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新書--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場講演(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599073
- 條形碼:9787532599073 ; 978-7-5325-9907-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場講演(精裝)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學生,90后、00后★1920年代,梁啟超傾注全部熱情的三十場講演:關于教育的出路,和青年的成長。 ★70后梁啟超越過80后“新青年”,對90后、00后“新新青年”說:無精神生活的人,知識愈多,痛苦愈甚。 ★當時深受其影響的“新新青年”有:梁漱溟、錢穆、賀麟、唐君毅、周恩來、梁實秋、徐志摩、張蔭麟、周傳儒、吳其昌、陸侃如、劉節…… ★精校整理,并加前言、導讀、題解、簡注。 ★梳理脈絡,詳解背景,深度關聯歷史與當下。 “近來國中青年界很習聞的一句話,就是‘智識饑荒’,卻不曉得還有一個頂要緊的‘精神饑荒’在那邊。中國這種饑荒,都鬧到極點,但是只要我們知道饑荒所在,自可想方法來補救;現在精神饑荒,鬧到如此,而人多不自知,豈非危險?” “一般教導者,也不注意在這方面提倡,只天天設法怎樣將知識去裝青年的腦袋子,不知道精神生活完全而后多的知識才是有用。茍無精神生活的人,為社會計,為個人計,都是知識少裝一點為好。因為無精神生活的人,知識愈多,痛苦愈甚,作歹事的本領也增多。” “蓋人茍無安身立命之具,生活便無所指歸,生理、心理并呈病態。……故謂精神生活不全,為社會,為個人,都是知識少點的為好。因此我可以說為學的首要,是救精神饑荒。”
新書--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場講演(精裝) 內容簡介
1920年代,梁啟超傾注全部熱情的三十場講演:關于教育的出路,和青年的成長。這些問題依然是我們現在關注的焦點,梁啟超的聲音跨越了一百年,如今聽來格外溫暖、振聾發聵。 本書全面收集梁啟超關于教育和青年主題的講演稿,時間跨度為1914年至1927年,共30篇,附錄一篇。精校整理,并加前言、導讀、題解、簡注。梳理脈絡,詳解背景,深度關聯歷史與當下。 梁啟超講演前經常不寫講稿,講演辭多由聽講者記錄而成。有傳說他在打麻將時起腹稿,王森然記載: 學界常請梁先生講演,而事到眼前,絕不作預備,而是“紅中白板”聲如故,同座代為著急,而先生笑曰:“予正利用博戲時間,起腹稿耳。”故每賭必輸,或有勸止者,先生曰:“骨牌足以啟予智竇,手一撫之,思潮汩汩來,較尋常苦索,難易懸殊,屢驗屢效,已成習慣。”聞者粲然而笑。此雖是趣聞,但梁啟超的才華可見一斑,所以講演才有迷人的魅力和神奇的效果。
新書--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場講演(精裝) 目錄
代前言: 哀鸞孤桐上,清音透百年/劉海濱
導讀
1.知命盡性——1914年6月21日在孔教會之講演
2.君子之養成——1914年11月5日在清華學校演說詞
3.我們向蔡松坡先生學什么——1916年12月14日在蔡鍔先生追悼會場演說詞
4.以自覺心開拓命運——1916年12月15日在上海南洋公學之演說詞
5.人格之養成——1916年12月15日在上海青年會之演詞
6.良能增進之教育——1916年12月21日在江蘇教育總會之演說
7.學生自修之三大要義——1917年1月10日在清華學校之演說
8.讀書莫以做官為志——1917年1月15日在北京各學校歡迎會之演說
9.學生之自覺心及其修養方法——1917年1月在廣東高等師范學校演說詞
10.一己之人格立,國家方有希望——1917年1月31日在南開學校演說詞
11.“知不可為而為”主義與“為而不有”主義——1921年12月21日北京哲學社公開講演
12.趣味教育與教育趣味——1922年4月10日在直隸教育聯合研究會講演
13.教育家的自家田地——1922年8月5日為東南大學暑期學校學員講演
14.學問之趣味——1922年8月6日在東南大學為暑期學校學員講演
15.美術與生活——1922年8月12日在上海美術專門學校講演
16.敬業與樂業——1922年8月14日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講演
17.什么是新文化——1922年8月31日在長沙**中學
18.為學與做人——1922年12月27日為蘇州學生聯合會公開講演
19.教育應用的道德公準——1922年在南京金陵大學講演
20.治國學的兩條大路——1923年1月9日為東大國學研究演講
21.為學的首要,是救精神饑荒——1923年1月13日東南大學課畢告別辭
22.怎樣的涵養品格和磨練智慧——1924年6月在清華學校講演
23.政治家之修養——1925年12月為清華大學政治學研究會所作講演
24.創造新學風——1926年11月清華研究院茶話會演說辭
25.蔡松坡與袁世凱——1926年12月25日在清華大禮堂講演
26.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1926年12月在北京學術講演會及清華學校講稿
27.陸王學派與青年修養——1927年2月5日在司法儲才館講演
28.學問的趣味與趣味的學問——1927年3月5日在司法儲才館講演
29.知命與努力——1927年5月22日在華北大學講演
30.*后的談話——1927年初夏與清華研究院學生同游北海
31.附錄:讀書法講義——1927年為商務印書館函授學社國語科所作
新書--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場講演(精裝) 節選
為學與做人 1922年為蘇州學生聯合會講演 講到學校里的教育嗎,第二層的情育、第三層的意育,可以說完全沒有,剩下的只有**層的知育。就算知育罷,又只有所謂常識和學識,至于我所講的總體智慧,靠來養成根本判斷力的,卻是一點兒也沒有。這種“販賣智識雜貨店”的教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栗。現在這種教育,一時又改革不來,我們可愛的青年,除了他更沒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諸君啊!你到底還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險呀!非你自己抖擻精神,想方法自救,沒有人能救你呀! 諸君啊!你千萬別要以為得些斷片的智識,就算是有學問呀。我老實不客氣告訴你罷,你如果做成一個人,智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智識卻是越多越壞。你不信嗎?試想想全國人所唾罵的賣國賊某人某人,是有智識的呀,還是沒有智識的呢?試想想全國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專門助軍閥作惡、魚肉良民的人,是有智識的呀,還是沒有智識的呢?諸君須知道啊!這些人當十幾年前在學校的時代,意氣橫厲,天真爛漫,何嘗不和諸君一樣,為什么就會墮落到這樣田地呀?屈原說的:“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傷心的事,莫過于看著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壞路上走。諸君猛醒啊!現在你所厭所恨的人,就是你前車之鑒了。 為學的首要,是救精神饑荒 現在中國的學校,簡直可說是販賣知識的雜貨店,文、哲、工、商,各有經理,一般來求學的,也完全以顧客自命。固然歐美也同坐此病,不過病的深淺,略有不同。我以為長此以往,一定會發生不好的現象。中國現今政治上的窳敗,何嘗不是前二十年教育不良的結果?……我們看得很清楚,今后的世界決非美國式的教育所能域領,現在多數美國的青年,而且是好的青年,所作何事?不過是一生到死,急急忙忙的,不任一件事放過,忙進學校、忙上課、忙考試、忙升學、忙畢業、忙得文憑、忙謀事、忙花錢、忙快樂、忙戀愛、忙結婚、忙養兒女,還有*后一忙——忙死。……現在全世界的青年,都因此無限的凄惶失望,知識愈多,沉悶愈苦,中國的青年,尤為利害。因為政治社會不安寧,家國之累,較他人為甚,環顧宇內,精神無可寄托。……所以他們一般有先見的人,都在遑遑求所以療治之法。我們把這看了,那么,雖說我們在學校應求西學,而取舍自當有擇,若是不問好歹,無條件的移植過來,豈非人家飲鴆,你也隨著服毒,可憐可笑孰甚? 讀書法講義 一、我們生在這種混濁社會中,外界的誘惑和壓迫如此其厲害,怎么樣才能保持我的人格,不與流俗同化? 二、人生總不免有憂患痛苦的時候,這種境遇輪到頭上,怎么樣才能得精神上的安慰,不致頹喪? 三、我們要做成一種事業或學問,中間一定經過許多曲折困難,怎么樣才能令神志清明精力繼續? 這三項我認為修養*要關頭,必須通過,做個人才豎得起。這種修養,要靠實際上遇事磨練,自無待言。但平日沒有一點預備工夫,事到臨頭,又從那里應用起?平日工夫不外兩種:一是良師益友的提撕督責,二是前言往行的鞭辟浸淫。良師益友,可遇不可求;前言往行,存在書冊上,俯拾即是。讀書之對于修養上*大功用*大利便就在此。 *后的談話 現在時事糟到這樣,難道是缺乏智識才能的緣故么?老實說,甚么壞事情,不是智識才能分子做出來的?現在一般人,根本就不相信道德的存在,而且想把他留下的殘余,根本去鏟除。 我們一回頭,看數十年前,曾文正公那般人的修養。他們看見當時的社會也壞極了,他們一面自己嚴厲的約束自己,不跟惡社會跑,而同時就以這一點來朋友間互相勉厲,天天這樣琢磨著。可以從他們往來的書札中考見。一見面,一動筆,所用以切磋、觀摩、規勸者,老是這么樣堅忍,這么樣忠實,這么樣吃苦,有恒,負責任……這一些話。這些話看起來是很普通的,而他們就只用這些普通話來訓煉自己。不怕難,不偷巧,*先從自己做起,立個標準,擴充下去,漸次聲應氣求,擴充到一班朋友,久而久之,便造成一種風氣。到時局不可收拾的時候,就只好讓他們這班人出來收拾了。所以曾、胡、江、羅,一般書呆子,居然被他們做了這樣偉大的事業,而后來咸豐以后風氣,居然被他們改變了,造成了他們做書呆子時候的理想道德社會了。可惜江公、羅公,早死一點,不久胡公也死了,單剩曾文正公,晚年精力也衰了。繼曾文正公者,是李文忠公。他就根本不用曾、胡、羅諸人的“道德改造”政策,而換了他的“功利改造”政策。他的智力才能,確比曾文正公強;他專獎厲一班只有才能、不講道德的人物。繼他而起的,是袁項城,那就變本加厲,明目張膽的專提拔一種無人格的政客作他的爪牙,天下事就大糟而特糟了。顧亭林《日知錄》批評東漢的名節,數百年養成不足,被曹操一人破壞之而有余,正是同出一轍呀! 我們試看曾文公等,當時是甚么樣修養的,是這樣的么?他們所修養的條件是什么樣克己,什么樣處事,什么樣改變風氣……先從個人,朋友,少數人做起,誠誠懇懇,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做去,一毫不許放松。我們讀曾氏的《原才》,便可見了。風氣雖壞,自己先改造自己,以次改造我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找到一個是一個,這樣繼續不斷的努力下去,必然有相當的成功。假定曾文正、胡文忠遲死數十年,也許他們的成功是永久了;假定李文忠、袁項城也走這一條路,也許直到現在還能見這種風氣呢!
新書--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場講演(精裝) 作者簡介
梁啟超,近代著名思想家、學者、作家、政治活動家。與康有為一起主導了戊戌變法,名滿天下;其文字不論內容屬于政論還是文化教育,均膾炙人口,萬人傳頌。在很多學術領域均有開創之功,并創獲甚豐。其對于傳統文化特別是修身之學浸潤很深,后期致力于提倡以傳統的修身之學充實國民教育。 彭樹欣,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致力于梁啟超思想及儒學研究,出版有專著《古代人生哲學在晚清民國的生存狀況——以梁啟超為中心》,整理評注《梁啟超修身三書》《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梁啟超談家庭教育》。
- >
自卑與超越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