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大家小書:屈原研究(增訂本)(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5547329
- 條形碼:9787805547329 ; 978-7-80554-73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家小書:屈原研究(增訂本)(精裝) 本書特色
屈原是郭沫若先生“*喜歡的一位作家”,他以屈原為主題,進行了大量的創作,形成了豐富而復雜的屈原言說,并體現了鮮明的時代印痕。本書即選取了其中*為重要的兩部著作——《屈原研究》與《〈屈原賦〉今譯》,再現了作者心目中個性鮮明、充滿懷疑精神的詩人屈原形象。 郭沫若先生兩部經典《屈原研究》與《〈屈原賦〉今譯》在中國大陸的首次聯袂出版,再現屈原學術研究的時代印痕。
大家小書:屈原研究(增訂本)(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郭沫若先生的經典著作之一。《屈原研究》*初出版于1943年,作者梳理了屈原的身世、作品,對其作品進行解說,從歷史的角度總結當時的時代特征,并在此的基礎上,對屈原的思想進行分析,突出反映其以人為本的文藝觀。同時,本書將郭沫若先生的《〈屈原賦〉今譯》一并收錄。《〈屈原賦〉今譯》是郭沫若先生在1935年至1953年的近二十年的時間里,反復推敲、修改的白話今譯《 楚辭》,鮮明地體現了其學術研究進展和具體觀點背后的時代印痕。此次出版,是這兩部著作在中國大陸的首次聯袂呈現,對于我們理解屈原及《楚辭》大有助益,有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屈原雖九死其未悔的執著的愛國主義精神。
大家小書:屈原研究(增訂本)(精裝) 目錄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研究
一 屈原身世及其作品
二 屈原的時代
三 屈原的思想
《屈原賦》今譯
屈原簡述
九歌
招魂
天問
離騷
九章
卜居
漁父
后記
附
“深幸有一,不望有二”
從詩人節說到屈原是否是弄臣
評《“離騷”底作者》
評《“離騷”以外的屈賦》
大家小書:屈原研究(增訂本)(精裝) 節選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一 屈原是中國民族所產生出的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熱愛真理和正義,他的詩是由這種真摯的感情所充溢著的。 他以二二九二年前(公元前三四〇年)生于戰國時代的楚國,照族系上講來,是楚國王族的同宗。屈姓是春秋初年(公元前七世紀)楚武王的兒子屈瑕的子孫。屈是屈瑕的封地。但屈原在《惜誦》里面說,他自己的出身是“賤貧”的。這是因為“楚邦之法,祿臣再世而收地”(《韓非子·喻老》),封君只傳兩代,便要由王家收回土地。故屈原盡管與楚王同宗,事實上只等于楚國的一個平民。 因為這樣的關系,他很知道民間的疾苦。看到人民生活的多災多難,他經常嘆息而至于流眼淚。后來在他失意遭受了流竄的時候,他屢次想跑到別國去,這是戰國時代一般知識分子的常態,但他也想到人民的災難而不忍離開。他似乎是特別同情農民的。在《卜居》里面曾說到屈原向鄭詹尹問過:“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這樣相反的問題,他列舉了八對,上一項都是他所愿意做或已經做了,下一項都是他所不愿意做的。如果《卜居》的描寫合乎事實,那么屈原就是愿意拿著鋤頭耕田,而不肯去游說諸侯以求一官半職。 同情人民、熱愛人民,這是屈原的基本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所以他才能夠博得人民的同情,他的詩也才能夠有充沛的生命,在中國的文化史上卷起了一次詩歌革命的風暴,在文學發展上發生著深刻的長遠的影響,使兩千多年來的中國人民一直都在紀念著他。 屈原的詩歌,根據漢代官家的著錄,在當時只留下二十五篇。很可慶幸的是這二十五篇一直保留到現在,并沒有殘缺。那就是《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離騷》《天問》 《招魂》《卜居》《漁父》各一篇,一共二十五篇。雖然后漢的王逸把《招魂》作為宋玉的作品,而把可疑的《遠游》一篇充足了二十五篇的數目,但我們根據司馬遷的《屈原列傳》和《招魂》本身的內證,可以斷定《招魂》確實是屈原的作品,而《遠游》則很有可能是司馬相如《大人賦》的初稿。在這二十五篇中,還有一個近于公認的看法是:《卜居》和《漁父》(特別是《漁父》)也不會是屈原所作。但其中用韻還是先秦古韻,我認為當是屈原的后人如宋玉、唐勒、景差等,同情屈原而又深知屈原的生活和思想者的作品。故這兩篇盡管不是屈原所作,而在作為研究屈原的資料上仍然是可以寶貴的。 根據那些*可靠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出,屈原詩歌的特質就是人民的氣息非常濃厚。首先值得注意的,他是采用著民間歌謠體,而充分地把規模擴大了。 在屈原以前,中國古代貴族階級的詩歌,如《大雅》《小雅》《商頌》《魯頌》等,以及春秋以來的青銅器上的一些有韻的銘文,不分南國和北國,都一致地采用著四言詩的格調,和民間口語是脫離了的。到了屈原,雖然在《天問》《招魂》《橘頌》的幾篇中,基本上還保留著四言格調,而在其他的篇章中便把這種格調徹底打破了。 方言和口語的大量使用,是屈原詩歌的一大特色。這些字眼是舉不勝舉的。一個反復使用的“兮”字便是*好的一把鑰匙。“兮”字是古代民歌里所常見的字,采自民間的《國風》也常見使用。這個字,今音雖讀如“犧”,古音卻讀如“呵”,懂得這個音竅去讀屈原作品,民歌品質的真相便完全表露出來了。 屈原在古代中國的詩歌中是創造了一個新的形式的,而這個新的形式和他的同情人民、熱愛人民的感情意識正相為表里。故屈原的詩歌實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典型的一致。 二 屈原不僅是一位熱愛人民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有遠大抱負的政治家。 他生在楚國,因而熱愛楚國。但他的對于祖國的熱愛,是超過了楚國的范圍的。 請讀他的《天問》吧。那里面所包含著的一百七十多個問題,大部分是關于整個中國歷史的敘述,從虞、夏、殷、周以來每一代的事跡都說得相當詳細,而*后說到楚國時卻只有四五句而已。再請讀他的《離騷》吧。那里面也在稱贊堯、舜、禹、湯、皋陶、伊尹、武丁、傅說、周文王、齊桓公,而卻沒有一處說到楚國的先公先王。從這里,屈原的抱負不是很明顯地可以看出嗎?屈原,他不僅熱愛楚國,而且熱愛中國。 中國的古代社會,在春秋以前雖然仿佛是一個統一的局面,但那局面很小,而在實質上只是一些大小氏族集團(所謂“萬邦”)的并不十分緊密的聯盟。那些氏族集團在聯盟期中,特別在聯盟瓦解之后,都各自為政,進行其獨立性或半獨立性的發展。但有一點是很重要的,便是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在基本上是在統一形式之下發展著。因此,在這長期的個別發展中,中國的局面由小而大,到了春秋末年已經普遍地生出了更嚴密的統一要求,即所謂“大一統”。由殷周以來的多數氏族集團歸并而為春秋的十二諸侯,再歸并而為戰國的七雄,這樣的歷史發展的軌跡正明顯地表示著這個“大一統”的趨勢。這是中國民族的一個總要求,差不多無例外地,反映在周秦之際的各家學派的主張里面。 屈原當然體會到了這種趨勢和要求,而生出了由楚國來統一中國的抱負:“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離騷》)——他要急走直追,輔助楚王,向統一中國的禹湯文武追趕上去。 要由楚國來統一中國,楚國在當時是不是有這樣的資格呢?這倒并不是屈原一個人的純粹的主觀愿望。 楚國本來是殷王朝的同盟,殷代滅亡后,在周代的幾百年間,獨立地在南方發展。到了戰國時代,長江流域、漢水流域、淮河流域的全部都入了楚國的版圖。此外還包含著今天的陜西、河南、山東等省的各一部分。中國南部的開發,楚民族的“篳路藍縷”是盡了很大的力量的。故在戰國七雄中,楚國的疆土*大,而兵力也不弱。 就在屈原誕生前四十一二年前,楚國的悼王曾經重用吳起,對于內政雷厲風行地施行了一次大改革。“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斗之士。要在強兵,破馳說之言從橫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史記·吳起列傳》)這和二十年后秦孝公重用商鞅的作風是很相仿佛的,吳起與商鞅同是出身于魏國的法家,他們的主張和手腕相同,目標相同,步驟也是相同的。但不久楚悼王一死(公元前三八一年),楚國的反動公族們便把吳起射殺了。吳起的悲劇也和商鞅的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商鞅執政的時期很長(在二十年以上),而吳起執政的時期很短(只有兩年光景)。但在吳起死后,射殺吳起的反動派有七十多家被治罪而整個消滅了,由此可見吳起的余教在楚國必然還有留存。 屈原正是在吳起、商鞅等實行變法的流風遺韻中長大的。他靠著自己的才能曾經得到楚懷王的信任,做到僅次于令尹的左徒的官職,參預了高級的行政工作和外交工作,他的實際政治家的作風相當濃厚地表示著法家色彩。請讀他的《惜往日》吧。他說:“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時。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回想從前我曾受信用,稟受王命使時代光明。把先代的業績昭示眾庶,使法度嚴密無疑可存。)這明明就是“明法審令”的做法。在他所說的“先功”(先代的業績)里面,可能就包含有吳起的余教。故在這之外,他在同一詩中,更主張“參驗考實”,而反對“背法度而心治”。這些都是法家的基本主張。 然而屈原所遭遇的楚懷王,卻不能和吳起所遭遇的楚悼王、商鞅所遭遇的秦孝公相比。因而他倒遭遇到了和吳起、商鞅一樣的悲劇。楚懷王是一位虛榮心很重、淺薄無定見而又妄自尊大的人,他很輕易地聽信了反動貴族的中傷,便把屈原疏遠了。這個國王被一群反動派包圍,一味地驕奢淫逸,輕舉妄動,多樹敵人,容易受人欺騙,也容易受人挑釁,結果一敗再敗,就像一個敗家子一樣,把楚國幾百年來所建立起的基業,差不多就敗壞在他一個人手里。*后還被秦國誘引去做了三年俘虜,囚死在秦國。 楚懷王的繼承者頃襄王是更不濟事的。在他的時代,正直的屈原更進一步遭受到迫害而被放逐。結果在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國的大將白起領兵南下,把郢都破滅了,焚燒殘殺,劃平了歷代楚王的陵墓,還長驅直入,占領了洞庭、五渚、江南。楚國的君臣朝東北逃走到陳城去才暫時穩定了下來,幾幾乎弄到了亡國的地步。 國家敗壞到這步田地,在熱愛祖國的詩人屈原當然是*不甘心的。這便是在他后期詩歌里面所包含著的絞心瀝血的悲痛、抑郁、憤懣和絕望的深在根源。在郢都破滅后,他在逃難中作過一首《哀郢》的詩來表示深沉的悲痛。他那時已經六十二歲了。他是往南方逃走的。他逃走的方向恰恰是白起進兵的方向。所以他逃到了哪兒,白起也追到了哪兒。這就逼得他就在郢都破滅的那一年,終于跳進湖南境內的汨羅江里自殺了。 屈原的自殺,事實上是殉國難。很顯然,他是把他自己造成了一個典型悲劇時代中的典型悲劇人物。
大家小書:屈原研究(增訂本)(精裝)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號鼎堂。四川樂山人。1914年留日學醫,后成立創造社,從事文學活動。1924年后接觸馬克思主義理論,倡導革命文學。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旅日從事中國古代史和甲骨金文研究。抗日戰爭爆發后回國,開展抗日救亡與民主運動。1949年以后繼續進行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兼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中國文聯主席、中國科技大學校長等職。著有《女神》《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屈原》《甲申三百年祭》《青銅時代》《蔡文姬》等,有《郭沫若全集》行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