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西方的智慧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62235
- 條形碼:9787208162235 ; 978-7-208-1622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方的智慧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西方的智慧》雖然是一本關于西方文明的入門讀物,但這本書不是一般的入門讀物,而是現代西方哲學大師羅素在87歲的高齡,用爐火純青的思想和通俗優雅的語言對西方文明發展的總結,它濃縮了使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西方哲學史》的精華,是一本非專業人士了解西方文明的優秀經典讀物。羅素年輕時雄心勃勃,二十出頭就立下宏愿,要寫兩個系列的“大書”:一個涵蓋所有的科學領域;另一個涵蓋所有的社會科學領域。《西方的智慧》即是羅素的后一個宏愿。因此,《西方的智慧》不僅在西方是一本優秀且不斷流傳的優秀讀物,而且在中國也是一部廣受歡迎的讀本,有七八個中譯本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已有譯本的翻譯錯誤 我翻閱了已經出版的《西方的智慧》譯本,看完以后的感受是,這些譯本的翻譯和編校質量都有待提高,其中有幾個譯本的翻譯甚至大同小異。在這些譯本中,還發現了不少翻譯錯誤。比如,將“波呂克拉底僭主統治時期”譯為“坡力克拉提專制的時期”;把白癡(idiot)譯為“伊底奧特”;把“克呂西普(公元前280—前207)”譯成“克魯西普(公元前280—207)”;把“公元前606年”和“公元前586年”譯為“606年”和“586年”;把“亞琛(Aixlachapelle)大教堂”譯為“艾拉沙白勒大教堂”;把“大阿爾伯圖斯(Albertus Magnus)”譯為“艾伯塔·麥格那”;把“慕尼黑的路易皇帝”譯為“魯意皇帝”;把“一圣教瑜(Unam Sanctam)”譯為“烏南散克頓”;把“圣餐變體論(transubstantiation)教義”譯為“面包和葡萄酒化為耶穌的血和肉的這種化體學說”,如此等等,從年代的錯誤到人名和地名的錯誤,再到內容的錯誤,多多少少出現在書中。這不僅傳播錯誤,誤導讀者,也是對作者羅素的不敬。 老老實實編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的《西方的智慧——從蘇格拉底到維特根斯坦》(全譯本),較之現有的各種譯本質量要高得多,不僅糾錯修誤,拾遺補缺,而且譯文信達,全彩全譯。 首先,譯者有哲學專業背景,本科碩士讀哲學專業,在復旦哲學系教學多年,對羅素的思想、哲學概念把握準確,保證了譯文的質量。其次,出版社編校嚴格,主要表現在:**,根據原文核對譯稿,為了統一譯名手編一份索引。凡人名、地名、書名、篇名、名詞概念,每一次出現都要記下來并注明頁碼,逐個統一與核對;在**次出現的人名、地名、書名、篇名、名詞概念后面標注英文,以后出現則不再用英文標注,防止重復標注或漏標。書中提到的人名和地名就有590多個。第二,把譯稿中出現的人名、地名、書名、篇名、名詞概念、年代等和各類詞典核對。人名的翻譯改用約定俗成,比如,“泰利士”改為“泰勒斯”等等。地名,特別是古希臘的地名不僅多,而且許多沒有聽說過,花了很多時間核對和修改,主要翻閱大英百科全書和地名詞典、相關的歷史書。比如,“提佛”改為“底比斯”,“克諾蘇斯”改為“克諾索斯”,等等。書名、篇名、名詞概念的翻譯前后統一,比如,維柯的一句名言“真理即行動”出現過幾次,蘇格拉底的一句名言“對人類而言,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也出現過幾次,每個譯者的翻譯都不一樣。書中提到的哲學家的生平翻譯有疑問的,需要查閱大英百科全書和哲學詞典;對哲學思想的翻譯有疑問的,還需要查閱羅素的《西方哲學史》。 第三,根據原文糾錯。翻譯過程中丟詞漏句時常發生,偶爾也會出現錯譯,不核對原文,就不好發現這些問題。比如,把“生理學”譯成了“哲學”,把“give over to”譯成了“放棄”,由于讀不通,就必須查原文、查英漢字典改正;“15個春秋”譯成了“13個春秋”,等等。第四,對年代的表述形式、圖片與說明文字的距離、說明文字后面的句號、正文用詞與說明文字、一字線、半字空格等所有這些小到不會引起讀者注意的問題,也做了認真的統一。盡管這不會損害譯文本身的質量,但為了保證譯本的編校質量都一一改正。與此同時,修改病句、錯字,保證語句通順,符合漢語表達習慣,都是**基本的工作了。所有這些瑣碎費時的核對及編校工作,都保證了這個譯本的編校質量和出版價值,真正把好書做好。 再現原著的風采 羅素在這本書的前言中說:“為有助于闡述,書中有人物、地點、文獻的圖片集,這些圖片盡可能選自它們所涉及時期的原始資料。”新版《西方的智慧》(全譯本)保留了英文版的全部圖片,按照英文版的版式排版,再現了原書的特有風采。原書中的圖片,有的由于年代久遠模糊不清,有的印制質量不高,為了保證和提高圖片的印制質量,美編與出版技術人員花費了大量精力,多次調色看樣,精選用紙,使這本全譯本圖片的層次和色彩不輸原著。 羅素對希臘文明的評價 《西方的智慧》“試圖概述從泰勒斯到維特根斯坦的西方哲學史,同時揭示這一史話展開的歷史環境”,羅素用了三分之一多的篇幅討論希臘文明。羅素認為,希臘人在不長的兩個世紀內,在藝術、文學、科學和哲學方面杰作迭出,為西方文明確立了一般標準。我們今天所知的哲學和科學是希臘人的發明,希臘文明引起的思想活動的大暴發,是人類歷史上*壯觀的事件,也是空*絕后的事件。只有在希臘文明中,哲學運動與科學傳統攜手并進,正是這個雙重傳統塑造了西方的文明。西方文明的特征建筑在精神事業的倫理之上,這種倫理本質是希臘的。羅素對希臘文明評價極高,在西方文明的思想結構中,全部*好的東西依然可以追溯到希臘思想家的傳統,英國的紳士教育思想也來自希臘的柏拉圖。 概觀式的百科全書 哲學可以指引我們生活。如果讀者問從這本書中會有何收益,羅素的回答是:對于外行甚至學者來說,有時坐在旁邊并作概觀,頗有意義。既不龐大亦非詳細,尤其是一個已通過專一頭腦的概觀。哲學史不會是孤零零的哲學史,而是一幅有環境有背景有主題精彩紛呈的發展長卷。羅素花了許多筆墨闡述科學特別是數學與經濟的發展,表明這些發展成就背后的思想以及與哲學思想發展的相互推動;同時對宗教、心理學、建筑、繪畫、重要的文學作品等對哲學思想的影響,也做了詳細的分析。《西方的智慧》不是一部文字意義上的百科全書,只是提供了一個西方文明發展的輪廓,突出從早期古希臘到我們時代的西方文化傳統的連續性。羅素是謙遜的,事實上,《西方的智慧》是一部全景描述西方文明發展的百科全書。
西方的智慧 內容簡介
本書的副標題是“從蘇格拉底到維特根斯坦”,羅素試圖提供由泰勒斯至維特根斯坦的西方哲學史概觀,同時敘述其發展的歷史環境,還涉及了同時期的科學、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內容,簡潔明快地勾勒出西方哲學史的流變。
西方的智慧 目錄
001前言
002序
006蘇格拉底以前
050雅典
114希臘化時代
138早期基督教
162經院哲學
198近代哲學的興起
248不列顛經驗主義
270啟蒙運動與浪漫主義
306功利主義以來
334當代
365結語
370索引
377譯后記
378修訂后記
西方的智慧 節選
結語310 我們已經到了敘述的尾聲。跟隨我們至此的讀者也許會自問,他從中有何收益。對他我們必須發出一句警告。我們討論的每一個主要題目,都有著作問世。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考慮了眾多材料中的一小部分。閱讀一本書籍,無論它篇幅多大,也絕不能使讀者成為專家。的確,即使再多的單純閱讀,也不自行改善你對任何事物的理解。除了獲取信息,所需要的是對收集的若干問題作一定程度的認真反思。這也是各種哲學史的一個理由,就每個哲學家選出議題,提出來討論,這時就遇到專家提供的那么多的詳盡著作。對于外行甚至學者來說,有時坐在旁邊并作概觀,頗有意義。為此,他需要一個概觀,既不龐大亦非詳細的,尤其是一個已通過專一腦袋的概觀。我們的敘述不是文字意義上的百科全書,無論人物還是思想,必定有所選擇。充其量你能希望提供一個總趨勢的輪廓。同樣,歷史的背景材料也是相當綱要式的和濃縮的。本書無意向讀者教授歷史,而是不時地使他想到歷史,以至于想到不該忘卻的哲學觀點成長的背景。與此同時,本書突出從早期古希臘到我們時代的西方文化傳統的連續性。 也許有人會問,在西方哲學史里,為何我們不給通常稱為東方智慧的東西一席之地。對于這一問題,也許有數種回答。首先,東西方世界彼此孤立地發展,因之,西方思想獨立自足的敘述是可行的。其次,這已是足以使人望而生畏的任務;我們已決定把自己的范圍限于這一學科。但是,我們這樣做,還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因為在某些至關重要的方面,西方的哲學傳統不同于東方心靈的沉思。只有在希臘文明中,哲學運動與科學傳統攜手并進。正是這點給希臘事業以特定的范圍;正是這個雙重傳統塑造了西方的文明。 當前重要的是澄清這一特定關系。某一領域的科學探究工作不同于哲學。但是,哲學反思的一個來源是科學。當我們認為它存在的樣子一般說來是科學的時候,我們正在處理一個哲學問題。對科學方法準則的研究是哲學探究。使哲學家傾心一個常在問題是,世界在總體特征上是什么樣的,他們試圖對此作出一個說明。這里讓我們仔細加以區別。以科學的方法來描述事實,這不是哲學研究的合適目的。沒有重視這一限制,導致自成體系的唯心論者有時誤入歧途。哲學所能提供的是檢查經驗研究成果的方式,可以說,哲學提供一種框架,以便把科學的發現納入某種秩序。唯心主義的所作所為只要不逾越這個方式,就完全在它的適當限度之內。同時,我們應該指出,當我們開始科學研究時,我們已經卷入某種哲學世界觀。因為我們稱作普通常識的態度,其實是一套關于事物本質的一般不言而喻的假定。注意到這一情形也許是批判哲學的主要優點。提醒我們自己記住,科學理論旨在陳述適合于世界的某種東西,不管它們會使我們采取什么有益的行為,這無論如何不是無謂之舉。這一點有時為那些把理論僅僅視作抽象形式體系的人所忘記,正如他們忘記數字是用來計數的那樣。 作為研究對象的世界不是我們的創造物。我們確實制造我們自己的錯誤和幻覺,并經常難以發覺我們處于錯誤之中。但是,絕不是某一信念提供給我們的歡樂和舒適使其成為真。一個人也許設想他具有無窮無盡的財源,因為這一看法給他帶來某些滿足。確實有些人接受這一看法,但是銀行經理和法庭一般不會贊成他們的觀點。研究的結果有時是錯誤的,但這并不使它們成為主觀的。錯誤至少要有一個犯錯者,這一說法也許不無道理。自然本身不會犯錯誤,因為她不作陳述。當人提出主張時,他也許陷于錯誤。也許實用主義理論的一個動機,即源于這一事實。因為如果錯誤是主觀的,這一主觀的意義在于,錯誤總是與犯錯誤者相聯系,進一步不能擔保不犯錯誤,那么或許會感到我們始終囿于我們自己的主觀意見。然而,這全然是錯誤的。說錯誤可能悄悄進入是一回事,但斷定我們從未正確過,完全是另一回事。如果我說某事如此這般,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那么,這一判斷就絲毫沒有主觀性。錯誤的情形亦復如斯,如果我是錯誤的,那么我的錯誤是關于世界的一個事實。強調不偏不倚研究的客觀品性以及這種研究所追求的真理的獨立性,尤為重要。那些堅持真理是有幾分可塑的、主觀的人不能覺察到,根據這種觀點,探究是不可能的。另外,他們錯誤地認為,一個探究者完全不顧哲學家,當代人的眼光。 他發現中的收益或有用性,就不能聽從自己的好奇心。沒有人否認許多研究不屬于這種類型,但有一些則屬于這種類型。用實用主義的觀念無法解釋科學史。對客觀真理的尊重可抑制源于主觀主義偏見的無限權力的幻覺。 這把我們帶到哲學思辨的另一個主要動機。目前為止,我們只提到科學及其操作的一般原則,這是哲學研究的一個客體。但是作為社會動物的人不僅關心認識世界:人的任務之一是在世界中行動。科學的一方與手段有關,我們一方則涉及目的。正是主要由于人的社會本性才使他面臨倫理問題。科學能夠告訴他如何可能以*佳方式達到某些目的,但它不能告訴他應該追求這一目的,而非其他目的。 至于倫理問題,我們已經看到了許多不同的處理方式。在柏拉圖那里,倫理與科學*終融合為一。善等同于知識。若果真是這樣,那太令人欣慰了。然而不幸的是,柏拉圖的觀點總的說來過于樂觀了。那些*富有知識的人,有時也許將知識用于邪惡的利益。不管怎樣,不論一個人所知多少,這本身不能解決將要做什么的問題。 這是理性和意志的普遍問題。如果一個人反對兩者在相當范圍內得到一致的觀點,他必須像奧卡姆那樣,承認理性與意志是彼此獨立的。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它們毫無聯系。理性能夠而且確實起到控制和指導意志與感情的作用;但是嚴格說來,正是意志選擇目的。 這一事實的結果是,我們無法為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或采納的倫理原則提供科學的正當理由。只有從一開始就承認某一倫理前提,我們才能進行爭論。因之,人們應理所當然地認為,你應該這樣行動,以保護人們生活于其中的社會;或許人們可能認為,你的行動應該促進社會體制轉變。無論什么倫理前提,在這樣的基礎上,有可能產生論據,證明為何要沿著這一或那一行動路線走。要強調的關鍵要點是,沒有一個包含“應當”的前提,我們便無法得出結論,告訴我們應該做什么。 十分清楚,倫理要求因人而異,而且人們常常就這種問題意見不合,這是尋常的事。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是否有可能找到一條在一定程度上普遍有效的倫理原則。無論如何,就其 “對人類而言,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申辯篇》,38a)? 可接受性而言,倫理要求不能依賴提出這一要求的個人。由此我們得出結論,如果有普適范圍的倫理原則,它們必須適用于整個人類社會。這并不等于說,所有的人在所有方面都是平等的。無疑,以為人人平等,那真是太愚蠢了,因為事實上并非如此。人在機會、能力以及許多其他方面都千差萬別。但就制定倫理判斷來說,不必使它們局限于某一群體。比如,如果有人主張一個人應該行為誠實,那么就要求人們無論遇到什么人,也無論其地位、外形或膚色,都要以誠相待。在這個意義上,倫理問題產生了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觀念。這一觀點,首先在斯多葛哲學的倫理準則中得到清楚的闡明,后來進入基督教。 大多數為文明生活制定的原則都具有這種倫理品性。為什么說肆意殘暴地虐待同伴是惡的,無法給出科學的理由。對我來說,這似乎是惡的,我設想這一觀點相當廣泛地被接受。至于為何殘暴是壞事,我不敢肯定我能提供令人滿意的理由。這些是困難的問題,需要時間來解決,也許通過適當的途徑可以找到答案。但是,同時*好建議那些持相反觀點的人自問,他們關于這些事情的意見是否不顧他們持有這些意見的事實。于是這或許顯示,貌似普遍的倫理原則只不過是一項特殊的懇求。 剛才我說過,盡管真正的倫理原則是一視同仁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人人平等。有不少眾所周知的差別,其中特別顯著的是知識上的差別。知識不僅僅指信息,而且是連為一體的知識。在蘇格拉底的觀點中,我們已經看到,知識往往等同于善,我們批評過這一理論過于理性主義了。然而,這里有一個重要之點不能忽視。蘇格拉底非常坦率地承認,一個人的知識總量是微小的。*終顯得更為重要的是,人應該追求知識。不偏不倚的探究就是善。這是肇自畢達哥拉斯的倫理原則。追求不賴于追求者公認的真理,從泰勒斯的時代開始,一直是科學運動背后的驅動力。毋庸諱言,這尚未提及可能利用和濫用發明產生出來的倫理問題。但是,當人們必須面對這一問題時,如果我們混淆這些性質迥然有別、各自獨立的議題,它并不有助于我們理解這些有爭議的問題。 探究者因之面臨雙重任務。一方面,他責無旁貸、盡其所本書的作者·368· 能地尋求獨立研究目標。他必須這樣做,不管他的發現將給人類帶來安慰還是不安。正如倫理原則一視同仁一樣,探究的結果并不尊重我們的情感。另一方面,還有一個問題,即在倫理的意義上,把發現轉變為正當的利益。 還有一個疑點,我們如何接受這一倫理原則——追求真理是善事。因為顯而易見,并非每個人都具有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也不可能在所有場合都不下判斷。人必須行動,也必須思想。但有一件人人都可以做的事情,那就是允許別人對某些他本人不愿意存疑的事情不下判斷的自由。這同時顯示,從事不偏不倚的探究如何與自由相聯系,自由被認作另一個善。寬忍是學術繁榮的社會的**條件。言論和思想自由是自由社會的強大推動力,在自由社會里有可能使探究者跟著真理前進。到這一地步,每個人便能獻身于現在受到威脅的善。這并不意味著對每一件事我們將擁有相同的見解,但這確保沒有一條道路被人為的限制阻塞。對人類而言,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
西方的智慧 作者簡介
伯特蘭·羅素(1872—1970),20世紀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歷史學家,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1890年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后兩度在該校任教,1908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羅素一生致力于探討教育、倫理、歷史、政治、婚姻、社會改革以及和平運動等問題,著述頗豐,其文字有一種獨特的幽默機智,因其“以豐富而重要的著作為倡導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所作的貢獻”,1950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此外,他也是20世紀西方著名的反戰人士、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