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魏晉風度與東方人格(修訂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45597
- 條形碼:9787208145597 ; 978-7-208-1455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魏晉風度與東方人格(修訂版) 本書特色
本書是“復旦中國哲學書系”之一。共分六章,分別介紹了魏晉風度的扇起、風度的體現之一:魏晉名士的世間態度、風度的體現之二:魏晉名士的治學思想、風度的體現之三:魏晉名士的眾生相、魏晉名士眾生相的界定:早期東方諸人格。
魏晉風度與東方人格(修訂版) 內容簡介
作者從魏晉風度與自然生態、社會世態及學界狀況的關系著手,用翔實的史料系統地向讀者展示了魏晉風度的主要方面:魏晉名士的簡雋言語、奇通行為、貴無思想和清談玄理、飲酒服藥、書法琴藝的世間態度。作者還憑借其扎實的功力和敏銳的思辨,對東方華夏人格的形成歷史、基本特征等,作了深入地探究和細致地剖析,給讀者留下回味和思索。
魏晉風度與東方人格(修訂版) 目錄
魏晉風度與東方人格(修訂版) 節選
《魏晉風度與東方人格(修訂版)》: 儒家是先秦孔子所創立的;如果講孔子一生盡力維護西周以來的典章、制度、規矩和儀節的周禮的話,那么,孔子之后的儒家關心的也是朝廷的儀式,貴族的承襲儀節以及典章、禮樂等,只是經過損益后,代表的朝代不同罷了。但自孔子創立儒家后,儒家的地位一直沒有顯赫,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使儒家受了一次嚴重的打擊。就是到了漢初,漢高祖也很討厭這些專講儀式架子的儒者。漢高祖甚至還將尿撒在儒者的帽子里,導致儒者叔孫通改裝打扮去見劉邦。但叔孫通不忘本行,極力為劉邦即位定名分,制禮節。這樣,漢初的種種制度都由他討論商定。不幸的是,漢高祖以后的文帝、景帝及竇太后等都雅好黃老和刑名;而且朝中的大臣們也大都對儒家沒有信仰,所以叔孫通一死,他所定的一些制度也就作罷,擱置一旁。 然而,先秦孔子在維護周禮之同時,提出過“仁”的學說,作為“禮”的理論基礎。他認為周禮是完美的規范和制度,而“仁”是完美的道德觀念和品質。這樣一來,盡管孔子是立足于維護舊時的奴隸制,但他所提出的“仁”的學說和思想卻是扎根于封建宗法關系之中的倫理道德。所以盡管孔子之后的儒家一時沒有顯赫,但到朝政安定,并要進一步維護封建宗法關系時,儒家及儒學就有可能發揚光大了。這就導致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面。而能促使這一局面形成的,要數群儒之首董仲舒了。史書說董仲舒讀書專心致志,“三年不窺園”;他對所學的《春秋》能融會貫通,并能結合時事闡發新義,所以能對漢武帝的提問一一解答,并提出“天人三策”,建立起龐大的思想體系,以適應封建大一統的政治局面以及社會等級秩序。由此,儒家的獨尊地位被奠定,儒家的所有典籍也隨之被奉為經典,對這些經典的解釋也在當時被稱為經學。 然而,獨尊儒學也常常是相對的,并非絕對;漢武帝的獨尊儒學只是出于漢朝統治的需要,儒學也只是他手中的一塊對付政敵和百姓的王牌。同樣,就是董仲舒的思想體系,也是對各家學說持揚棄態度:它既能摒棄墨子的功利思想和黃老道家的反人文主義,也能吸收墨、道、法諸家對當時政治有益的東西為己所用。所以,并沒有什么絕對意義的儒學獨尊。但不管怎樣,如上所述,儒學從根本上對封建宗法制度還是有用的。因此漢武帝將儒家的所有典籍奉為經典,為了學以致用而去學經、通經,由此生出漢代人的通經致用的事。對于通經致用,顧頡剛先生曾說漢代人“以為無論什么大道理都出在經書里,而且這種道理有永久性,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經是道的記載,所以也不變了。《易》學家說:易理是彌漫于天地之中的,萬物的現象莫不從易理里變化出來,一切人生日用的東西也莫不是圣人們看了《易》的卦象而造出來的。《春秋》家說:《春秋》的**句就是‘元年’,元是根源的意思,表示它存在于天地之前,作萬物的根本,所以《春秋》之道是用了元的精深來正天的端兆,還用了天的端兆來正王的政事的(這話很不好懂,但經學的神妙就靠在這不好懂上)。照這樣說,經書不成‘天經地義’再成什么!經既成了天經地義,當然一切的用處都要從這里邊搜尋出來了”。 ……
魏晉風度與東方人格(修訂版) 作者簡介
劉康德,男,1952年1月生,哲學博士,現任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際易學聯合會理事,主要從事中國哲學,特別是先秦兩漢哲學、魏晉玄學和《周易》等領域的研究,近年來尤其專注對中國哲學語素的思考與探索。在《學術月刊》《孔子研究》《周易研究》等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魏晉風度與東方人格》《陰性文化》《老子直解》《淮南子直解》及《老子十日談》(合著)、《老予鑒賞辭典》(主編)、《淮南子鑒賞辭典》(主編)等著作。2007年提;“中國哲學百家論”的課題計劃,致力于探討中國哲學中些常見但又能彰顯中國哲學之特質的范疇,并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支持。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