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20世紀以來中國大學敘事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1622
- 條形碼:9787542671622 ; 978-7-5426-716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世紀以來中國大學敘事研究 本書特色
見證中國現代大學的歷史變遷,反思中國大學文化精神,探析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和精神軌跡
20世紀以來中國大學敘事研究 內容簡介
本著作所指涉的大學敘事指的是20世紀以來,以大學校園為主要敘事空間,以各類大學人物為主要描寫對象,并由此表征不同大學形象和精神氣候的小說作品。本著作主要結合不同時代的文化語境,梳理20世紀以來中國大學敘事小說的發展衍變,探析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和精神軌跡,反思中國大學文化精神,分析大學敘事的藝術形態,總結大學敘事的藝術經驗與不足,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大學敘事的思想價值和現實意義。
20世紀以來中國大學敘事研究 目錄
一、大學與大學敘事
二、大學敘事研究
三、本書的主要內容
**章 文化啟蒙時期的大學敘事
**節 個性解放中的自我建構
一、覺醒與訴求
二、苦悶與彷徨
三、絕望與新生
第二節 新舊轉型中的大學想象
一、現實的艱窘
二、浪漫的詩意
三、大學的形象
第三節 東西沖突中的留學書寫
一、弱國子民的身份焦慮
二、文學想象的自我重構
三、留學異邦的大學想象
第四節 現代敘事藝術的轉型與拓展
一、自敘傳式身邊敘事
二、內向化主觀表現
三、開放式文體結構
第二章 革命救亡時期的大學敘事
**節 時代激流中的責任擔當
一、十字街頭的革命抉擇
二、救亡時代的躬身踐行
三、亂離歲月的崗位堅守
第二節 戰亂時代中的精神頹變
一、革命救亡年代的幻滅退守
二、民族危難之際的道德淪喪
三、社會亂離時期的不學無術
第三節 不同視域中的大學想象
一、政治視域中的大學想象
二、人性視域中的大學想象
三、本體視域中的大學想象
第四節 大學敘事藝術的成熟與深化
一、敘事視角的多元
二、文體結構的成熟
三、學院氣質的彰顯
……
第三章 政治文化規范時期的大學敘事
第四章 社會轉型時期的大學敘事
第五章 市場經濟時期的大學敘事
第六章 大學敘事的個案分析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20世紀以來中國大學敘事研究 節選
《20世紀以來中國大學敘事研究》: 由于外部社會環境和作者思想認識的局限,二十年代末,柔石、胡也頻、丁玲等人在表現大學人物走向革命十字街頭時,明顯帶有不同程度的“左傾幼稚病”和“革命羅曼蒂克”色彩,對人物從個性解放到社會革命轉換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和精神痛苦缺少必要的鋪墊和深入的開掘。如果說朱勝璃對舊社會的詛咒情有可原,那么葉偉和李子清對集體力量和社會進步的思考和認識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現實依據和敘事邏輯,顯然是作者自己的革命思想僭越了小說人物的生活感悟。同樣,經濟學教授劉希堅和女大學生白華之間的因政治信仰導致的愛情糾紛及其后來的彌合升華,也缺乏現實生活基礎和情感發展邏輯,更多的是作者革命浪漫想象的投射。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丁玲在《韋護》中把她一向擅長刻畫女性細膩心理的筆墨挪移到男主人公身上,生動呈現了韋護在革命、愛情和藝術之間的矛盾沖突,但是*后韋護對愛情的毅然決然還是缺乏令人信服的鋪墊。 三四十年代末,巴金、茅盾、沈從文等對大學人物尤其是青年學生在革命抉擇過程中思想心理的復雜性和豐富性進行了更為成熟的描寫和開掘。巴金的小說向來以反映各種知識分子問題著稱,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作品大部分都寫知識分子的問題,因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世界是我*熟悉的世界。當我寫他們的時候,我覺得我會寫得成功。”從處女作《滅亡》,到代表作“激流三部曲”、“愛情三部曲”以及“抗戰三部曲”,以及短篇集《沉落》《神·鬼·人》《復仇》等,巴金集中描寫了從“五四”到抗戰時期的各類大學知識分子形象,反映了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抗爭、猶疑、痛苦、擔當等各種行為表現和精神狀態。《滅亡》中,杜大心在上海一個有名的大學讀書,一年后因受到時代風潮的影響,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團體,后來竟然完全拋棄學業,離開學校,“把他底全副精力用在革命工作上”,以至于積勞成疾,*終因刺殺軍閥未遂,犧牲了生命。杜大心的朋友李冷和戀人李靜淑也都在上海N大學讀書,也因受到“逐漸澎湃起來的新思潮底洗禮”,加入到革命組織,后來成為罷工運動的領導人物。《家》雖主要以高公館為主要生活空間展開,但是作者同時也不惜筆墨大篇幅地描寫了“外專”學生覺慧與同學們一道創辦《黎明周報》、散發宣傳手冊、上街游行請愿等各種進步活動。小說中,主人公覺慧不止是一個封建家庭“幼稚而又大膽的叛徒”,更是一個毅然從校園走上街頭的具有“激流”精神的青年知識分子。在《電》中,革命的閃電已經在“漆黑的天空中閃耀”,曾經幼稚的校園進步青年已經成長為街頭成熟的革命者。在大學教書的吳仁民已經成為A地的革命斗爭的核心人物,和大家一道走上街頭,參加集會,發表演講,散發傳單。而李佩珠、敏、明、亞丹等一群年輕的革命者在愛情與革命、個人與集體之間經過深入思考,有了清醒認識。當明為了革命而用工作折磨自己,用憂郁摧殘自己,并且“要消滅愛的痕跡”時,吳仁民告訴他:“個人的幸福不一定是跟集體的幸福沖突的,愛并不是犯罪。”李佩珠也說:“我們沒有理由輕易犧牲,血固然很可寶貴,可是有時候也會蒙住人的眼睛。”《死去的太陽》集中描寫了T大和東南大學的學生吳養清、程慶芬、高慧民等為了喚醒民眾對西方殖民者的同仇敵愾,組織學生和群眾集會演講、罷課罷工、游行示威等革命活動。對于外國巡捕屠殺市民,武力占領租界,青年學生們決定“這次我們要有大犧牲的決心,用全力來做反抗運動。學生罷課,商人罷市,工人罷工”。但是隨著罷工人數和次數的增加,困難也不斷增多,人們的熱情也漸漸冷卻,罷工*終走向失敗。 ……
20世紀以來中國大學敘事研究 作者簡介
李洪華,江西瑞昌人,文學博士。南昌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谷霽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后,美國杜克大學訪問學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西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江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江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江西省當代文學學會會長。出版專著《上海文化與現代派文學》《中國左翼文化思潮與現代主義文學嬗變》《古典韻致與現代焦慮的變奏》《生命意識與文化啟蒙》等,在《文藝研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發表各類文章12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等各類項目20余項,先后獲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三等獎等多項。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