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賡續文脈: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153267
- 條形碼:9787229153267 ; 978-7-229-15326-7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賡續文脈: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本書特色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系統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必然要求,是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理論支持的必然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研究叢書”,作為一套開放式的研究叢書,圍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點理論和實踐問題,分專題分批次,組織力量、研究撰寫,由點而面、展開推進,傳播成果、交流思想,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研究的著作出版重要平臺,力求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做出理論貢獻。 隨著社會形態的演變,文化在社會發展進步中的作用明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分量越來越重。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根固才能枝茂,源暢水才能長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根,是中華兒女的骨氣、志氣和底氣,也是中華民族能夠在逆境中奮進崛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基礎,傳承發揚中華優秀文化,我們責無旁貸。 自知方能自主自強,在《賡續文脈: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我們能了解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基礎、重大意義、經驗教訓、歷史條件、主要內容、基本原則、科學方法等內容,領會到貫穿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詳實的案例、流暢的語言,讓我們油然而生出身為中華兒女的自豪感,從而更加奮進,為助力民族復興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賡續文脈: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內容簡介
全書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關于實施中華很好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為依據,著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聯系新時代治國理政實踐,從傳承發展中華很好傳統文化的理論基礎、重大意義、經驗教訓、歷史條件、主要內容、基本原則和科學方法等方面,論述了傳承發展中華很好傳統文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賡續文脈: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目錄
總序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文化之維
緒論 賡續中華文脈,助力民族復興
**章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的傳統文化觀
二、習近平關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
三、學術界關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觀點
第二章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
一、增強文化自信的深厚文化根基
二、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的豐厚文化滋養
三、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豐富文化資源
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益文化借鑒
五、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的寶貴文化智慧
第三章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驗教訓
一、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經驗
二、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教訓
第四章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條件
一、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近代歷程
二、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機遇
三、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挑戰
第五章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
一、核心思想理念
二、中華傳統美德
三、中華人文精神
第六章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原則
一、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三、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四、堅持交流互鑒、開放包容
五、堅持統籌協調、形成合力
第七章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一、科學區分、梳理萃取
二、加工改造、推陳出新
三、運用升華、服務現實
主要參考文獻
賡續文脈: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節選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文化之維 顏曉峰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黨帶領人民不懈奮斗、建設現代化國家歷史進程的一次偉大飛躍。現代化是全方位、多領域、各層次的變革和躍升,文化是社會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全面現代化是包括文化在內的各個領域的現代化。現代化不僅是技術方式和生產方式的自然演進過程,也需要思想引領、精神激勵、文化支持。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靈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要有文化作為基礎和保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化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文化之維,是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內在要求。 文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領域 文化是經濟、政治、社會等的反映,同時又是社會上層建筑的重要構成部分。隨著社會形態的演變,文化在社會發展進步中的作用明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分量越來越重。隨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加深,黨的文化自覺達到新的高度,文化建設規模擴張、力度加大。 從“四個現代化”到全面現代化。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努力探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中就提出了促進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建立鞏固的現代化國防。1954年召開的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明確提出建設現代化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目標。1964年召開的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進一步提出,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在80年代伊始開宗明義:“我們從八十年代的**年開始,就必須一天也不耽誤,專心致志地、聚精會神地搞四個現代化建設。”[1]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都強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以貫之地推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的長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增加了治理之維。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教育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等等。可以看出,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領域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拓展和深化的過程。 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看文化建設。“五位一體”構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領域,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構成了全面發展、相互支撐的系統格局。從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到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從提出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到提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自信等,都反映了在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文化是與其他領域同等重要的領域,文化建設始終是不可或缺的內容。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文化的血脈貫通,沒有精神的力量支撐,就不能成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然要求將文化建設的現代化納入其中,使文化成為現代化的精神基因。 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黨的十八大強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增強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就從“三個自信”拓展為“四個自信”,提升了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中的獨特地位。道路自信是以道路中蘊含的文化自信為基礎的,理論自信是以對科學理論真理力量的文化信念為底蘊的,制度自信是以對建立制度的文化理念的自信為前提的。所以,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與“四個自信”相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內涵和基本結構,從道路、理論、制度“三位一體”拓展為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四位一體”。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包括文化現代化。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將國家文化軟實力明顯增強作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作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本目標。這就表明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與文化建設密不可分,沒有文化建設的現代化,就沒有全面的現代化。文化現代化是一個歷史范疇,是指在人類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中,文化這種社會形式,也經歷了一個自我更新、自我完善,適應現代化、跟隨現代化、引領現代化,從而實現文化現代化的過程。文化現代化還是一個政治范疇,不同的社會形態有不同性質的文化現代化,不同的社會制度有不同內涵的文化現代化。現代化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現代化的高級階段和高級形態。社會主義現代化包括各個領域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奮斗目標,是中國共產黨的不懈追求。可以說,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等,都是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的標識,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的內涵。
賡續文脈: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者簡介
趙坤,法學博士,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長期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和教學工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研究領域發表論文、出版著作20余項。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研究領域發表論文20余篇、參與出版專著10余部。 耿超,法學博士,副教授。曾在《人民日報》(內部參閱)、新華社內參、《南京政治學院學報》等刊物發表文章100多篇,主持或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課題10多項。
- >
山海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朝聞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