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國語 本書特色
《國語(精)/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選編范圍,包括西周、東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諸侯國。盡管選篇不夠完備,但是像西周覆滅、齊桓、晉文稱霸以及吳越興亡等重大歷史事件都在這部書中得到反映。它的記載上至周穆王,下迄魯悼公,約當公元前967年至公元前453年,歷時514年。
國語 內容簡介
《國語》是我國先秦時期一部重要的史籍,所記內容以春秋史事為主,間及部分春秋前的史事。《國語》主要記述了西周穆王以來,下迄春秋魯悼公的四百二十余年間各國賢士大夫的“嘉言善語”,及相關重要史事,可以說是了解我國西周春秋時期歷史的*基本載籍之一,也是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國語》“立足學術、面向大眾”,用通暢曉達的語言向讀者闡明《國語》的當代價值。由于《國語》全書篇幅較大,為便于普及,本書只能節選其中部分篇章介紹給讀者。首先,要保持《國語》全書的基本架構,并保留那些膾炙人口的具有代表性的《國語》篇章。其次,從史料價值上考慮,盡量選擇史料價值較高或不見于其他同時期典籍記載的篇章。三是從思想史角度,選擇那些可為我們治國理政提供借鑒的案例,以及那些可以作為后人道德修養之榜樣的人物故事。這既是我們對于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當前思想文化建設的需要。*后,從文學史或文藝美學上考慮,選擇那些在中國散文史上,特別是在歷史散文和議論文體的發展史上具有典范性質的篇章。
國語 目錄
一、《國語》的性質與體裁
二、《國語》的作者與其編纂成書的年代
五、《國語》的流傳與版本
四、《國語》的主要內容
五、《國語》在學術史上的地位及當代價值
國語
周語上
祭公諫穆王征犬戎
邵公諫厲王弭謗
虢文公諫宣王不籍千畝
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論周將亡
周語中
富辰諫襄王以狄伐鄭及以狄女為后
襄王拒晉文公請隧
單襄公論陳必亡
周語下
太子晉諫靈王壅谷水
劉文公與萇弘欲城周
魯語上
臧文仲如齊告糴
展禽論祭爰居非政之宜
里革更書逐莒太子仆
季文子論妾馬
魯語下
叔孫穆子不以貨私免
公父文伯之母論勞逸
孔丘非難季康子以田賦
齊語
管仲對桓公以霸術
晉語一
史蘇論獻公伐驪戎勝而不吉
優施教驪姬遠太子
晉語二
公子重耳夷吾出奔
晉語三
秦侵晉止惠公于秦
晉語四
重耳自狄適齊
齊姜勸重耳勿懷安
齊姜與子犯謀遣重耳
重耳婚媾懷嬴
文公修內政納襄王
胥臣論教誨之力
晉語五
趙宣子論比與黨
郤獻子等各推功于下
晉語六
范文子論勝楚必有內憂
晉語七
悼公始合諸侯
魏絳諫悼公伐諸戎
晉語八
叔向諫殺豎襄
叔向論憂德不憂貧
晉語九
董叔欲為系援
郵無正諫趙簡子無殺尹鐸
晉陽之圍
鄭語
史伯為桓公論興衰
楚語上
申叔時論傅太子之道
子囊議恭王之謚
伍舉論臺美而楚殆
楚語下
觀射父論絕地天通
子常問蓄貨聚馬斗且論其必亡
王孫圉論國之寶
吳語
越王勾踐命諸稽郢行成于吳
吳王夫差與越荒成不盟
夫差伐齊不聽申胥之諫
越語上
勾踐滅吳
越語下
范蠡勸勾踐無蚤圖吳
范蠡諫勾踐勿許吳成卒滅吳
范蠡乘輕舟以浮于五湖
主要參考文獻
國語 節選
周語上 祭公諫穆王征犬戎 穆王將征犬戎[1],祭公謀父諫曰[2]:“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3]。夫兵戢而時動[4],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是故周文公之《頌》曰[5]:載戢干戈[6],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7],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以文修之,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注釋] [1]穆王:即周穆王,西周第五代國君,名滿。犬戎:我國先秦時期北方少數部族的一支,主要活動于今陜西北部洛水以北地區。[2]祭(zhdi)公謀父:穆王時卿士,周公旦之后,封于祭(今河南鄭州附近),公爵,謀父是他的字。[3]耀德:顯示仁德觀兵:炫耀武力。[4]“夫兵戢而時動”以下四句:武力平時要收藏起來,需要時才出動,一旦出動就要顯示出威懾力,總炫耀武力則會顯得很輕率,會因此失去威懾力。戢,收藏。玩,輕率,輕慢。[5]周文公:即周公旦,周初著名政治家。“文”是他的謚號。《頌》:指《詩經·周頌·時邁》篇。[6]“載干戈”以下五句:收起干戈,藏起弓箭。我尋求美德,使布陳于這些周家的諸侯,相信我王能保有這美德。載,發語詞,無意義。囊(goo),藏東西的袋子,這里用作動詞,收藏的意思。懿,美。夏,本是周人的自稱,這里指周分封的諸侯國。允,信。[7]“先王之于民也”以下七句:(先王)努力使民道德端正,淳厚他們的性情,增多他們的財富與生活用品,使他們明了利害的趨向,用禮法整飭與約束他們,使他們趨利避害,懷抱道德而畏懼(刑法的)威嚴,因此(先王)能夠世代保有天下而不斷壯大。懋,勉,努力。阜,多。求,通“賕”,財富。鄉,通“向”。文,指禮文。修,修飾,整飭。 “昔我先王世后稷[1],以服事虞、夏[2]。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3]而自竄于戎狄之間[4],不敢怠業,時序其德[5],纂修其緒[6],修其訓典[7],朝夕恪勤[8],守以敦篤[9],奉以忠信,奕世載德[10],不忝前人[11]。至于文王、武王[12],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商王帝辛大惡于民[13],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14]。是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15] [注釋] [1]世后稷:即世代繼承后稷掌管農業。世,世襲。后稷,周族始祖棄的尊號,本義是掌管農業的族邦領袖。后,古代族邦首領。稷,農業的代名詞。[2]虞、夏,朝代名。[3]不窋:周先王,后稷之子。用:因而。[4]竄:逃竄。戎狄:泛指西北少數部族。[5]時序其德:時常講述先王的德行。序,通“敘”,講述。[6]纂(zudn)修其緒:繼續從事他們的事業。纂,繼續。緒,前人留下的事業。[7]訓典:規則與法典。[8]恪(ke):恭敬。[9]敦篤:敦厚實在。[10]奕世:累世。[11]忝(tidn):辱沒。[12]武王:即周武王,名發,周的開國君主。[13]帝辛:即商紂王,商的末代君主,名受,“辛”是他的廟號。[14]戎:兵。商牧:商郊牧野,在今河南淇縣。前1045年,周武王發兵在牧野打敗商紂王的軍隊,商朝滅亡。[15]勤恤:幫助與體恤。民隱:民眾的疾苦。 “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1],邦外侯服[2]侯、衛賓服[3],蠻、夷要服[4],戎、狄荒服[5]。甸服者祭[6],侯服者祀[7],賓服者享[8],要服者貢[9],荒服者王[10]。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也。有不祭則修意[11],有不祀則修言[12],有不享則修文[13],有不貢則修名[14]有不王則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15]。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16],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罰之辟[17],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增修于德而無勤民于遠[18],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P35-38
國語 作者簡介
沈長云,1944年9月生,中國著名先秦史專家。1967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79-1982年師從趙光賢先生學習先秦史,獲歷史學碩士學位。曾任河北師范大學古籍所所長,現為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先秦史、史學理論、中國古代文獻等。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虎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