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學的邀約 (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79114
- 條形碼:9787532179114 ; 978-7-5321-7911-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學的邀約 (精裝)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文學愛好者詩意品讀 理性賞鑒 當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清華大學教授格非邀您共赴一場華美的文學盛宴。 詩意打通閱讀與寫作、理論與文本、作者與讀者,經典“格非式”的敘述貫穿全書,從迷離的“花非花”開始,一路搖曳生姿,如此的文學盛宴豈能錯過?
文學的邀約 (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所討論的問題,除了文學(特別是小說)的敘事和修辭之外,亦論及一般文學現象,尤其是文學及其功能的歷史演變。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經驗與想象、作者及其意圖、時間與空間、語言與修辭。作者在細讀中外文學作品的基礎上,結合中國敘事的傳統資源,對上述四個方面的問題逐一進行了論述和辨析。同時,本書還希望對20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和18世紀以來的現代文學觀念的諸多方面,進行初步的反思 。
文學的邀約 (精裝) 目錄
自序 001
導言 現代文學的終結 001
**章 經驗與想象 023
花菲花 025
遭遇和經歷 033
記憶 037
同質化 043
規訓與遮蔽 053
陌生化及其后果 060
記錄與超越 064
內在超越 076
第二章 作者及其意圖 085
什么是作者 087
霍桑的隱喻 094
意圖及修正 101
作者與傳統 111
典故與互文 118
作者與準文本 125
評點者的角色 136
知音 141
作者的聲音 149
作者之死 162
重塑經驗作者 168
第三章 時間與空間 175
時間與彼岸 177
幽明 183
麥秀黍離 188
物象中的時間 199
時空穿越 206
概述與場景 220
停頓 235
中國傳統敘事中的停頓 246
省略 258
敘事的重復與錯綜 272
《史記》的敘事錯綜 281
第四章語言與修辭 289
語法與修辭 291
聚焦 300
距離與人稱 313
人物話語 323
方言與普通話 333
語言的準確性 339
抒情與議論 349
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復調 358
文學的邀約 (精裝) 節選
寫作固屬不易,閱讀又何曾輕松?我們所面對的文本實際上不過是一系列文字信息而已,它既在語法的層面上(為我們經驗所熟知)陳述事實,也在隱喻的意義上形成分岔和偏離;它既是作者情感、經驗和遭遇的呈現,同時又是對這種經驗超越的象征;既是限制,又是可能。既然文學作品的意義有待于讀者的合作,我更傾向于將文學視為一種邀約,一種召喚和暗示,只有當讀者欣然赴會,并從中發現作者意圖和文本意圖時,這種邀約才會成為一場宴席。讀者之于閱讀文本,我以為有些類似于杜牧所說的“丸之走盤”,一方面“丸之走盤,橫斜圓直,計于臨時,不可盡知”,另一方面,“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之不能出于盤也”。參見杜牧:《注孫子序》,見《樊川文集》(卷一),陳允吉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中國古代的閱讀理論特別強調意會、冥會和會通,作者所召喚的是一個可能的潛在讀者,也就是能夠發現文本意圖的那個敞開的時間中的讀者。而閱讀目的只有在發現“模范作者”之后才能實現。冥會和意會,指的就是兩者的相遇,不過兩者何時相遇,以及能否相遇,這就涉及許多復雜的條件和因素。也就是說,寫作和閱讀的關系,從來都不是哪個主動、哪個被動,誰是主導、誰是附庸的關系。閱讀的成敗取決于兩者的會通,寫作者的姿態,說到底僅僅是一個邀請而已。普魯斯特對現實主義的厭倦與憎惡是人所共知的,他認為作者唯一的職責僅僅在于解釋,而非記錄。而后者*恰當的藝術形式是繪畫和電影。寫作作為一種解釋活動,它僅僅是一幅幅雜亂的速寫:相對于繪畫,速寫并不留意事物的整體、邏輯、因果性及其意義,它所關注的是一些特殊的局部,諸如語調、表情、舉止等等在別人看來也許是幼稚可笑的東西。他關注的是所有這些反復出現的聲調、表情、舉止之間的關系——毫無疑問,普魯斯特試圖編織出一張大網。當他從水中拉起來,網中也許沒有一條魚,但每一個網眼上都布滿了晶瑩剔透的水珠。從這個意義上說,普魯斯特擺脫了捕魚者的身份,而把自己悄然變成了水滴的收集者。但是,寫作作為一種解釋,它描述的對象并非是現實生活中的某一個人,某一件事,而同時是六十個人,無數件事。參見普魯斯特:《復得的時間》,見崔道怡、朱偉等編:《“冰山”理論:對話與潛對話》,424頁,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也就是說,普魯斯特所要解釋的,并非單一平面的事物,而是以復數形式所呈現的所有事物。這些事物儲存在我們的記憶之中,沉睡、發酵、生長,一件事涉及另一件事,一個人牽扯出另一個人,像水面蕩漾開的波紋,又像花朵編織成的花環。同質化 現代交通的發展和傳播途徑的革命性變化導致了“遠方”的消失,使得作者在表達其經驗的信心受到打擊,其次作者本身在大眾傳媒的塑造過程中也不可能全身而退,他所擁有的經驗也越不具備具體可感的質地,作家成為了同質化經驗的犧牲品,也加劇了這種同制化傾向。 追求獨特性的經驗沒有意義,重要的是我們的經驗如何在語言的上下文語境中和復雜的文化系統中得到確認、留下印記并產生特定的意義。 陌生化及其后果 什克洛夫斯基《藝術作為手法》:寫作在一定程度上并非尋找或者創造新形象,而是通過特殊的手法將這些形象重新安排以體現作家的創作意圖。藝術和文學的功能之一是感覺事物,而非認知事物,是表現在文學生產過程中的感覺真實,而非這一過程的認識論。 陌生化不是怪誕、離奇,而是希望把經驗和事物從功利性、被遮蔽的語言方式和習慣中解放出來,通過疏離這一手段恢復我們對事物的感知。 文學和藝術活動本來就是一種帶有強烈偏見的激情。偏見不僅僅是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必須克服的障礙也是作者從事寫作活動的內在動力之一。 典故與互文 中國文化的一個傾向:沉迷于不斷追溯逝去的記憶,打撈被時間所覆蓋的歷史文化碎片。文學寫作既可以看成對過去的記憶,也可以看做一種歷史碎片的反復疊加,更是對歷史遺跡的憑吊。其中重要的元素是用典。
文學的邀約 (精裝) 作者簡介
中國當代實力派作家,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夢》和《春盡江南》)、《月落荒寺》《望春風》等,中短篇小說《隱身衣》、《蒙娜麗莎的微笑》《褐色鳥群》、《雨季的感覺》等;另有論著和散文隨筆《雪隱鷺鷥》、《小說敘事研究》等。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推拿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