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宮崎滔天家藏民國人物書札手跡(第三卷)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07553789
- 條形碼:9787507553789 ; 978-7-5075-5378-9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宮崎滔天家藏民國人物書札手跡(第三卷) 本書特色
本書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diǎn)圖書增補(bǔ)項目、榮獲國家出版基金。。 從2007年首次組織工作組赴日本開展資料整理與圖片采集工作,到對所采集的資料進(jìn)行辨識考證,再到編輯出版完成,整個出版工程耗時13年。 一手文獻(xiàn),首次面世;全彩影印,高清呈現(xiàn);體例完備,精心編排;資料豐富,價值重要。 采用圖片影印加釋讀(手跡全文逐字釋出)的形式出版,適合大眾閱讀。 這項編輯出版工程具有重大意義與深遠(yuǎn)影響。作為此項重大工程的倡議者和參與者,能夠親眼看見多年夢想逐步化為現(xiàn)實,內(nèi)心之喜悅難以言表。 ——章開沅(著名歷史學(xué)家、教育家、華中師范大學(xué)榮譽(yù)資深教授) 這些文物資料歷經(jīng)百年精心保存至今,實屬不易,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不僅是許多中國近代仁人志士為實現(xiàn)民族振興而不懈奮斗的歷史見證,也是宮崎滔天及其家族參與和支持中國民主革命、與中國深厚友誼的生動體現(xiàn)。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得到宮崎滔天后人授權(quán),出版其全部家藏的中國革命人士的手跡等文物。這將為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提供大批珍貴資料,是*重要、*有光彩、*為學(xué)界關(guān)注的一筆。這也是中日學(xué)界的大事、喜事,相信必將大為推動中國近代史和中日關(guān)系史的研究。 ——楊天石(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榮譽(yù)學(xué)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員、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圖書館民國文獻(xiàn)保護(hù)工程專家委員會顧問) 正是由于宮崎家族四代人歷經(jīng)百年將家藏資料精心保管、整理,才使得資料全集的出版成為可能。有幸參與并協(xié)助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和宮崎家族整理資料,期待資料出版能夠?qū)O中山及辛亥革命研究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久保田文次(日本女子大學(xué)名譽(yù)教授)
宮崎滔天家藏民國人物書札手跡(第三卷)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將宮崎家族保存的與中國民主革命及相關(guān)歷史人物有關(guān)的資料以原件影印形式編輯出版, 旨在深入挖掘這些資料的珍貴價值, 推動孫中山及辛亥革命相關(guān)研究, 促進(jìn)中日友好。內(nèi)容包括: 柏文蔚致宮崎滔天函 (1914年6月16日) ; 柏文蔚致宮崎民藏函 (1916年3月10日) 等。
宮崎滔天家藏民國人物書札手跡(第三卷) 目錄
1. 柏文蔚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6 月 16 日) /1
2. 柏文蔚致宮崎民藏函(1916 年 3 月 10 日) /3
3. 岑春煊致宮崎滔天函(1918 年 9 月 16 日) /5
4. 岑春煊致宮崎滔天函(1918 年 10 月 24 日) /7
5. 岑春煊致宮崎滔天函(1919 年 2 月 17 日) /9
6. 岑春煊致宮崎滔天函(1919 年 6 月 1 日) /11
7. 陳獨(dú)秀致宮崎龍介函(1920 年 6 月 7 日) /13
8. 陳少白致宮崎龍介函(1927 年 10 月 15 日) /15
9. 戴季陶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2 月 16 日) /17
10. 戴季陶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3 月 7 日) /19
11. 戴季陶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7 月 2 日) /21
12. 戴季陶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7 月 27 日) /23
13. 戴季陶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9 月 13 日) /25
14. 戴季陶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11 月 20 日) /27
15. 戴季陶致宮崎滔天函(1917 年 6 月 24 日) /31
16. 戴季陶致宮崎滔天函(1917 年 6 月 28 日) /35
17. 戴季陶致宮崎滔天函(1917 年 7 月 1 日) /39
18. 戴季陶致宮崎滔天函(1918 年 4 月 4 日) /43
19. 戴季陶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2 月 23 日) /47
20. 戴季陶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6 月 11 日) /51
21. 戴季陶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6 月 14 日) /55
22. 戴季陶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9 月 26 日) /67
23. 戴季陶致宮崎滔天夫人函(1923 年 ?11 月 1 日) /71
24. 戴季陶致宮崎滔天函(1935 年 4 月 7 日) /73
25. 戴季陶致宮崎龍介函(□年 3 月 17 日) /81
26. 戴季陶致宮崎龍介函(□年 4 月 6 日) /85
27. 戴季陶、李漢俊致宮崎龍介函(1920 年 3 月 8 日) /87
28. 戴季陶致宮崎龍介、宮崎震作函(1929 年 10 月 20 日) /95
29. 刀安仁致宮崎滔天夫人函(1908 年 11 月 15 日) /99
30. 胡漢民致宮崎滔天函(1908 年) /101
31. 胡漢民致宮崎滔天函(1908 年) /123
32. 胡漢民致宮崎滔天函(1911 年 12 月 22 日) /125
33. 胡漢民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5 月 8 日) /127
34. 胡漢民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9 月 27 日) /129
35. 胡毅生致宮崎滔天函(1916 年 4 月 7 日) /131
36. 胡毅生致宮崎滔天函(1916 年 7 月 23 日) /133
37. 胡毅生致宮崎滔天函 /135
38. 胡毅生致宮崎滔天函 /137
39. 胡毅生致宮崎滔天函 /139
40. 胡毅生、朱執(zhí)信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8 月 27 日) /141
41. 黃復(fù)生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5 月 3 日) /143
42. 黃復(fù)生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5 月 22 日) /145
43. 黃復(fù)生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7 月 11 日) /147
44. 黃復(fù)生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10 月 6 日) /149
45. 黃復(fù)生致宮崎滔天函(1915 年 9 月 28 日) /151
46. 蔣介石、戴季陶、胡漢民、孫科致宮崎龍介函(1928 年 9 月 27 日) /153
47. 蔣介石、胡漢民、戴季陶致田中先生函 /155
48. 李大釗致吉野作造函(1919 年 6 月 15 日) /157
49. 李大釗致宮崎龍介函(1919 年 10 月 7 日) /159
50. 李大釗致宮崎龍介函(1919 年 10 月) /161
51. 李大釗、陳啟修、陳傳賢致宮崎龍介函(1920 年 4 月 27 日) /163
52. 李烈鈞致宮崎龍介函(1928 年 9 月 19 日) /165
53. 李烈鈞致宮崎滔天函 /167
54. 李書城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7 月 28 日) /169
55. 李書城致宮崎滔天函(1916 年 11 月 22 日) /171
56. 李書城致宮崎滔天函(1917 年 5 月 28 日) /173
57. 李書城致宮崎滔天函(1917 年 7 月 13 日) /175
58. 李宗黃致宮崎滔天函(1919 年 7 月 5 日) /177
59. 李宗黃致宮崎槌子函(1919 年□月 26 日) /181
60. 李宗黃致宮崎槌子函(1919 年□月 6 日) /183
61. 李宗黃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1 月 9 日) /185
62. 李宗黃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5 月 5 日) /187
63. 李宗黃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11 月 4 日) /189
64. 李宗黃致宮崎滔天函(□年□月 6 日) /193
65. 錢江氏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3 月 15 日) /195
66. 錢江氏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8 月 5 日) /197
67. 錢江氏致宮崎滔天函(1915 年 3 月 30 日) /199
68. 譚延闿致宮崎滔天函(1920 年 7 月 31 日) /201
69. 譚延闿致宮崎滔天函(□年 11 月 11 日) /203
70. 譚延闿致宮崎滔天函(□年 2 月 14 日) /205
71. 譚延闿致宮崎滔天函(□年 3 月 15 日) /207
72. 田桐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5 月 31 日) /209
73. 田桐致宮崎滔天夫人函(1915 年 2 月 19 日) /211
74. 田桐致宮崎滔天函(1915 年 12 月 22 日) /215
75. 田桐致宮崎滔天函(□年 6 月 9 日) /217
76. 汪精衛(wèi)致宮崎滔天夫人函(1916 年 7 月 11 日) /219
77. 汪精衛(wèi)致宮崎滔天函(1918 年 8 月 25 日) /221
78. 吳弱男致宮崎滔天函(1913 年 10 月 17 日) /223
79. 吳玉章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2 月 15 日) /227
80. 吳玉章致張繼函(1914 年 2 月 15 日) /231
81. 吳玉章致宮崎滔天函(1918 年 6 月 28 日) /233
82. 郗衍致宮崎滔天函(1912 年 10 月 17 日) /235
83. 郗衍致宮崎滔天函(1912 年 10 月 21 日) /237
84. 郗衍致宮崎函(□年 7 月 12 日) /239
85. 郗衍致宮崎滔天夫人函(□年 10 月 5 日) /241
86. 謝持致宮崎民藏函(1915 年 9 月 6 日) /245
87. 謝持致宮崎滔天函(1916 年 5 月 28 日) /247
88. 熊克武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5 月 3 日) /249
89. 熊克武致宮崎龍介函(1929 年 10 月 19 日) /253
90. 熊克武、黃復(fù)生、余際唐致宮崎滔天函(1914 年 7 月 14 日) /255
91. 曾繼梧致宮崎滔天函(1917 年 6 月 13 日) /259
92. 曾繼梧致宮崎滔天函(1917 年 9 月 23 日) /263
93. 張繼致宮崎滔天函(1916 年 11 月 29 日) /265
94. 張繼致宮崎滔天函(1919 年 4 月 27 日) /267
95. 張繼致宮崎滔天函(1922 年 6 月 27 日) /269
96. 張繼致宮崎滔天函(1923 年 9 月 3 日) /271
97. 張繼致宮崎滔天函(□年□月 20 日) /273
98. 張孝準(zhǔn)致宮崎滔天函(1917 年□月 31 日) /275
99. 章士釗致宮崎滔天函(1918 年 12 月 31 日) /277
100. 章士釗致宮崎龍介、宮崎世民函(1955 年 5 月 10 日) /279
101. 朱執(zhí)信致宮崎滔天函(1917 年 6 月 21 日) /281
102. 朱執(zhí)信致宮崎滔天函(1917 年 4 月 1 日) /283
103. 朱執(zhí)信致宮崎滔天函(1918 年 5 月 16 日) /285
104. 便條 /287
宮崎滔天家藏民國人物書札手跡(第三卷) 作者簡介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研究中心成立于1982年,是為紀(jì)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名譽(yù)主席宋慶齡同志而設(shè)立的人民團(tuán)體,以弘揚(yáng)孫中山、宋慶齡精神為己任。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研究中心與宋慶齡故居管理中心合署辦公,負(fù)責(zé)管理宋慶齡故居、征集孫中山、宋慶齡相關(guān)史料及開展相關(guān)研究和宣教工作,是整理保護(hù)孫中山、宋慶齡相關(guān)文物和資料的重要陣地、研究宣傳孫中山、宋慶齡思想和精神的權(quán)威機(jī)構(gòu)之一。三十余年來,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研究中心全面保護(hù)和廣泛征集孫中山、宋慶齡相關(guān)文物資料,深入挖掘?qū)O中山、宋慶齡思想學(xué)術(shù)和人文價值,為弘揚(yáng)孫中山、宋慶齡偉大精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xué)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xué)概述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