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過去的誕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0632
- 條形碼:9787542670632 ; 978-7-5426-706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過去的誕生 內容簡介
本書分四部分, 古代、基督教世界、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內容包括: 扁平的世界 ; 過去的現在 ; 希羅多德的成就 ; 修昔底德與線性時間的重塑等。
過去的誕生 目錄
構思
導言定義過去
**部分 古代
扁平的世界
過去的現在
希羅多德的成就
修昔底德與線性時間的重塑
希臘化時期的創新
第二部分 基督教世界
不能由彼及此
祈禱的力量
突破到“當下”
“世間”觀念
重構的“世間”
圖爾的格里高利與“世間”
從未來回到過去:比德及預表現實觀
第三部分 文藝復興
活著的過去
時代錯誤的誕生
彼特拉克的“哥白尼式的飛躍”
通用部目世界觀
讓·博丹與歷史的統一性
第四部分 啟蒙運動
在場與距離
作為一種歷史體裁的傳記
歷史學中的政治
真理的各種關系/各種關系的真理
孟德斯鳩與事物的關系
過去的出現
跋過去的歷史化
參考書目節選
注釋
索引
譯后記
過去的誕生 節選
《過去的誕生》: 哈維在李維著作的抄本及相關文本上所做的旁注——所有的旁注都顯示出同樣清晰而沉穩的筆觸,極少有刪除的成分——顯示出他是將多種書籍放在一起研讀的,在它們之間進行細致的相互參校,而非一次只從頭至尾讀一《過去的誕生》。格拉夫頓和賈丁推斷這種緩慢、細致而深入的閱讀方式可能會因一種近代早期的發明而變得便利可行,這就是書輪,一種小巧的費里斯轉輪式的放置書本的輪子,它可以使讀者(坐在它的底座上)在學習的過程中一次可以很方便地閱讀和參照10本以上的書籍。因此,當哈維向年輕的托馬斯·史密斯解讀李維著作時,在被選出來從不同方面解釋該著作的諸多文本中,有關羅馬歷史方面的著作占據中心位置。實際上,從事此類閱讀的人倒不必然就是帶著一個書輪的專職人員,亦可能是擁有一個大書桌的悠閑的業余愛好者。對我們而言關鍵在于,那種深入的、帶有明確導向性的閱讀,無論閱讀者是專職人員還是業余愛好者,就將之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這一公開目的而言,鼓勵都同時從多種文本摘錄信息。博丹的《方法》一書所設定的就是這種閱讀模式。 特別令人關注的是反復精讀的效果。哈維的李維抄本滿是注釋,留下了持續研讀的痕跡,而每一次研讀參照的文本以及心中所想要達到的目的都不盡相同。當他在不同的情境之下一遍又一遍地反復閱讀李維的作品時,哈維所做的遠不僅是從文本中摘錄實用的信息,而是由此形成了一種認為羅馬過去“多姿多彩且富有立體感”的看法。格拉夫頓和賈丁發現這種多維理解的主要例證是哈維對李維歷史第三個十年,即第二次布匿戰爭的評注,在那里,哈維對漢尼拔在坎尼取得壓倒性的勝利之后未能攻打羅馬城本身表現得不耐煩。根據李維的敘述,漢尼拔手下的騎兵統帥馬哈巴爾力勸他在戰斗之后立即向羅馬進軍,但漢尼拔卻猶豫不決。哈維在旁注中評論道:“馬哈巴爾的杰出建議本來可以使漢尼拔成為像亞歷山大那樣偉大的人,但漢尼拔只專注于小的利益,失去了一次取得*大成功的機會。不抓住當下機會,就永遠沒有機會。”當哈維偏離李維著作而公開表露出的贊美羅馬的主旋律,進而思考漢尼拔的現實困境之時,格拉夫頓和賈丁在他違背事實的想象中看出了一絲“對魔鬼的同情”。這種視角轉換的“駕輕就熟在一個人文主義者身上不太可能發生”。 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哈維的思想敏銳源于他與一個致力于鼓動伊麗莎白女王推行更富侵略性的對外政策的貴族家庭的聯系。鑒于此種環境,他自然不耐煩于漢尼拔的猶豫不決。但人們從這些旁注中還能察覺出一個設法將自己置于漢尼拔的處境——雖然很短暫——的人的挫折感。哈維對李維文本精深而詳細的理解似乎延伸到傳記領域,并開始關注古代的生活和名人。這種關注為從文本——及其古代情境中——塑造一種對想象的生活的共情式認同提供了場所。如果歷史為現在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教訓寶庫,在歷史著作和傳記中的人物描寫則提供了完全不同的某種東西的可能性,那是一種與往昔生命想象的關聯,它們在文本中幾乎可算是不速之客。在此種意義上,可以說傳記打開了通向我們今天所謂的歷史理解的窗口。 通向理解科澤勒克所稱的與“諸多歷史”不同的“歷史自身”之路各各不同。聚焦于特定目的的精讀有可能起到凸顯歷史人物形象的效果,當人們緩慢而反復地閱讀一個核心文本,并參照各種各樣的關鍵性解釋和支持性材料時,他們就從各類細節中以更加生動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但還有其他閱讀方式,我們可以將之大致稱為“泛”讀而非精讀,其所助長的是對文本更為隨意和不拘一格的理解。D.R.伍爾夫在他富有吸引力的研究著作《近代早期英格蘭的歷史閱讀》中對其中的一些方式進行了分析。書輪或書桌上滿是打開的文本的意象掩蓋了多數(如果不是絕大多數的話)閱讀都是以朗讀的方式進行,且一般都是在一群觀眾前面朗讀這一事實。我們已經在厄賓諾大公的餐廳看到此類活動,在那里弗萊德里克·德·蒙特費特羅每天都要聽人誦讀李維的作品,而且(如伍爾夫所指出的那樣)大聲朗讀的習慣在各種大大小小的場合都是司空見慣的事。令人遺憾的是,它沒有留下什么痕跡,盡管有人推測反復聽文本(經典或其他類)的朗讀會使人習慣于聽特定的文體和短語風格,培養起一種對某個特定修辭技巧的喜好。 與在聽眾面前大聲朗讀相比,私人閱讀(不管是默讀還是朗讀)在旁注中、在通用部目本里、在日記里以及在文學作品中都留下了它的蹤跡。伍爾夫對這些材料的分析顯示出在近代早期人們日益喜好隨意而非專注地閱讀歷史。亨利·普雷斯科特和塞繆爾·佩皮斯常常是一只手捧著歷史書閱讀,另一只手則端著一品脫啤酒。而因失戀而傷心的達德利·萊德尤其只將閱讀歷史作為一種社交潤滑劑——一種不同于加布里埃爾·哈維和他的東家所想要的“行為”。但是,伍爾夫認為,近代早期的讀者有一個共同的傾向,即“從歷史閱讀中發現范例、孤立的事件、可隨時用得上的奇聞軼事,而不是將著作從頭至尾閱讀完以對作品有一個完整的把握。”盡管這種傾向與哈維精讀的慣常做法相吻合,但它同時也完善了一種更為不拘一格的閱讀方法,讀者可以圍繞一個主題同時參考多種文本,而不是在深耕一個核心文本的同時參照手邊的其他相關書籍。這種泛讀的做法在蒙田的奇怪的小隨筆“論拇指”中表現得*為明顯,文中他從各種各樣的希臘和羅馬文本中收集關于他所寫主題的各種古怪的趣聞。人們可以想象他站在自己書房的書架邊,一本接一本地飛速瀏覽著書籍,將他的聰明才智用在這個細微末節的主題方面,它除了用一些*簡單的查詢之外實在也沒有必要用其他手段來完成。 ……
過去的誕生 作者簡介
扎卡里·賽爾·席夫曼(Zachary Sayre Schiffman),美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1980年畢業于芝加哥大學歷史系,獲博士學位。1987年至今一直任教于美國東北伊利諾伊大學歷史系,現擔任該系伯納德J.布勒梅爾杰出研究教授。研究重點:文藝復興和近代早期歐洲歷史,在法國啟蒙運動史方面著力尤多。先后出版四部著作,其中影響大的就是《過去的誕生》,該書奠定了其在美國史學界的重要地位。 梅義征,安徽省太湖縣人,歷史學博士,現居上海市。歷年在期刊、報紙發表各類論文近30篇,出版專著2本,譯著2本,主編著作1本,參與編寫著作1本。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隨園食單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