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成風化人:弘揚家國情懷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157463
- 條形碼:9787229157463 ; 978-7-229-15746-3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成風化人:弘揚家國情懷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黨員干部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系統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必然要求,是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理論支持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研究叢書”,作為一套開放式的研究叢書,圍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點理論和實踐問題,分專題分批次,組織力量、研究撰寫,由點而面、展開推進,傳播成果、交流思想,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研究的著作出版重要平臺,力求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做出理論貢獻。2020年是建黨100周年,社會上掀起了各種學習、紀念、慶祝活動,愛國氛圍空前熱烈。作為傳承與弘揚中國文化的出版業也響應號召,打造了很多相關主題的精品出版物。本書的出版正當其時。雖然家國情懷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當前國際局勢風云變幻時,國家艱難時刻,弘揚家國情懷、提升民族自信心具有了更加重大的意義,本書不僅是黨員干部、公務員、高校黨政類教師、軍隊黨政工作者的必讀書,也是普通群眾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很好讀本。
成風化人:弘揚家國情懷 內容簡介
家是很小國,國是千萬家。史書萬卷,字里行間皆可見“家國”。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里,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本書在對家國情懷進行基本界定和闡釋之后,挖掘弘揚家國情懷的歷史資源,探討了弘揚家國情懷的理論依據,分析了弘揚家國情懷的現實境遇,很后基于歷史資源、理論支撐和現實境遇,提出了弘揚家國情懷的對策,進而更好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凝聚現實力量。
成風化人:弘揚家國情懷 目錄
總序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文化之維
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2
二、研究現狀與評析/4
三、研究思路與方法/7
**章 家國情懷的概述
一、家國情懷的析辨與界定/10
二、家國情懷的特征與注腳/20
三、家國情懷的地位與作用/31
四、家國情懷的生成與轉化/40
第二章 悠悠數千載 家國鑄民魂:弘揚家國情懷的歷史資源
一、剖析家國情懷的歷史生成/48
二、認識家國情懷的傳統體現/54
三、挖掘家國情懷的文化涵養/64
四、借鑒家國情懷的培養方法/83
第三章 漫漫求索路 探尋家國道:弘揚家國情懷的理論依據
一、家國情懷的中華文化理論探源/94
二、家國情懷的西方文化理論探析/105
三、家國情懷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支撐/117
四、家國情懷的共產黨人理論闡釋/127
第四章 現實的呼喚 時代的選擇:弘揚家國情懷的現實境遇
一、弘揚家國情懷的時代意涵/140
二、弘揚家國情懷的重要使命/153
三、弘揚家國情懷的現實機遇/168
四、弘揚家國情懷的現實困境/180
第五章 力齊同心 家國育新人:弘揚家國情懷的對策路徑
一、政府主導:高揚家國情懷教育主旋律/194
二、社會協同:暢通家國情懷教育主渠道/204
三、學校培養:堅守家國情懷教育主陣地/211
四、家庭熏陶:打牢家國情懷教育主根基/221
五、自我教育:鍛造家國情懷教育主心骨/229
結語/240
參考資料/242
后記/247
成風化人:弘揚家國情懷 節選
一、家國情懷的析辨與界定 “家國情懷”一詞看上去有些抽象,但卻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古往今來,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偉大領袖等通過一言一行生動和形象地告訴我們何為家國情懷。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三次提到“家國情懷”,即“著力扎緊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精神紐帶,厚植家國情懷”,“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引導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進家國情懷”。當然,要在全社會弘揚家國情懷,便需要明確什么是家國情懷,這就需要在析辨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去界定家國情懷。(一)家國情懷的相似概念析辨 1.家國同構。中華民族具有家國同構的文化傳統,“家國同構一直是解讀中國文化的一個取之不盡的窗口,因為超長的農耕社會和封建制度,中國社會不是以個體為單位而是以家甚至家族為單位組織起來的社會,家中有國、國中有家,在一個家的屋頂下卻充滿了政治”。家與國就像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國家的命運前程主導著家族或家庭的穩定發展,而家族或家庭的存在境況也映射著整個國家,乃至時代的風云變遷。古人講,為國盡忠在家盡孝。只有在家盡孝,才有可能為國盡忠。家國同構,實質上是家庭或家族與國家秩序的相對應,愛家和愛國由此有了高度的一致性。顯然,家國情懷放置在“家是*小國,國是千萬家”“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等邏輯理路內進行價值設定,主張“先國后家、為國而家”,當個人利益、家庭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矛盾不可兩得時,倡導舍“小家”為“大家”,也即是作為個體*大的“孝”和對國家的*大的“忠”的高度統一。家國同構,即家庭、家族與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具有共同性,這是古代中國國家權力設計的基本模式,也是解答中國傳統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權力來源的答案。其主要表現為:家族等級制度與國家階級關系相對應、家族管理機構與國家官僚機構相一致、家法與國法相對照,等等。正如英國法史學家梅因所說:“一切古代社會都自認為是來自一個原祖,并且除此以外,他們雖經努力,但仍無法想出他們所以會結合在一個政治團體中的任何其他理由。”在中國社會組織中,輕個人而重家族,先家族而后國家,故中國社會亦以家族本位為其特色之一。因此,是家庭而不是個人成為社會的基本單元。家放大為國,父延伸為君,族權與政權相統一,家國實為一體。也正是因為如此,中華民族形成了獨特的家國同構的文化理念,這一觀念反映在統治階層、大眾、士人等各個層面,就形成了民為邦本的民本思想、萬民歸心的統一情結、胸懷天下的擔當意識以及成仁取義的奉獻精神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家國情懷,成為深深影響后世并至今仍發揮作用的重要文化傳統。家國同構是一種社會結構和治理模式,是一種保持家庭和諧和國家穩定的結構模式,使個人的家庭倫理和愛國情懷高度一致,而家國情懷是一種理念和精神,是一種社會價值觀念。雖然家國情懷與家國同構并不在同一層面,但要真正形成家國同構的治理結構,也離不開家國情懷的支撐。
成風化人:弘揚家國情懷 作者簡介
欒淳鈺,博士,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思想政治教育史。發表論文30余篇,合著或參編學術著作3部;參研或主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多項。曾獲天津市高校第十五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思政組)一等獎、天津市高校思政課教學能手、天津大學“學生最喜愛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等榮譽稱號。 劉宇洋,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學。 梁瑩,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張陽,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評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