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唐代交通圖考(全六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35983
- 條形碼:9787559635983 ; 978-7-5596-359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唐代交通圖考(全六冊)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史學名家 嚴耕望論現代中國史學家,特別推崇陳垣、陳寅恪、呂思勉和錢穆為“四大家”。而有學者認為,嚴耕望于四大家的優點能兼收并攬——他的規模宏大承自錢穆,辨析入微取諸陳寅恪,平實穩健尤似陳垣,有計劃而持之以恒則接武呂思勉。他在史學上終能達到通博與專精相反相成的境界決不是幸致的。 ★學術經典 王子今教授在《中國交通史研究一百年》中回顧總結道,《唐代交通圖考》是20世紀中國交通史研究的突出成果,也是這一領域值得稱羨的學術成就,就對于以后中國交通史研究的影響而言,是學者公認的典范。 ★精校精修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此次影印《唐代交通圖考》,在臺灣原版基礎上,做了大量修版、重錄及更正錯訛的工作,改動達數百處,力圖以清朗悅目的形態呈現給廣大讀者。 ★精良印制 本書圓脊精裝,外有護封,內文以100克純質紙印刷,整體設計端莊、厚重,與其學術經典性相稱。
唐代交通圖考(全六冊) 內容簡介
交通為空間發展的首要條件,是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民族等領域研究的基礎。 本書考訂唐代交通地理沿革,以區域分卷,以路線為篇,考論沿途所經之州府軍鎮、館驛津梁、山川形勢、道里遠近,描繪出唐代交通的詳細圖景。作者窮盡歷史文獻,并旁征考古資料,精辨細析,既以結論為綱,又有考據為目,綱目分明,體例謹嚴。每篇考論成果,皆于地圖上標識,直觀易曉,頗便讀者參閱。 在城鄉設置、地形地貌與出行方式未發生重大改變的時代,交通路線也會具有延續性,故本書不僅是唐代交通史的重要研究著作,對于前后數百年間的歷史地理研究,都極具參考價值。
唐代交通圖考(全六冊) 目錄
序言
總目
**卷 京都關內區
第二卷 河隴磧西區
第三卷 秦嶺仇池區
第四卷 山劍滇黔區
第五卷 河東河北區
第六卷 河南淮南區
**至六卷引用書目及綱文古地名引得
唐代交通圖考(全六冊) 節選
出版說明 嚴耕望(一九一六—一九九六),字歸田,安徽桐城人,著名歷史學家。一九四一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初任職於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師從錢穆,後幾經輾轉,於一九四五年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職,一九五九年任專任研究員。一九六四年赴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任教。一九七〇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七八年自高級講師任上退休,轉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一九七九年赴耶魯大學任客座教授,講授唐史。一九八三年回「中研院」史語所任特約研究員,翌年恢復專任研究員職位。一九八五年退休,晚年居於香港。 嚴耕望一生踏實勤勉,著述宏富,在政治制度史與歷史地理研究領域極具開創性,爲學界所稱道。代表性專著有《兩漢太守刺史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唐僕尚丞郎表》《唐代交通圖考》等。 《唐代交通圖考》初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此次引進即據該本影印。影印時做了一些修版及更正錯訛的工作,並對部分內容進行了技術處理。本書地圖原粘於每篇之末,爲便讀者對照參閱,現統一裝入地圖集袋內;《**至六卷引用書目及綱文古地名引得》原單獨成冊,現附於第六卷之後。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二〇二一年三月
唐代交通圖考(全六冊) 作者簡介
嚴耕望(1916—1996),字歸田,安徽桐城人,著名歷史學家。1941年畢業于武漢大學歷史系,初任職于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師從錢穆,1945年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年赴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任教。1970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1978年轉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并赴耶魯大學任客座教授。1983年回“中研院”史語所任研究員。1985年退休,晚年居于香港。 嚴耕望一生踏實勤勉,著述宏富,在政治制度史與歷史地理研究領域極具開創性,為學界所稱道。代表性專著有《兩漢太守刺史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唐仆尚丞郎表》《唐代交通圖考》等。
- >
我與地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