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邊境上的中國:11世紀以來廣西中越邊境地區的歷史與記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93049
- 條形碼:9787510893049 ; 978-7-5108-9304-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邊境上的中國:11世紀以來廣西中越邊境地區的歷史與記憶 本書特色
本書內括: 序篇 北宋儂智高起事與廣西中越邊境地區歷史的轉變 ; 土司時代: 明代思明府及其周邊地區的考察 ; 改土歸流: 清代以降歸順州及共周邊區域的考察 ; 結論: 國家整合與多層一統。
邊境上的中國:11世紀以來廣西中越邊境地區的歷史與記憶 內容簡介
本書在民族國家框架下,系統敘述了11世紀以來,廣西明代思明土司府、清代歸順州(今廣西崇左、百色一帶)從邊疆到邊界的歷史進程。其中,在《北宋儂智高起事與廣西中越邊境地區歷史的轉變》部分,重建了儂及其父輩所面臨的歷史場景;在《土司時代:明代思明土府及周邊區域的考察》部分,展現了廣西中越邊境地區的兩個黃姓土司家族在宋末至清初的命運沉浮;在《改土歸流:清代以降歸順州及周邊區域的考察》部分,呈現了歸順州地方在清代改土歸流之后,文化面貌方面發生的巨變。作者在結論部分,總結出國家整合的五種方式及其地方意義。本書的重要價值在于,和近來其他有關嶺南和西南的若干著作一道,改變了歷史學界在邊疆和族群歷史研究中,“北重南輕”或“北多南少”的學術地圖。
邊境上的中國:11世紀以來廣西中越邊境地區的歷史與記憶邊境上的中國:11世紀以來廣西中越邊境地區的歷史與記憶 前言
在有關邊疆、族群的歷史研究領域中,似乎中古時期和北方地區總是占據了學者的大部分注意力,這并不奇怪。從現代學術史上看,自從被王國維稱為“道”的西北史地之學興起,加上敦煌吐魯番的發現,和西洋人、東洋人在我國西北、北方探險,更兼“二戰”中陳寅恪預言的。吾國將來必循漢唐之軌轍,傾其全力經營西北”,即世局對學術的刺激,有關中古時期北方胡、漢之區域與族群的研究,一直吸引著學界的目光。西方學者像拉鐵摩爾、狄宇宙、巴菲爾德等,在討論中國邊疆和族群問題時,也大多聚焦在中古和北方。不過,“”和。南方”也很重要。歷史上,“中困”之所以成為“中國”,不止是秦漢以來,北方從。筑長城,界中國”逐漸到“長城兩邊是故鄉”,也應括唐宋以后,南方的開疆拓土和改土歸流,把過去被視為“蠻荒”或“化外”之地的南疆逐漸納入版圖。我過去曾說過,如果允許我們把中國大歷史簡化,也許可以說:“整個中國史大趨勢,就是胡人從北方南下,壓迫,也逐漸‘漢化’,而本身也逐漸‘胡化’,在北方胡人壓迫下,不斷從中原南下,將南方逐漸‘漢化’,本身在這一歷史過程中也逐漸‘夷化’。”括北方的胡化/漢化,也括南方的漢化/夷化,這才是相對完整的大歷史。中國的“南方”或者說南方的“中國”,它的輪廓就是世逐漸清晰起來的。雖然正如拉鐵摩爾所說:“古代帝國往往有邊疆而無邊界。”世以來,南方中國模糊的羈縻或作為緩沖區域的邊疆,逐漸變成清晰的邊界,確實是一個相當有意思的歷史過程。杜樹海博士的這部著作《邊境上的中國——1pan>世紀以來廣西中越邊境地區的歷史與記憶》,就是敘述廣西明代思明土司府、清代歸順州(今廣西崇左、百色一帶)從邊疆到邊界的這個歷史過程。從他深入精細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處于中越......
邊境上的中國:11世紀以來廣西中越邊境地區的歷史與記憶 目錄
一、非生態邊緣的華夏邊緣
二、歷史人類學的邊緣研究方法
三、邊疆、土司與身份認同
四、本書內容梗概-
序篇北宋儂智高起事與廣西中越邊境地區歷史的轉變
一、“國家”之間:儂智高起事前廣源州土酋的動向
二、“國”滅之后:儂智高失敗后帝國邊緣的形勢
三、“國界”初生?熙寧之戰與“計議疆至”
小結:宋代的“中國”與宋代的“邊境_
上篇土司時代:明代思明府及其周邊地區的考察
**章狄青奏授:宋末至明初土酋勢力的動向
及其祖先敘事的創制
一、左、右江區域的“隨狄征儂”祖先敘事及其起源-
二、明江上游上思黃氏土酋的覆亡
三、宋末至元思明黃氏土酋的轉向
四、明初思明黃氏土官的動向與祖先敘事的創制一
小結:國家邊界的地方意義
邊境上的中國:11世紀以來廣西中越邊境地區的歷史與記憶 節選
一、非生態邊緣的華夏邊緣
本書研究的區域大致為:今廣西崇左市寧明縣(明代的思明土府核心區)、百色靖西市(清代的歸順州地域)。其中,寧明縣位于左江上游明江流域,靖西市則處于左、右江上游的分水區域,兩地均處中國、越南邊境地帶。在宋代,這一帶屬于廣_南西路邕州管下羈縻州縣與溪峒,元代兩地分屬思明路、鎮安路,明代兩地分屬思明府黃氏土司與歸順州岑氏土司,清雍正問兩地得到改土歸流。在本書附錄二中,還將考察中越邊境沿海地帶防城港市,其屬明清時期廣東廉州府欽州的西部地區。欽州在宋代歸屬廣南西路,解放后重新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從靖西到寧明再到防城港一線,完整囊括了中國廣西與越南的邊境地帶。濕熱的氣候、肥沃的土壤以及眾多的溪流,使得廣西左、右江流域成為人類早期居住的區域之一。古人類遺址、左江巖畫以及發達的稻作農業便是明證。這里有肥沃的土地,但它們卻不同于中原地區的一川。水田一般為四周的石山所環繞,聚落則圍田居于山下,當地人稱這樣的人地組合為“峒”歷史上,這里的人群被稱為“蠻”“峒民”“狼”“僮”等,當今他們被識別為中國人口*多的——壯族。中越邊境一線是壯族分布*集中的區域,以廣西靖西市為例,當地壯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以上,是*為典型的壯族聚居縣。在防城港沿海一帶則分布著與越南主體——越族具有淵源關系的京族,其也是中國人口*少的之一。.........
邊境上的中國:11世紀以來廣西中越邊境地區的歷史與記憶 作者簡介
杜樹海,2011年于中山大學歷史系、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獲博士學位,現為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百篇很好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獲得者,國家民委重點聯系中青年專家,入選廈門大學南強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多項,出版專著一部,在《民族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唐代進士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