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古典小說:千古文人沉浮錄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202151372
- 條形碼:9787202151372 ; 978-7-202-15137-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典小說:千古文人沉浮錄 本書特色
★本書生動揭示了中國歷史上20位頂級人物宦海沉浮的生存啟示,再現(xiàn)了絕代才子與命運之手的無奈糾葛。是一部反思古代文人從政為官的私家札記。
★作者閱世豐富,神交古人,重回歷史現(xiàn)場,人生百味皆形諸筆端;又博覽古籍,縱橫貫通,檢覆史論觀點,剖析事理人心,所得古人政治經(jīng)驗和人生智慧,足為今人取法受益。
★書生從政,沉浮宦海,是中國歷史上一道引人注目的風(fēng)景。屈原自沉曾引起后世幾多紛爭?賈誼的格局決定了其何種命運走向?韓愈屢遭貶黜何以成就令名?蘇軾宦海浮沉體現(xiàn)了怎樣的時代脈絡(luò)?劉伯溫歸隱田園因何仍難逃噩運?……作者并非泛泛講述人物生平,而是獨辟蹊徑,從多個角度審視歷史事件,不落窠臼,從而得出富有創(chuàng)見的結(jié)論。
中國古典小說:千古文人沉浮錄 內(nèi)容簡介
本書以沉郁頓挫的史筆敘述了中國歷史上20位典型文人從政為官的坎坷經(jīng)歷,展示了他們在大關(guān)大節(jié)面前的不同抉擇,并揭示其成敗得失與價值追求,以此深窺舊官場變化莫測的人際關(guān)系。
作者閱世豐富,神交古人,重回歷史現(xiàn)場,人生百味皆形諸筆端;又博覽古籍,縱橫貫通,檢覆史論觀點,剖析事理人心,所得古人政治經(jīng)驗和人生智慧,足為今人取法受益。
中國古典小說:千古文人沉浮錄 目錄
馮唐:鄙人不知忌諱與白首不見招
楊惲:牢騷憤懣訴文字,腰斬之日血斑斑
蔡邕:圖安應(yīng)聘因氣餒,徒然罹禍緣淚多
虞翻:疏節(jié)狂傲投荒客,典籍自慰名不朽
嵇康:鸞翮有時鎩,龍性誰能馴
李適之:避賢求散樂銜杯,憂懼服毒了此生
劉禹錫: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韓愈:慷慨諫迎佛骨表,一貶便陳封禪書
寇準(zhǔn):棱角分明的性格,坎坷多舛的命途
范仲淹:直道而行,先憂后樂
范純?nèi)剩痕`行忠恕,問心無愧
蘇軾: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陶弘景和劉伯溫:山居可選擇,禍福不由己
解縉:曠世大才子,何堪雪中埋
楊繼盛:椒山自有膽,何必蚺蛇哉
呂留良:身將隱矣文焉用,不得其平切莫鳴
后 記
中國古典小說:千古文人沉浮錄 節(jié)選
自 序 讀書做官論在中國古代的影響力究竟有多么大?估計誰也估算不出來。好多人會不假思索地認(rèn)為,讀書做官論是古代統(tǒng)治者不遺余力地倡導(dǎo)宣揚的占據(jù)主流意識形態(tài)地位的儒家說教。人們不僅會信口說出許多著名的歷史掌故,諸如,唐太宗李世民看見新科進士列隊出入端門時喜形于色,脫口道出:“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宋真宗趙恒的勸學(xué)詩《勵學(xué)篇》云:“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無車毋須恨,書中有馬多如簇。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jīng)!鄙踔吝會振振有詞地搬出《論語》里的名言作為佐證:“學(xué)而優(yōu)則仕!
然而,不少人卻有意無意地或誤解或曲解了“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原意。《論語·子張篇》的確載有孔子的學(xué)生子夏的話:“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钡珔s和讀書做官論聯(lián)系不起來。子夏這句話轉(zhuǎn)述的是老師孔子的見解,其本意是說:學(xué)習(xí)和做官一脈相承,互為前提和目的。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盡管孔門師徒宣講“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并不是教人讀書做官,但儒家學(xué)說總的精神是教人積極入世經(jīng)世致用,《左傳》即明白無誤地提出人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庇谑呛鹾笫涝絹碓蕉嗟淖x書人篤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十年辛苦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學(xué)得文武藝,售與帝王家”,紛紛走上了讀書做官之路。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號稱志存高遠(yuǎn),也認(rèn)為讀書科考做官是士人實現(xiàn)其人生理想追求價值的必由之路:“男兒唯患無名耳,將相何曾有種來!”允文允武的南宋大詞家辛棄疾也曾賦詞言志:“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在既往的古近代歷史中,讀書人出仕致仕前赴后繼樂此不疲欲罷不能;書生從政沉浮宦海則構(gòu)成了一道格外引人注目的風(fēng)景,蘊含了極其豐富的內(nèi)容,不論讀者從政治的文化的社會的心理的倫理的哲學(xué)的,成功的坎坷的失敗的哪個角度審視,都能得到啟迪和收獲。
古代文人從政做官是個大題目,在歷代典籍中隨處可見不勝枚舉,且不說那些幸運的成功者,單是在宦海生涯中歷經(jīng)坎坷沉浮不定傷痕累累,*后賠上自個身家性命甚至連累了子孫后代的不幸文人,就足以排成一行望不見盡頭的長隊,令人目不暇接感慨系之。在長期與故紙堆打交道的時光中,筆者曾特別留意古代文人仕途坎坷問題,并力圖和長眠于故紙堆里的這些先賢們進行精神方面的交流,斷斷續(xù)續(xù)寫了若干文字。既可以視為筆者個人的讀書讀史筆記,也可以視為向高明的讀者推薦介紹這些先賢們宦海沉浮經(jīng)歷、體悟其人生利鈍得失的聊齋閑侃。
本書介紹了20位著名書生的仕宦沉浮:柳下惠、屈原、賈誼、馮唐、楊惲、蔡邕、虞翻、嵇康、李適之、劉禹錫、韓愈、寇準(zhǔn)、范仲淹、范純?nèi)、蘇軾、陶弘景、劉伯溫、解縉、楊繼盛和呂留良。
春秋時期的“和圣”柳下惠,是古代從政文人當(dāng)中不可多得的一個。透過他秉持直道事人,乃至官越做越小,卻不肯離開故鄉(xiāng)魯國另謀出路的感人事跡,不難感悟到文人從政所應(yīng)具有的精神風(fēng)骨,盡管這種精神風(fēng)骨隨著世風(fēng)日下而逐漸成為絕響。生活在春秋時期的孔夫子主張“邦有道則仕,無道則隱”,后來的士人則把手段當(dāng)成了目的——出仕做官原本是文人實現(xiàn)其政治抱負(fù)、贏得生前身后名的手段平臺,卻被后來的人們視為人生的唯一目的。有比較才能有鑒別,這使得柳下惠愈加顯現(xiàn)出其卓然不群的人格魅力。
馮唐可謂古代官場中失意士人的典型代表。因為生性耿介不知忌諱,不懂得古代官場的潛規(guī)則,不屑于甜言蜜語阿諛奉承,故而只能待在官場的角落里虛擲一生——“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遂成為許多官場失意者的精神偶像,而他平生僅有的一次榮耀,也成了后來無數(shù)士人朝思暮想的*大企盼:“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盡管蹉跎一生,卻沒有承受什么無妄之災(zāi),了無愧疚隨遇而安活到了自然死,故而馮唐郁郁不得志的仕宦生涯,也被有的人視為不幸當(dāng)中的大幸。
進入這個圈子中的讀書人自是很難置身事外。同樣是品嘗仕宦苦果,當(dāng)事者行走的腳步和心態(tài)卻迥然不同:戰(zhàn)國時期楚國三閭大夫屈原、三國時期東吳名士虞翻、北宋名臣范仲淹,是歷史上有名的逐臣,相通之處在于他們都因遭遇放逐而綻放出奪目的光輝,“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虞翻“雖處罪放,而講學(xué)不倦”,并為《易經(jīng)》《老子》《論語》《國語》訓(xùn)注,成了一代學(xué)問大家;范仲淹雖然沒有留下一本皇皇巨著,卻書寫了“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古代士大夫情懷。轉(zhuǎn)換視角觀察,同樣是被讒放逐,憂國憂民的三閭大夫屈原彷徨山澤,終因無法排遣長期淤積在心中的塊壘,而哀傷絕望地選擇了投江自盡;虞翻在流放地交州生活多年,無怨無悔,氣定神閑,悅以忘罪,以74歲高齡坦然告別人世;范仲淹主持慶歷新政夭折后的余生歲月長達(dá)八年之久[慶歷四年(1044年)到皇四年(1052年)],由州而鄧州而杭州而青州而潁州,歷盡顛簸直到終老,卻從未有過任何抱怨,始終念念不忘憂國憂民,如此心胸器量,絕非屈原所能望其項背。
西漢高官楊惲、唐朝左丞相李適之、明朝內(nèi)閣首輔大臣解縉,在步入仕途之初,均雄姿英發(fā)有所建樹,且扶搖直上身居高位,但隨后卻遭到命運的無情捉弄,一蹶不振,進退失據(jù):一向視錢財如糞土的楊惲被罷官削職后,轉(zhuǎn)而“家居治產(chǎn)業(yè),起室宅”“以財自娛”,又意氣用事地將牢騷憤懣訴諸文字而慘遭腰斬;貴為皇族的李適之在領(lǐng)教了右丞相李林甫的魔鬼手段后,審時度勢主動退出,“避賢初罷相,樂圣且銜杯”,卻沒料到對方依舊不依不饒,*后竟然在驚懼之中仰藥服毒抱憾終天;解縉在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曾經(jīng)倍受信任,做了內(nèi)閣首輔大臣,旋因選立太子之事而泥潭深陷,被貶徙到西南交趾,后又被成祖朱棣下令活埋于雪堆中。
西漢文人賈誼、東漢文人蔡邕的仕宦之旅,既讓人扼腕太息,又叫人不得不服膺王安石何以喟嘆“命屬天公不可猜”:生活在漢文帝時期的賈誼才高八斗且生逢明主,年紀(jì)輕輕便受到漢文帝賞識器重,卻既經(jīng)不起仕途上的些許打擊,又承受不了梁王墮馬的巨大心理壓力,而過早地結(jié)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蔡邕是東漢末期享譽天下的大學(xué)者,又是一位政壇斗士和見微知著的高明之士,曾經(jīng)避難江海多年。但到了晚年,卻因為把持朝政的奸雄董卓的威逼利誘而出山做官,又在董卓被殺暴尸街頭時因私情落淚而徒然地丟掉了自己的有用之身。無謂地死在了不值得死的地方,實在是他們的莫大悲哀呀!
劉禹錫和韓愈都是唐代著名的大文豪,早年攜手投身仕途,面對接踵而來的宦海風(fēng)云,卻走出了兩條迥然不同的人生之路:永貞革新失敗后劉禹錫迭遭貶徙,時間長達(dá)23年。性格剛強的劉禹錫愈挫愈奮,不屈不撓地和命運抗?fàn)幜艘簧,年逾古稀的劉禹錫臨死前以自為墓志銘的方式,表達(dá)了他無與倫比的人生自信:“不夭不賤,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數(shù)之奇兮。天與所長,不使施兮。人或加訕,心無疵兮。”一代文宗韓愈則心態(tài)復(fù)雜,一方面慷慨諫迎佛骨,一方面卻審時度勢,“一貶便陳封禪書”。如此放棄原則以曲求伸,自是難免被后人所詬病。
寇準(zhǔn)、范純?nèi)、蘇軾是北宋時期偉岸磊落的大丈夫,也是特立獨行傳奇色彩濃郁的從政文人。雄才大略的寇準(zhǔn)允文允武性格鮮明,一心做大官、干大事、享大名,在決定北宋命運的澶州之役中舉重若輕,建立了不世功勛,又在多次拜相又多次被貶徙外放的宦海顛簸中,練就了寵辱不驚的為官心態(tài),晚年在流放途中,神色自若地應(yīng)對奸臣丁謂一伙企圖假手殺害他的陰謀伎倆,讓人們真正見識他的胸襟偉岸。范純?nèi)世^承了父親范仲淹的忠誠仁愛,堅持踐行忠恕,既不出賣人格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也不在政治對手走背字時還以牙眼,在長期坎坷沉浮的仕途生涯中,交出了一份令人為之動容問心無愧的為官為人的合格答卷。蘇軾更是典型的仕途坎坷人,為了堅守胸中的道義夢想,經(jīng)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磨難。“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若問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笔廊硕炷茉?shù)倪@首詩作,道出了這位曠世大文豪仕途生涯的心路歷程。讓人費解的是,盡管寇準(zhǔn)、范純?nèi)、蘇軾歷經(jīng)坎坷顛簸,卻誰也沒有下決心選擇退出仕途,而是無怨無悔地戴著被人家換來換去的官帽子走完了生命的全程。
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是魏晉玄學(xué)的領(lǐng)軍人物。身為曹魏皇族的女婿,嵇康自然有機會做官,只因不肯與當(dāng)權(quán)的司馬氏兄弟沆瀣一氣,而毅然退出政壇,潛心林泉,倡導(dǎo)“越名教而任自然”。誰能想象得到,與世無爭修養(yǎng)極好長年累月喜怒不形于色的嵇康,竟然被小人鐘會聯(lián)手竊國大盜司馬昭羅織罪名,于不惑之年丟了性命。如此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怎能不讓人不寒而栗,對仕途心生畏懼,進而感慨“是非不由己,禍患安可防”。
因為官場上的水太深,不測之禍隨時都可能降臨,故而視仕途為畏途的讀書人大有人在,其中便有許多智商極高天賦極好的飽學(xué)之士。且不說許由、巢父,不說范蠡、張良,單是南朝陶弘景和明代劉伯溫的不同歸宿,便足以讓人百味雜陳。陶弘景和劉伯溫都是他們那個時代的風(fēng)云人物,都有過投身官場又厭倦官場主動退出的經(jīng)歷,但結(jié)局卻迥然不同:茅山道士陶弘景做了南朝梁武帝蕭衍的在野顧問,世稱“山中宰相”;居功至偉被視為張良、諸葛亮再世的劉伯溫,致仕還鄉(xiāng)后謹(jǐn)小慎微謹(jǐn)言慎行,卻無法消除一代剛愎雄猜之主明太祖朱元璋的猜忌而含冤死于非命。
古人投身仕途,奉行“武死戰(zhàn),文死諫”,步入官場的有骨氣的文人每每視不計生死利鈍大膽諍諫為使命和榮耀,明代忠烈之士楊繼盛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楊繼盛舍生忘死彈劾權(quán)奸嚴(yán)嵩,在牢獄中嘗盡各種酷刑而后慨然赴死,一句擲地尚做金玉聲的“椒山自有膽,何必蚺蛇哉?”令人讀來肅然起敬。無怪乎清朝順治皇帝為之喟嘆:“朕觀明有二百七十年,忠諫之臣往往而有,至于不為強御,披膈犯顏,則無如楊繼盛。而被禍慘烈,殺身成仁者,亦無如楊繼盛!
明末清初的思想者呂留良,于明朝滅亡后曾參加過反抗清軍的殊死戰(zhàn)斗,意識到反抗無濟于事時曾參加科考成為諸生,步入清王朝的體制內(nèi)。做了13年諸生的呂留良于37歲時毅然與清王朝切割,拋棄諸生名分,而隱居鄉(xiāng)間,甚至削發(fā)為僧,率性而為,“著邪書,立逆說”,鼓動反清復(fù)明,倡導(dǎo)“生便行吟埋亦可,無慚尺布裹頭歸”。但在他死去半個世紀(jì)以后,又被雍正皇帝從土里面挖出來算總賬,剖棺戮尸梟示,累及后代,子孫或掉腦袋或流放或為奴,可謂歷史上*慘烈的一幕。
除了上述20位外,想要寫的還很多,譬如上古時代那位白發(fā)蒼蒼還在渭水河邊垂釣的姜太公,譬如范蠡、文種、晏嬰、孔子、李斯、韓非、司馬遷、方孝孺、張廷玉、林則徐,等等,因限于篇幅,不得不就此作罷。從某種意義上說,本書的這些文字實在是掛一漏萬,倘能起到拋磚引玉的功用,則私心已然引為榮幸。
在浩瀚的大海里取一瓢而飲,足以品嘗海水的滋味;在浩瀚的史籍中深度審視剖析若干位古代從政文人,也足以想象他們的仕宦夢書生夢,窺探舊官場變幻莫測的人際關(guān)系,認(rèn)識他們的得意與失意、剛強與脆弱、深刻與膚淺、高尚與卑劣、偉岸與渺小。先賢們經(jīng)常將神交古人視為*大的人生樂事,而要真正做到無障礙地和古代諸多各有所長的從政文人進行精神上的溝通交流,前提無非是必須潛下心來認(rèn)真讀書,首先弄清楚交流對象安身立命的時代背景和人文環(huán)境,弄清楚交流對象所面對的矛盾問題,弄清楚他們的所思所想心路歷程,即理想追求價值觀。唯其如此,才有可能通過一場場無言的交流取得更多的收獲,進而充實自己的精神,開闊自己的視野,重塑自己的夢想。
是為序。 己亥立冬于無事齋
中國古典小說:千古文人沉浮錄 作者簡介
李保平,筆名恢嘉、崇璞,河北涉縣人。1982年畢業(yè)于河北大學(xué)哲學(xué)系,長期從事編輯出版工作,后從政多年?釔圩x書讀史,退休后潛心于文史研究,著有《歧路抉擇》《坎坷人生》《斯人何以佯狂》《尊嚴(yán)與虛榮》等。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xué)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
- >
史學(xué)評論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