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寂靜的微世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24363
- 條形碼:9787521724363 ; 978-7-5217-2436-3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寂靜的微世界 本書特色
文津獎得主、《螞蟻之美》《動物王朝》作者新作|四色印刷,幾十幅彩圖還原微生物的世界,講述微觀世界的血雨腥風|尹傳紅等多位業內人士推薦
寂靜的微世界 內容簡介
從早期的智人開始,我們的祖先就一直受到細菌的侵襲。這一點我們從化石中就可以找到一些證據。但是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遠古人類所遭受的疾病困擾要比今天少得多。早期的人口密度不大,人們居無定所。生活雖然艱苦,但也避免了大量生活垃圾和糞便的堆積,也基本不太可能暴發大規模的疾病。進入現代社會,伴隨著貿易的優選化、人口流動的優選化以及人口規模的擴大,人們開始涉足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現在已經很難找到真正的“世外桃源”。隨之而來的是更多隱藏在自然界中的病原體與人類相遇,它們有些原本只寄存于動物之中,有些是我們的祖先在演化過程曾經擺脫過的,而如今,它們重出江湖,一系列的新現疾病也不斷出現。它們的暴發往往可以波及整個人類世界,其中的一些已經給我們帶來了煩,而另一些,我們還不清楚它們到底意味著什么。
寂靜的微世界 目錄
序言 / III
很久很久以前 / 001
**部分 人與動物之間
造病之毒 / 007
重返1988 / 007
病毒的*初發現 / 010
病毒傳播的橋梁 / 016
伊蚊與登革熱 / 020
從動物到人的五個步驟 / 023
席卷全球的艾滋病 / 027
蛋白質還是核酸? / 030
解密DNA結構 / 034
遺傳密碼與中心法則 / 041
致命的逆轉錄 / 044
關鍵的R0 / 050
看似“平靜”的潛伏 / 053
存疑的肝炎病毒 / 055
比病毒更簡單 / 059
環伺之菌 / 065
一截穿孔的恐龍肋骨 / 065
黛玉之死與結核病 / 068
免疫戰爭與抗生素 / 072
被忽視的“器官” / 078
結核病的預防與治療 / 084
外毒素與內毒素 / 087
炭疽與哨兵人群 / 091
叢林肉與微生物庫 / 094
讓人糾結的取舍 / 098
不可小視的真菌 / 103
侵入之蟲 / 109
異常的紅細胞 / 109
致命瘧原蟲 / 114
金雞納與青蒿 / 119
不怕貓的老鼠 / 125
赤壁之戰與血吸蟲 / 132
扭動的“白面條” / 137
線蟲之蛔蟲 / 140
第二部分 改變歷史進程的瘟疫大流行
傷寒:社會動蕩與氣候變化 / 147
鼠疫:三次大流行與伍氏口罩 / 157
天花:斑點惡魔與疫苗的誕生 / 173
流感:與感冒完全不同 / 187
霍亂:侵華戰爭與污染的水源 / 199
冠狀病毒肺炎:新世紀的流行病 / 211
新陰霾與個人自我防護 / 229
后 記 / 243
主要參考文獻 / 245
寂靜的微世界 節選
序言 就像我在另一本書《動物王朝》的序言里所說的一樣,我對有關動物的事情都感興趣,也多有涉獵。這也包括動物疾病,比如人畜共患病。事實上,只要將時間尺度拉得夠長,你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人類流行病都可以在動物界找到源頭,原因無他,只是因為人類被各類動物包圍,且人類本身也是動物,是由其他動物演化而來,疾病的演化也貫穿著人類演化的始終。古病理學研究致力于在漫長的地質時間中去搜尋疾病演化的線索,發現其中的演化規律,它正是我的研究方向之一。我們在研究過程中見到了化石中的骨增生、骨損傷、關節病、癌變,以及細菌感染等——很多發生于人類身上的疾病,在數億年前早已存在。而觀察從動物向人傳播的新現病的發生過程,同樣有助于我們去了解疾病的演化過程。因此,將動物疾病與人類疾病完全割裂開的想法是狹隘的,它會阻礙我們在宏觀上去理解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同時也會使我們錯失對某些流行病暴發的預警機會。 2013年曾出現一次由新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疫情,它可能是由野鳥與家禽所攜帶的流感病毒基因重組后引發的。為了向公眾普及病毒知識,消除恐慌情緒,我應邀為《解放日報》組織了一篇整版的報道。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我開始思考,要不要寫一本向公眾解讀人畜共患病和流行病如何發生的書。而真正推動我拿起筆來做這件事情則是2020年年初暴發新冠肺炎疫情的時候。當這場突襲到來時,我發現市面上確實缺少這樣一本書。適逢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發了一則支持相關創作的通知,于是我便開始思考,我有沒有能力完成這樣一本書? 我能不能適時完成這樣一本書?我的研究領域在動物,包括人在內的各種流行病的宿主基本都在這個范疇內。而且我也很熟悉微生物,多數病原體都屬于微生物。學生時代,我在實驗室里和細菌打了三年多的交道,在我“叛變”到動物學領域之前,我原本的專業更傾向于微生物領域,現在我的很多同學仍從事細菌、病毒、疫苗等領域的科研或研發工作。我應該能從微生物的角度來闡明疾病的機理。至于寄生蟲類疾病,至少是由原生動物引起的疾病可以歸入動物領域。我的研究分支領域包括古病理學,應該算是和醫學領域有交叉,靠譜的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也發過一些,合作的老師和合作伙伴也有醫生。而且,我也寫過很多跟流 行病學相關的科普文章,也算是積累了一些經驗。有了以上這些基礎,再大量查閱資料(這個我很在行),咨詢一些相關專業人士,*后請幾個靠譜的朋友把關稿件,提一些意見和建議,事情應該就能辦成。 但是,我能按時完成書稿的寫作工作嗎?這就不好說了。這本書起碼也要寫上大半年吧?有可能這本書出版的時候,2020年的疫情已經過去了。然而,那又怎么樣?我并不打算寫一本跟風的書。我要原原本本地為讀者呈現各種疾病的故事,寫一本更長效、更有意義的書。若是如此,那便應該穩扎穩打地進行創作,時間應該不是重點考慮的因素,*終,我認為,這本書可以寫。 總體上,我是這樣來規劃這本書的:先從很久以前說起,**部分對病毒、細菌和真菌、寄生蟲進行整體性介紹,并以幾種疾病作為典型案例,將生物學的基本知識穿插其中;第二部分則選取那些曾經對人類文明進程影響重大的流行病進行重點介紹,比如霍亂、鼠疫、天花、流感等;后面則是結尾部分,討論一下我們可能面臨的一些困境,以及如何進行自我防護等。其實,也許把前后這些內容去掉,只講第二部分的內容會更引人入勝,而且我可以寫得更豐滿、更悲壯、更煽情。然而,我不打算那樣做。那會違背本書創作的初衷——向公眾傳達有關流行病的發生、演化以及背后的生物學和醫學機制,關注動物與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疾病流行。并且,多數流行病尚未達到諸如鼠疫、天花那般的破壞性,而諸如TT病毒和GB病毒等幾乎平靜得讓人忘記了它們的存在,但它們同樣應該被重視。 本書的創作思路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我以往的風格,一方面,我盡可能地將用詞統一起來,另一方面,也盡可能減少專業詞匯的使用,特別是一些有可能引起歧義或者不容易理解的詞匯。比如我就寧可使用“人傳人的鼠疫”,也不想用“人間鼠疫”這個詞;再比如“生活史”這個詞,雖然它在生物學界的應用相當廣泛,但老實說還是用“生命周期”這個詞表達更加直觀,雖然這可能被指為不專業,不過這本書本來的目的也不主要在學術探討上,不必對此苛求。 至于“流感”這個詞,我則更不喜歡,但它實在用得太廣泛了,我不得不捏著鼻子用下去。同時,我也盡可能保留了一些學名和英文名,并用括號做了注釋,以便讀者能夠按圖索驥進一步去查找有關的資料。 非常幸運,我的想法得到了中信出版集團的積極響應,相關編輯非常支持本書的出版。我也得到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秘書處謝丹楊老師的幫助。好友江志強博士和胡毅博士幫忙審讀了本書相當大一部分內容。他們都是非常棒的科學家,江志強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后在 哈佛大學醫學院工作多年,現在中山大學執教;胡毅博士畢業于清華大學醫學院,后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后前往美國進行研究和學習,目前剛剛回國。在此,向他們以及所有為這本書付出的朋友和工作人員表示感謝。 本書的很多圖片來自公共版權領域(Public Domain)、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C協議)和圖蟲創意圖庫。我也要向相關圖片的知名和不知名的作者致以謝意,他們的工作為這本書增色不少。 *后,由于個人能力所限,書中的一些觀點未必正確,疏漏和錯誤亦在所難免。希望讀者朋友在閱讀的時候多多包涵,并且不吝指正,我會虛心接受,努力改正。希望通過這本書,你能有所收獲,那將是我很榮幸的一件事情。 祝你閱讀愉快! 冉浩 2020 年8 月24 日
寂靜的微世界 作者簡介
冉浩,動物學者,作家,廣西師范大學珍稀瀕危動植物生態與環境保護省部共建教育 部重點實驗室特聘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生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課題組成員、顧問,物種網站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研究方向為社會生物學和古生物學,并在生命科學領域具有廣泛的興趣,在古生物學方向尤其以古遺跡學和古病理學見長,曾首次報道了古生物的骨異常、由細菌感染造成的骨髓炎等病例。已合作發表動物學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20篇,CN(國內公開發行)期刊文章近千篇,并曾與人合作在《解放日報》以整版篇幅發表關于流感病毒的文章,出版著作20余冊,作品包括《動物王朝》《螞蟻之美》《尋蟻記》《發現昆蟲》《非主流恐龍記》《電影里的科學事兒》等,作品多次獲獎。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