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宋朝往事系列:大忠之臣-寇準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5102173
- 條形碼:9787205102173 ; 978-7-205-10217-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宋朝往事系列:大忠之臣-寇準 本書特色
本書講述了一位另類精英的成長史,是一個“大忠”之臣的人生傳奇,也是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本書刻畫的寇準是優點與缺陷交織的完整性人物,人物性格特點鮮明地展現出來,讓讀者一目了然?軠实囊簧部榔鸱鼌s又充滿著榮耀。
大部分對寇準的了解,是通過長篇歷史評書《楊家將》,其實一個真實的寇準的人生更加精彩。本書由寇準為線索,論及他身邊各種歷史人物,向讀者展現獨具特色的時代歷史。
宋朝往事系列:大忠之臣-寇準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歷史人物傳記,主人公是宋代名相寇準?軠适撬纬趺,其名聲在民間流傳,主要是來自話本小說《楊家將》,而他在歷史上的聲望,則來自于澶淵之盟中左右天子,*終促成盟約的舉動。故范仲淹對寇準的評價是“能左右天子……天下謂之大忠”;仁宗年間,翰林學士孫抃在仁宗的授意下,撰寫了《萊國公寇忠愍公旌忠之碑》,而仁宗更是親自題寫碑首“旌忠”二字。由此可見,“忠”乃寇準的標簽。然而,本書不想用刻板的手法描述寇準的人生,生而為人,大忠如寇準,也有其性格、脾氣以及為人處世之道。大忠固然是寇準的優點,但他自身性格中也有不適合當政治家的缺陷,而優點與缺陷交織,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物。此外,本書非就寇準而論寇準,乃是想以寇準為線索,論及他身邊各種政治人物,包括宋太宗、宋真宗、劉皇后、王旦、王欽若、丁謂,等等,以期向讀者展現他所處時代有趣的歷史畫面。
宋朝往事系列:大忠之臣-寇準 目錄
目 錄
總 序 / 001
引 子
大宋之興 / 001
一、怎一個唐末五代 / 001
二、宋朝的統一 / 006
三、崇文并不抑武 / 010
**章
少年進士 / 019
一、寇準的家世 / 020
二、童年的往事 / 025
三、年少的進士 / 029
第二章
宦海之途 / 036
一、小小地方官 / 037
二、叱咤開封城 / 046
三、誰來當太子 / 055
四、專斷的參政 / 062
第三章
澶淵得失/ 071
一、回朝拜相 / 073
二、遼軍壓境 / 082
三、護駕親征 / 093
四、城下之盟 / 102
第四章
天書風云 / 118
一、天書降,封泰山 / 119
二、再入朝,拜樞相 / 125
三、獻天書,再拜相 / 140
第五章
對手與盟友 / 146
一、皇后多才慧 / 148
二、外復有丁謂 / 155
三、對壘且分明 / 167
第六章
天禧政爭/ 179
一、從友到敵:寇、丁關系史 / 179
二、所爭為何? / 195
三、李迪:寇準不在朝的日子之一 / 208
四、王曾:寇準不在朝的日子之二 / 213
尾 聲
別是功名 / 228
后 記 / 233
宋朝往事系列:大忠之臣-寇準 節選
宋太祖建隆三年,亦即大宋建國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962年的農歷七月十四日,寇湘的家庭迎來了一個新的生命,他就是寇準。按照民間習俗,農歷七月十五日是中元鬼節,各地均會有祭祖活動,祈求祖先保佑。而正因為寇準的出生,這一年的中元節也被記錄在案,此即魏野所記:“何日生宰相,明日是中元!睆脑娭锌梢钥吹剑@一天對大宋來說,也是非同尋常的一天,因為它意味著大宋未來一段偉大的歷史。據孫抃碑文說,寇準一出生,就“風骨峻爽,與常童不類”,按現在的話說,就是骨骼清奇。不過這種說辭,是為了突出寇準與常人不同罷了。雖然寇準是華州下邽人,但如前所述,寇湘乃終于大名魏王府記室任上,故寇準出生時,寇湘一家應該還在大名;換言之,寇準的出生地在河北的大名而不在陜西的下邽?軠首制街,按照古代兄弟間“伯、仲、叔、季”的排行,寇準應該上有兄長,這一點在孫抃的碑文中可以得到印證。但現存文獻中我能找到的關于寇準兄弟姓名的記載,只有其弟寇雍一人。不過無論如何,寇準并非獨生子女,他的童年應該不會孤單。
與一般士人家庭一樣,寇湘在寇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寇準讀書認字,期望為家族進一步培養出科舉人才,從而振興家聲。有個故事記載說,寇準八歲的時候就被送到了學校里讀書,一次老師讓孩子們以華山為題寫詩,寇準寫道: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 老師一看,拍案叫絕,后來跟寇湘說:“你兒子將來怎么能不當宰相呢?”這個故事在我看來有點牽強附會的嫌疑,首先是因為這首詩沒有收錄在寇準的詩集里面,而是記錄在時人的筆記小說里。此外,古人也喜歡為名人們創作一些逸事,用以說明他們有偉大的成就是早有預兆的,說白了,這不過是大家茶余飯后的談資罷了。不過這則逸事也能說明,時人眼中的寇準是有大志向的,而他后來的成就也恰恰說明了這一點。而我們也可以相信,寇湘就是循著這個方向去培養寇準的。
這首詩吟誦的對象是華山,似乎暗示著寇準讀書的地方不在大名,而在陜西老家。那么寇準童年的時候,有沒有去過下邽呢?我認為是有的,因為在寇準的詩集里面,有大量緬懷下邽故里的語句。如他中進士后在巴東擔任**個職位時,就有詩云:“卻思清渭北,煙柳掩柴關。”后來又有詩句云:“秦川不得卻歸耕,奉詔年來在楚城!焙髞碛钟小翱粗貪h浦月,獨憶杜陵人”“雨艇愁天末,煙蓑隱渭濱”等句。“清渭”“秦川”“杜陵”“渭濱”這些詞語,都是對陜西渭水一帶的描述,充滿了思鄉之情。那么,寇準是什么時候回到下邽生活的呢?我認為應該是寇湘去世之后?芟媸墙K于大名魏王府記室任上的,而符彥卿自后周時起一直鎮守大名,直到宋太祖開寶二年(969)才離開赴洛陽休養。這一年,寇準才8歲,而寇湘應該在此之前就已經去世了,這也符合王禹偁說寇湘去世時,寇準尚且年幼的記載。家里的頂梁柱去世了,寇準一家在大名無所依靠,于是寇母帶著一堆孩子回下邽老家投靠寇氏族人,這是合乎情理的。
盡管寇準后來成了宰相,在宋朝乃至整個中國的歷史上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跡,但小時候的寇準并不是一個很乖的孩子,跟大多數孩子一樣,他也有調皮搗蛋的時候,尤其是父親去世,家里缺乏管教之人。司馬光的《涑水記聞》是北宋時期一部比較靠譜的八卦小說。之所以八卦,是因為里面記錄了大量關于當時皇帝與大臣的逸事和趣事;而之所以靠譜,那是因為他記錄的這些故事基本上都有來源,甚至成為一些經典歷史著作(如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的史料來源。在《涑水記聞》里,司馬光記載了寇準的一個故事,說小時候的寇準不拘小節,不好好讀書也就算了,還喜歡那些飛鷹走狗之類的玩意兒,可謂玩物喪志。結果寇母趙氏夫人看在眼里,非常生氣,一怒之下拿起一個秤砣就往寇準身上砸去。趙夫人顯然對寇準是有期待的,怎么說丈夫是個狀元,孩子總不能長大了沒出息,當個放鷹遛狗的二世祖吧?更何況寇家現在的環境并不太好,那是連當二世祖的資本都沒有。〉魑蛔x者請注意了,這個動作不宜提倡,畢竟現代是文明社會,我們更加提倡科學文明的教育方式。而且這砸秤砣可是技術活兒,如果當時趙夫人不小心把秤砣砸到了寇準腦袋上,那大宋就少了一位名相,多了一宗母親失手殺子案了。此外,這秤砣砸了之后,孩子能不能變好還是兩說。不過趙夫人這門砸秤砣的手藝還是很不錯的,她沒有砸中寇準的腦袋,而是砸到了腳上,砸得寇準血流如注,從此痛定思痛,收心養性,努力學習。據說他后來顯貴之后,還經常摸著腳上的疤痕流淚——可能當時確實太疼了,但我想他更多應該是在懷念自己的母親。這個故事還給我們透露出了一個信息:我們歷來都認為父親在教育中的角色是更加嚴厲的,而母親則會表現出慈愛的一面;然而,當父親去世之后,本該慈愛的母親就不得不扮演起嚴父的角色,否則孩子沒人管了,容易誤入歧途。這種現象,在中國古代的家庭里面是非常普遍的。
寇準在母親的嚴厲教育下,開始認真學習了。那他學些什么呢?古人讀書純粹以做學問為目的的不是沒有,但自唐宋以后,科舉逐步發展起來,士人讀書的主要目的恐怕就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了,更何況寇準的父親是后晉狀元,家學如此,他更會為走上科舉的道路而讀書。另外,寇準也確實生在一個好的時代,如果在唐朝,科舉考試是十分困難的,進士科每年的錄取人數大概也就幾人到幾十人,平均一榜是28人;五代時期進士科每榜平均14人,加上諸科錄取人數可能多一些,但也多不到哪里去。如前所述,宋太祖朝每年錄取的人數也是十幾人,但到了太宗朝,基本每榜錄取人數都會達到上百人之多。盡管這個錄取人數跟龐大的考生隊伍相比還是比較少,但比起前代已經翻了好多倍,錄取機會大大增加。而按照寇準的年齡,他恰好應該在太宗朝考試,事實也是如此。當然,寇準開始認真讀書的時候,太祖尚未駕崩,其后之事一切未知,所以他也只能按照宋初進士科考試的內容準備,F在我們說,高考是根指揮棒,其實在科舉時代也是如此。宋初省試考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后面兩項非常簡單,只要會背書就可以了,故真正顯示出水平的,是前面幾項,尤其是詩、賦、論三首,在后面的殿試中還得重新考一次?軠驶揪褪前凑者@些內容去準備考試的,所以他從小詩文就寫得非常好,就像我們今天高考的高分學生,必定能寫出一手高分作文一樣。
除了正常應對科舉的學習外,寇準對《春秋》三傳,亦即《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特別感興趣。孫抃碑文中說他對此三傳不需要老師講解,不需要看注釋,三家對《春秋》解說的異同之處,他提筆直書,就可以分析得清清楚楚,而且文辭通暢,邏輯清晰,就像出自大師手筆一樣。雖然諸科中有《三傳》科,但他顯然不會考這一科目,而是考他父親曾經考過的進士科。而進士科盡管也有對《三傳》的墨義,但只是*基本的背書默寫。所以,對《春秋》的研讀,乃是他的學術興趣所在。無獨有偶,《春秋》在五代宋初之時,是很受歡迎的儒家讀本,尤其是五代進入中原的胡人,他們欲了解中原文化,往往也是從《春秋》入手。所以,像李克用、李存勖、李從厚等沙陀統治者,往往都有略通《春秋》大義的記載?軠首鳛樗纬踔,愛研讀《春秋》三傳,應該是受到時代的影響,更有可能是曾經受到過其父寇湘的影響,畢竟寇湘是從五代過來的人。而《春秋》三傳雖然是儒家經典中偏于歷史的著作,但當中有大量的內容對于吏治大有裨益,這也為后來寇準的吏干打下了基礎。除了《春秋》外,寇準應該也學習了一些佛學知識。他的母親趙夫人曾跟他說,他剛出生的時候兩邊耳垂都有肉環,幾歲后才慢慢長合攏。事實上,在寇準的一生當中,確實與佛有緣,他常常與朋友或僧人探討佛學真義,此乃后話。而他對佛學的喜愛,應該是受到母親的影響。
宋朝往事系列:大忠之臣-寇準 作者簡介
劉廣豐,廣東廣州人,歷史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畢業于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后于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進行博士后研究,現任職于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主要研究方向是五代史與宋史,曾發表專業論文多篇,主持過省部級以上項目三項,出版譯著《丞相世家: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從草原到中原:后唐明宗李嗣源傳》等。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唐代進士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