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藏族服飾結構譜系(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81645
- 條形碼:9787030681645 ; 978-7-03-068164-5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藏族服飾結構譜系(精) 本書特色
《中國藏族服飾結構譜系》以大量的標本研究結合古代文獻考據,以系統的梳理呈現了藏族服飾物質形態在整個中華民族服飾結構中的特殊地位。
中國藏族服飾結構譜系(精) 內容簡介
藏族服飾是我國少數民族中為數不多的歷史沒有斷層、信息保持純粹而完整、迄今為止仍在普遍使用的古老民族物質文化。其中服飾結構又是標志性的因素,通過藏族服飾結構譜系的整理、研究,對構建中華民族服飾結構系統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特質呈現了一個藏族服飾結構譜系的完整實證。本書強調考物與考獻相結合,而重考物的方法,對博物館標本、私人收藏、實地技藝傳承人等一手材料進行系統的信息采集、測繪和結構復原,發現普遍存在于藏族服飾結構之中的“貼邊錦”“深隱式插角結構”和“單位互補算法”古老術規,通過文獻考證和實物結構的比較研究,表現出藏族服飾這一古法技藝與漢地古文獻中記載的“交窬”“交解”“交裂”“交輸”算法異曲同工,并在上古的服飾考古成果中亦得到實證。這一重要學術發現為悠久的藏漢服飾“術規交流”理論提供了確鑿的文獻證據。而且這一古法術規在藏族服飾結構中并不是孤例,在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結構中也同樣存在,這對完善中華民族服飾結構譜系具有重要的民族學意義。研究發現這種“十字型平面結構”所表現出共同的服飾形態和造物觀,都源于中華民族“人以物為尺度”所體現的敬物尚儉思想和天人合一精神,為“一體”的中華文化提供了一個生動的藏族范示。
本書對民族服飾文化研究人員、影視服裝設計師、技藝傳承人等具有重要的文獻參考價值。
中國藏族服飾結構譜系(精) 目錄
前言
**章緒論 (1)
一、引言 (1)
二、契機和研究基礎 (5)
三、史學意義和文獻價值 (8)
四、研究方法 (12)
(一)標本研究 (12)
(二)實地調查 (26)
(三)文獻與實物比較研究 (32)
(四)其他 (34)
五、問題和發現 (36)
第二章“十字型平面結構”中華系統的藏族服飾結構譜系 (39)
一、關于中華服飾“十字型平面結構”譜系理論的梳理 (40)
(一)“十字型平面結構”理論的形成過程 (40)
(二)藏族服飾結構譜系與中華服飾結構譜系 (43)
二、藏族服飾材質發展變化的結構系統 (54)
(一)藏制皮袍形成的社會因素與標本結構 (55)
(二)氆氌藏袍形成的社會因素與標本結構 (66)
(三)錦袍中藏漢文化交流與結構的保留 (84)
(四)從麻質藏袍結構分析看藏袍的漢化 (92)
(五)基于材質演變的藏族服飾結構譜系 (96)
三、不同區域的典型藏服結構形制 (102)
(一)關于藏族服飾的分類 (102)
(二)工布古休貫首衣的遠古信息 (104)
(三)前藏無袖交領長袍曲巴普美的藏漢融合 (113)
(四)后藏氆氌短上衣堆通結構的繼承 (118)
(五)交領長袍褚巴的先秦遺風 (123)
四、本章小結 (130)
第三章從藏族服飾結構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132)
一、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與藏族服飾結構 (132)
(一)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與服飾結構 (133)
(二)藏族服飾結構特征釋義 (136)
二、藏族與其他民族服飾結構比較 (146)
(一)漢族服飾結構 (146)
(二)蒙古族服飾結構 (148)
(三)納西族服飾結構 (155)
三、藏袍五色飾邊和貼邊錦的道儒文化認同 (160)
(一)“五色”和“五行” (162)
(二)獸皮五色飾邊從氏族圖騰到藏漢文化的歸屬 (167)
(三)外“五色”飾邊和內“五福”貼邊錦的藏漢密符 (169)
四、本章小結 (172)
第四章古籍中的交窬與藏袍結構的單位互補算法 (174)
一、秦簡《制衣》中的交窬算法 (175)
(一)交窬在秦簡中的出處 (176)
(二)交窬考釋 (178)
(三)交窬算法結構圖復原 (178)
二、古籍中的交解、交裂、交輸算法 (183)
(一)黃宗羲《深衣考》中的交解 (184)
(二)江永《深衣考誤》中的交裂和交解 (186)
(三)戴震《深衣解》中的交輸、交解、交裂 (189)
三、藏袍標本古老單位互補算法的發現 (192)
(一)雙側縫氆氌藏袍單位互補算法 (192)
(二)無側縫氆氌藏袍單位互補算法 (197)
(三)單側縫織錦藏袍單位互補算法 (203)
(四)深隱式插角結構織錦藏袍單位互補算法 (207)
(五)工布古休單位互補算法 (212)
(六)藏靴單位互補算法 (214)
四、藏服藝人單位互補算法實證 (218)
五、其他少數民族服飾結構的單位互補算法 (220)
(一)云南馬關尖頭土僚壯族下裙結構的單位互補算法 (221)
(二)貴州安順苗族盛裝上衣結構的單位互補算法 (222)
六、本章小結 (227)
第五章藏袍深隱式插角結構與先秦小腰 (229)
一、藏袍深隱式插角結構的發現與復原 (229)
(一)黃緞交領喇嘛長袍深隱式插角結構 (229)
(二)白色麻質立領偏襟藏袍深隱式插角結構 (237)
(三)棕色氆氌交領藏袍深隱式插角結構 (241)
(四)深棕絲緞團紋交領藏袍深隱式插角結構 (245)
(五)黑斜紋棉布藏袍深隱式插角結構 (250)
二、白馬藏深隱式插角結構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255)
三、先秦小腰考釋 (262)
四、本章小結 (269)
第六章藏族服飾古法技藝傳承現狀 (273)
一、藏袍裁剪過程 (274)
(一)無襯里織錦藏袍(春夏季藏袍) (274)
(二)仿羊毛襯里呢料藏袍(秋冬季藏袍) (288)
二、藏袍制作過程 (291)
(一)無襯里織錦藏袍制作 (291)
(二)仿羊毛襯里呢料藏袍制作 (296)
三、古法藏袍成品穿著效果 (299)
(一)無襯里織錦藏袍的搭配 (299)
(二)仿羊毛襯里呢料藏袍的穿著方式 (300)
四、旦真甲氆氌藏袍與博物館氆氌藏袍的結構比較 (301)
五、本章小結 (305)
第七章基于 VR技術和古法術規的虛擬藏袍實現 (307)
一、 VR技術實現藏族服飾古法術規的優勢 (307)
二、民族服飾數字化研究的現狀和特征 (308)
(一)服裝仿真技術商業化大于專業化 (308)
(二)從新媒體到 VR技術的民族服飾數字化應用 (313)
(三) CLO 3D建模的專業工具 (314)
三、利用 VR技術對藏族服飾專業化呈現的技術路線 (314)
四、利用 VR技術和古法術規虛擬藏袍實現的實例 (315)
(一)絲質藏袍標本的 VR技術實現 (316)
(二)氆氌藏袍標本的 VR技術實現 (324)
(三)藏制皮袍標本的 VR技術實現 (334)
五、虛擬展示 (345)
六、本章小結 (345)
第八章結論 (347)
一、漢服術規禮教和藏服術規宗教的中華結構譜系 (347)
二、深隱式插角結構和單位互補算法的節儉定制 (352)
三、“人以物為尺度”的節儉美學 (353)
四、余論 (354)
參考文獻 (356)
索引 (365)
后記 (367)
中國藏族服飾結構譜系(精) 節選
**章緒論
一、引言 藏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在歷史上曾經創造了輝煌的象雄文明、吐蕃文明、古格文明等,主要分布在約占全國陸地總面積四分之一的青藏高原。 自漢唐以后,在西藏(當時稱“吐蕃”)地區生活的人們就通過青海的“唐蕃古道” ①和跨越民族走廊 ②(河西走廊、藏彝走廊 ③)的古絲綢之路主干道將物品運往其他地方。所以說,西藏和絲綢之路的關系不言而喻,通過絲綢之路將西藏與其他地區緊密聯系起來,唐代的吐蕃絲路更是古代溝通東西方、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從本書藏族典型服飾結構的系統整理來看,也首次發現了這種藏漢文化、東西文化交流的實證)。西藏地處我國西南邊疆,與南亞的印度、尼泊爾、不丹和克什米爾等國家和地區接壤。按現在的行政區域劃分,藏族主要聚居區為:西藏自治區,青海省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簡稱“甘孜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阿壩州”)和木里藏族自治縣,云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迪慶州”)。歷史上的藏族是一個全民信教的民族,大多信仰藏傳佛教,還有少數信仰原始宗教苯教。在上述聚居區的東部和南部的邊緣地區,藏族還與漢族、蒙古族、羌族、回族、土族、撒拉族、門巴族、珞巴族等其他民族混雜而居,在服飾上呈現出多民族交融的面貌。正是在這樣特殊的地理環境、宗教信仰和社會環境之下孕育了藏族獨特的服飾風貌,藏族也是少數民族中普遍保持古老傳統生活方式和服飾文化形態的民族(圖 1-1)。 藏族聚居的青藏高原,地勢險峻,平均海拔 4000 m以上,是世界上海拔*高、面積*大的高原,素有“地球第三極”之稱。主要的山脈有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昆侖山、祁連山等,其中阿里境內的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被視為西藏*古老的神山。藏族服飾文化正是藏族先民在適應自然和崇拜自然的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一種獨特的高原服飾文化。 在西藏,有神山必有圣水,青藏高原江河縱橫,黃河、長江都發源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較為重要的河流有瀾滄江、雅魯藏布江、森格藏布(獅泉河)、朗欽藏布(象泉河)等。很多江河都有著美麗的傳說,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吸引著無數探賾索隱的人們。在藏族群眾看來,圣水可生魚,魚便成為藏傳佛教象征符號中*重要的八瑞相之一,雙魚在漢傳佛教中象征佛陀的腎臟;在藏傳佛教中更為重要,它象征佛陀的雙眼。 ①因此,與河流有關的物質就被賦予了神圣色彩,在西藏有些河流還與服飾有著緊密的聯系。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的“孔雀服飾”與阿里孔雀河的美名緊緊聯系在一起,在民間還流傳著關于普蘭王子和王妃的動人故事。 ②神話故事和傳說是藏族文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他們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的美好寄托和愿景。“自然皆神”是藏族普世的價值觀,通過漫長的文化積淀滲透在服飾的各個細節中。 隨著交通的便捷和旅游產業的開發,藏族聚集區與其他地區之間的聯系日趨頻繁,使得藏族傳統的服飾文化與現代文化有了更多融合的機會,同時也對傳統的民族文化構成了一定的威脅。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開始悄悄孕育,傳統藏族服飾也隨之發生著改變,具有西式服裝結構特征的省道在藏袍曲巴普美 ③和堆通④中的出現,杭州面料廠商專門針對藏袍特定紋樣生產的 100%化纖低價面料被大量引入 ⑤,機器化大生產代替手工織造,藏袍中具有標志性的氆氌(真正用古法手工、傳統材料和工藝織造的氆氌難覓其蹤)也變得彌足珍貴。*大的問題是,這不僅改變了傳統藏袍面貌,還從根本上改變了藏袍古老的結構形制。傳統藏族服飾的文化特質和現代藏族服飾的悄悄改變,使它們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遠,對古老藏族服飾的物質文化進行搶救性保護和研究顯得尤為重要。盡管如此,在傳統服飾仍是當前藏族人民日常穿著的主要形式的今天,藏族服飾比任何其他民族服飾都要表現得更為真實和純粹。 目前,藏族服飾的保護問題已經從國家層面被重視起來,在 2008年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就收錄了包括藏族服飾在內的 12個少數民族服飾,其中藏族服飾為西藏自治區措美縣、林芝市、普蘭縣、安多縣、申扎縣和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等聯合申報。①因而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進藏族聚集區,發掘獨特、神秘而又豐富的藏族服飾文化。藏族服飾是藏族物質文化*生動、直接的表達,是藏族文化的一張名片。 藏族服飾承載著輝煌燦爛的古老文明,有不少獨特的自然、社會和宗教謎題尚未破解,我們試圖通過研究來進行突破。而結構是服裝*本質的部分,由此可以深入、客觀地探究藏族服飾所承載的文化遺跡與其他民族主流服飾的交融及其自身的特異性與變遷的信息。可見,從結構的角度入手研究藏族服飾或能得到更加真實可靠的結論,同時在藏族服飾的文獻建設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這已成為國際上對傳統服飾文化研究的學術慣例,但在我國學術界仍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和系統的建構。
二、契機和研究基礎 英國人文學者 Georgina Corrigan②(喬治娜 科里根),是一位資深的中國文化旅行向導和攝影師,早在 1973年就開始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學術考察,采集了一大批包括藏族在內的少數民族實時一手實物、圖片和文字信息。這種經歷讓她在參觀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時,被展廳里精美的藏族服飾所打動。經多番磨合,科里根特別看重我們對康巴藏袍樣本結構研究的成果,她認為,對藏袍結構如此深入、系統的研究在藏學界是少見的,希望雙方發揮彼此研究的特色合著一部有關藏族服飾的書①(圖 1-2)。這種跨國界的學術合作為確立“藏族服飾結構研究”增強了信心。英國學者科里根為我們傳遞了這樣的信息,作為藏族物質文化的服飾一手材料盡管很多,但對其深入研究,特別是系統的結構研究不足,更沒有權威的文獻成果。她對于合作非常興奮,于我們而言,如果通過中英學者的合作研究,將中華多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特質的藏學實證呈現給世界,無疑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為了體現研究成果的完整性,本書提供了英文版《安多和康巴藏族服飾》有關康巴藏袍的兩個標本結構信息(圖 1-3)。
中國藏族服飾結構譜系(精) 作者簡介
劉瑞璞,1958年1月生,1977年下鄉插隊,1979年考入天津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1983年畢業,同年在天津紡織工學院服裝系任教(現天津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歷任天津紡織工學院服裝系主任、天津師范大學靠前女子學院副院長、教授。現任北京服裝學院教授、博導、碩導、設計藝術學學科帶頭人。研究方向,服裝結構體系(Pattern Design System)及其 靠前規制(The Dress Code)。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