物外,行跡高潔,亦是雅事一樁。怎敢不整飭衣襟,禮敬其人之美德呢?雅道在“心超然,行高軌”而不在事。依此俗事亦雅,反之雅事亦俗。雖然陶淵明自己“委懷在琴書”,但卻主張回歸田園,身體力行;反對遠離世情,無病呻吟。從形式上說,后世的文人大抵是不愿學陶淵明徹底放下的,不過在心境上總是“敬贊德美”,只因那種簡樸低調的高雅,回歸本心的高雅。 五律·郊園[唐] 鄭谷相近復相尋,山僧與水禽。煙蓑春釣靜,雪屋夜棋深。雅道誰開口,時風未醒心。溪光何以報,只有醉和吟。 【品注】鄭谷(約851-910),字守愚,宜春(今江西宜春袁州區)人,晚唐著名詩人,存詩不下千首。唐末藩鎮割據時退隱宜春仰山,修建草堂讀書不綴。他的詩風清新通俗,北宋初年家喻戶曉。后世不傳的原因是文人貶過于褒,例如歐陽修說,其詩“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明代胡震亨評論“非不尖鮮,骨體太孱”。歐陽修對格調高古的要求大概是如李白“扶搖直上九萬里”的仙風道骨,杜甫“哀民生之多艱”的慈悲清苦,又或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無私忘我。不過鄭谷的人生哲學是“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這一點,從他的字“守愚”便可明白,雖無治國平天下之功,卻也能雅訓蒙童,啟發詩心,堪為晚唐文人中的一股清流。 “相近復相尋,山僧與水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境撲面而來。鄭谷作詩有一趣論,“詩無僧字格還卑”,所以他的詩作常出現“僧”字。試想一下,如果畫面中的“山僧”換作是“饑民”或是“老饕”,便雅不起來了。頷聯是唐詩中常見的煉句,將人帶入春江煙雨蓑衣獨釣,冬夜飛雪雅客對弈的景象之中。在兵荒馬亂、世風日下的時代,誰能來倡導風雅,為雅道發聲呢?既然時風未醒,還是飲酒賦詩,才不辜負這溪聲水光吧。雅道在和平時代自然萌發,如春花秋月。到了紛紜亂世,卻成了奢侈品。難得此時詩人還保有一份優雅,所以他只是輕輕的呼喚“雅道誰開口”,而沒有悲憤或哀鳴。所幸期盼雅道重光的并非只有他一個人,還有他的詩友,齊己。 五律·寄武陵微上人[唐] 齊己善卷臺邊寺,松筠繞祖堂。秋聲度風雨,曉色遍滄浪。白石同誰坐,清吟過我狂。近聞為古律,雅道更重光。 【品注】齊己(863-937),晚唐五代詩僧,于仰山慧寂法師座下皈依三寶。俗名胡得生,自號衡岳沙門,長沙(今湖南長沙)人。平素不喜坐禪,唯好吟詩,傳八百余首,多為寄贈酬答、唱和追思之作。齊己與退隱仰山的鄭谷交善,曾以《早梅》詩請教鄭谷,鄭谷將“昨夜數枝開”改為“昨夜一枝開”,更合乎早梅意境,齊己拜謝鄭谷,稱其為“一字之師”,成為典故。 “善卷臺”即“善卷壇”,在柱山,其側有古寺。竇常前往武陵赴任途中寄贈劉禹錫時提及“幸得柱山當郡舍”,可知柱山在武陵,即朗州(今湖南常德)所在地。劉禹錫后來被貶謫于此,破關證悟,并留下了《善卷壇下作》及《謁柱山會禪師》的詩作。齊己詩題中的微上人或為會禪師法嗣,故稱臺邊寺為其“祖堂”。在善卷臺邊的寺院里,松蔭竹影掩映的佛堂內,雖然聽著秋風秋雨的一片肅殺,但拂曉的陽光還是會照遍江湖。誰能與微上人同坐白石上,更加無所顧忌的吟詩唱和?近來聽聞微上人詩作古律,不為近體,有朝一日雅道定能光復發揚。顯然,齊己率先與微上人唱和了,希望后繼有人令雅道重光。從這首詩中,提取雅句“白石同誰坐”,或“白石同坐”,用于茶席布置、禪花小景、香案陳設或入畫作書,都是頗為雅致的。也許這便是我們今天解讀雅道詩詞的現實意義之一,讀這本書的人都希望“雅道更重光”吧。 五律·感興寄蓮岳一二詩禪友[宋] 寇準西風傷遠別,前計競成非。芳草此時暮,故山何日歸。禪應同雅道,貧合長天機。翻憶云溪伴,無憀對落暉。 【品注】寇準(961-1023),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作為宋初良相,寇準忠直剛毅,他早年詞作卻有晚唐遺風,婉然可讀。比如詞牌《江南春》“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萍滿汀洲人未歸。”由于少年得志,位高權重,他早期的生活頗為奢靡,喜歡大量飲酒和通宵達旦的歌舞視聽,算得上是個文人卻非雅士。自從朝廷中少了太宗以“魏征”視之的雅量、同僚王旦以德報怨的寬仁,寇準的剛直使其樹敵過多。雖有“澶淵之盟”的舊功,還是被一貶再貶,*后客死廣東雷州。詩題中的“蓮岳”指華山,這是他晚年被人構陷、貶謫雷州時的詩作,遙寄遠在華山的詩友禪客。說明他的心態和生活作風已有極大改變,儼然不同于青壯年時代的感悟。 西風,通常指秋風,首句點出了離別蕭索之苦,更何況自己對國家的忠心和謀略都被一一否定。芳草漸漸淹沒在暮色中,故鄉何時才能歸還?不禁令人感傷。接下來兩句真真是他數十載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悟:“禪應同雅道”。禪的精神應該就是雅道的精神。反觀自己當年所謂的風雅太過輕狂,不合于禪。“貧合長天機”,是反用莊子之語“欲深者,其天機淺”,安貧樂道才能天機深厚。這是一個曾經叱咤風云、縱情享樂之人的反思。回想少年時云溪悠游的小伙伴,如今只能百無聊賴獨對落日余暉。“無憀”,音義同“無聊”,無可寄托之意。 五律·小隱自題[宋] 林逋竹樹繞吾廬,清深趣有余。鶴閑臨水久,蜂懶采花疏。酒病妨開卷,春陰入荷鋤。嘗憐古圖畫,多半寫樵漁。 【品注】林逋(967-1028),字君復,奉化(今浙江寧波奉化)人。古代隱者大多從官場退居林泉,懶問世事。像林逋這樣終身不仕、終身不娶的極其罕見。窮其一生,在西子湖畔,梅邊鶴岸,詩茶邀僧,琴酒論道,將草廬生生變成了仙境。宋真宗聞其高節,欽賜粟帛;宋仁宗也感其清雅,賜謚“和靖先生”,心、知、行皆和于陶靖節的,恐怕也只有林逋了。 “竹樹繞廬”后來成為文人雅居的標準配置之一,缺少了便會覺得不夠雅致。倒不單單是竹林令人清靜,樹林使人幽深,而是因為竹樹繞廬可以為隱逸生活平添許多優雅的意象,諸如“幽篁獨坐”、“秋問霜筠”、“松間照月”、“蒼柏立雪”、“桐陰覓句”、“夕浴楓亭”,不一而足,是謂“清深趣有余”。頷聯寫觀鶴看蜂,“閑”而“久”、“懶”而“疏”的物態也是詩人的狀態。但這只是心態,行動上還是要勤勉的。因此后兩句說,酒醉了會影響讀書,草木的陰翳下正好耕種。*后道出詩人所愛的古軸畫卷之中,大多數描繪的正是漁樵耕讀的意象。漁樵耕讀本是平民生活的狀態,不乏高人逸士隱匿其中。“多半寫樵漁”只因世俗中淳樸的生活反而蘊藏了真正的風雅,也更得文人雅士的垂青。
雅道詩詞 作者簡介
甘達,1995年畢業于上海對外經濟貿易學院,曾擔任一家外貿企業營銷總監。自幼喜愛古典詩詞,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并致力于將禪宗智慧及禪宗美學應用于企業管理和生活中。現任中國花道禪花門咨議委員會委員,中國衣架群慈惠基金秘書長。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煙與鏡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