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上海1937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520483
- 條形碼:9787515520483 ; 978-7-5155-2048-3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上海1937 本書特色
一寸山河一寸血!電影《八佰》的火爆,讓淞滬會戰慘烈的硝煙再次回歸人們的視野。電影描述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是以淞滬會戰為背景的一場殊死戰斗。然而,“八百壯士”的事跡僅僅是淞滬會戰一個令人感動的瞬間。 從1937年8月13日到11月,“東方之珠”上海成了屠宰場。100萬中國和日本士兵在此進行了慘烈的城市戰斗。在這場歷時3個月的殘酷戰斗中,多達30萬人喪生,其中包括中國*好的軍隊(德械師)。 淞滬戰場上,來自全國各地的軍人以勇敢無畏的精神與日軍陸?阵w系展開殊死搏斗,涌現出了以堅守寶山的姚子青營與四行倉庫“孤軍營”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群體。正是由于這些軍人的堅守和犧牲,才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 法新社記者何銘生,在東亞地區從事新聞報道工作二十多年,其中在中國就長達十一年,曾遍訪大批中國的抗戰老兵。有感于在成百上千種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英文書單中,幾乎看不到描寫淞滬會戰這場重要戰役的著作。于是,他廣泛收集資料,完成了這部資料豐富、視角獨特、可讀性強的作品。 這本書不僅詳盡,讀來也頗吸引人。何銘生在他的敘事里加入了緊迫感。故事的開篇就像謀殺懸案,解釋三名日本海軍陸戰隊員以及一名身穿中國軍服的人為何觸發了戰爭。謀殺案幫我們了解了戰前錯綜復雜的政治環境、當時政客的心態,以及黑幫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陰謀很快升級為戰爭。 戰爭的描述生動傳神,但也清晰地說明了決定這場戰役結果的各項戰略和戰術因素。日軍具有明顯的軍事技術優勢,但他們低估了中國士兵的創造力和抗戰決心。本書也探討了戰爭早期的奇怪見聞,比如支持中國軍隊的德國顧問,類似的還有兩面派的軍閥和不友好的戰地記者。 這本書可謂是對淞滬會戰這場被外人遺忘的重要戰役的杰出回顧,更難能可貴的是,此書出自一個外國人之手。
上海1937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何銘生曾在中國工作生活了8年,他采訪過眾多抗日老兵,為本書的撰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書在內容與表達上皆屬佳作。書內戰爭照片珍貴罕見,資料背景研究也極其詳盡。作者從學術層面的軍事立場披露了此戰役許多不為人知之處,并由此獲得了各界好評。
上海1937 目錄
致 謝
序 言
**章 三具尸體
第二章 黑色星期六
第三章 血肉之軀對抗鋼筋鐵骨
第四章 “萬歲!萬歲!萬歲!”
第五章 血流成河
第六章 東方凡爾登
第七章 “孤軍營”
第八章 潰不成軍
第九章 后果
附錄
戰斗序列
上海1937 節選
**章 三具尸體 7月7日至8月12日 一輛彈痕累累的轎車戛然停在機場入口處,不遠處,兩名原本在轎車內的男子橫臥在地上。從血跡斑斑的軍服上能辨認出他們是日本海軍精銳部隊——海軍陸戰隊的士兵。腦漿濺滿儀表盤表明其中一名士兵死于轎車內,然后又被拖出車外,接著被又砍又踢,直至被搗成了肉醬。他的半邊臉已不見蹤影,胃部被切開,令人作嘔的腸子在夜色中隱隱泛著白光。另一名男子逃出汽車,但沒跑幾步便被擊斃。幾步之遙的地方躺著第三具尸體,身著中國軍服。 1937年8月10日星期二黎明前的幾小時,黑夜仍籠罩在上海市區以西約13千米的虹橋機場,調查人員必須借助汽車前燈及手電筒的燈光展開調查。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有中國的,當然也有日本的、英國的、法國的以及美國的偵探——他們是外國勢力的代表,近一個世紀以來他們在中國*大也是*繁華的城市里如同在家一樣作威作福。在場的還有來自殘酷無情的新聞界——上海英文和中文報社的記者們。雖然時值令人討厭的深夜,但他們不得不趕至現場。這可能案情重大,非常重大。 調查人員很快確認血肉模糊的死者是現年27歲的中尉大山勇夫,第二具尸體屬于大山勇夫的司機、一等兵齋藤要藏。而中國死者具體身份尚不得而知。案發現場像是一次尋常槍戰,但是仍有太多謎題需要解答:日本人來距他們的營地數千米的軍用機場做什么?誰先開的**槍以及為什么他決定開火?中國調查人員與他們的日本同行在這些問題的答案上無法取得一致。他們在案發現場走來走去,四處搜尋地上的證據,并且時不時地爆發激烈的爭論。在日出前他們結束了調查工作,但仍未對到底發生了什么達成共識,隨后他們各自驅車返回市區。 中國的和日本的調查人員之間的針鋒相對絲毫不令人奇怪,在此前的五周內,無論是在上海還是其他地方,兩國之間的緊張態勢已經急劇上升。這些緊張局勢是由于北方數百千米外的一場不宣而戰的爆發引起的。事件發生在七月初一個燥熱的夜晚,一系列的誤會導致日本兵和中國士兵在北京附近爆發混亂的沖突。很快,事件似乎呈現繼續激化的態勢,因為這座古老皇城周圍越來越多的地區莫名地卷入這場沖突。迄今為止,處于中國經濟中心的上海成功避免了任何敵對狀態,但是眾所周知,和平也許不會持續太久了。 中國的未來充滿了未知。南京的中國政府作何打算?過去十年間他們在這座長江流域的城市統治著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東京的軍事及政治決策者在制訂怎樣的計劃?北京的動蕩會演變成一場波及整個中國的全面戰爭嗎?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將影響到數以萬計居住在上海及長江流域其他大城市的日本人——士兵、外交家及商人。他們知道,一旦戰爭爆發,他們將深處敵人的領土之上,數以百萬懷有敵意的中國人環伺周圍,他們將會危機四伏。在目前情況下,需要的只是一個小小的火花。機場事件極有可能恰恰就是那個火花。 調查人員敏銳地意識到,如果他們不能通過必要的手段解決這個棘手的任務,后果將是什么。即使他們期望和平,但很顯然上海這座城市已經進入備戰狀態。當他們驅車穿過依然黑暗的郊區從虹橋機場返回市中心辦公室時,車燈掃過涂成白色的樹木,間或可見一些沙袋陣地及孤獨的中國哨兵的輪廓。正規地說,這些哨兵屬于保安總團,這是一個準軍事化組織,根據幾年前簽訂的一份國際協議,保安總團是唯一可以駐扎在上海地區的中國部隊。然而,有謠言流傳稱他們事實上是第88師士兵偽裝的,該師是國民黨軍隊中*訓練有素的部隊之一。 進入市區后,車輛首先經過法租界,然后是公共租界。遠離中國國民居住區的喧嘩和臟亂,外國人在上海的這兩片區域過著舒適逍遙的生活。有些租界區無異于倫敦、巴黎或者波士頓:楓樹林立的街道兩旁是“大使電影院”“維也納舞廳”“幸福時光咖啡廳”等極具異域風情的商家。諸如此類的環境設計似乎能給人一種安全的假象。這里不是歐洲或美國,而是亞洲。正如*近發生的一樣,看似平靜的表面隨時可能破碎,并且暴露出底層更加丑陋和更加暴力的現實。 事件發生在閘北區,這是一處工薪階層居住的社區,北面不遠處就是裝飾風格極具藝術風味的公共租界。早在20世紀初的繁榮時期開始,閘北區憑借其承諾提供工作、食物和住處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農村移民。這導致了狹小的生活空間人滿為患,并且閘北區已經成為麻風病肆虐的貧民窟,使得上海的外籍人士避之唯恐不及,他們索性假裝它并不存在。大多數時候都是如此,但也有例外。早在五年前,閘北區就是中國士兵和日本兵之間激戰的場所,他們熱衷于以一種短暫的非正式戰爭互相短兵相接。1932年初的五周內,持續不斷的、令人不安的槍聲隨風傳到公共租界,成群的難民曾拼命地試圖進入外國人居住區尋求避難,但大多徒勞無功。 *終,日本人雖然取得勝利,卻付出了慘痛代價;而中國人雖然以失敗告終,卻收獲很多。他們贏得了自信。在遭受外國帝國主義壓迫下近一個世紀的屈辱之后,中國人現在知道他們可以反擊并且予以痛擊,即使面對所有侵占其領土的*囂張、*無情的令人痛恨的殖民國家也是如此。更重要的是,這還不是中國人從1932年戰爭中得到的唯一教訓,很顯然,與日本的任何新沖突都很可能付出昂貴的代價。甚至在這次沖突結束的五年后,盡管經過多年的繁忙重建工作,閘北區仍然背負著那次短暫而激烈暴力沖突留下的瘢痕,F在,沖突的威脅再次臨近,而且事關重大。調查人員回到他們的辦公室時,黎明籠罩了整個上海。如果這次危機處理不善,誰也無法預料將會發生什么樣的流血事件,同時數百萬無辜的居民將付出怎樣的代價。 在接下來的幾小時,雙方各自發布了有關事件不同的說法。根據中國人的說法,日本人的汽車試圖強行闖入機場大門,入口執勤的保安總團士兵示意司機齋藤要藏停車,但他突然調轉車頭,而中尉大山勇夫用自動手槍向中國守衛開槍。隨后中國人才開火,大山勇夫在槍林彈雨中被射殺。齋藤要藏試圖跳車,也被擊斃。中國守衛指揮官告訴一個西方記者,這不是**次日本人試圖進入機場,在過去兩個月內,此類事件多次發生,他們“顯然是在執行間諜任務”。 不出所料,日本人的報告將整個事件歸咎于中國。報告聲稱大山勇夫沿機場外圍的公路駕車,并無意進入機場。突然,汽車被保安總團部隊逼停并被包圍,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他們的步槍和機槍一起開火,大山勇夫幾乎沒有機會還擊。兩個日本人有權在公共租界的公路上行駛,日本人的聲明認為此次事件明顯違反了1932年的和平協議。該聲明的結論是:“我們要求中國人對此次非法行動承擔全部責任”。 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尚未解決:穿著中國軍服的死者是誰?如果大山勇夫無法還擊,他是如何喪生的?一個日本醫生在案發后**時間抵達現場,他特別留意了那個人的外貌。醫生聲稱他的頭發很長,而且指甲幾乎達到了女性的長度。這很奇怪,因為國民黨軍隊不允許這樣。更為奇怪的是致命的子彈射入那個人的后顱骨。他是從后面被射殺的,典型的行刑式。結論似乎無可辯駁:他不是一名士兵,也不是在這場槍戰中喪生的。
上海1937 作者簡介
何銘生(Peter Harmsen) 現任法新社駐中國臺灣分社負責人。曾在中國臺灣大學學習歷史,其后在東亞擔任駐外記者長達二十余年。他將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漢語國家和地區的歷史,并對東亞各個地區進行過報道。他著有《上海1937》《南京1937》等書。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