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制度與變革 中國王朝600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296120
- 條形碼:9787568296120 ; 978-7-5682-961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制度與變革 中國王朝600年 本書特色
視角新穎:迥異于以往中國人寫史側重于宏觀的政治史及政治制度的沿襲變革,本書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通過對宮廷檔案、實錄、時人筆記及同時代官員的交往及觀察為基礎,側重于對人物的還原。該書所寫的核心為宮廷里的那些人、宮廷與國家政務之間的關系和作為一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旁觀者對這些現象的理解,通過小的視角來展現大的歷史面貌,更具有人文視角和人文情懷,可讀性也比較強。 英國漢學家聯袂力作:本書的兩位作者均為著名的漢學家,曾以記者的身份長期居住在中國,走訪過中國多個地方,廣泛接觸中國各級官員和上層統治者,是中國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目擊者和見證人,其作品對西方看待晚清歷史產生巨大的影響。 文筆幽默有趣、對史料剪裁得當:本書在《明史》及清實錄和時人筆記的基礎上,引用了大量的人物對話,既豐富了人物形象又增強了可讀性。 國內首次出版:本書雖曾在西方世界產生過重要影響,但國內尚屬首次出版。 裝幀精美:書中收錄151幅珍貴照片,采用四色印刷,封面采用手感較強的特種紙,內文采用能較好呈現圖片效果的涂布純質。
制度與變革 中國王朝600年 內容簡介
一個帝國*繁盛的時候,恰恰可能埋藏著日后衰落的危險種子 宮墻內的權謀悲歡,宮墻之外的戰爭無奈 素以天朝自居睥睨諸國的帝國,奈何抵擋不住時代的潮流,步入歷史的塵埃 撥開歷史的迷霧,一步步拼湊出古老帝國衰亡的軌跡 細讀失落而褪色的帝國滄桑,勾勒出古老帝國由盛而衰的歷史脈絡 《制度與變革:中國王朝600年》首次出版于1914年(英文版書名為《Annals and memoirs of court of peking》直譯為《北京宮廷年鑒與回憶》)。該書詳細記錄了明清兩代的歷史,文中大量直接引用中國的君主、實錄編纂者、筆記作者、信件作者們原封不動的原話,力圖還原當時發生的歷史事件的記錄。作者希望能傳達給讀者一系列速寫式的印象,展現出中國的統治者與他們的宮廷之間的私人關系與家庭關系,還有宮廷與國家政務之間的關系,在這些關系中可以看到王朝的起伏漲落。其內容不但比較真實,而且極具史料價值。甫一問世,在西方世界就贏得了一片喝彩。
制度與變革 中國王朝600年 目錄
001 │序言
001 │**部分 明朝
003 │第1 章 中國的哈倫·阿希德
022 │第2 章 一個聲名狼藉的太監
059 │第3 章 李自成起義與北京城的陷落
090 │第4 章 吳三桂
104 │第5 章 清王朝建立
135 │第6 章 南京的南明朝廷
147 │第7 章 揚州十日
164 │第8 章 明朝末裔
177 │第二部分 清朝
179 │第9 章 順治皇帝
186 │第10 章 為人父的康熙
209 │第11 章 雍正朝的憂患
224 │第12 章 雍正報仇雪恨
243 │第13 章 乾隆大帝
276 │第14 章 和珅倒臺
295 │第15 章 嘉慶朝:末日初兆
307 │第16 章 道光朝:來自西方的沖擊
324 │第17 章 咸豐朝和同治朝:一路下坡
345 │第18 章 光緒愁思紛紛
357 │第19 章 庚子年(1900)紀事
374 │第20 章 關于老佛爺
395 │第21 章 攝政王的朝廷
410 │結論
制度與變革 中國王朝600年 節選
序言 許多讀者都對慈禧的性格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我們關于她的人生與統治寫就的著作博得了慷慨的贊賞,這些都讓我們深信,現在這部覆蓋了更長歷史時期與更寬廣地域的新作讀起來也會同樣令人興趣盎然,對那些想要了解遠東*新變化的人來說也不乏裨益。除非我們理解了主宰這個民族的統治方式和日常生活的主流思想與行為—也就是說,他們的回憶與本能,他們的社會、宗教與經濟體系,否則是無法真正設身處地地體會到他們所遭遇到的禍患與劇變,也無法對他們施以援手,因為這是只有在了解他們的動機、及時預見到他們的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做得到。要做到穩步地全面認識中國,要深入探索他們的哲學與文明而尋找因果,就有必要從他們的觀點來看問題,置身于他們中間,聽他們親口說話,他們說的很多東西都是西方人早已遺忘的,但仍然銘刻在東方人心里。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寫這部新著時,正如寫慈禧的傳記時一樣,我們都認為*好的做法是直接引用中國的君主、實錄編纂者、筆記作者、信件作者原封不動的原話,還原他們對當時發生的歷史事件的記錄,希望這樣能讓歐洲讀者們體會到當時人們曾經置身其中和深受觸動的氣氛。 這部新作旨在寫出一部關于北京宮廷生活的信史,首先從明王朝日薄西山和清王朝旭日東升的時期寫起—也就是說,從16 世紀中葉開始寫起,一直寫到清王朝覆滅。我們并不打算寫一部按年代排列的中華帝國的內政或者外交關系大事記,只希望能傳達一系列速寫式的印象,展現出中國的統治者與他們的宮廷之間的私人關系與家庭關系,還有宮廷與國家政務之間的關系;在這些關系(它們在中國的族長制體制下極為重要)中可以看到王朝的起伏漲落;也可以看到在幾代人之間,善惡的種子是如何播種,然后又自食其果。 我們的目標是盡可能完整和如實地再現北京宮廷的氛圍,以跟隨中國作者的敘事為定則,并不打算按照歐洲作者約定俗成的習慣在某些地方保持緘默,或者將其削短補長。總體來說,我們斗膽認為,歷史的愛好者想看到的應當是事物的原狀,正如道德論者想要看到的是事物應該有的形狀;歷史的愛好者在閱讀這部很多地方直接引用東方人著述的東方生活史的時候,應當像閱讀古代以色列國王的編年史時一樣冷靜客觀,擅長辨識基本的道德倫理與人性,這些書盡管坦率,卻能增進我們對歷史的了解。 有一小部分道德論者寧可無視歷史的鏡鑒,不愿意面對不愉快的事實,他們心目中的宇宙就像壁爐邊那樣安逸,無論如何也不肯改變這種觀念,謝天謝地這些人的數量現在越來越少了。曾經有過這么一件事—一家給美國家庭提供勵志讀物機構的經理,邀請我們寫一系列關于中國和中國人的文章;但是他為了保證他的訂戶的道德感情不受冒犯,在協議中規定了許多條款,其中有一條是“文中不得指涉嬪妃、姬妾或者其他不道德的現象”。《圣經》中約伯坐在爐灰中,拿瓦片刮身體,他的故事不適合做這些人起居室里的讀物,正如現在這部《明清外紀》(即《制度與變革:中國王朝600年》)不適合進入這些人的圖書館,他們是生活在高墻保護下的花園里的。然而,約伯式的苦難和哲學,直至今日對遠東人民來說仍然是家常便飯,要忠實地描摹他們的生活,就不能不把約伯的故事記在心里。往昔一如今日,當人們流利地談論著議會和代表制,“愚民”們卻“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因為一個古老的社會體系是西方的慈善機構所無法連根拔除的。在*近的幾個月里,中國的許多城池又一次遭遇了化為廢墟的命運,路上又一次聽到了拉結3 哀悼她的孩子們的哭聲。鐵路、電話、要塞和船只—所有這些歐洲物質文明帶來的設備,都無法拯救南京市民免受內戰之害。今日的東方,就像示巴人和迦勒底人的時代一樣;漢朝的子孫“遠離穩妥的地步,在城門口被壓,并無人搭救;他的莊稼由饑餓的人吃盡了,就是在荊棘里的也搶去了,他的財寶有網羅張口吞滅了”。對于這些生活在過時的家長制體系下、父債子償的受害者來說,約伯的話就是*尋常的真理。“四面的驚嚇要使他害怕,并且追趕他的腳跟。他的力量必因饑餓衰敗,禍患要在他旁邊等候。他要從所倚靠的帳篷被拔出來,帶到驚嚇的王那里。不屬他的,必住在他的帳篷里,硫黃必撒在他所住之處。” 我們在編纂這部著作時所采用的實錄與回憶錄,非常能代表東方人看待生死與國家大事的態度。我們并不打算突出描寫紫禁城中的種種暴行、淫亂與殘酷;我們也不是特意挑出恐怖事件大加渲染,任何中國人自己認為不在日常體驗范圍之內的東西,我們在此也不會描述。我們只打算從中國人的作品中引用一些符合現實生活的場景—不是感情豐富的人道主義者想象中的現實,而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那種現實,正如照耀在皇帝寶座上的陽光和寶座后面的陰影一樣從未改變。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需要在斯庫拉和卡律布狄斯兩塊險礁之間選擇一條穩穩的中路,既不過分順從中國編年史家們殘酷的現實主義筆法,又不流于我們社會常規下東遮西掩、閉口不言的偽善風氣。 讀者們若能在閱讀此書時忘記西方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準則,便能*為充分地體會到中國方面記載的歷史價值與緊要之處;他們*好能將社會常規與老生常談從腦海中驅除,嘗試去理解東西方道德倫理上的差異,對于思考的結果,也不要用帶有偏見或者愛憎的眼光去看待。比如,任何把一夫多妻制看作“不道德行為”的人都不可能在研究中國歷史時保持理性的同情,也無法充分理解那些影響時下統治階級的個人行為與國家政策的主要動機。要抱持正確的見解,我們就必須用研究古代希伯來族長和國王的心態去研究中國的體制與歷史;我們應該接受他們有自己的風俗,只是如今我們作為所有世代的子孫,已經決定將這些風俗改變或者廢棄。如果在采取這種中立態度時,我們還能意識到西方世界關于道德觀念的信仰和常規作為一個整體并非說一不二或者更加優越,那就更好了。在生活中的各種暴行與貪欲的表面之下,東方的沉思的靈魂有著忍受苦難的無窮力量,保留了哲學家的尊嚴與西方人無法企及的理想之美,從這些理想中,誕生了東方人*高貴的靈感與宗教。東方人盡管在精神和物質進步等方面都不及西方人,然而東方人作為一個整體可以自詡為與自然更加接近,中國人又尤其如此,他們沒有可恥的偽善行為,也不會囿于社會常規就弄虛作假,而這些行徑占了西方社會的很大一部分。誠然,自古以來東方就接受了一夫多妻制,并因此產生許多混亂的父子關系與家庭風波,比起西方的一夫一妻制來,是稍遜一籌的社會理想;誠然,古代中國的統治者因為后宮眾多,造成了許多重大的災禍;然而,如果我們能冷靜地看待這個問題,不時刻想到我們自身的行為標準,我們就會承認,一夫多妻制盡管有其罪惡之處,但也讓古代中國人幸免于很多在我們的社會里公正地遭到譴責和鄙視的現象—他們沒有我們街頭那種可憎的皮肉交易,他們的女人不會性別模糊、無法嫁人,也不會變成爭取選舉權的激進女子,他們沒有我們那些病態的性欲和私通,這些丑事遍布整個歐洲社會,還進入了文學與戲劇。東方人就傳統和性情而言都更加寬容,不輕易談及怪力亂神,在其他事情上也不以貌取人;任何鼓吹仁愛寬厚的信條都會得到他們的肯定;然而即便是中國人也無法免俗,會把基督教文明的成果與他們自己的文明相比較,然后滿意地表示東方可不像西方那樣天天都打官司和鬧離婚。盡管對他們的祖先崇拜我們可能無論是在原則上還是在實踐上都無法茍同,但無法否認他們教養出來的孩子尊敬父母,有責任感,而且他們的女人寧死也不肯失節。中國人不愛討論未知的世界或者通往未知世界的道路,如果他們還能抵制住把孔夫子的制度和歐洲體制相比較的誘惑的話,那就未免是超越人類的忍耐力了;就像托克維爾在美國觀察到的那樣,民主會讓人過分忙碌,失去用于冥思的時間與空間,無法獲得內心的和平,如果他們認識不到這一點,那就未免太可惜了。在研究中國歷史的時候,*好是記住這些事情。
制度與變革 中國王朝600年 作者簡介
愛德蒙??巴克豪斯(1873—1944) 英國東方學學者和語言學家。1886年就讀于牛津大學,1899年來到中國,擔任《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莫理循的助理,協助翻譯工作。他頗具語言天賦,精通漢語、日語、俄語等語言。他余生大部分時間都住在中國,曾是中國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人,被稱為“北京的隱士”。他曾借助宮廷檔案潛心研究中國歷史,他的作品對西方人如何看待晚清的歷史有巨大影響,被視為當時權威的歷史學家。 濮蘭德(1863—1945) 出生于愛爾蘭。1883年來華,考入中國海關,任總稅務司錄事司。1896年任上海英租界工部局秘書長,兼任《泰晤士報》駐上海記者。曾走訪中國多個地方,并親自采訪過李鴻章。著有《李鴻章傳》《中國之憾》等書。他與巴克豪斯合著的《慈禧外紀》和《北京宮廷年鑒與回憶》(即《制度與變革:中國王朝600年》)兩書在西方曾產生巨大的影響。
- >
二體千字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