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重回本來面目:中國傳統心性學說中心理治療思想的溯源與重構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3263370
- 條形碼:9787303263370 ; 978-7-303-2633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重回本來面目:中國傳統心性學說中心理治療思想的溯源與重構 內容簡介
本書的基本主旨是在心理咨詢與治療的視角,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心性學說進行溯源與重構。本書的內容既不是無中生有的憑空創造,也并非一成不變的臨摹搬運,而毋寧說是一種有基礎的創新。創新的基礎,正是中國傳統心性學說中的人性論思想;創新的結果,便是一種系統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方法。因為基于中國傳統心性學說,所以將其稱為“心性療法”。明心見性是在咨詢室中與心理咨詢師的面對面交談;修心養性是在自己的真實生活中隨時進行的自我修煉。因此,心性療法也主張咨詢師療愈和自我療愈的結合。
重回本來面目:中國傳統心性學說中心理治療思想的溯源與重構 目錄
**節 邏輯理路
第二節 基本信念
**章 人性論
**節 心性學說中的人性概念
第二節 心性學說中的人性論題
第三節 人性論的三種理論視角
第四節 心性療法的人性論視角
第二章 本然狀態
**節 本然狀態的本體含義
第二節 本然狀態的主要特點
第三節 本然狀態的存在形態
第四節 本然狀態的迷失機制
第三章 執著
**節 執著——本然狀態的迷失根源
第二節 沖突——心理疾病的發生機制
第三節 自我——基本執著與基本沖突
第四章 語言
**節 語言作為認知誘因
第二節 名稱與賦予身份
第三節 語言的意義與本質
第五章 隱喻
**節 何為隱喻
第二節 作為認知現象的隱喻
第三節 觀察姿態
第四節 通與拮抗
第六章 心性療法的核心理念
**節 一個核心——重新回到本來面目
第二節 兩條路徑——明心見性與修心養性
第三節 六個步驟——明心見性的基本步驟
第七章 心性療法的基本方法
**節 心性療法中的隱喻
第二節 心性療法中的語言
第三節 心理咨詢師的角色
第八章 心性療法的主要技術
**節 如何發現沖突
第二節 如何確定執著
第三節 尋找因緣條件
第四節 如何去隱喻化
第五節 如何去評判化
第六節 如何去語言化
第七節 怎樣修心養性
第九章 案例
**節 陶女士的案例
第二節 汪同學的案例
第三節 李女士的案例
第十章 啟示
**節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心理學
第二節 心理學中的人性論問題
第三節 本然狀態與意識覺知
參考文獻
重回本來面目:中國傳統心性學說中心理治療思想的溯源與重構 節選
這種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到底具有什么樣的特征呢?首先,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應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從物理學上來說,物體保持一種慣性的運動是*不需要耗費動力與能量的,要使物體改變之前的慣性狀態,則需要耗費額外的動力與能量。對人們的生活方式來說,也是一樣的。如果一個人一直按照一種習慣的生活方式生活,應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么他的生活狀態是自然輕松的,是不需要花費精力來適應的。而假如一個人時常需要變換新的生活環境,時常需要改變剛剛建立起來的生活習慣,那么他便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來應對這種改變。因此,這種生活狀態便是非自然的,是充滿了阻抗的。正因為如此,那些經常改變生活環境的職業,比那些不經常改變生活環境的職業,更易誘發適應性的問題或疾病。當然,按照慣性來生活,并不意味著一成不變、保守固執,恰好相反,人們可以根據條件的改變適時做出恰當的改變。事實上,按照慣性來生活,其實質是指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晚上幾點鐘開始睡覺,早上幾點鐘起床,什么時候就餐,一天之內什么時間段應該做什么,都應有一種好的規律。并且,這種生活規律應與人的生理節律保持一致,生活規律不應違背生理節律。例如,人們應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保證充分的身體運動量,等等。同時,生活規律還應與自然節氣保持一致,生活規律不應違背自然節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萬物皆靜我亦靜,萬物皆動我亦動,天寒則加衣,天熱則減衣,等等。因此,生活狀態包括三個層面:**個層面是自然規律,第二個層面是人的生理節律,第三個層面是人的生活規律。而理想的生活狀態就是這三個層面和諧一致,融為一體。只有充分符合自然規律與生理節律的生活狀態,才是自然而然的生活狀態,才是本然的生存狀態,而這也是人的本性應當之所在。一個人具有理想人格,就意味著他一直處于這樣一種和諧一致、融會貫通的生活狀態之中,一直處于這種“天人合一”的生活狀態之中。 其次,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在為人處事方面充滿了真誠與坦然。很顯然,說謊比講真話更耗費心理能量,因為講真話通常是將記憶中的東西提取出來并說出來就可以,而說謊則首先要將記憶中的東西提取出來,然后還不能將其表達出來,必須將其壓抑,之后再編造一些與之不符的內容表達出來,由此可見,說謊是一個更復雜的心理過程,需要耗費更多的心理能量。然而,說謊還遠不止如此復雜,為什么需要說謊?說謊有什么目的?說謊之后如何能讓別人信服?如何解釋自己的謊言?等等。這一切想法,都會出現在說謊的心理過程中。同時,真誠是一種自然而然、通達無滯的過程,而說謊則是一種充滿了阻抗的過程。真誠是人本應具有的本然的生存狀態,因為它是*自然而然的,*簡單質樸的,而說謊與虛偽則是一種異化了的生存狀態,是需要人接受很大程度的社會環境熏染,并且理智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會出現的一種生存狀態。真誠的人,會一直保持一種開放的、坦然的、通暢的心理狀態。而虛偽的人,每說一次謊,他的心靈深處便會增加一層壓抑,久而久之,壓抑越來越多,壓力也越來越大。因此,虛偽的人比真誠的人更容易患上身心疾病。當然,真誠并不只是表現在為人方面,也表現在處事方面。在處事方面,真誠是指做每一件事情都全身心地投入,哪怕是吃飯、走路這些所謂日常瑣事。事實上,當一個人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情(無論是什么事情)中,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忘記了時間的存在,忘記了周圍世界的存在,唯一具有的,就是他與正在從事的事情融為一體,當一個人做每一件事情都能如此投入的時候,他反而是輕松的,毫不勞累的。因為當他如此全身心投入的時候,他的動作與行為都是自動化的,是毫無阻抗的,是全然暢通的。而這正是本然狀態之所在,是人的本性之所在。一個具有理想人格的人,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他都是完全真誠的。他會真誠地對待每一個人,真誠地投入每一件事情。像這樣,他的整個心靈便會處于一種完全放開、完全坦然、完全暢通的狀態,也就是一直處于本然的生存狀態之中。
重回本來面目:中國傳統心性學說中心理治療思想的溯源與重構 作者簡介
熊韋銳,男,1983年生,四川廣元人,哲學博士。重慶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領域包括: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本土心理咨詢與治療思想、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而發展的基礎理論問題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慶市社科規劃等項目5項;在《心理科學》、《心理科學進展》、《心理學探新》等核心刊物發表論文20余篇。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山海經
- >
唐代進士錄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