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大加速:1945年以來人類世的環境史(見識叢書49)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24479
- 條形碼:9787521724479 ; 978-7-5217-2447-9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加速:1945年以來人類世的環境史(見識叢書49) 本書特色
1.在生態文明主導的21世紀,環境帶給人類的沖擊與警醒再也無法視若罔聞。身處“人類世”,置身“大加速”時代,如何保護環境,保護人類與地球的未來,本書提供重要的思考維度。 當下,能源危機、氣候災難、生物多樣性受損、全球變暖等緊迫的環境主題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國際公共議題,比爾·蓋茨新書《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便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本書梳理了1945年以來世界環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在“人類世”這一新的概念之下,進而提出“大加速”這一新理念,為我們保護環境、保護人類與地球的未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和思考維度。 2.本書建立在“人類世”這一新概念的基礎之上,視野宏大,采用跨學科研究方法,富有啟發性,將會成為探索這個新領域的堅實起點。 本書包括的四大專題——能源和人口、氣候與生物多樣性、城市和經濟、冷戰和環境文化——幾乎涵蓋了當代世界環境史的所有重點領域。不同于一般研究人類世或大加速的、帶有強烈悲觀色彩的著作,本書在辯證思維的基礎上達致悲觀與樂觀的統一。此外,本書主要采用專題性分析和用統計數字說話的方式來展示全球性的人類與環境的其他部分的互動史,扎實嚴謹,言之有物。 3.本書率先從環境史視角闡述尚在討論中的地質時代“人類世”和“大加速”,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本書是美國歷史學家、杰出的環境史學家約翰·R.麥克尼爾又一部環境史力作。約翰·麥克尼爾實現了從追隨、遵從保羅·克魯岑的概念到提出自己見解的轉變,實現了從用單一指標界定人類世到用系統、復雜因素衡量人類世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也實現了把人類世從一個自然科學概念變成綜合科學概念的轉變。 4.美國杰出環境史學家約翰·R.麥克尼爾與知名智庫學者彼得·恩格爾克強強聯手,共同提出關乎人類與環境所共通之未來的忠實建議。 約翰·麥克尼爾教授是在環境主義運動中成長起來的學者,受到其父威廉·麥克尼爾和湯因比、克羅斯比等學者的影響,既能看到人類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也不忽略人類通過改進文明應對環境問題的能力。作為智庫學者,彼得·恩格爾克研究員不但要發現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
大加速:1945年以來人類世的環境史(見識叢書49) 內容簡介
《大加速》是美國杰出的環境史學家、美國歷史學會主席約翰·R.麥克尼爾的又一部環境史力作。當下,能源危機、氣候災難、生物多樣性受損、優選變暖等緊迫的環境主題成為越來越重要的靠前公共議題,多個領域的學者紛紛表達了對此問題的深度擔憂。本書梳理了1945年以來世界環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在“人類世”這一新的概念之下,進而提出“大加速”這一新理念,為我們保護環境、保護人類與地球的未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本書包括的四大專題——能源和人口、氣候與生物多樣性、城市和經濟、冷戰和環境文化——幾乎涵蓋了當代世界環境史的所有重點領域。本書指出,地球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人類世,在這一時代,人類對優選生態產生了極為有力的影響。自從20世紀中期以來,能源利用、溫室氣體排放和人口增長的加速,將地球推向了一個大規模的不受控制的實驗之中。《大加速》便是試圖解釋其原因和后果的一個嘗試,對我們今天如何看待人類生存的環境以及人類的未來,有很好重要的警示作用。
大加速:1945年以來人類世的環境史(見識叢書49) 目錄
導讀 人類世與環境史研究/包茂紅
中文版序/約翰·R.麥克尼爾
導 論
**章 能量與人口
化石燃料能源與環境
煤炭和石油的運輸
化石燃料的燃燒與大氣污染
原子能的奇特成功
飽受爭議的水電事業
替代能源的(初步)出現
能量豐裕的間接影響
人口爆炸
控制人口的嘗試
人口與環境
人口、水和魚
人口與大氣
第二章 氣候與生物多樣性
氣候和工業革命
氣候科學的歷史
氣候科學與氣候政治的交匯
生物多樣性
陸地生物多樣性的變遷
水生生物多樣性的改變
生物多樣性保護
第三章 城市與經濟
城市的興起
1945年以來的城市
尋找綠色城市
生態與全球經濟
技術、經濟與自然
區域經濟的轉變
經濟、生態和異議
第四章 冷戰與環境文化
冷戰優先
核武器生產與環境
南部非洲和越南的熱戰與環境戰
從鐵幕到綠帶
環境保護運動
窮人的環保主義
環保主義與社會主義
制度環保主義
環保主義的主流化
結 語
注 釋
精選書目
致 謝
大加速:1945年以來人類世的環境史(見識叢書49) 節選
導論 19世紀以來,地質學家、地球科學家、進化生物學家和其他一些科學家已經將地球的歷史分為一連串的代、紀和世。從不太嚴格的意義上說,這種分期法是基于我們星球的環境演變歷史,尤其是地球生命進化的曲折轉變之上的,這些已在化石記錄中得以揭示。我們正在(并且已經長期處于)新生代之中,且恰好處于其中的第四紀。我們還處于第四紀中的全新世,并且在全新世中已大約經歷11 700年之久了。在對全新世的界定上,氣候起到了尤為特殊的作用。與之前的地質時期相比,迄今為止,間冰期氣候一直保持穩定,這著實令人欣慰。在傳統意義上歸屬于人類歷史的一切,包括農業和文明的整部歷史在內,都發生在全新世里面。或者應當這樣說,它業已在全新世里出現過了。 本書采用這樣一種觀點:在地球的歷史上,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來臨—全新世已告終結,某個新的世代已經開啟,是為人類世。人類世的概念從2000年開始經由荷蘭大氣化學家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得以廣為普及,他曾因平流層中臭氧層損耗的研究工作于199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克魯岑看來,變動中的大氣成分,尤其是證據確鑿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對于地球生命而言,似乎都是如此猝不及防,而又如此影響深遠。據此,他推斷地球的歷史已經翻開了一個新篇章,人類對全球生態開始施加*為重大的影響。人類世概念的關鍵之處僅在于:在新的時代(不論地質學家所說的世、紀或代)中,無論微生物悄無聲息的存續,還是地球軌道的持續擺動和繞日軌道離心率,同人類活動相比都不免黯然失色;人類活動對地球的調節系統施加著影響,由此,這一時代因人類的活動而得以界定。 克魯岑認為人類世始于18世紀后期,那時化石燃料能源體制得以建立。在18世紀80年代,煤的使用開始變成英國經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從那時起,煤炭在世界經濟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新技術和新能源的需求引發了對其他化石能源即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到了19世紀90年代,化石能源在全球能源使用量中占了半數,而在2015年,這一份額已經攀升至近80%。如我們所見,在化石燃料能源體制和能源用量指數級增長的背景下,世界歷史步入了近代階段。 克魯岑不太關注的一個方面是,近代歷史的發展也離不開人口的飛速增長。1780年,約有8億~ 9億人生活于地球表面。這一數字在1930年約為20億,而到了2011年,則增至約70億之多。雖然那時的人們尚未察覺到它的存在,但是在18世紀中期,人口數量的長期激增還是開始了。一開始,它發展得比較緩慢,并且(如我們所見)在1950年以后逐漸達到高潮。在地球生命史上,還沒有哪種靈長類動物或哺乳類動物曾以如此迅猛之勢繁衍,同時還能夠幸存的。在我們的人口統計史上,近代人口增長這種事件不啻絕無僅有,且不會再次發生。克魯岑認為人類世源起于18世紀,而近代人口增長的編年史則能夠為他的這一觀點提供佐證。能源消費和人口增長這兩個成雙成對出現的飆升始于18世紀且延續至今。未來,二者將如何演進,讓我們拭目以待—而且在本書隨后的篇章中,我們也會時不時地姑妄猜之一番。無論如何,人類從18世紀就開始勇敢地投身于嶄新的冒險事業之中了,此舉在人類歷史上當屬史無前例,且在生物界亦屬舉世無雙。 自從2000年克魯岑首倡人類世的概念以來,一些相關的競爭性概念便層出不窮。人們各有其想要強調的不同的參照標準,依據這些標準可以找到種種理由將人類世的時間往前推至1610年、1492年、約7000年以前、1.2萬~ 1.5萬年以前,或是上溯至久遠的180萬年前,那是人類開始對火加以利用的時代。或者,有人可以找到理由,提出一個更加晚近的時間作為人類世的起點,正如本書所采用的時間斷限一樣。簡而言之,理由如下:首先,從20世紀中葉起,人類活動(無意間)成了支配碳循環、硫循環和氮循環的*重要的因素,這三者屬于至關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地球系統”是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全球進程的總和,那些循環則構成了如今被稱為“地球系統”的很大一部分內容。其次,從20世紀中葉起,人類對地球和生物圈的影響逐步升級,這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方式(我們將對其中一些方式做詳細闡述)做出衡量和判斷。 1945年以來的逐步升級發生得如此之快,以至于有時它也被冠以大加速之名。在由人類造成的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當中,有3/4產生于過去的兩三代人的生存時期之內。全球機動車總量從4000萬輛增至8.5億輛,人口總數增加到過去的幾乎三倍,且城市居民數量從7億左右增加到了37億之多。 1950年,世界上產生了大約100萬噸塑料制品,但是到了2015年,這個數字增加至近3億噸。在同一時段,氮化合物(主要是化肥)的總量從400萬噸攀升至逾8500萬噸。時至今日,大加速中的某些趨勢仍在高速運轉,但是其余的一些趨勢—海洋魚類捕撈、大型水壩建設、平流層臭氧損耗—已開始減緩。 1945年以來的時期和人類平均期望壽命的長度約略相當。如今健在的人群中,每12個現存的人中僅有9個人對1945年以前發生的事還有記憶。現今在世的幾乎每個人的全部人生經歷都發生于這一時期,它似乎是人類世的頂峰,而且它一定是20萬年來人類和生物圈關系史上*為反常和*不具有代表性的時期。當我們對此有所了解之后,便不再會對任何一種當前的特殊趨勢的長期存續抱有期待。 目前形態下的大加速無法長久持續下去。已經沒有足夠的大江大河可供建造水壩,已經沒有足夠的石油儲藏可供燃燒,已經沒有足夠的森林可供砍伐,已經沒有足夠的海洋魚類可供捕撈,已經沒有足夠的地下水可供抽取。事實上,預示著大加速漸趨停止的若干跡象已然顯現出來,并且在一些案例中,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它呈現著逆轉的趨勢,正如本書將會闡釋的那樣。從根本上,或許可以首當其沖地將其歸結為能源體系的特征和人口的規模。假如,看起來有可能,我們將在未來幾十年里精心打造一個能源體系,其中,化石燃料所起的作用將比它們近來所起的作用小得多,那么大 體上,我們對于地球系統和環境的影響將顯著降低。而且,全世界人口生育力持續減弱看起來是有可能的,如此則未來任何的減速趨勢都將得到加強。沒有人能夠說明大加速將于何時終止,也沒有人能說明它將如何終止,但它幾乎無疑是人類歷史、環境歷史乃至地球歷史當中曇花一現的短暫瞬間。 盡管如此,若非經受大災大難,人類世必將延續。人類將繼續向環境和全球生態系統施加影響,盡管這種影響與人類的數量并不相稱,而且使得其他物種對于地球的影響顯得大為衰弱。我們的人口數量不可能大幅降低。我們對能源和物質的欲望也不可能大幅下降。考慮到生物技術的變化速度,我們改變生態系統的能力將只會越來越強。只是,尚且無法確定的是,將來人類對地球及其系統的巨大影響將如何施加并能堅持多久。但是,主要在從1945年到如今的這段時期,人類已經在采取行動了,或許這確保了人類在地球上留下的印記,它的氣候、它的生物區、地球表面海洋的酸度,以及其他許多將在未來數千年間持續存在的方方面面。
大加速:1945年以來人類世的環境史(見識叢書49) 作者簡介
約翰·R.麥克尼爾(John R. McNeill) 美國喬治城大學環境史教授,世界環境史專家。與其父威廉??麥克尼爾(《西方的興起》《世界簡史》作者)合著全球史佳作《人類之網》,引發廣泛關注。現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 主要著作有《太陽底下的新鮮事》(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蚊子帝國》(Mosquito Empires)等,其中《太陽底下的新鮮事》被《泰晤土報》評為優秀的科學著作,榮獲2001年世界史學會圖書獎及森林學會圖書獎;《蚊子帝國》獲頒美國歷史學會貝弗里奇獎,同年榮獲湯恩比獎基金會頒發的人文學術及公共貢獻獎。 ;.;博士畢業于喬治城大學外事學院,現任“大西洋委員會”駐會高級研究員和歐洲多個智庫和基金會(如日內瓦安全政策研究中心、博世基金會等)研究員。重點研究領域為技術創新和斷裂、氣候變化和自然資源、地緣政治、城市化等全球和區域問題在未來三十年的發展趨勢。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