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發現徽州——徽學資料整理與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643512
- 條形碼:9787567643512 ; 978-7-5676-4351-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發現徽州——徽學資料整理與研究 本書特色
這本《發現徽州——徽學資料整理與研究》表明,作者邵寶振是一個致力徽學資料搜集和整理的有心人、熱心人,也是徽州學術優良傳統的一名傳承者、弘揚者。 在這本《發現徽州——徽學資料整理與研究》中,作者尋獲、輯錄并加以整理的徽學資料,形態不一,品類繁多,內容相當豐富,涉及徽州商業、徽州宗族、徽州民俗、徽州人物以及藝術和收藏等諸多方面。針對這些資料的不同來源,依據這些資料的固有形態與基本屬性,作者分別采用了各種相應的形式作出不同程度的整理和研究,或注釋,或作考證和解讀,或據文獻原件撰寫述要,或將調查結果形成報告,或以系統梳理作出專題綜述,或經初步探索撰成學術論文,凡此種種,均可見作者的用心之細、用力之勤。
發現徽州——徽學資料整理與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對徽州的商業、宗族、民俗、人物、藝術與收藏等方面的資料進行了整理與研究,對打造徽學文化品牌、弘揚中國傳統很好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發現徽州——徽學資料整理與研究 目錄
從棠樾鮑氏支祠的上諭碑看清嘉慶年間兩淮鹽業的經營環境
休寧縣茶葉公會與安徽省茶葉管理處等來往信函整理與解讀
新安江古航道航運安全初探
第二輯 徽州宗族
《祁門奇峰鄭氏本宗譜》述要
休寧《吳氏族譜》述要
新安城東《羅氏家譜》述要
歙北《上源程氏宗譜》述要
歙南《長標東陵邵氏宗譜》述要
《飛山洪氏務本堂宗譜》述要
績東黃氏敘倫堂祠祭錄
吳清山汪氏墓祠考
第三輯 徽州民俗
從徽州民間的陪嫁禮單看徽州人的婚嫁觀
歙縣承獅麒麟舞民俗調查
歙縣豐瑞里“抬汪公”民俗調查
歙縣漁梁“跳鐘馗”民俗調查
徽州土貢研究
徽州酒文化探微
第四輯 徽州人物
“明嘉靖三十六年汪一中木刻圣旨匾”考
《明故邵次公朱孺人合葬墓志銘》考
清代御醫汪必昌
王茂蔭及《王茂蔭奏稿》眷錄本的鑒定與考略
許承堯及《會試墨卷》簡介
第五輯 藝術與收藏
《草心樓讀畫集》考略與清末徽州收藏
人命不如縑素壽,享渠供養幾何時?——許承堯收藏簡述
許承堯敦煌文書收藏拾遺
《吳皖生筆記》拾遺
后記
發現徽州——徽學資料整理與研究 節選
《發現徽州:徽學資料整理與研究 黃山徽州地區文化史》: 三、吳清山汪氏祖墓歷代侵擾案件 (一)康熙四十四年殷德弢等侵占免征基地案 康熙四十四年(1705),有鄉里保管地籍清冊的殷德弢、殷胡衍、殷錦瀛、殷之鳳串通地棍殷懷光、殷棣友等擅改印冊,強占吳清山汪氏免征基地,支裔汪吉士等向縣衙控告,經縣令驗明,舞弊屬實。殷姓以宗祠名義糾合百余人上訴到徽州府,而汪姓以汪振祖為首,同樣聚合160人到府控告,鑒于雙方勢力相當,再加上殷姓家族殷正茂的余威,知府大人就開始和稀泥,雙方調停。但汪姓不肯罷休,經汪瑞反復控告無效后,支裔汪瑞麟又上控憲臺,藩、臬二司轉飭徽州府查審。 康熙四十五年(1706)十一月,徽州府傳訊人犯,研究口供,調閱了萬歷年間的魚鱗冊及一都二圖九甲的清冊,上面載明免征吳山廟宇樣,系“地”字十五號,計稅九分七厘九毫。而殷德弢所持的一甲清冊上見業一欄,則只注“神基”二字,且更換了新紙五頁,與其他登記冊不一。殷德弢、殷胡衍相互推諉,說廟為殷家村的水口,明末倒塌,后由殷姓捐資修葺,當代又經重修,以奉祀土地神。由于汪姓守墓支裔衰微,廟前之屋為殷棣友租賃,開設紙馬雜貨店面,堆積雜物。縣衙雖然當堂吊驗了魚鱗冊,并用朱筆批明,但未及時更正。因“免征”為歷朝特典。而“神基”則可公可私,因此,汪姓反復申訴。徽州府經過調查,在一系列證據面前,做出了如下的判詞:“其地字十五號,計地稅九分七厘九毫,仍請照舊簽注免征,庶使汪姓永得保守祠墓。至于廟神向為村人奉祀,凡歲時伏臘,不獨殷姓聽其瞻拜,即此地眾戶均得一體祀禱,汪氏支裔亦不必拘乃祖之祠墓,以阻仰向往之誠可也。”憲臺在接到府臺的呈報后,安徽承宣布政使司李,作出批示:“據詳,殷德弢、殷胡衍私改印冊,殊屬舞弊,仰各責三十板,革去冊書。余如詳行,仍取具發落,遵依報察繳。”一樁鬧紛紛的案件總算是塵埃落定。 乾隆五十九年(1794),汪氏京官支裔又請求戶部下文嚴禁豪強侵占,嘉慶、道光年間府縣亦屢次出告示嚴禁。 (二)同治八年飭楊良玉遷移油榨坊案 同治八年(1869)二月間,汪慶高、汪正大將近墓之地租與徽州府小吏楊良玉,在吳清山汪氏祖墓邊上開設油榨坊,守墓支丁勸阻無效。吳清山汪氏支裔遂于二月發出《會啟》,邀六縣汪氏支裔于三月初十日到云嵐山墓祠公議,時值徽州府開科考試,到會者達一百余支族。經過實地踏看,汪氏支裔認為油榨“朝夕撞擊,震傷地脈”,且“徽郡居處萬山,*重地脈。鄉村櫛比,聚族而居。其于祖墓所在,丁口攸關,尤杜為人侵害”;“徽俗極重地脈,即如村鎮有榨之區,靡不離村絕遠。”經過公議,先將不肖支丁汪慶高、汪正大革出,毋許人祠。三月十三日汪鳴鑾等向縣署提交呈詞,請求查究。 此案先后經府、道、都、督憲及兩江總督部堂的批示,要求楊良玉另選坊址,將油榨坊遷出,將房屋交還原主。楊良玉提出將油榨坊遷移至梨樹塘,而梨樹塘離汪氏祖墓僅兩里地,因此亦遭到六縣汪姓的反對。歙縣縣署縣丞章步云、代理縣令汪,召集雙方人員,帶著“弓手”(古時持步弓丈量地畝的人),前往吳山鋪實地勘測。吳山鋪即吳清山,村中有大路一條,東邊是汪姓祖祠,祠后為汪姓祖墳,立有墓碑,墳墓的左邊山腳有數間空民屋基地,中隔大路,路旁西首有空屋一間,即楊良玉開設油榨之屋,自汪姓地基距此不足一里,村外大路東首梨樹塘距此不足二里,即與汪氏祖墓五里之內不準開設油榨的要求不符。因此府縣飭令楊良玉將油榨坊遷出,另選他址,不得再胡攪蠻纏。為防止以后發生類似案件,于清同治八年(1869)十二月初五日立“奉部示禁”碑于云嵐山等處。 ……
發現徽州——徽學資料整理與研究 作者簡介
邵寶振,安徽省黃山市歙縣人,現任歙縣黨史地方志辦公室主任,黃山市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徽學研究會理事。長期致力于徽學研究與散文創作,先后在《徽學》《東方收藏》《中國檔案報》等報紙雜志發表論文20余篇、散文200余篇,出版《徽州記憶1938》《沙溪集略》《品讀徽州》等著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朝聞道
- >
經典常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