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全評新注世說新語(上下)/人文傳統經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16553
- 條形碼:9787020116553 ; 978-7-02-011655-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全評新注世說新語(上下)/人文傳統經典 本書特色
《世說新語》今本凡三十八篇,自《德行》至《仇隙》,以類相從,事起后漢,止于東晉,記言則玄遠冷俊,記行則高簡瑰奇,下至繆惑,亦資一笑。孝標作注,又征引浩博;蝰g或申,映帶本文,增其雋永,所用書四百余種,今又多不存,故世人尤珍重之。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版 《世說新語》一書記述得挺生動,能以簡勁的筆墨畫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時代的色彩和空氣。文筆的簡約玄澹尤能傳神。 ——宗白華:《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全評新注世說新語(上下)/人文傳統經典 內容簡介
《世說新語》是一部記載了魏晉士人風流的名著。其所記載的人物,形象生動,語言雋永,時常妙語如珠,風趣橫生,智慧哲理獨具特色,人生慨嘆深沉雋永,深受歷代讀者的追捧和喜愛。本書根據流傳至日本的珍貴的宋代董弅刻本整理,并且加以精當簡約的注釋和具有現代視野的評注,很適合當今讀者研究和閱讀本書。
全評新注世說新語(上下)/人文傳統經典 目錄
目錄
前言
上卷
德行**
言語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學第四
中卷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識鑒第七
賞譽第八
品藻第九
規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下卷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羨第十六
傷逝第十七
棲逸第十八
賢媛第十九
術解第二十
巧藝第二十一
寵禮第二十二
任誕第二十三
簡傲第二十四
排調第二十五
輕詆第二十六
假譎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儉嗇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讒險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紕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全評新注世說新語(上下)/人文傳統經典 節選
17客有問陳季方〔1〕:《海內先賢傳》曰:“陳諶字季方,寔少子也。才識博達。司空掾公車征,不就!薄白阆录揖稹2〕,有何功德,而何天下重名〔3〕?”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4〕,上有萬仞之高〔5〕,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霑〔6〕,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注】 〔1〕陳季方:即陳諶。 〔2〕足下家君:指諶父陳寔。足下,與人交談或書信時用以敬稱對方。太丘:指陳寔。 〔3〕何:“荷”的古字,承擔。諸本作“荷”。重名:高名,大名。 〔4〕阿(ē婀):山隅,山坳。 〔5〕仞:古代長度單位,一仞八尺。 〔6〕霑(zhān沾):浸潤。 【評】 漢末清議品題之風,不僅盛于政壇,同時潛入家庭文化生活之中。以生動的修辭譬喻來品題父親的高尚德行,陳諶引以自榮自傲,見其善為家族聲譽做宣傳。其桂生泰山之喻,高深難測之譬,形象具體而生動,有如親臨其境而目睹太丘風采。妙用意象,悟人甚多。潁川陳氏家族,寔議論不畏權貴,多直接的道德評議;而諶之品題,卻開始漢末清議向魏晉審美意識方向的轉化和過渡。其演變軌跡值得注意。對于詩賦文章修辭藝術的運用,也會產生積極影響。 18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1〕,《魏書》曰:“陳群字長文。祖寔嘗謂宗人曰:‘此兒必興吾宗!伴L,有識度,其所善,皆父黨!迸c季方子孝先〔2〕《陳氏諳(譜)》曰:“諶子忠,字孝先。州辟不就!备髡撈涓腹Φ,爭之不能決。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币蛔鳌霸诫y為弟,季方難為兄”。 【注】 〔1〕陳元方:即陳紀。長文:陳群字,紀子。英才:英彥碩才。 〔2〕季方:即陳諶。孝先:陳忠字,諶子。 【評】 成語“難兄難弟”肇源于此。難者,不易也,這是在動態發展的行為比較中確立的概念。兄弟道德品行俱佳,原是可以同列齒并,難以軒輊。但人又是在時間的流逝中存在,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兄弟二人都必須嚴格要求自己而不能有絲毫的松懈,一旦自滿自傲,一方進而一方退,則優劣高下立判,怎可保持“難兄難弟”的齒列之位呢?太丘之言,富有人生哲理而頗耐咀嚼。不過,后世語詞的引申發展,“難兄難弟”性質變異,另有二人同惡、難脫困境之意,“難”作“患難”解,意義由褒入貶,這又另當別論。 19荀巨伯遠看友人疾〔1〕,《荀氏家傳》曰:“巨伯,漢桓帝時人也。亦出潁川,未詳其始末!敝岛\攻郡〔2〕。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3〕!本薏唬骸斑h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4〕?”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5〕,寧以我身代友人命〔6〕!辟\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7〕!”遂班軍而還〔8〕,一郡并獲全〔9〕。 【注】 〔1〕荀巨伯:漢末潁川人。生平不詳。 〔2〕胡賊:中原人對當時北方少數民族侵擾武裝的蔑稱。史稱,桓帝永壽、延熹年間,烏桓、南匈奴、鮮卑諸部族武裝多次侵襲邊庭九郡,諸胡多為漢軍所敗,“惟鮮卑常自來自去”。故余嘉錫《箋疏》以為荀巨伯所遭遇的“胡賊”為鮮卑,疑是。具體時間、地點失載。 〔3〕子:你。古時第二人稱代詞。 〔4〕男子:非指男子漢,而是泛稱毫無功名的白衣之士。止:停留。 〔5〕委之:拋棄他,離開他。 〔6〕寧:寧肯,甘愿。 〔7〕國:此非指國家,而是泛稱地方。古時多諸侯封國,故常以“國”稱地方。 〔8〕班軍:班師,撤軍。 〔9〕全:安全,不破碎。 【評】 故事發生在漢末桓帝時,地點在北方邊庭地區。故事使人聯想起先儒那“舍生取義”的老話題!睹献·告子上》云:“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钡磐駚恚婺軐嵭姓哂袔?賊兵攻城,“一郡盡空”——守土有責者早已舍義求生而溜之大吉了。其實,不僅是守土有責的地方官吏,即是高高在上的朝廷名公巨卿,將軍校尉,又有哪個站出來為國為民盡忠死戰呢?漢末“胡賊”縱橫,并非因敵人強大,而是朝廷內部腐敗直接造成的,其罪責主要在這幫“敗義以求生”的無恥之尤。但是天道未喪,“舍生取義”的高風亮節,在民間草萊見其薪火之傳。荀巨伯之言,慷慨誠摯,擲地有聲。他在戰亂中堅持留下照顧病友,而全然沒有考慮自己與病友,二者生命孰輕孰重的問題。在安危攸關的緊急關頭,難道還要先去思考所救之人,是老、是少、是健康、抑或病人,是否值得伸出救援之手等冷酷的理念嗎?唐韓愈《原道》云:“行而宜之之謂義。”只要是正義之路,就應該義無反顧地堅持到底。古人于荀巨伯,有“千古一朋”之頌,其心胸之坦蕩,至今仍激動人心。
全評新注世說新語(上下)/人文傳統經典 作者簡介
劉義慶(403-444),南北朝時期劉宋王朝重要的王室成員,宋武帝之侄,長沙王劉道憐次子,后為叔父劉道規嗣子,襲封臨川王。頗為政治才能,曾擔任過左仆射、荊州刺史、江州刺史、南兗州刺史等。愛好文學,禮遇學士,編著有《世說新語》《幽明錄》等書。 劉峻(463—521年),字孝標,南北朝時期梁朝著名文學家,著有《廣絕交論》《辯命論》等。仿裴松之注《三國志》體例注《世說新語》,征引繁富,引用的書達四百余種。自劉注出,注文便與《世說新語》一并流傳。 蔣凡,1939年生,福建泉州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古典文學與古典文論專業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中國歷代文論選》、《先秦兩漢文學批評史》、《宋金元文學批評史》,以及點!队裣娂{注》等。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