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魏晉政治社會史研究/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55587
- 條形碼:9787214255587 ; 978-7-214-25558-7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魏晉政治社會史研究/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本書特色
這是一部大家期待已久的著作。作者福原啟郎先生畢生從事魏晉史,尤其是西晉時期的政治社會史研究。本書的特點,是通過深入發掘解讀魏晉歷史的重要線索——如《世說新語》《錢神論》《釋時論》以及《晉辟雍碑》、西晉墓志等石刻資料,加以綿密的分析手法,生動地描繪出魏晉時期的政治、社會特征。對關心魏晉歷史的人而言,《魏晉政治社會史研究》是必讀書目。 本書是京都學派第四代學者福原啟郎先生二十多年來的研究集成。福原先生師承京都學派第三代領軍人物谷川道雄、川勝義雄,以“貴族”為核心,深入研究曹魏西晉時期的政治與社會。京都學派中古史研究的*大特色是從鄉里社會之中探求中古貴族的自立性淵源。福原先生充分吸收前人理論,從貴族以外的寒人與政權相結合這一角度入手,提出“私權化”的概念,有力地推進了京都學派的貴族制研究。 內藤湖南曾指出漢魏時期反映了中國歷史從古代向中古的過渡。對此,福原先生將上述變化理解為從“神”到“人”的精神轉向,并從心性史的視角,對該時期的政治、制度、文學、思想等各個層面展開了極為精彩的論述。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 李濟滄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魏晉政治社會史研究/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內容簡介
本書從政治史與社會史兩個維度對曹魏、西晉時期的歷史展開研究,涉及論題包括復肉刑爭議、魏明帝曹叡、西晉國子學、《晉辟雍碑》、八王之亂、賈謐“二十四友”、魏晉品質風氣、西晉墓志等。作者試圖通過考察這些具體問題,揭示曹魏、西晉時期的政治、社會特征,探尋魏晉國家體制崩潰的深層次原因,由此深入理解魏晉時代具有的歷史意義,進一步認識六朝貴族制社會的本質。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魏晉政治社會史研究/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目錄
中文版序1
序論
魏晉時代
貴族·貴族制·貴族制社會——日本貴族制研究的展開
魏晉史的史料特征
各章旨趣與緣起
**部 政治史篇
**章 魏晉時代的復肉刑議論及其背景——以贊成派與反對派在廷議中的論據分析為中心
**節 復肉刑相關爭論的特征
第二節 復肉刑派的論據
第三節 反對派的論據
第四節 圍繞復肉刑進行廷議的意義
小結
第二章 魏明帝——奢靡皇帝的實像
**節 成長經歷——生母甄氏的暗影
第二節 執政
第三節 奢靡
第四節 烈祖
小結
第三章 關于西晉國子學創立的考察
**節 西晉的國子學
第二節 國子學的創立年代問題
第三節 國子學的創立背景
小結
第四章 關于《晉辟雍碑》的考察
**節 《晉辟雍碑》的相關信息
第二節 碑陽刻文分析
第三節 碑陰刻文分析
第四節 立碑的背景與時代性
小結
第五章 八王之亂的本質
**節 八王之亂的特性
第二節 關于輿論
第三節 八王之亂與貴族制
小結
第六章 西晉時代宗室諸王的特質——以八王之亂為線索
**節 宗室諸王的出鎮——以成都王司馬穎為例
第二節 宗室諸王與士人——陸機、陸云被殺事件
第三節 宗室諸王的權威
小結
第二部 社會史篇
第七章 關于賈謐“二十四友”的若干問題
**節 賈謐“二十四友”相關信息
第二節 趙王司馬倫政變后的處置
第三節 閻纘的批判性議論
小結
第八章 關于西晉貴族社會風氣的若干考察——從《世說新語》中《儉嗇》《汰侈》的研究出發
**節 關于《儉嗇》
第二節 關于《汰侈》
第三節 西晉貴族社會的風氣
小結
第九章 《錢神論》的世界
**節 魯褒
第二節 《錢神論》譯文
第三節 幾種《錢神論》
第四節 《錢神論》的分析
小結
第十章 《釋時論》的世界
**節 作者王沈
第二節 《釋時論》的結構與內容
第三節 作為仕隱論的《釋時論》
第四節 作為時世論的《釋時論》
第五節 《釋時論》的世界——選舉的渾濁
小結
第十一章 西晉墓志的意義
**節 墓志起源的相關討論
第二節 西晉墓志的特征
第三節 西晉墓志的意義
第四節 墓志的形成及其歷史性意義
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各章摘要
后記
譯后記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魏晉政治社會史研究/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節選
中文版序 本書由曹魏、西晉時期政治史、社會史相關的11篇論文構成,*初的日文版刊行于2012年,出版社為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基于這本著作,我于2013年獲得了京都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此次的中譯本,可以說是2020年1月江蘇人民出版社刊行的《晉武帝司馬炎》的姊妹篇。兩者都以魏晉時期為研究范圍,但一為論文集,一為概說書。舉例而言,《魏晉政治社會史研究》第五章《八王之亂的本質》是《晉武帝司馬炎》八王之亂相關部分撰寫時的重要參考。至于第三章《關于西晉國子學創立的考察》,則是《晉武帝司馬炎》中未能涉及的全新論題。 如果列舉本書所收論文的主題,屬于政治史篇的有:是否復肉刑的相關議論、魏明帝曹叡、西晉國子學的創立、《晉辟雍碑》、八王之亂、西晉宗王;屬于社會史篇的有:賈謐“二十四友”、《世說新語》中《儉嗇》和《汰侈》、《錢神論》、《釋時論》、西晉墓志。總而言之,本書以公元三世紀的魏晉時期為范圍,選取了人物、事件、著作等課題。坦率而言,因為課題比較分散,所以本書并非圍繞著一個宏大問題而展開、各章節之間存在有機聯系的論文集。我展開研究的方式,是在仔細閱讀文獻史料、金石史料的過程中,發現一些樸素的問題,而后通過查閱諸種資料,*終解答問題。如前所言,我的研究課題比較分散,有些漫無目的的任性感。或因如此,雖然曾申請過日本學術振興會的出版資助,但未能成功。不過,本書*終將這些散漫研究編織在了一起。正是基于這些成果,我個人對于魏晉時期歷史構造的見解逐漸得以形成,即本書的結語部分。舉例而言,我認為魏晉帝國重蹈了秦漢帝國崩潰的某些覆轍,如黨錮之禍與八王之亂類似,黃巾之亂則與永嘉之亂類似,等等。 書中11篇論文的*初發表時間,自1982年始,迄于2009年。在此期間,我先后經歷了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東洋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京都大學文學部研修員、京都外國語大學教師等幾種身份。該時期日本中國史學界,尤其是六朝史學界的動向,大致以1970年為分水嶺。1970年以前,圍繞著中國古代史分期問題(六朝隋唐時期屬于古代還是中世),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六朝時期的主角——貴族的本質問題(寄生官僚還是地方名望家),學界不斷展開爭論。1970年之后,這些爭論的風潮退去,研究者們沉浸于各自具體的研究之中。受此影響,我個人展開研究的方式也是閱讀史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題目散漫。不過,對于此前學界爭論的主題之一——六朝貴族制的本質,我也進行過思考,但一開始沒有完全想明白。因此,在撰寫《晉武帝司馬炎》一書時,幾乎沒有使用“貴族”這個詞。為了探尋貴族制的本質,我參加了由谷川道雄老師發起的內藤湖南研究會——內藤湖南正是“六朝貴族”這一概念的創始人。此后,我撰寫了《內藤湖南中世貴族說的邏輯》(收入內藤湖南研究會編:《內藤湖南的世界》,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2001年)等論文,對此問題展開考察。而關于貴族制的本質,正如本書結語所言,基于書中所收錄的諸篇論文,我贊成川勝義雄老師對于六朝貴族制的看法。此外,我也受到同時期歐美新史學思潮——例如法國年鑒學派的影響。本書第十一章《西晉墓志的意義》中所涉及的心性史討論,即為其例。 在六朝史相關的學術爭論逐漸消散后,或是作為一種替代,各類學會、研究會紛紛成立。具體而言,有成立于1989年的魏晉南北朝史青年學者會(后改稱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會),成立于1990年的六朝史研究會,成立于1992年的瀨戶內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會,成立于1997年的六朝學術學會,成立于2006年的三國志學會。以上學會,我本人都參加了,并在大會、例會等場合受到許多啟發,也不時報告論文初稿,接受評議。此外,隨著日本學界與中國學界的交流日漸興盛,我積極參加過許多國際學術研討會,進行會議報告。例如1992年于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召開的中國魏晉南北史學會第四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當時日本方面以谷川道雄先生為團長,共帶領14名學者參加。我仍然記得,在9月18日上午的大會(主持人為周偉洲先生)上,我進行了題為《西晉墓志的意義》的報告,由南京博物院羅宗真先生評議。本書第十一章正是以此次報告為基礎而形成的。 拙著的研究成果,究竟哪些會為中國讀者所接收,哪些又會受到批判,我心中頗為惴惴不安。而書中的諸篇論文,以及基于諸論文所形成的、展現我個人對魏晉歷史見解的結語,如能承蒙讀者們不吝賜教,則是我莫大的榮幸。 *后,我要對承擔如此艱難翻譯工作的陸帥、劉萃峰、張紫毫三位老師致以滿腔謝意。此外,也想對幫助本書出版的“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主編劉東老師、江蘇人民出版社社長王保頂老師以及本書的責任編輯洪揚女士表示深深的感謝。 福原啟郎 2020年12月6日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魏晉政治社會史研究/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作者簡介
作者: 福原啟郎,1952年生,京都大學文學博士,京都外國語大學教授。在京都大學文學部學習期間,師從島田虔次、川勝義雄、谷川道雄等。主要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史,尤其關注魏晉政治史、社會史,于《東洋史研究》《六朝學術學會報》《唐代史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30余篇,《魏晉政治社會史研究》為其代表作。 譯者: 陸帥,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歷史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六朝史、歷史地理學,于《中國經濟史研究》《歷史地理》等刊物發表相關論文多篇。 劉萃峰,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安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秦漢魏晉史、歷史地理學,于《史林》《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等刊物發表相關論文多篇。 張紫毫,南京大學翻譯碩士,譯林出版社編輯,曾翻譯《明清時期的蘇州與輕工業的發展》《中國火葬考》等學術論文。
- >
煙與鏡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