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金融科技創新與演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676820
- 條形碼:9787509676820 ; 978-7-5096-768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金融科技創新與演進 內容簡介
《金融科技創新與演進》重點介紹了金融科技是如何改變人們與貨幣的關系,以及金融科技如何與宏觀經濟和社會變化一起改寫現實中商業運作的模式,探討了金融機構在參與金融服務生態系統時需要采取的實際步驟,說明了金融行業本身和廣大消費者是如何從中受益的。總體上可分為兩個部分:上半部分主要介紹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的演變過程,以及金融科技為可持續發展和反貧困提供的新機會;下半部分探索金融科技條件下更廣泛的消費者行為和社會發展趨勢,金融機構如何調整其業務和服務模式以適應由此產生的生態經濟。
金融科技創新與演進 目錄
一、金融科技的歷史發展軌跡
二、金融科技的內涵與邏輯
三、金融科技的機遇與風險
四、金融科技的未來趨勢
第二章 金融科技與金融發展
一、金融環境的新變化
二、金融發展的新挑戰
三、金融科技項目管理模型
四、本章小結
第三章 金融科技創新
一、金融科技與數字化轉型
二、金融科技創新模式
三、本章小結
第四章 綠色金融科技
一、綠色金融科技的機遇
二、綠色金融科技路線圖
三、綠色金融科技應用
四、本章小結
第五章 金融支付革命
一、傳統金融支付手段
二、新金融支付手段
三、支付革命的推動者
四、支付服務指令及啟示
五、歐盟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六、本章小結
第六章 支付革命中的銀行
一、銀行的業務范疇
二、銀行服務和新型替代品
三、傳統金融機構的未來
四、本章小結
第七章 數字貨幣和央行加密貨幣
一、數字貨幣的社會功能
二、央行和加密貨幣
三、央行加密貨幣的實現基礎
四、全球各經濟體對CBDC的態度
五、本章小結
第八章 數字貨幣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一、數字貨幣和價值轉移
二、金融服務供給創新
三、金融科技對反貧困的貢獻
四、本章小結
第九章 監管科技及人工智能
一、監管機構的定位
二、金融監管科技
三、人工智能及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四、人工智能推動金融監管發展的路徑
五、本章小結
第十章 保險科技和商業模式創新
一、保險業的大數據范式
二、人工智能與分布式賬本技術
三、保險科技的影響
四、CLASSIC模型在保險業中的應用
五、本章小結
第十一章 金融服務平臺化
一、金融平臺和平臺經濟
二、從銀行到金融科技平臺
三、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金融科技創新與演進 節選
《金融科技創新與演進》: 傳統的金融機構的業務重點是金融服務,其中包含了兩個方面:金融和服務。金融與貨幣相關,服務與所有的商品一樣,都是貨幣可以購買的兩大范疇之一。服務與商品的重要區別在于它是無形的。金融服務和金融商品的重要不同就是,前者可以視為是獲得后者的過程。在現代經濟中,金融服務業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至今,全球金融相關性一直在增強。各國政府和金融監管機構都對金融服務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認識到了金融服務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地位。因此,金融機構也必須正視并正面回應金融科技創新。傳統金融服務業的核心業務是中介服務,這一領域涉及儲蓄、貸款、投資、貿易融資、資本市場、保險等。金融服務本質上是所有者、金融用戶和提供者之間的信息代理,金融服務通過不同的功能緩解了信息的傳遞問題。雖然*古老和*普遍的金融服務機構是銀行,但自2008年以后,隨著金融科技創新和獨立于傳統金融服務運營領域的金融科技初創企業的快速發展,銀行的總體權重正在不斷下降。由于內部阻力,新的知識和外部創新通常并不容易在傳統金融機構(如銀行、保險等)中迅速產生影響。特別是對于多年來習慣于固定工作方式并能夠實現盈利的機構而言,改變是極其困難的。由于舊的業務模式和工作慣例難以徹底改變,進一步僵化的商業模式也使引入創新或新知識變得異常困難。但時代在改變,傳統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業也在經歷著一場數字化革命,在這場革命中,不斷出現新的進入者、新的商業模型和新的客戶需求。傳統金融機構為了彌補創新的不足和滯后,試圖利用其業已形成的龐大經濟基礎來收購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并參與企業孵化器、創新聯盟和創新實驗室,以這種方式從外部獲得新的解決方案和技術創新。有幾個例子可供參考,比如安盛集團(AXA)在2015年推出了一只2億歐元的風險投資基金;巴克萊銀行推出了一個加速計劃,簽訂了八項直接投資協議,涉及的領域包括云計算、視頻會議技術、電子簽名、網絡安全措施和貸款信息指標等。 與其他行業一樣,推動金融服務數字化革命的并非現有的市場參與者,而是市場新人——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在金融行業,由于傳統金融機構長期以來所累積的技術債務,使金融科技初創企業與其相比,具有很強的后發競爭優勢。技術債務的概念與金融債務的概念類似,開發一個金融科技所需的ICT系統會在未來產生成本,類似于支付利息,這些成本的總額構成了技術債務。系統越復雜,ICT系統升級的頻率就越高,相關的技術債務就越高。舉例來講,比如一個由幾個不同的金融機構合并而形成的大型銀行集團,為了整合信息系統,需要合并預先已存在的組成部分,這些1日的ICT系統反映了不同金融機構的歷史和建設的主要階段,而為了覆蓋新的銀行集團的活動范圍,還需要打造一個全新的、高效的ICT系統,這就形成了技術債務。資產管理類的企業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處就不再贅述。隨著金融創新的發展,越來越復雜的金融工具被創造出來,相應的就需要開發越來越復雜的金融數據存儲和業務流程控制系統,復雜的金融工具對應的是復雜的監管法律法規,更嚴格的規章制度的引入也會導致金融工具更加復雜。事實上,*近十幾年金融機構的大部分信息和通信技術資源都是為了應對這兩種情況。從當前的發展形勢看,金融機構的ICT系統就像互聯網處于發展的早期階段一樣,隨著金融創新和新的監管規則的出現,會在此版本之上構建出更多的新內容。另外,對于金融服務業的新進入者而言,這種復雜性也是市場準入的無形障礙,金融科技的出現以及隨之而來的技術解決方案,使新的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從一開始就能夠以較低的成本整合金融創新和監管規則的影響。因此,相比于傳統金融機構的技術債務,金融科技初創企業普遍具有更大的市場空間,這也使它們能夠在新的金融服務業務中處于領先地位。 面對上述問題,傳統金融機構的**反應是試圖擴大其ICT團隊的技術能力,并改變其運作的結構方式。但金融數字化的轉變其實也預示著項目管理的轉變,這就需要ICT團隊采用更靈活的方法,至少要不亞于金融科技初創企業的靈活程度。在新的ICT系統開發中,ICT團隊需要對金融服務和業務流程有深入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使新的ICT系統成為人們所習慣或能夠接受的交互方式,這樣也能滿足監管復雜性的需求。傳統金融機構為了實現在此過程中的成功轉換,一般需要的關鍵成功元素(CSF)有:業務知識、網絡、客戶關系記錄、業務安全性和資金。傳統金融機構利用它們現有的金融業務專長,推出了傳統銀行模式的數字版本,希望為客戶提供不同的服務體驗。 ……
金融科技創新與演進 作者簡介
喬宇鋒,河南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二十多篇,參與多項國家項目及省級課題項目。主要研究領域為金融科技創新以及農村經濟。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回憶愛瑪儂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