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空間邊界與儀式傳統:濰北的鄉村生活/田野中國當代民俗學術文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342531
- 條形碼:9787533342531 ; 978-7-5333-425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空間邊界與儀式傳統:濰北的鄉村生活/田野中國當代民俗學術文庫 本書特色
★禮俗問題,是中國的多元文化被統一到了一個整體之中的關鍵性問題。通過禮儀制度的設置,禮與俗就在很大程度上被緊密地結合起來,越來越密不可分。在這一過程中,禮儀就扮演了一個特別重要的貫通性角色,它以“王朝”的名義把各種各樣的人群結合在了一起,正是因為禮儀是中國不同人群共享的傳統。 ——趙世瑜 ★君子行禮,不求變俗。中國有知行合一的本土學術傳統,為生民立命,以踐行為本。當代民俗學術應在田野中立身,貼緊大地做學問,在國情民性中感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理解中國。結合國家一統進程、地方社會發展與民眾日常生活等維度,關注國家、士人和民眾之間的多元主體關系,有助于中華文明全幅話語體系的建構。 ——張士閃
空間邊界與儀式傳統:濰北的鄉村生活/田野中國當代民俗學術文庫 內容簡介
本書以濰北東永安村為個案,以田野研究為基點,結合久遠的區域地理變遷、悠久的國家歷史進程與地方社會發展脈絡,聚焦鄉村民俗儀式研究,并試圖在廣泛意義上探討地方民俗傳統的發生、傳承、知識系統與建構機制。
空間邊界與儀式傳統:濰北的鄉村生活/田野中國當代民俗學術文庫 目錄
緒論
空間、邊界與地方
邊界的研究
注重民眾文化邊界的民俗研究
本書的敘述框架
**章 濰北的地理環境與歷史社會
地貌與水系
古湖泊的形成與演變
生計方式
社會文教
地理、藝術與禮俗傳統
第二章 村落變遷與家族生活
村名:從“蓉岸”到“永安”
臺田與湖區開發
“三大家族”
“前齊”與“后齊”
“叢呂不分”
家族禮儀
邊界與家族敘事
第三章 村廟的重建與管理
捻軍過境
西有孫臏廟
東有玉皇廟
功德碑與捐款榜
第四章 被儀式調整的空間
村落儀式的歷史記憶
“燒大牛”
“燒大馬”
被儀式“圣化”的空間
村落社會的儀式象征
儀式與村落公共性
第五章 儀式邊界與鄉土秩序建構
孫臏崇拜的正統化脈絡
濰北瓦城的孫臏崇拜
濰北地區的燒祭傳統
鄉土邊界的儀式表達
有底線的競爭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 濰北東永安村功德碑與捐款榜
附錄二 濰北東永安村孫臏廟會活動記錄表
附錄三 濰北東永安村神歌經卷目錄
附錄四 濰北東永安村《應酬本》選
后記
空間邊界與儀式傳統:濰北的鄉村生活/田野中國當代民俗學術文庫 節選
《空間、邊界與儀式傳統:濰北的鄉村生活》: 從上述昌邑捻軍活動的詳細記載可以看出,因為清軍的圍追堵截,捻軍曾多次進入昌邑,影響了當地民眾的正常生活與生產秩序。清政府的應對策略是與地方鄉紳合作,修建圍墻以固守。這一布防措施,阻斷了捻軍與各村莊之間的聯系,使得捻軍的流動作戰戰術受到阻遏;捻軍得不到兵源與糧草的供應與補充,處于一種被動挨打的境地。然而,對于大多數村莊而言,用于防守的圍墻是依托地理優勢而建的,建筑材料多用草泥夯土,并不堅固。村民的兵器也很簡陋,沒有洋槍土炮,多用釘耙、鐵锨、鋤頭、大土塊、石頭等作戰。這種防御對于大股捻軍來說基本上沒有作用,但是對于小股捻軍往往奏效。捻軍的戰略是“不戀戰”“不強攻”,常常繞過那些防守堅固的縣城,轉至鄉村。 在東永安村,村民對于捻軍入村有著深刻的記憶。村西高埠上的孫臏廟,在晚清時期曾筑有高墻,作為抵抗捻軍入村的堡壘。每當捻軍進入村莊時,東永安村乃至遠東莊一帶的村民都去圍墻內躲避,有時候一躲便是一星期。據說,當時土圍子墻高10多米,圍墻內西南角還有一口水井,供村民生活以及飼養牲口,人畜得以平安。事后,村民每每歸因于“孫老爺”的庇佑,立碑記述此事。 此碑為清光緒二年(1876)所立,是孫臏廟內現存碑刻*早的一通,齊丙離撰文,呂延年書寫。呂延年,為郡庠生,曾為呂氏家族祖碑撰文,才學堪佳。秀才齊丙離,此次應邀為西廟撰文,意義很不一般。調查發現,晚清時期叢、呂家族與齊氏家族分立的格局已經形成,不僅以埠西、埠東相隔而居,還以西廟、東廟的并置為表征。村西西虎埠上的孫臏廟,屬于叢、呂家族,此時因捻軍入境,居于埠東的齊氏家族一起到村西高埠上的孫臏廟避難。齊氏家族在形式上的參與立碑,正是村內三大家族患難與共的象征。當然,就組織形式來看,孫臏廟立碑活動終究是由叢、呂家族婦女操持,這從立碑事務中“襄事”“與會”“會首”等人員的安排方面可以清晰看出。另外,碑文中的“燈油會”應該是指村民組成的“善人”香會,負責燒香、磕頭、上供、添油等,照顧神靈。村西高埠的孫臏廟及土圍子,是村落“非常”時期庇佑全村的公共空間,而發生于三大家族之間的暫時“跨界”行為,也將對于村落家族關系有著持久的影響。也就是說,在面對捻軍入境時,全村三大家族都會去西虎埠躲避,而一旦時過境遷,叢、呂家族借碑文追念“孫老爺”護佑之功,則著意凸顯叢、呂家族的“坐地戶”身份及其所居空間的“神圣感”。 距清光緒二年(1876)立碑23年后,村民又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重新為捻軍入境之事立碑。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所載香會“善人”已不再僅限于叢、呂家族的婦女。 察其立碑原因,依然是因捻軍入境,百姓有神靈的庇佑,只是把當時情形描繪得更加生動形象。可見,得益于捻軍入境事件的不斷講述,孫臏廟已被賦予了更多的靈驗色彩,以至于“男女老幼凡有急疾重病,良醫所不能治,來至神前,無禱不靈”。這也說明,此時的孫臏廟已經在東永安村乃至周圍鄉土村落凸顯出來,成為這一帶的信仰中心。 饒有興味的是,這兩塊碑刻此后常被村內識字之人抄錄,在流傳中不斷被村民添枝加葉,成為家喻戶曉的傳說。 不難看出,叢、呂家族將這次捻軍入境事件作為他們崇拜孫臏的淵源,因為孫臏顯靈才得以保住村莊,理應感激孫臏恩德,由此孫臏被視為全村的保護神。時至今日,無論是碑文記載還是叢、呂家族村民的口述,無不強調當時是在“孫老爺”的庇佑下,才使得村內人畜平安,老幼無傷。不過,據村中齊姓村民講述,當初捻軍進入東永安村時并非“口口莊人等俱以保全”,而是有一位齊姓村民不幸遇難。據說,這位不幸遇難的齊姓村民死后,被埋到村東北的田地中。清末立碑所載雖與事實稍有差距,卻代表了村落集體對于孫臏靈驗敘事的建構,因而廣為流傳,并對本村家族格局與信仰傳統產生了重要影響。 ……
空間邊界與儀式傳統:濰北的鄉村生活/田野中國當代民俗學術文庫 作者簡介
李海云,山東聊城人,民俗學博士,山東大學助理研究員。曾赴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訪學,于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鄉村儀式、民間藝術等。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