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明清珍檔集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95258
- 條形碼:9787510895258 ; 978-7-5108-9525-8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明清珍檔集萃 內容簡介
中國歷史檔案館現存明清檔案1000余萬件,上起明朝洪武年間,止于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時期,跨越500余年,是迄今保存數量優選很為完整系統的古代王朝檔案的集合,巨量的皇宮遺存檔案具有獨特的文獻、文物和文化價值。適逢中國歷史檔案館建館九十五年之際,該館在近年檔案整理研究的基礎上,擷取經典檔案100余件,其中包含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及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的珍貴檔案在內,分為明朝檔案、清帝詔令、清帝御筆、臣工奏章、清宮生活、文化典籍、民族檔案、科舉檔案、外交檔案、晚清檔案、清宮藏圖等11個類項,項下按編年進行梳理,每一類項及檔案均配以簡要的文字說明,全書高清拍攝,印制精美,具有較高的收藏和研究價值。
明清珍檔集萃 目錄
明清珍檔集萃 節選
凡 例 1.本書所輯檔案,均為中國**歷史檔案館館藏明清兩朝原始檔案。 2.本書按類編纂,共分為:明朝檔案、清帝詔令、清帝御筆、臣工奏章、清宮生活、民族融合、科舉取士、中外交往、洋務新政、清宮藏圖等10個類項。每個類項之中,按檔案文件形成的時間依次編排。 3.每件檔案時間,以具文時間或發文時間為準;沒有具文或發文時間者,采用朱批、抄錄、收文時間;有文件形成時間段者,標注其起止時間。 4.沒有明確形成時間的檔案,經考證推斷,以[ ]標注考證時間;暫難考證形成年代者,只標注朝或代,公歷時間與之相互對應。 5.本書每件檔案擬有標題,簡明反映各件檔案的責任者、文書種類、事由梗概、中西歷時間等信息。 6.檔案圖像不能反映原檔整體面貌,或在編輯過程中進行局部截取者,均標注“局部”字樣。 7.每件檔案均依據原檔標注其質地、文字及尺寸信息。其中,檔案文字中有滿文、蒙文、藏文、滿漢合璧等情形,均分別標出;檔案文字僅有漢文,則不作標注。 8.本書所輯檔案均撰擬對應釋文,簡要闡釋各件檔案的文種信息、主要內容和相關歷史背景。 一、 明朝檔案 明朝檔案是明朝政府在實施政令過程中形成的原始官方文件。中國**歷史檔案館現存明朝檔案,大部分是清康熙年間修纂《明史》時下詔征集來的。民國時期,隨著清代內閣大庫檔案流散出宮,這些明朝檔案幾經輾轉挪移,有一些或被損毀,或遷運至臺灣。新中國成立后,散失大陸各處的明清檔案得以集中保管,各地先后將所存明清檔案移交中國**歷史檔案館,歷經滄桑的明代官府檔案遂得以相對集中。 館藏明朝檔案,其時間跨度起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止于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1644),共3855件。檔案類型主要是天啟、崇禎兩朝兵部的題行稿、科抄題本和奏本以及武職選簿等。此外,還存有敕諭、誥命、敕命、奏表、啟本、告示、狀文、碑帖、家譜、稅票、寶鈔、輿圖、戶口單、房屋土地契約以及各種簿冊等檔案。 1.明清皇家檔案庫:皇史宬 皇史宬是明清兩朝皇家檔案庫,坐落于故宮東華門外南池子大街。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清嘉慶十二年(1807)重修。皇史宬總面積8460平方米,由皇史宬門、皇史宬正殿、東配殿、西配殿和御碑亭五部分組成。整座大殿皆為磚石結構,正殿前額懸掛滿漢文合璧“皇史宬”匾,殿內拱券穹頂,漢白玉高臺上安放著152個鎏金雕龍的銅皮樟木柜,尊藏明清歷朝皇帝實錄、圣訓、玉牒等典籍,這種建筑特點被俗稱為“石室金匱”;适穼k是目前檔案保存*完整,建筑*古老的皇家檔案庫房,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大明混一圖》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 絹本 設色 滿漢文 橫456 厘米,縱386 厘米 《大明混一圖》繪制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該圖原為四塊條掛屏,后裝裱成一幅。圖中以大明王朝版圖為中心,東起日本,西達歐洲,南括爪哇,北至貝加爾湖以南,著重描繪了明王朝各級治所、山脈、河流的相對位置,鎮寨堡驛、渠塘堰井、湖泊澤池、邊地島嶼以及古遺址、古河道等共計一千余處。清康熙年間又以對應的滿譯文名簽覆蓋原漢文地名。《大明混一圖》是我國目前保存尺寸*大、*完整的古代世界地圖,被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3.永樂帝敕諭:命土官軍民為喇嘛失家攝聶修行提供便利 永樂八年九月十六日(1410年10月14日) 紙本 漢藏文 橫175厘米,縱66厘米 明代皇帝常用的文書為詔和勅。頒行天下周知時用詔,頒給具體人時用勅。永樂帝即明成祖朱棣頒給喇嘛失家攝聶的這件敕諭,漢藏文合璧,鈐以“敕命之寶”。因為喇嘛失家攝聶諳習佛法,能夠“演如來之教法,悟大乘之真詮,以慈悲度一方,以善行化眾類”,永樂帝特頒發敕書,命所在地方土官軍民人等為其修行給予便利,以便“為一方之人祈!薄 4.《明永樂朝詞臣獻頌》 永樂十五年(1416年) 紙本 橫28厘米,縱45厘米 永樂十五年,永樂帝起駕北上,命朝臣率群工于十一月初二日始建奉天殿、乾清宮,標志著北京新都肇立,永樂帝從此長駐北京。此為翰林院學士楊榮就此標志性重大事件進呈給永樂帝的頌詞,經折裝,內府抄本,四周雙邊,朱絲欄。內容反映了北京紫禁城肇建原因、始建年代、建筑規模、建材來源等重要信息,為難得的紫禁城研究史料。 5.隆慶誥命:誥封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禮祖父母 隆慶六年八月二十五日(1572年10月1日) 織錦 橫464.4厘米,縱30.4厘米 誥命又稱誥書,系皇帝封贈官員及其眷屬官職爵位稱號的詔令文書。始于西周,歷世相沿,明朝封贈一品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此為隆慶帝因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禮之祖父葛智“賦資穎敏,飭行端醇”,特封贈為資政大夫;其祖母張氏“恭勤簡肅,孝敬慈仁”,封為夫人的誥命。該誥命由藍、紅、黃、白、褐五色錦相間織成,卷軸裝,漢字墨書,卷首織有“奉天誥命”,年月日處鈐 “制誥之寶”,勘合押字騎縫處鈐 “廣運之寶”。 6.《錦衣衛選簿》 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 紙本 永樂、宣德二朝,明廷派宦官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既宣示國威,也固結邦交,更在三十年中繁榮了中國與東南亞、西亞、非洲的經貿往來。鄭和的船隊規模巨大,大小海舶多達200余艘,人數更至27000余人。艦隊從江蘇劉家港啟程,途經東海、南海、印度洋、紅海沿岸的30余個國家,*遠至東非地區。在人類航海史上,無論是在規模還是在航程上,都堪稱空前壯舉。不過,有關鄭和下西洋的宮廷檔案比較罕見。這份《錦衣衛選簿》中保存有兩名錦衣衛軍官寧原、鄭忠下西洋的記錄,已屬難得。 7.《朝鮮迎接天使都監都廳儀軌》 萬歷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1608—1610年) 紙本 儀軌,即禮儀規矩。《朝鮮迎接天使都監廳儀軌》記載的是朝鮮迎接他們稱為天使的明朝使臣的儀軌。萬歷三十七年(1609),明朝詔使分兩批出使朝鮮,進行賜祭朝鮮宣祖李昖及冊封光海君的活動。這份儀軌詳細記載了朝鮮都監、都廳、戶曹、兵曹等機構在制定、討論、辦理迎接明朝詔使時的準備、儀式、過程、善后處置的經過,是迄今為止所見朝鮮有關儀軌的*早記錄。
明清珍檔集萃 作者簡介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是專門保存明清兩代中央國家機關檔案及皇室檔案的檔案館,成立于1925年,坐落在北京故宮西華門內。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該院下設古物館和圖書館,圖書館下又分設圖書部和文獻部,文獻部即是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前身。 1927年6月,文獻部改稱掌故部。1928年10月,掌故部改稱文獻館。1951年5月,文獻館改稱檔案館。1955年12月,故宮博物院檔案館劃歸國家檔案局管理,改稱第一歷史檔案館。1959年10月,第一歷史檔案館并入中央檔案館,稱中央檔案館明清檔案部。1969年12月,明清檔案部重新劃歸故宮博物院,稱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1980年4月,明清檔案部從故宮博物院獨立出來,改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后為國家檔案局直屬文化事業單位。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1000余萬件,共74個全宗。其中,明代檔案3000余件,主要是天啟、崇禎時期的兵部檔案。也有少量洪武、永樂、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慶、萬歷、泰昌時期的檔案。 清代檔案占絕大部分,內容涵蓋了清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農業、工業、外交、科技、教育、宗教等諸方面。從時間上看,有清入關前天命九年(1607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以及溥儀退位后1912至1940年期間形成的檔案;從所屬全宗上看,有中央國家機關的檔案,有管理皇族和宮廷事務機關的檔案,有軍事機構的檔案,有地方機關的檔案,也有皇室成員和王公大臣的檔案,從文種上看,有制、詔、誥、敕、題、奏、表、箋、咨、移、札、片、稟、呈、照、單、函、電、圖、冊等;從書寫文字上看,大部分為漢文檔案,約六分之一為滿文檔案,還有少量蒙文、藏文等少數民族文字的檔案以及外文檔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