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小學生心理健康與輔導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88468
- 條形碼:9787300288468 ; 978-7-300-28846-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小學生心理健康與輔導 內容簡介
本書既注重心理咨詢理論、心理咨詢技術、典型案例的有機結合,也反映了小學生心理健康與輔導領域的前沿教學研究與應用成果。本書系統闡釋了小學生心理健康與輔導的理論與實踐,從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定義和現狀出發,針對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介紹了小學生心理能力提升與訓練的基本方法以及繪畫分析技術、沙盤心理技術、校園心理劇等經典心理療法。此外,針對小學教師課堂教學的實際需求,本書還編寫了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設計相關內容。本書可作高等院校小學教育及教師教育專業教材,也可作小學生心理輔導師、兒童心理輔導員及教師繼續教育人員和社會工作者專業進修之參考書。
小學生心理健康與輔導 目錄
**章小學生心理健康概述
**節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含義及標準
第二節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第三節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第四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章小學生心理輔導概述
**節小學生心理輔導及其常用技術
第二節小學生個體心理輔導及其應用
第三節小學生心理輔導室的建設與資料管理
第三章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與輔導
**節小學生學習問題的心理輔導
第二節小學生品行問題的心理輔導
第三節小學生情緒類心理問題的個案輔導
第四章小學生團體心理輔導與訓練
**節團體心理輔導概述
第二節小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應用及心理行為訓練實操技術
第五章小學生學習能力及其提升
**節小學生學習能力及其提升方法
第二節小學生常見學習能力問題應對策略
第六章小學生繪畫分析與心理輔導
**節繪畫心理輔導概述
第二節繪畫心理技術在小學生心理輔導中的應用
第七章沙盤心理技術與小學生心理輔導
**節沙盤心理技術及其發展歷程
第二節結構式團體沙盤心理技術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第八章心理劇與小學生心理輔導
**節心理劇概述
第二節心理劇在小學生心理輔導中的應用
第九章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設計
**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概述
第二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設計原則與注意事項
參考文獻
小學生心理健康與輔導 節選
一、健康新概念什么是真正的“健康”?很多人認為:身體沒有缺陷、生理上沒有疾病就是健康,過去傳統定義也是這樣認為的。今天,這個認識已經過時了。世界衛生組織在1948年給“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殘缺,而且應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都處于完好的狀態。”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個定義依然很有概括力。評價一個人健康與否,不能只看他強不強壯、化驗單上的指標是不是正常,還要看他的心理和社會功能是不是處于和諧、優良狀態。引用作家畢淑敏的話:如果把人間比作原野,每個人都是在這片原野上生長著的茂盛植物,這種植物會開出美麗的三色花:一瓣是黃色的,代表我們的身體;一瓣是紅色的,代表我們的心理;還有一瓣是綠色的,代表我們的社會功能。生理健康,當然令人高興,但無論黃色花瓣多么艷麗,也只是這棵植物的一部分,只有三色花瓣都怒放,才是生機勃勃的風景。世界衛生組織還進一步確定了健康的十個標志:(1)充沛的精力,從容不迫地承擔日常生活的付出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過分緊張與疲勞;(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于承擔責任,事無大小,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好;(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變化;(5)能夠抵御一般感冒和傳染病;(6)體重適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位置協調;(7)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瞼不發炎;(8)牙齒清潔,無齬牙,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10)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隨著社會的進步、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以及醫療水平的提高,身體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已經相對減少,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人類健康和人們日常生活學習的重要問題。二、心理健康的含義與標準(一)心理健康與心理衛生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概念是由心理衛生(mental hygiene)的概念延伸過來的。心理健康通常指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心理衛生是指一切維護心理健康的活動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學問。近代心理衛生運動是20世紀初美國人比爾斯(Beers,C?W.)倡導的。比爾斯1876年出生于康涅狄格州,18歲就讀于耶魯大學商科。因其兄患癲癇,又聽說此病有遺傳性,怕自己也得這種病,便終日處于恐懼、焦慮中,后精神失常住進精神病院。在親身經歷3年精神病院的種種粗暴殘酷待遇、目睹病友們過著非人的生活后,他病愈出院,立志把自己的余生獻給精神病患者。他向相關組織呼吁,要求改善精神病患者的待遇,并開始從事預防精神病的活動,但響應者甚少。于是,他根據自己親身的感受和體會用生動的文筆寫成《自覺之心》一書并于1908年3月出版。書中再現了他住院三年間的悲慘經歷,講述了精神病院的設備簡陋、骯臟寒冷,醫生的冷酷無情,護士的粗暴、虐待和侮辱等非人的對待。當時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威廉?詹姆斯給此書以高度評價并為之作序。英國杰出的精神病學家阿道夫?邁耶(美國精神病學家、精神生物學創始人)讀此書后,認為該書所述就是“心理衛生”。《自覺之心》問世后,比爾斯得到各方面的贊助和鼓勵,于1908年5月成立了康涅狄格州心理衛生協會,世界**個心理衛生組織由此誕生。(二)心理健康的含義關于心理健康,迄今在心理衛生學界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國內外學者曾從不同角度對心理健康的含義進行了積極探索。1948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為心理健康下的定義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在情感上與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的心境發展到*佳的狀態。”李錚,姚本先.心理學新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05.《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在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范圍內所能達到的*佳功能狀態,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絕對狀態。”鄭希付.健康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9.心理學家英格利希(English,H?B?)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當事者在那種狀態下能做出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的狀況,不只是免于心理疾病姚本先,方雙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導論.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2:4.。國內學者陳家麟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充分發揮個體潛能的內部心理協調與外部行為適應相統一的良好狀態”陳家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與操作.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6.。國內研究者王書荃認為,心理健康指人的一種較為穩定持久的心理機能狀態。它是個體在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時,主要表現為在人際交往中,能否使自己的心態保持平衡,使情緒、需要、認知保持一種穩定狀態,并表現出一個真實自我的相對穩定的人格特征。她認為如果用簡單的一個詞來定義心理健康,就是“和諧”。個體不僅自我感覺良好,與社會發展和諧,發揮*佳的心理效能,而且能進行自我保健,自覺減少行為問題和精神疾病王書荃.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論.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23.。盡管目前國內外關于心理健康的定義說法不一,但通過分析我們仍然能夠從中找出它們的若干共同點:**,心理健康應該包含完整的人格,能夠進行自我調控,并使人格發展逐漸完善;第二,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體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潛力與積極的社會功能。(三)心理健康的標準人的心理怎樣才算是健康的?以什么作為健康的標準?國內外學者對此的觀點不盡相同,并且隨著社會文化和時代的不同,心理健康的標準也在不斷發展和變化。 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等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條標準:(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對自己的能力做適當的評估;(3)生活的目標能切合實際;(4)能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8)適當的情緒表達及控制;(9)在不違背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能做有限度的個性發揮;(10)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對個人的需要能做恰如其分的滿足林仲賢,武連江.兒童心理健康與咨詢.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245.。 心理健康與人格有著密切的聯系,美國著名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G?W?Allport)對心理健康提出了七條標準:(1)自我意識廣延;(2)良好的人際關系;(3)情緒上的安全性;(4)知覺客觀;(5)具有各種技能,并專注于工作;(6)現實的自我形象;(7)內在統一的人生觀段鑫星,趙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530.。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認為:“心理健康標準的核心是:凡對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動做出積極反應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他認為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十條標準:(1)了解自我,對自己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并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能力;(2)信任自我,對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難,面對挫折能泰然處之,并能正確地評價自己的失敗;(3)悅納自我,對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納認同;(4)控制自我,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5)調節自我,對自己不切實際的行為目標、心理不平衡狀態、與環境的不適應性,能做出及時的反饋、修正、選擇、變革和調整;(6)完善自我,能不斷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7)發展自我,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充分發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據自身的特點,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發展自己的人格;(8)調適自我,對環境有充分的安全感,能與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理解他人,悅納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9)設計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理想與目標能切合實際;(10)滿足自我,在社會規范的范圍內,適度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俞國良.心理健康教育(學生用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郭念鋒在其所著《臨床心理學導論》一書中提出應從以下十個方面判斷心理健康的水平:(1)心理活動強度;(2)心理活動耐受力;(3)周期節律性;(4)意識水平;(5)受暗示性;(6)康復能力;(7)心理自控力;(8)自信心;(9)社會交往;(10)環境適應能力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26328.。結合小學生心理發展的實際,本書將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智力發育正常智力發育正常與否是衡量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小學生學習、生活和成長所必需的*基本的心理條件。如果一個小學生的智力明顯低于同齡人的水平,則屬于智力發育不正常。一般認為智商在90~110之間為中等,在110~120之間為偏上,在120~130之間為聰明,在130以上者為天才。相反,當智商在80~90之間時為中下,在70以下為智力落后。智力落后的兒童會遭遇學習的困難和應付復雜社會生活的困難。2.情緒穩定、樂觀,反應適度心理健康的兒童情緒穩定、樂觀積極、熱愛生活,能保持良好的心境。面對外界環境的不良刺激,雖然也會產生焦慮、悲傷、憂愁等消極情緒,但持續時間不會很長,并善于控制、調節和轉移消極情緒。在正常的情況下,兒童的情緒雖不如成年人穩定,但相對還是比較穩定的,情緒反應是適度的。如果兒童情緒經常波動,時好時壞、喜怒無常,比如,受到父母、老師的責罵、懲罰時無動于衷,甚至嬉皮笑臉,對大人的愛護、小朋友的友好反應冷淡或大發脾氣,則說明心理不正常。3.意志品質健全意志品質是衡量兒童心理健康的主要意志標準。健全的意志品質主要有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堅持性和自制性。行動的自覺性是對自己的行動目的有正確的認識,能主動支配自己的行動,以達到預期的目標;果斷性是善于明辨是非,適時而又當機立斷地做決定并執行決定;堅持性是在行動中持之以恒,但又不執拗、不頑固;自制性是指在行動中適度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言行的能力,不任性也不怯懦。4.人際關系協調、和諧具備健康心理的小學生,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幫助他人,以真誠、謙讓的態度發展和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善于與人交往。與父母有良好的溝通,與老師、同學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同伴關系。相反,如果兒童經常遠離親友、集體,獨來獨往,可能意味著開始出現人際關系的失調。與集體總是格格不入,沒有友伴,很少與人往來,是人際關系不良的表現。5.行為反應適度盡管人們在對同一刺激的行為反應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總在一個正常的限度內。心理健康的人對刺激的反應是適度的。當喜則喜,當憂則憂,恰如其分,與外部環境保持基本平衡,獲得良好的適應能力。人的行為反應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反應敏捷,有的反應遲緩。但是,這種差異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一定的限度就不正常了。反應敏捷并非反應過敏,反應遲緩不等于無反應。對事物的反應強度應視事物的作用的大小而定。反應異常敏感或異常遲鈍都屬不健康的表現。對外界事物毫無反應,這是患了嚴重的心理疾病;對重大刺激無動于衷,反應微弱也是不正常的現象;而對任何事物都反應強烈,一點小事就大驚小怪、心驚肉跳,稍有意外就惶惶不可終日,偶遇挫折就無法忍受等,都是心理反應不良的表現。6.心理行為與年齡特點相符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的發展,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變化。認識、情感和言談舉止等心理行為表現基本符合年齡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現;嚴重偏離年齡特征,則是行為異常和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心理健康的小學生,應具有與自己年齡特征相符的心理和行為。如果心理和行為經常偏離自己所屬的年齡而表現出老氣橫秋、老態龍鐘或天真撒嬌等特征,都是不正常的。7.能夠適應學習生活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通常喜歡上學,覺得學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輕松,對學習內容往往抱有濃厚的興趣,樂于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學習效率較高。正確理解心理健康標準須注意以下三點:**,心理健康與不健康沒有明顯分界線。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不是涇渭分明的兩種心理狀態,而是一種連續狀態,從良好的心理狀態到嚴重的心理疾病之間有一個過渡帶。在許多情況下,異常心理與正常心理、變態心理與常態心理之間沒有絕對界限,只是程度上的差異。第二,心理健康的狀態是一個動態過程。心理健康狀態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處在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之中。隨著人的成長、經驗的積累、環境的改變,心理健康狀況也會有所改變。第三,心理健康標準是一種理想心理狀態。心理健康標準不僅是一種客觀尺度,更是一種理想的心理狀態,從而為小學生指明了發展心理健康的方向,每一個小學生在自己現有的基礎上做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能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知識百科心理學有一種“灰色理論”認為,人的心理正常和不正常之間并沒有明確的界限,而是一個連續變化的過程。如果將人的心理完全正常比作白色,完全異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與黑色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緩沖區域――“灰色區”, 現實中的人們大多生活在這個區域。灰色區是非器質性精神痛苦的總和,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淺灰色與深灰色兩個區域。淺灰色區的人只有心理沖突而無人格變態,其突出表現為因失戀、喪親、人際關系失調、學習工作不順心等生活矛盾帶來的心理不平衡與精神壓抑,是心理咨詢的對象。深灰色區的人有種種異常人格,患有精神病,有強迫癥、恐人癥、癔癥等癥狀,是心理治療的對象。白色代表完全健康,黑色代表十分嚴重的心理疾病,即精神疾病。
小學生心理健康與輔導 作者簡介
鄒萍,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大連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兒童心理治療、家庭治療等。現任中國心理學會科學普及工作委員會沙盤學組成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國家心理咨詢師培訓師與考評專家,高級沙盤督導師及沙盤心理技術與繪畫心理技術培訓師等。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